1 / 39

心源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

心源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江平. 休 克 (总论) (一) 定义: 是由于 各种原因 导致的 急性 循环障碍,使 周围组织血流灌注量严重不足( 微循环障碍 ), 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 全身性病理生理过程。. (二)病因: 1 、失血(液) 2 、创伤 3 、烧伤 4 、感染 5 、心脏疾病 6 、 过敏 7 、神经中枢抑制. (三)分类: 1 、病因学分类: 2 、发病学分类: ( 1 )血容量是否有丢失? ( 2 )外周阻力是否增加 / 降低?

mag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心源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心源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 石家庄市第三医院 江平

  2. 休 克 (总论) (一)定义: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循环障碍,使 周围组织血流灌注量严重不足(微循环障碍), 以致各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发生严重障碍的 全身性病理生理过程。

  3. (二)病因: 1、失血(液) 2、创伤 3、烧伤 4、感染 5、心脏疾病 6、 过敏 7、神经中枢抑制 (三)分类: 1、病因学分类: 2、发病学分类: (1)血容量是否有丢失? (2)外周阻力是否增加/降低? (3)心泵功能有否障碍?

  4. 血容量  休 克 心泵功能障碍 血管容量  ( 血管张力  ) 病理生理机制 —始动环节

  5. 静脉端 动脉端 将某一脏器的微循环 移于显微镜下观察:

  6. 心 源 性 休 克 心源性休克是心泵衰竭的极期表现,由于 心排血功能衰竭,不能维持其最低限度的心输 出量,导致血压下降,重要脏器和组织供血不 足,引起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从而出现一 系列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重要脏器损害为 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

  7. 一、病因 广义的心源性休克:各种原因所致心源性休克。 心肌病变:心梗、心肌炎 心室射血障碍:肺梗等 心室充盈障碍:心包、嵌顿 狭义的心源性休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 临床最常见。

  8. 主要由急性心肌梗死(AMI)引起 ①大面积MI(占左室面积40%以上),由 左室衰竭引起占74.5% ②乳头肌断裂,急性二尖瓣返流占8.3% ③室间隔穿孔占4.6% ④单独右室梗死占3.4% ⑤其他占7.5%

  9. 非MI引起 ①主A狭窄 ②急性心肌炎 ③肺栓塞 ④重度主狭、二狭 ⑤肥厚性心肌病流出道梗阻 ⑥快速心律失常(AF、VT)急性发作 ⑦药物性(非DHP-CCB、β阻滞剂)

  10. 发生率 AMI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 根据GRACE研究,从1999年- 2005年44372例ACS(STEMI和NSTEMI)的统计

  11. AMI-心源性休克发生率 在过去30年内AMI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 保持在7%左右,近10年来由于早期血管重 建的干预,发生率已有所下降

  12. 死亡率 在5-60年代AMI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很 高,符合心源性休克诊断标准死亡率几 近100%。现根据欧洲ESC会议(2010.9) 引用JAMA2005:294:448-454资料,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率在逐年下降

  13. AMI心源性休克住院死亡率

  14. 可见AMI心源性休克的死亡率在 逐年下降,并有统计价值,但平均 在30天内死亡率仍保持在50%左右

  15. 5.心源性休克临床表现 (1)AMI后急性泵衰竭,呈现心源性休克肺水肿 SBP<80mmHg,低灌注表现,皮肤湿冷,少尿 PCWP>20mmHg,呼吸窘迫,氧饱和下降,X胸片 呈肺淤血 (2)AMI后泵衰竭逐渐发展,以低血压、低灌注表现为主 SBP<80mmHg,EF30%±,皮肤湿冷,尿少, PCWP20mmHg±,X线不表现肺淤血,尚能平卧, 此为心源性休克,隐性肺水肿,对正性肌力药有良好 反应 (3)非低血压心源性休克,呈高交感活性状态 SBP>90mmHg,但低灌注,外周阻力升高,冷汗淋漓, 脉搏细弱、快速,尿少,可试用血扩剂,死亡率接近50%

  16. 血流动力学监测: 心脏指数(CI)2.0 L/m2/min; 肺动脉楔压(PCWP)2.4 kPa(18mmHg); 中心静脉压(CVP)1.18 kPa(12cmH2O); 总外周血管阻力(TPR/SVR)1400 dyn.s.cm-5。 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右房压(RAP) 肺动脉舒张压(PADP)、收缩压(SBP)、 平均动脉(MAP)、左室舒张末压(LVEDP)

  17. 6.心源性休克治疗(ESC 2008指南)

  18. 2013年美国ACC/AHA指南推荐 • STEMI心源性休克应进行紧急血管重建(PCI,CABG),而不管心梗是何时发生(IB),若无条件行介入治疗,无禁忌症,可考虑溶栓治疗(IB)

  19. 7.STEMI低排心源性休克药物支持,根据SBP分别作急诊处理7.STEMI低排心源性休克药物支持,根据SBP分别作急诊处理 (1) SBP>100mmHg,硝酸甘油10-20mg/min iv (2)SBP 70-100mmHg 尚无休克症状体征,多巴酚丁胺 2-20mcg/min (3)SBP 70-100mmHg 具休克的症状体征,多巴胺5-15mcg/min

  20. 8.心源性休克院内死亡率与PCI早期应用有关 可见AMI 6hr后PCI,心源性休克死亡率上升

  21. 9.休克早期血管重建1年存活率(与药物治疗对比)9.休克早期血管重建1年存活率(与药物治疗对比) 药物 44% 30天 血管重建54% 药物 37% 6个月 血管重建 50% 药物 34% 1年 血管重建 47%

  22. 10.近年心源性休克存活率上升与血管重建有关 可见随血管重建病例的增多,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显著下降

  23. 11.血管重建CABG还是PCI? 可见糖尿病、左总干、3支病变者选择CABG者居多

  24. 12.左主干闭塞AMI的PCI现状 可见总左干梗阻接受PCI治疗在增多,而且死亡率在下降,左主干闭塞者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很高

  25. 13.心源性休克PCI后死亡率降低,与支架和Ⅱb/Ⅲa应用有关(随访2.5年)13.心源性休克PCI后死亡率降低,与支架和Ⅱb/Ⅲa应用有关(随访2.5年)

  26. 15.心源性休克介入治疗方案(2010.9 ESC会议) 早期血管重建治疗的选择 (1)1-2支病变 相关血管PCI治疗 (2)中等严重度的三支病变 (3)左总干病变 根据条件选择PCI或CABG (4)严重三支病变 选择CABG

  27. 17.心源性休克循环药物支持 (1)应用主要的儿茶酚胺类

  28. (2)应用主要的正性肌力药物效应

  29. (4)对新抗心源性休克药物评价 左西孟坦(Levosimendan) △钙增敏剂起正性肌力和外周扩血管作用 △可引起严重低血压 △使用中并不优于多巴酚丁胺 △在心源性休克应用中的安全性、有效性还要进一 步评定

  30. 米力农(Milrinone) △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增加心排血量和扩张外周血管 △有促心律失常作用 △重症心衰中增加死亡率 △尽管在严重心衰、术后病人已广为应用,但对MI后 心源性休克尚无研究

  31. (二)心源性休克的治疗: 1、补充血容量,视情况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2、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3、机械辅助循环: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IABP) 4、治疗并发症、防治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及 DIC、继发性感染的发生等。

  32. 1.扩容疗法: 1、原因: (1)休克者血容量相对或绝对不足,20%AMI患者因 呕吐、出汗、发热、进食少、使用利尿剂导致血 容量不足; (2)心肌梗死时室壁逆相运动,导致CO、CI下降, 即便使血容量轻度超负荷也将给患者带来益处 (PCWP18mmHg为适宜);

  33. (2)液体选择:胶体和晶体液并用 (1)首选5%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q.d, (2)无效或之后可用5%GNS液或乳酸钠林格氏液, (3)再之后可选用5%~10% GS液。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者,24小时内液体总量 应控制在1500~2000ml左右。

  34. 2.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的应用: (1)血管活性药物使用原则  先扩容,后酌情应用,  及时纠正酸中毒才能发挥作用,  剂量要适宜,  使血压和脉压维持在合适水平,  使用血管扩张剂,血压一过性下降时, 可适当加用血管收缩剂。  同时进行病因治疗及其他抢救措施。

  35. (2)血管收缩药物(拟交感胺药)的应用: <1> 多巴胺(Dopamine): 以2-10g/kg/min(0.25-1mg/min)速度静滴。 <2> 间羟胺(阿拉明,Aramine): 以20-200mg + 500ml液体静滴。常与多巴胺合用, 按12(DA)比例混合用药。 <3> 去甲肾上腺素(Nor-Ad): 以1-8mg + 500ml液体静滴。仅适用于血压严重 下降,用多巴胺等药物仍不能纠正,外周阻力减 低性休克者。

  36. (3)正性肌力药物: 1、多巴酚酊胺(Dobutamine): 以120-240mg + 500ml 液体静滴。以 2-5g/kg/min 速度开始,渐增至 5-10g/kg/min,视病情调整剂量 和速度。 2、氨利农(Amrinone)和米利农(Milrinone): 前者用50-100mg 静滴或静注,后者用5-10mg 静滴或静注。 3、毛花甙C(西地兰)0.2-0.4mg 稀释后静注,通常在急性 心肌梗死发生24 h 后才用。急性肺水肿还可使用呋噻咪 (速尿)20-40mg 或丁尿胺 1-2mg 静注。

  37. ACAT I PLUS IABP SYSTEM

  38.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