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十五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第十五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昆虫通过肌肉系统( muscdar system )来维持其基本形态,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昆虫的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寒冷条件下还可以通过肌肉收缩来提高体温,如蜜蜂。昆虫肌肉的活动受神经支配。 ATP 是肌肉收缩的直接动力。昆虫飞行肌的代谢途径有很多特殊的适应性机制,能够维持昆虫长时间的飞行活动,而不至于出现明显的“氧债”。. 主要内容. 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 肌肉的组织结构 肌肉收缩的调控. 1. 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

malis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十五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章 昆虫的肌肉系统

  2. 昆虫通过肌肉系统(muscdar system)来维持其基本形态,通过肌肉的收缩来实现昆虫的一切活动和行为。在寒冷条件下还可以通过肌肉收缩来提高体温,如蜜蜂。昆虫肌肉的活动受神经支配。ATP是肌肉收缩的直接动力。昆虫飞行肌的代谢途径有很多特殊的适应性机制,能够维持昆虫长时间的飞行活动,而不至于出现明显的“氧债”。

  3. 主要内容 • 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 • 肌肉的组织结构 • 肌肉收缩的调控

  4. 1. 昆虫肌肉的主要类型 昆虫肌肉系统起源于中胚层,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当体腔囊开始扩大互相融合成整个体腔时,囊壁细胞分别在外胚层下形成体壁肌(skeletal muscle),在内胚层外面形成内脏肌(visceral muscle)。

  5. 体壁肌按肌原纤维的形状和排列方式,分为管状肌(tubular muscle)、束状肌(close-Packed muscle)和纤维状肌(fibrillar muscle)3类。 • 管状肌的肌纤维呈管状,核和肌浆位于中央,沿中轴呈纵向排列,肌原纤维和线粒体呈放射状相间排列(图15-ZA,B)。

  6. 束状肌的肌纤维和线粒体位于中区,细胞核和肌浆位于外周的肌膜下方(图C—F),如鳞翅目成虫的胸肌,金龟甲的足肌。束状肌的肌纤维和线粒体位于中区,细胞核和肌浆位于外周的肌膜下方(图C—F),如鳞翅目成虫的胸肌,金龟甲的足肌。 • 纤维状肌的肌原纤维的直径较粗,细胞核和线粒体都位于肌原纤维之间,肌膜不明显,沿着肌原纤维周围内陷很深,如蜜蜂的间接翅肌。

  7. 2. 肌肉的组织结构 • 肌细胞(肌纤维) • 肌原纤维

  8. 2.1 肌细胞 • 肌肉是肌细胞的总称,肌肉运动就是肌细胞活动的表现。因肌细胞呈细长的纤维状,故又称肌纤维(muscle fiber)。 • 在肌原纤维之间,有许多纵行的小管网络,构成纵管系统,它们由内质网分化而来,因此又称肌质网。 • 肌原纤维间还有排列整齐的大型线粒体即肌粒,是肌原纤维收缩时ATP的直接供应者。 • 线粒体附近还有穿过肌膜的微气管,为线粒体氧化代谢提供充足的氧气。昆虫内脏肌的肌纤维通常是单核的,而体壁肌大多是多核的(图15-ZH)。

  9. 2.2 肌原纤维 • 肌原纤维(sarcostyle)是肌细胞特化的功能细胞器,这种细胞器由粗细两组蛋白肌纤丝聚合而成,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出明暗相间的带状构造,使整个肌纤维呈现分段现象,因此昆虫的肌纤维亦称横纹肌(striated muscle)(图 15-ZI)。 • 在明带(isotroPic,I带)中部有一薄膜横贯其间,肌原纤维就连结于此膜上,此薄膜称端膜或Z膜,两相邻端膜之间的部分构成了肌小节(sarcomere),肌小节是肌细胞进行收缩的基本单位。

  10. 肌小节包括暗带(anisotropic,A带)和两端明带的各1/2所构成的部分。在暗带中央,还有一小段颜色较淡的区域,称中带(median disc)或H带。H带中央又可分出一条横向的暗线称为M线,有的昆虫在Z膜与A带之间还有N带(副带)。 • 在昆虫的暗带部分,粗肌丝和细肌丝相间排列,并有一定的数量比,而在明带中,仅有细肌丝。

  11. 3. 肌肉的收缩机制 在肌原纤维中,粗肌丝和细肌丝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通过蛋白质的变构作用,引起细肌丝在粗肌丝间滑动,产生肌肉收缩活动。

  12. 3.1 粗肌丝 • 昆虫肌原纤维中的粗肌丝由单一的肌球蛋白(myosin)分子聚合而成。 • 分子头部呈球状膨大的部分由4根较短的肽链组成,并有规律地裸露在粗肌丝主干,表面形成外突。 • 外突有两个中心 一个是肌动蛋白结合中心,能与肌动蛋白结合形成一以横桥连结的肌动球蛋白;另一个是ATP酶活性中心,它在形成肌动球蛋白横桥时,分子构像发生变化而被激活,水解ATP,释放能量,从而改变肌动球蛋白横桥的角度。

  13. 3.2 细肌丝 • 昆虫肌原纤维中的细肌丝主要由肌动蛋白(actin)组成,肌动蛋白有两种形式: • 一种是单个球状分子,称为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 • 另一种是它的聚合形式,呈串珠状,称为纤维状肌动蛋白。

  14. 细肌丝就是由两条纤维状肌动蛋白相互缠绕形成的。在缠绕的凹槽内,还镶嵌着两种重要的蛋白质: • 一种是呈纤丝状的原肌球蛋白,每一个原肌球蛋白分子与7个肌动蛋白球分子结合,能阻止肌动球蛋白横桥的形成; • 另一种是肌钙蛋白,在细肌丝上每隔7个肌动蛋白球分子就有一个肌钙蛋白,它是一种调节蛋白,能与Ca2+结合改变整个分子构型,使肌动蛋白能与肌球蛋白结合形成肌动球蛋白横桥。

  15. 3.3 肌肉收缩及滑行学说 1954年,Huxley&Hanxon根据甘油抽提肌原纤维的相差显微镜观察,以及Huxley & Niedergerke用活肌肉纤维的干涉显微镜观察,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肌丝滑行学说: 认为肌小节无论是被拉长或者在主动或被动缩短的情况下,粗肌丝、细肌丝的长度都不变,只是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随着粗细肌丝的相对运动,粗肌丝两端接近Z膜,有时还可穿过Z膜,进入相邻的肌小节,成为超收缩(supercon-traction)现象。

  16. 引起肌丝滑行的动力是肌动球蛋白横桥键角的改变,当肌膜的兴奋由横管系统传人肌质网时,肌质网便释放出大量的Ca2+,Ca2+浓度取决于肌纤维的兴奋程度。引起肌丝滑行的动力是肌动球蛋白横桥键角的改变,当肌膜的兴奋由横管系统传人肌质网时,肌质网便释放出大量的Ca2+,Ca2+浓度取决于肌纤维的兴奋程度。 •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后,便解除肌动蛋白上对肌球蛋白结合位点的抑制,从而形成肌动球蛋白横桥(图 15-3B)。与此同时,Ca2+激活了肌球蛋白头部ATP酶活性,水解ATP产生的能量引起肌球蛋白头.部构型发生变化,使横桥末端产生摆动,从 而拉动细肌丝沿粗肌丝移动(图15-3C)。

  17. 在高浓度Ca2+存在的情况下,收缩便会继续下去。当收缩结束后,纵管系统膜上的离子泵利用水解ATP的能量将Ca2+主动吸回。因此,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主要有两个耗能过程即肌纤维分子变构和Ca2+的移除。在高浓度Ca2+存在的情况下,收缩便会继续下去。当收缩结束后,纵管系统膜上的离子泵利用水解ATP的能量将Ca2+主动吸回。因此,在肌肉收缩过程中,主要有两个耗能过程即肌纤维分子变构和Ca2+的移除。

  18. 4. 肌肉收缩的调控 昆虫肌肉的收缩是肌膜去极化引起的,这大多由分布在肌膜上的运动神经化学递质进行调控。但也有一些肌肉没有神经分布,它们能自发地产生收缩。此外,肌肉的收缩还受到激素、血淋巴的离子组成和机械张力的调控。

  19. 4.1 肌纤维上的神经分布 • 昆虫肌肉上的神经呈多点式分布,即每条肌纤维都与运动神经末梢形成多个突触联结,运动神经末梢与肌肉的连接点又称运动终板(terminal lamella)。 • 昆虫的运动神经元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类,兴奋性神经又分为快神经、慢神经及一些中间类型。

  20. 4.2 肌膜—神经的突触调控 • 运动神经元的末端以大量分支与肌纤维膜形成突触联系,并通过神经递质调节肌肉的兴奋。 • 如蝗虫后足缩爪肌上分布有两个兴奋性神经元,它们的分支产生4 000~5 000条神经末梢,每个末梢与肌纤维形成 5~30个突触。因此,两个神经元与该肌肉大约形成105 个突触。

  21. 兴奋性神经释放的递质是 L-谷氨酸,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递质通常足以引起肌膜的去极化,但慢神经一次神经冲动仅释放省的递质囊泡,一般足以使肌膜去极化,必须由连续的脉冲作用,才能释放足够的递质囊泡,使肌膜产生兴奋; • 抑制性神经的化学递质,为γ-氨基丁酸,使肌肉不产生兴奋或降低其兴奋性。

  22. 4.3 其他因子对肌肉活动的调节作用 • 昆虫肌肉的兴奋性还受到激素、体液化学成分和机械张力的影响。它们不仅影响自发活动的肌肉,也影响受神经支配的肌肉。 • 后肠素(proctodone)能增加后肠肌的活动,同时对骨骼肌和心肌也有促进收缩的作用。

  23. 4.4 肌肉的收缩特性 • 肌肉接受一次有效刺激所引起的收缩过程,称为单收缩;单收缩包括3个时期:潜伏期、收缩期和松弛期。 • 在一次单收缩结束前又接受新的刺激,产生连续收缩的过程称为复合收缩。 • 在复合收缩过程中,如果在前一个单收缩的潜伏期或收缩的初期就接受了下一次刺激,肌肉不经松弛期而进行的收缩,叫完全紧张性收缩; • 如果后一次刺激引起的收缩发生在上一次收缩的松弛期,则肌肉收缩后稍有松弛就又进行收缩,此类收缩称不完全紧张性收缩。

  24. 行紧张性收缩的肌肉称紧张性收缩肌或称慢收缩肌。行紧张性收缩的肌肉称紧张性收缩肌或称慢收缩肌。 • 紧张性收缩肌对单个神经脉冲不敏感,反应迟钝。但在一连串脉冲作用下,通过刺激叠加作用,能产生很大的紧张性收缩。刺激消失后,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回复到松弛状态,昆虫体内收缩频率与神经脉冲不一致的异步飞行肌,以及大多数脏肌都属于这一类。

  25. 与紧张性收缩肌相对应的是相位性收缩肌,又称快收缩肌。与紧张性收缩肌相对应的是相位性收缩肌,又称快收缩肌。 • 它对单个神经脉冲敏感,并迅速做出全或无的反应,全反应产生快速收缩,随后立刻回复到松弛状态,以便接受下一个脉冲。这类肌肉的收缩常伴有明显一致的肌体运动,收缩频率与动作神经脉冲一致的同步飞行肌、跳跃肌等都属于这一类。

  26. 快收缩肌与慢收缩肌的差异主要在于肌纤维内肌质网的发达程度。快收缩肌与慢收缩肌的差异主要在于肌纤维内肌质网的发达程度。 • 肌肉在机械收缩过程中,只有少部分能量用于牵动负荷,绝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昆虫利用肌肉收缩产生热能来提高体温是调节体温的一种重要手段。如蜜蜂在蜂箱内通过蜂群收缩胸肌来产生热量,提高箱内温度,抵御寒冷。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