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新型工业城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新型工业城. 李云奇.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新型工业城. 一、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二、中国工业化的实践探索 三、新型工业城的建设思考. 一、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一)实现状况 (二)主要模式 (三)几点启示. 一、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 一 ) 实现状况 (完成时序、国家及人口): 完成时序 : 起源于工业革命;起始于 18 世纪 40 年代,至今已 270 年。 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 英国 ,接下来是 欧洲 大陆的主要国家和 美国 ;亚洲特例: 日本 和“四小龙”( 新、韩、港、台 )。

mal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建设新型工业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工业城 李云奇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新型工业城 • 一、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 二、中国工业化的实践探索 • 三、新型工业城的建设思考

  3. 一、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一)实现状况 (二)主要模式 (三)几点启示

  4. 一、实现工业化的主要模式 • (一)实现状况(完成时序、国家及人口): • 完成时序:起源于工业革命;起始于18世纪40年代,至今已270年。 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接下来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亚洲特例:日本和“四小龙”(新、韩、港、台)。 • 实现国家(地区):对照“霍夫曼系数”“钱纳里模型”和“英格尔斯指标” ,据世界银行统计,真正实现了工业化任务的国家和地区是27个: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丹麦、希腊、冰岛、爱尔兰、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瑞士、芬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韩国、台湾、香港。 • 实现人口;合计约9亿5千万,占全球人口的15.5%。

  5. (二)主要模式 • 1、市场主导的英美模式 • 英国工业化开始于18世纪40年代,完成于19世纪50年代。 • 特点如下: • (1)农业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和劳动力; • (2)通过商业战争和殖民战争,开拓了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 • (3)工业革命的成果---机器的发明和快速应用,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飞梭、纺织机,尤其是蒸汽机) • (4)棉纺织业为主导产业。 • (5)工业的发展基本上都是私人性质的、分散的,不仅国家没有必要采取什么行动来促进发展,而且也没有银行在长期投资方面起作用。 • ——英国的工业化是一个自发的、随机的发展过程。

  6. 美国于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美国于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90年代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 特点如下: • (1)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形成了一个和平、统一的大市场,这是实现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 (2)借鉴英、法等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应用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技术和设备,工业化开始时的起点相对较高。 • (3)重视外资、人才和技术的引进; • (4)不断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改善管理,实现了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泰罗制”(20世纪初形成的《科学管理》)和流水线生产法,有力地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7. 2、政府推动的德日模式 • 德国 :1848年后逐步建立起机器大工业。到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实力超过英、法两国,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 • 特点如下: • (1)创制了一个能使市场经济有效运作的法律制度,对统一大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 (2)推行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 • (3)国家直接将大量资金投到重工业部门,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开办银行,发展公用事业,扶植私人企业; • (4)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及军事工业 (兴修铁路 ——引发了对煤炭、内燃机车和车厢的巨大需求——推动了采煤业、钢铁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经济结构开始重型化 ——带动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的发展。)

  8. 日本:1868年以后(明治维新),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两段)工业化道路;(战后)20世纪80年代赶上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水平。日本:1868年以后(明治维新),逐渐走出一条独特的(两段)工业化道路;(战后)20世纪80年代赶上了西方工业化国家的水平。 • 特点如下: • (1)巩固并改造传统产业,增强竞争力; • (2)利用第二次产业革命的成果,建立起钢铁、电气、制造等重工业体系,加速其工业化的进程。 • (3)在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上,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创新”的新路,降低了工业化的成本,拉近了与欧美等国在技术上的差距。 • (4)在经济政策上,日本对外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大力发展出口产业,抢占国际市场获得贸易利益;对内则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严格控制进口,保障国内产业的发展。

  9. 3、计划经济下的前苏联模式 •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在中央计划经济体制下,以高度集权、行政控制经济活动的方式,开始了艰辛的工业化之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来恢复工业 ) 。 • 重点是创建新式企业,不断提高重工业的比例。重点发展的工业有机电、煤炭、冶金、化学工业等。 • 到1960年,其经济实力超过战前水平,煤产量、钢铁产量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个超级大国。

  10. 4、外向型经济下的“四小龙”模式 •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其表现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 • “四小龙”的共同特点: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濒临大海,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 发展路径: • 采取进口替代政策,改变了以低价出口初级产品,进口国外高价工业制成品的局面。 • 到20世纪60一70年代,抓住美国、日本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承接)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业, • 70年代后期,抓住了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机会,发展技术密集型的出口加工业,承接美、日等国的部分重化工产业,建立起了机械、造船、化工、电子等工业 ; • 引进高新技术,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家电产品转向半导体、电讯设备和电脑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

  11. (三)几点启示 • 工业化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工业化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工业化需要一定的代价、工业化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 1、市场机制是实现工业化的主导力量 • 2、政府参与是实现工业化的推动力量 • 3、结构升级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特征 • 4、对外开放是实现工业化的现实捷径 • 5、教育科技是实现工业化的有力保障 • 6、立足国情是实现工业化的基本前提

  12. 二、中国工业化的实践探索 • (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轨迹 • (二)中国工业化的现状概括 • (三)中国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13. (一)发展轨迹(建国前、建国后) • 1.建国前的工业化 (四点概括) • 工业化的开端:“洋务运动”---军事工业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大门(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 • 工业化的起步: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用、民营、民族的工业才开始有了初步的发展。到1927年是工业化发展的春天期。 • 工业化的停滞:1927~1949年,美国的垄断资本和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使工业化陷入了停滞。 • 工业化的特点: • 时间长、发展缓慢:(1840~1949年)109年时间都没成体系。 • 底子薄、准备不充分:没有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技术、人才和思想准备都不足。 • 政局乱、障碍重重:清王朝→民国→军阀混战→八年抗战、四年内战,在没有任何基础的前提下发展重工业。(三大政治障碍:外国资本的阻挠、封建专制的压迫、官僚资本的摧残。)

  14. 2.建国后的工业化(开放前、开放后) • (1)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两个时段: • A.大哥援建的工业化(1949-1958年):一边倒,苏联援建150个项目,其中民用企业106个,国防企业44个。 • B.与政治运动并行的工业化(1958-1978年):小平同志归纳为“1958-1978年是被耽误的20年”:--“人民公社”、“大跃进”、“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文化大革命”。 • (2)改革开放后(1979-今),两个时段: • A.拨乱反正,多头并进,成就辉煌的工业化。(1979-2002年) • ◆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为中心 • ◆多头并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96年乡企工业增加值12627亿,首次超过国有工业);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外资企业大量涌入;经济特区蓬勃发展。 • ◆30年——GDP年平均在7%以上-----“中国奇迹”。 • B.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确定: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确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15. (二)现状概括 • 1、所处阶段(判定标准): • (1)、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即轻工业增加值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数值越小表明重工业化程度越高,工业化水平也就越高。这就是著名的“霍夫曼定理”。是1931年,由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根据工业化早期和中期的经验数据推算出来的。 • 系数≥5; 非工业化阶段 • 系数=2.5;工业化第一阶段,初级阶段 • 系数=1; 工业化第二阶段,中级阶段 • 系数<1; 工业化第三阶段,高级阶段 • -----中国2003年左右就已是1.25,现在已在1以下,进入了重化工业阶段

  16. (2)、钱纳里模型四大指标:世界银行统计经济学家,1975年(动态模型)(2)、钱纳里模型四大指标:世界银行统计经济学家,1975年(动态模型) • A、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按1970年美元) • 初级产品阶段:1200美元以下; • 工业化初期:1200~2400美元,初级; • 工业化中期:2400~4800美元,中级;(2010年--4394) • 工业化后期:4800~9000美元,高级。 • B、工业增加值占总增加值的比重: • 非工业国:20%以下 (初级产品阶段) • 进入工业化国家:20~40%(工业化初级阶段) • 半工业化国家:40~60% (工业化中级阶段) • (2010年--160030亿元÷397983亿元=40.2 %) • 工业国:60%以上 (工业化高级阶段)

  17. C、三次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人均GDP1000美元)C、三次产业的产业、就业结构(人均GDP1000美元) • 产业结构  12.7%37.8%49.5% • (2010年---10.%47%43%) • 就业结构  15.9%36.8%47.3% • 三次产业就业还有一项指数,即农业就业比重: •    高于44%: 初级产品阶段 • 44%~29%: 工业化初级阶段 • 29%~14%: 工业化中级阶段 •    低于14%: 工业化高级阶段 • (2009年---46875÷77995=60.1%) • D、城市化水平:人均GDP1000美元时:60% • (2009年-----46.6%)

  18. (3)、英氏指标: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经济学家,1982年(英格尔斯):(3)、英氏指标: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经济学家,1982年(英格尔斯): • 工业化达标的十一项指标(最低指标) • ⑴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  3000美元以上; • ⑵农业产值占GDP之比:       15%以下; • ⑶服务业产值占GDP之比:      45%以上; • ⑷农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之比:    30%以下; • ⑸成人识字率:           80%以上; • ⑹在校大学生占20~24岁人口之比: 10%~15%; • ⑺每名医生服务的人数:      1000人以下; • ⑻婴儿死亡率:            3%以下; • ⑼人口自然增长率:          1%以下; • ⑽平均预期寿命:          70岁以上; • ⑾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50%以上. • 结论----我国总体上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

  19. 2、面临问题 • (1)工业化的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 对外技术依存度:我国50%以上,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 • 在我国的设备投资中,进口设备占投资设备总额的比重达60%以上,一些高技术含量的关键设备基本上依靠进口; • 我国每年的发明专利数占世界的比重不到3%,R&D(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经费支出5433亿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16,R&D占GDP的比重仅为1.62%, 明显低于美国、日本和韩国3%左右的水平; • 我国制造业的产出规模已占世界制造业产出总量的6%,制造业R&D投入仅占世界制造业R&D投入总量的0.3%。

  20. (2)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2)资源环境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突出 •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矿产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2;石油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10;森林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6;天然气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的1/22。 •  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有机污水排放量已占世界第1位,二氧化碳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2位。即使国际社会不就环境问题向我国施压,我国自身的环境容量也难以持续容忍这样大的污染排放。

  21.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增大,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增大,劳动力就业形势严峻 • 农村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总量达1.8亿以上,到2020年,平均每年大约有1000万人需要从农村中转移出来。 • 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07万人,2010年增至630万人。 • 我国工业化面临两难选择:一方面是不断增长的劳动力需要就业,另一方面是工业的资本密集度越来越高,单位资本所能吸纳的劳动就业量日趋减少。

  22. (4)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产业组织状况仍不合理(4)产业结构协调性较差,产业组织状况仍不合理 • 一是在GDP结构中,工业的比重高而服务业的比重偏低。10.%:47.%:43.%。 • 二是在工业内部,能源和原材料等上游行业供给紧张,多数消费品等下游行业相对过剩。 • 三是从服务业内部构成看,传统的生活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具有现代意义的作为中间投入品的生产服务业,如产品设计、市场咨询、金融、保险和技术服务等行业所占比重较小。 • 四是目前我国国内企业之间比较细致、紧密的分工协作主要发生在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之间,而国内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

  23. (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5)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 • 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格局主要表现为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地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全国的生产力和经济活动不断向经济繁荣的东部沿海地区集中,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 研究表明,如果基于人均GNP、三次产业比重、城市化率、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等指标综合计量分析,到2002年我国大陆各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差别巨大,上海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北京、天津、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则进入了工业化后期,但海南、贵州、西藏、内蒙古、甘肃、新疆、云南等地区只处于工业化前期或者初期阶段。 • --欧洲?---非洲?

  24. (6)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面临巨大外部压力(6)在扩大开放条件下提高国际产业分工地位面临巨大外部压力 •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逐步融入了国际产业分工体系,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最重要的国家之一: • 一方面,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带动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步伐。跨国公司的大规模产业进入,促进了行业竞争主体的多元化,加剧了企业竞争,对国内企业产生了积极的竞争示范效应。 • 另一方面,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成长、结构调整和产业安全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一定程度了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偏差和外部依赖;跨国公司技术溢出的范围有限,跨国公司技术转让的水平偏低,而且以生产设备等硬件技术为主;由于现阶段外商投资企业出口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跨国公司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的低水平扩张。

  25. (三)经验教训 • 1、传统工业化的深刻教训: ⑴、“单一的公有制工业”; ⑵ 、“纯粹的计划配置” ; ⑶、“优先发展重工业”;  ⑷、“高速度、粗放式发展模式”; ⑸、“农业反哺的工业化” ;⑹、“片面的自力更生方针”。 • 2、未来工业化的经验启迪: • ⑴ 、确保稳定的社会环境; • ⑵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 ⑶ 、坚持开放的发展模式。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6. 三、新型工业城的建设思考 • ●相关背景(一) • 新余工业化的实践过程--两个时段 • 复市前的工业化: • “大跃进”启动的工业化(以1959年新余钢铁厂的筹建为标志。之前新余工业几近空白----1957年农业总产值占总产值的比例高达82.8% 。1958年5月,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 • 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的工业化(从1962年的80.07%---1978年的88.25%) • 复市后的工业化:1983年之后与全国情况相似。

  27. ●相关背景(二) • 2006年2月12日江西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新余,着力做强钢铁产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旅游业,建设赣西重要的中心城市和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 • 2007年1月9日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勾勒了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发展蓝图:“新余是江西的钢铁基地和旅游胜地,也是我省城镇化水平最高和民办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设区市,发展潜力大,可以建成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和赣西重要的中心城市”。 • 2010年2月5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安泽在新余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就必须抓好主城区建设,围绕建设“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文明生态城”目标,加快建成“南昌的远郊、长沙的近邻”,抓紧改造老城区、建设生态新区、提升高新区。 • 2010年2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安泽在全市领导干部读书班暨“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主题教育活动动员大会的讲话中指出,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是当前全市上下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就是建好“三个城”:新型工业城、科技创新城、文明生态城。

  28. 新型工业城,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严格遵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城市现代化模式。新型工业城,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严格遵循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城市现代化模式。 • (一)新型工业城建设的现实条件 • (二)新型工业城建设的基本方略 • (三)新型工业城建设的理性思考

  29. (一)新型工业城建设的现实条件 1.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1)2010年生产总值6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5.6% ; (2)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70.2亿元,比上年增长 51.7%; (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0.4亿元,比上年增长30.92%; (4)财政收入80.63亿元,比上年增长42.5%; (5)地方财政收入49.99亿元,比上年增长51.4% ; (6)三大支柱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975亿元(钢铁600亿元,新能源330亿元,新材料45亿元); (7)外贸进出口总额20.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2.2%;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 (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8.3亿元,是“十五”末的7.4倍,年均增长50.8%。

  30. 2.以工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2.以工业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格局基本形成 • ⑴工业生产增势良好,近几年来工业经济保持年均44.%左右的增幅,增速居全省第一; • ⑵相比较“十五”末,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格局进一步凸显。所有制结构日趋优化,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5.4%上升到62.2%。产品结构日趋优化,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6.95%提高到15%。荣获“中国城市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示范城市”称号。 • ⑶全市园区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47亿元,是“十五”末的12倍。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50亿元,工业增加值110亿元。分宜工业园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82亿元、工业增加值21亿元。新余经济开发区实现工业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工业增加值12.2亿元。 • (4)相比较“十五”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45户增加到371户,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企业由25家增加到125家,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9户,过百亿元的2户,纳税过千万元的25户。赛维LDK、新钢股份、赣锋锂业成功上市。  • (5)三次产业结构为6:63:31 ,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达到94%; •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断增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格局。

  31. 3.以城市为载体的新的经济增长要素逐步聚集3.以城市为载体的新的经济增长要素逐步聚集 • ——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主城区面积由45平方公里扩大到6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33万增加到64万,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8.5%。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1472个新农村建设点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11个中心镇建设全面推进。率先在全省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完成了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五年下降20%的目标。城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仙女湖、孔目江两个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地表水质达Ⅱ类,袁惠渠、袁河地表水质达Ⅲ类。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80%和90%。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8%。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省生态园林城市。 •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五年来,共建设国家级研发技术平台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个,省级研发技术平台5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4个,实施省重大高新产业化项目8项,新增省级创新型企业7家、省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由0.97%提高到2.6%,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45%提高到55%。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创建有序推进。被科技部授予全国唯一的“国家新能源科技示范城”称号。

  32. ——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础教育工作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职业教育在校生由6.8万人增加到9.3万人,并率先在全省实行新余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院校补贴政策,启动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余高专成功升本,填补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市直三家公立医院均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1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我市连续五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社会事业明显进步。基础教育工作居全省前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幼儿进园、小学进镇、中学进城”工程。职业教育在校生由6.8万人增加到9.3万人,并率先在全省实行新余籍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市职业院校补贴政策,启动江西省职业教育园区建设。新余高专成功升本,填补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市直三家公立医院均晋升为三级甲等医院,1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改造全面完成;率先在全省实现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覆盖。文化广播影视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我市连续五届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17358元和7476.2元,年均分别增长13.9%和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2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7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47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17平方米。人均期望寿命由“十五”末的74.8岁提高到76.4岁。 • ——发展环境明显优化。致力打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务环境,先后荣获中国光电产业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特色金融生态示范城市、中国诚信政府前10名、中国最具竞争力100强城市、中国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城市、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连续四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和两届“长安杯”城市。

  33. (二).新型工业城建设的基本方略 • 1.以新的理念指导“建设”: •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 • 第二,坚持不断解放思想不动摇。 •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 第四,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 • 第五,坚持统筹城乡一体化不动摇。 • 第六,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 • 第七,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动摇。 • 第八,坚持求真务实不动摇。

  34. 2.以新的目标激励“建设” • 经济总量依然偏小,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位仍未改变。 • 加快发展、做大总量,仍然是最首要、最紧迫的任务。 •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生产总值达到1700亿元,力争1800亿元,年均增长15.5%;财政总收入280亿元,力争300亿元,年均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力争1100亿元,年均增长25%;城镇化率达到80%。 • 经济结构显著优化,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63:35;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和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进入全省经济发展第一梯队序列。 • 以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促进全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的新型工业体系,努力建设新型工业城。

  35. 3.以新的思路促进“建设” • (1)必须在解放思想上求突破。 • (2)必须在项目建设上求突破。 • (3)必须在招商引资上求突破。 • (4)必须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上求突破。 • (5)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求突破。 • (6)必须在生态建设上求突破。 • (7)必须在优化政务环境上求突破。 • (8)必须在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上求突破。

  36. 4.以新的举措推动“建设” • ------抓好三大产业发展。着力抓好钢铁、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支持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钢铁产业,全力支持新钢公司做优做强,加快淘汰落后工艺、装备步伐,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快钢铁产业向中下游延伸,提升钢铁产品附加值,打造全国重要的钢铁加工基地。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围绕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节能减排设备制造、风电四大板块,发挥江西赛维、瑞晶太阳能、升阳光电、吉阳新能源、赣锋锂业、江锂高科、江西华电、力德风电等企业的龙头作用,做优存量,扩张增量,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新能源应用产业,打造世界级光伏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动力与储能电池、膨胀螺杆发电机、永磁风力发电机基地。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以镍和锂制品、新型复合材料为重点,加大产品创新力度,以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和扶持其它新兴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 ------推进三大园区建设。以建设特色园区、科技园区、生态园区为目标,抓好规划布局,对接三大产业发展,完善功能配套,落实生态环保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把高新区打造成以新能源为主的特色产业园,把新余经济开发区打造成特钢和金属材料产业园,把分宜工业园打造成动力与储能电池和新材料特色产业园,在建设好新余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力争新余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上升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 ------培植优强企业和优势产业集群。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注重企业品牌战略和文化建设,引导资源和技术向优强企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家集中,大力实施“十百千亿”工程,采用特殊政策,除扶持新钢、赛维两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600亿元外,新培植10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过百亿元的重点骨干企业,将钢铁、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三大产业打造成三个千亿产业。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引进和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拟上市企业的扶持力度,力争上市企业达20家。

  37. (三).新型工业城建设的理性思考 • 1、城乡二元结构中的“建设”(三个问题) • (1)停止“反哺”以后,工业化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 • (2)“三农”问题对工业发展的制约“陷阱”怎么解决的问题;(“陷阱”英国、大卫·李嘉图:《谷物论》1815年). • (3)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土地制约问题(土地资源如何转变成资本----继土改、合作社、联产承包之后农业生产力第四次解放的问题)。 • 2、经济转型时期的“建设”(两个问题) • (1)光想造飞机,不想做皮鞋的问题; • (2)光用有形的手,忽视无形的手的问题。 • 3、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建设”(两个问题) • (1)对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态度问题; • (2)发展虚拟经济与发展实体经济的关系问题。

  38. 谢谢大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