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歌德式藝術

歌德式藝術. 哥德式藝術,又譯作哥特式藝術,為一種源自歐洲法國的藝術風格,該風格始於 12 世紀的法國,盛行於 13 世紀, 至 14 世紀末期,其風格逐漸大眾化和自然化, 成為國際哥德風格,直至 15 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該風格在 18 世紀重新被肯定,「哥德式復興」( Gothic Revival )運動推崇中世紀的陰暗情調。在 19 世紀之後仍偶而被應用。 哥德建築

maj
Download Presentation

歌德式藝術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歌德式藝術

  2. 哥德式藝術,又譯作哥特式藝術,為一種源自歐洲法國的藝術風格,該風格始於12世紀的法國,盛行於13世紀, 至14世紀末期,其風格逐漸大眾化和自然化, 成為國際哥德風格,直至15世紀,因為歐洲文藝復興時代來臨而迅速沒落。不過,在北歐地區,這種風格仍延續一段相當長時間。該風格在18世紀重新被肯定,「哥德式復興」(Gothic Revival)運動推崇中世紀的陰暗情調。在19世紀之後仍偶而被應用。 • 哥德建築 • 哥德式建築的基本構件是尖拱[ogival or pointed arch,或稱尖拱券、尖券]和肋架拱頂[ribbed vault]。哥德式建築的魅力來自於比例、光與色彩的美學體驗,即通過對光的形而上的沉思,通過對數與色的象徵性理解,使靈魂擺脫俗世物質的羈絆,迎著神恩之光向著天國飛升。該種建築雖曾於歐洲全境流行,不過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度頗為被藐視。 • 1137-1144年,聖鄧尼斯修道院院長絮熱[Suger,1081-1151]主持了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Abbey Church of St. Denis]的重建。聖鄧尼斯修道院教堂始建於8世紀晚期,以早期基督教時期的一位聖徒聖鄧尼斯[St. Denis,約258年卒]命名。絮熱立志要把這座在法國人心目中具有紀念碑性質的教堂建成全法蘭西的精神中心,激發法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感。由絮熱主持重建起來的這座聖鄧尼斯教堂被公認為第一所哥德式教堂。

  3. 哥德式建築是以法國為中心發展起來的。12世紀是法國哥德式的發生與發展的階段。13世紀,法國哥德式發展至純熟境地,夏特爾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展示了早期哥德式向盛期哥德式發展的不同風格階段。夏特爾大教堂之後,法國興起大教堂建設高潮,哥德式盛期到來。蘭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亞眠大教堂[Amiens Cathedral]和博韋大教堂[Beauvais Cathedral]等都是盛期哥德式的偉大作品。13世紀中葉以後,哥德式建築愈發向輕盈和繁飾發展。先後出現了輻射式[Rayonnant]、火焰式[Flamboyant]等晚期哥德式建築。法國哥德式也播及歐洲各地,並在各地形成不同的風格特徵。在英國有盛飾式[Decorated style]、垂直式[Perpendicular]。典型的德國哥德式則綜合了法國盛期哥德式和英國垂直式,以密集小尖塔令人目瞪口呆。義大利的哥德式則更多保留有古典和拜占庭的傳統。 • 風格特徵:充斥著神秘、陰森、恐怖的氣氛。 • 代表作家與作品:華爾普(Walpole)《奧藍托城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 (英)安·萊德克利夫(Ann Radcliff)的《奧多芙的神秘》(The Mysteries of Udolpho)(1794年),確立了哥德式小說的標準樣式。(英)M.G.路易斯(Matthew Gregory Lewis)的《僧侶》(The Monk)1796年。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的《科學怪人》。 • 愛倫·坡《厄舍府的倒塌》、《黑貓》。 • 哥德繪畫:在哥德式建築和哥德式雕塑出現大約50年後,哥德式繪畫風格在13世紀的時候開始展露, 從羅馬式風格至哥德式風格的過渡並沒有明顯的界限,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一時期的繪畫風格較之於前更加沉悶,黑暗和情緒化。這種轉變在1200年左右始於英國和法國,1220年左右發展至德國,1300年至義大利。哥德繪畫主要以4種形式出現:壁畫,板畫,插圖和花窗玻璃畫。 作為早期基督和羅馬傳統的延續,在南歐壁畫一直被教堂作為主要的圖像表述方式。 The Western (Royal) Portal at Chartres Cathedral (ca. 1145). These architectural statues are the earliest Gothic sculptures and were a revolution in style and the model for a generation of sculptors.

  4. The painter in Gothic period

  5. 契馬布耶是義大利畫家。他之所以成名,主要是因為但丁〔Dante〕以他為例說明塵世光榮的短暫:「契馬布耶自認為在畫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現在喬托的大受歡迎,已使他的聲名漸衰」。 • 早期的評論家以為喬托﹝Giotto﹞就是契馬布耶的弟子,由於喬托將一種更自然的風格引介到十三世紀托斯卡尼﹝Toscana﹞當時所流行的拜占庭式繪畫中,因而贏得聲譽。實際上契馬布耶曾於 1272 年住在羅馬,並受到當時壁畫家與鑲嵌畫家特別致力於讓作品展現自然風格的影響。他唯一有可靠的記錄的作品,是作於 1302 年的《福音書作者聖約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這件作品是比薩主教堂東側半圓形室大幅鑲嵌畫的一部分。其它被認定可能是他的作品還包括了:亞西西聖方濟教堂的上教會﹝Upper Church﹞聖詩班席上,嚴重受損的壁畫;下教會﹝Lower Church﹞已重繪的《聖方濟的聖母像》﹝Madonna of S. Francis﹞;以及收藏於佛羅倫斯烏菲茲美術館的《寶座聖母像》﹝The Madonna in Majesty﹞。 • History has long regarded Cimabue as the last of an era that was overshadowed by the Italian Renaissance. In Canto XI of his Purgatorio, Dante laments Cimabue's quick loss of public interest in the face of Giotto's revolution in art:. • O vanity of human powers, • how briefly lasts the crowning green of glory, • unless an age of darkness follows! • In painting Cimabue thought he held the field • but now it's Giotto has the cry, • so that the other's fame is dimmed.

  6. 若說杜奇歐重新詮釋了拜占庭藝術,那麼喬托則是改造了拜占庭藝術之後的藝術形式。他將拜占庭藝術中人物與建築的僵化形式,賦予自然與寫實的立體感,並將熱情與想像注入其中,這是西洋繪畫史的重要轉類點,因此後人稱他為西方繪畫之父。 • 喬托為帕度亞﹝Padua﹞阿雷那禮拜堂作的壁畫:如聖若亞敬﹝S. Joachim﹞、聖安妮﹝S. Anne﹞、聖母和基督的故事中,表現了強烈的戲劇力量。這些作品在 1313 年﹝或在 1306 年﹞以前已經完成。在這之前,喬托可能已設計過亞西西﹝Assisi﹞的上教堂中,描述聖方濟﹝S. Francis﹞一生的壁畫連作。這些壁畫洋溢著人性,而聖方濟本人正是將人性注入十三世紀的宗教生活者,對藝術有強而有力的影響。 • 大概在 1300 年之後,喬托設計了聖彼得教堂的《扁舟》﹝Navicella﹞,為象徵《教堂之船》﹝Ship of the Church﹞的巨型鑲嵌壁畫。大約在 1320 年代,他裝飾了佛羅倫斯,聖克羅齊教堂的 4 座禮拜堂,其中兩座和另一座禮拜堂中的《聖母升天圖》﹝Assumption﹞今日尚存。其中可看出少許哥德式雕刻的影響。他在梵蒂岡的作品《史蒂芬尼斯基祭壇》﹝Stefaneschi Altar﹞,雖然在 1342 年的一份文件中證明為他所作,但極可能出自他人之手;而《聖母登極》﹝The Madonna in Majesty﹞雖然沒有簽名,卻公認是他的作品。其他可能是他的作品者,包括《聖母之死》﹝Dormition of the Virgin﹞和佛羅倫斯聖母堂的一座十字架。

  7. 揚‧范‧艾克是法蘭德斯﹝Flemish﹞畫派的創始人,也是粉碎宮廷畫派及後哥德式裝飾主義,並把各種事物及人物置於真實環境下的光影中的第一人。揚‧范‧艾克是法蘭德斯﹝Flemish﹞畫派的創始人,也是粉碎宮廷畫派及後哥德式裝飾主義,並把各種事物及人物置於真實環境下的光影中的第一人。 • 揚‧范‧艾克用繪畫中最精細的手段,及最透明無瑕的自然角度,加以對精神與物質、靈感與質感之間完美和諧的方式,在繪畫領域進行深思與改革。在他的畫中,我們找不到粗俗及劇變的東西,或現象與本質間衝突的情況。揚‧范‧艾克是他那個時代最著名的畫家,他的優點在於能耐心地觀察變化無窮的世界,並將之表現出來。和當時義大利畫家不同的地方是,揚‧范‧艾克既沒有數理透視法的知識,也不懂得解剖學。他透過對光線投射的深刻研究,使畫面具有真實的感覺,進而使景色能夠統一。他所創造的空間,能夠令人完全信服,主要是靠他的視覺經驗。對於外在美和物體本身的組織的感覺,以及對花、石頭、珠寶、布料和金屬的觸感,他都能保持法蘭德斯的特質。他的繪畫技巧相當傑出,對於油畫尤有專精。由於他發明了一種完善的油彩溶劑,使他的畫作能將燦爛的色彩保存到現在而不退色。 • Early life and family • Neither the date or place of Jan van Eyck's birth are documented. The first exant record of his life comes from the court of John of Bavaria at The Hague, where payments were made to Meyster Jan den malre (Master Jan the painter) between 1422 and 1424 who was then a court painter with the rank of valet de chambre, with at first one and then two assistants. This suggests a date of birth of 1395 at the latest. However, his apparent age in the London probable self-portrait of 1433 suggests to most scholars a date closer to 1380. He was identified in the late 1500s. as having been born in Maesheyck, diocese of Liège. This claim still considered credible on etymological grounds, considering his surname translates as "of Eyck".

  8. 波希生活的事蹟和職業的情形,都是從1474 年的市政誌和聖母兄弟會的記載得知。他的學習過程和遊歷,沒有任何記載日期或可以考證的繪畫,所以無人知曉。 • 他的腦海裡,經常縈繞著哥德式﹝Gothic﹞的餘暉,然而其中大半已非今人所能體會。超現實主義者認為他是一種「先於文字」的佛洛伊德主義者,不過,他的畫都具有一層相當肯定的意義,並非在無意識心態下的自由不羈的呈現。罪惡和墮落、人生危險的歷程裡魔鬼設下的陷阱、地獄的折磨,都叫他深深著迷。他的意象來源可見於當時的諺語、民間傳說及中世紀晚期的講道集和充滿幻想的詩篇。 • 波希與布勒哲爾的風格相近,不過波希的幻想通常較具創意,而且即使是純粹描繪情慾的畫面,波希的作品似乎都有更深一層的象徵意味。

  9. 李常生 Eddie Lee Nanjing 南京 Reference from internet and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nd 視覺素養 謹向歷史上所有的畫家致敬。 I have the honor to pay tribute to all the painters in the history. leechangsheng5555@gmail.com THE END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