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景氣與兩岸經貿關係 中國 —2009 年經濟目標 — 保 8 加強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及新興市場

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景氣與兩岸經貿關係 中國 —2009 年經濟目標 — 保 8 加強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及新興市場. 兩岸經貿關係與 台灣經濟未來發展. 外貿協會 市場拓展處 副處長 邱揮立 chiuhuili@taitra.org.tw 2005/11/29 政治大學 2006/3/17 、 11/29 實踐大學 2006/12/19 政治大學 2008/04/08 實踐大學 2008/1216 政治大學 2009/0226 實踐大學 2009/0421 政治大學 EMBA 2009/0804 淡江大學中國研究所

Download Presentation

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景氣與兩岸經貿關係 中國 —2009 年經濟目標 — 保 8 加強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及新興市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金融海嘯後的全球經濟景氣與兩岸經貿關係 • 中國—2009年經濟目標—保8 • 加強拓展大陸內需市場及新興市場

  2. 兩岸經貿關係與台灣經濟未來發展 外貿協會 市場拓展處 副處長邱揮立 chiuhuili@taitra.org.tw 2005/11/29 政治大學 2006/3/17、11/29 實踐大學 2006/12/19 政治大學 2008/04/08 實踐大學 2008/1216 政治大學 2009/0226 實踐大學 2009/0421 政治大學EMBA 2009/0804 淡江大學中國研究所 2009/1103 政治大學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3. 綱要 一、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分析 (一) 我國對外貿易關係的轉變 (二) 兩岸貿易發展與投資關係 二、近年大陸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關係 (一)快速成長中的中國大陸經貿發展(改革開放~2008年) (二)中國大陸經濟威脅論? 共榮論? (三)兩岸經貿發展的機會與隱憂 三、中國大陸經貿發展的問題點及未來趨勢 (一)中國經貿發展的問題點 (二)中國投資政策變遷對台商的影響 (三)兩岸經貿發展的未來趨勢 四、金融海嘯的影響與國際經濟局勢分析 五、台灣經濟未來發展趨勢

  4. 一、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分析 我國對外貿易快速成長: 1988年貿易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1995年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3年起,貿易總額快速成長,繼2004年突破3,000億美元後;2006年突破4,000億美元;2008年達4,964億美元,較1971年成長119倍,成為全世界第16大出口國 2008年4,964.8億 2006年4,267.2億 台灣進出口貿易總額 2004年3,511.3億 1995年2,173.5億 1988年1,102.4億 39億 年 年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世界貿易組織

  5. 我國貿易對經濟成長之貢獻 根據主計處資料顯示1999年至2008年期間,除2004年我外貿部門(含商品及服務)對經濟成長呈負貢獻外,其餘各年所締造之貢獻度平均將近50%,2006年更高達77%以上,2008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由8月之預估4.30%大幅降至第11月之1.87%,其中內需轉呈負值,來自外貿淨出口直接貢獻為2.67%,貢獻度因此高達142%。 單位:% 5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2008年11月 註:2001年經濟成長為負值,貢獻度無法計算

  6. 一、我國對外貿易結構分析 (一) 我國對外貿易關係的轉變- 主要貿易出口國之演變 1996年我國前5大出口國 2008年我國前5大出口國 Source:Ministry of Finance

  7. 中國快速成為我國主要對外貿易國 中國(19) 中國(11)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統計 製表: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

  8. 我國對外貿易結構的轉變 • 近15年來我國貿易結構之變化— 1.三角貿易向東 四角貿易向西 2.「從加工出口 中間材料及重要零組件出口」 3. 進出口兩級化—自日本進口集中,對中國出口集中化 台灣 中國 台灣 美國 日本 美國 日本 注: 虛線為台灣之間接外銷

  9. (二)兩岸貿易發展與投資關係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統計 製表: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

  10. 投資帶動貿易 我國對中國貿易成長來自於投資 資料來源: 我國=投資業務處;中國=商務部

  11. 台商自台灣進口設備及零組件、原料比重逐漸降低台商自台灣進口設備及零組件、原料比重逐漸降低 台商赴大陸投資原料來源比重 台商赴大陸投資零組件及半成品來源比重

  12. 我國對大陸地區投資統計—地區別(1991-2004) 資料來源: 經濟部投資業務處

  13. 長期滯留中国大陸的台湾人據估有100万人 大陸台商雇用當地勞工據估約有1000万人 兩岸物流・人流・金流 台湾中国               ●赴大陸人數:411(2005年) ● 貿易總額:1,325億美元(2008) ● 直接投資:1,297(2002 1991~2006(1-6)累計:34,971件 資料來源: 赴中國人數-中國國家旅游局、兩岸進出口貿易額為財政部海關統計資料

  14. 三、近年大陸經濟發展 與兩岸經貿關係

  15. 1991-1998 1999-2001 1978-1990 立法 執法 落實執行力 法治國家目標 對外開放 外資暴增 世界工廠 加入WTO 外資敲門 外資撤出 1992-鄧小平南巡 外資 1992-110億美元 1993-275億美元 1997-452億美元 1999-中美談判結束 2000-外資407億美元 2001-加入WTO 1978-改革開放 1981-可口可樂 1988-寶成集團 (東莞設廠) 1989.4北京頂好 (康師傅) 1989-天安門事件 (一)近年大陸經濟發展概況(改革開放) 1949-1978 計畫經濟政策/意識型態全盛的時代-從嬰兒搖籃到墓地 1978-2008 改革開放期 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02-2008 加速對外開放 2008-北京奧運

  16. (一)中國為經濟快速成長國 • 兩大成長動力「直接投資、出口貿易」。 --中國歷年外商直接投資金額 --中國大陸近年進出口貿易概況

  17. (二)中國經濟 威脅論? 共榮論?

  18. 中國出口貿易企業、前200大出口貿易総額占中國出口貿易総額的31.1%中國出口貿易企業、前200大出口貿易総額占中國出口貿易総額的31.1% 2005年中國輸出總額7,620億美元 資料: 中國商務部 資料整理: 外貿協會 市場拓展處 亞東組

  19. 2005年中國出口貿易總額前200大分析--台商為中國出口貿易的最大動能2005年中國出口貿易總額前200大分析--台商為中國出口貿易的最大動能 中國出口貿易企業前200大中,外國企業出口総額占61.18%,其中台商占32.47%,足見台商對中國出口貿易的貢獻度。 台商42家,出口貿易總額769億1,237萬美元,占200大總額32.47%、 米商14家,出口貿易總額203億7,788萬美元,占200大總額 8.60%、 日商23家,出口貿易總額181億4,683萬美元,占200大總額 7.66%、 韓商17家,出口貿易總額176億532萬美元 ,占200大總額 7.43%、 其他13家,出口貿易總額118億1,289萬美元,占200總額之 5.02%, 中國109家,出口貿易總額919億6,107美元,占200大總額38.82%。 中國出口企業前200大(外商別統計) 資料來源: 中國商務部 資料整理: 外貿協會 市場拓展處 亞東組

  20. 中國為經濟大國,非經濟強國--2005年中國出口前200大中台商占中國總出口比重中國為經濟大國,非經濟強國--2005年中國出口前200大中台商占中國總出口比重 單位: 百萬美元 資料來源: 中國商務部「2003年中國出口額最大的200家企業」2004年5月27日

  21. (三) 兩岸經貿發展的機會與隱憂 1. 兩岸經貿的機會 • 提供我國經濟實力擴張之空間(台商1000大) • 建立全球供應鏈的機會(台商1000大) • 自建通路的機會 • 創立品牌的機會

  22. 提供我國經濟實力擴張的機會—中國台商1000大(2005年)提供我國經濟實力擴張的機會—中國台商1000大(2005年) • 總營業額9,992億人民幣,成長36%(2004年為7,336)。 約等於台灣GDP的35%(2004年約為1/4)。 • 前10大為科技產業,百大中67家為科技產業。 • 獲利率前20大為傳統產業 • 1000大中近7成為傳統產業,主要以製鞋、水泥、食品、紡織及五金為主。

  23. 台商1,000大營業總額及跨入門檻 単位: 億人民元 単位: 萬人民元 ● 2005年千大營業總額佔台灣GDP的35%,2006年佔46.43%。2007年49.0%。 ● 台商一千大總營業額連續兩年成長超過30%。2007-2008年趨緩。 ● 跨入千大門檻,04年約4,800億人民幣,06年上升至1億4,500億,漲幅達2.5倍。07年小幅上升12.2%。

  24. 建立全球供應鏈的機會 單位: 百萬人民幣 資料來源: 2005~2006大陸台商1000大(工商時報發行)

  25. 台商在中國大陸市場擴張通路的機會-1

  26. 台商在中國大陸市場擴張通路的機會-2

  27. 中國市場—台商創建品牌新天地 • 泡麵--頂新、統一 • 米菓--旺旺仙貝 • 華碩—筆記型電腦

  28. 2. 我國貿易發展的趨勢與隱憂 1.產業大量西移過度倚賴大陸市場 2.貿易失衡- 進出口兩極化進口(日本)出口(中國) 3. OEM製造仍能存活產業難以升級 4.我國出口貿易成長出現瓶頸 5.對外貿易順差減少—國際企業稅收屬誰?

  29. 我國對大陸(含香港)貿易依存度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統計 製表:外貿協會市場拓展處 我國主要貿易順差來自中國

  30. 2007年我國主要貿易國收支情形 我國主要入超國 我國主要出超國 單位:百萬美元

  31. 2.進出口貿易過度集中於少數國家 日韓中占我國進口貿易總額比重 44.6% 日韓中占我國出口貿易總額比重 48.3% 資料來源:財政部海關統計 製表:外貿協會亞東組

  32. 我國貿易順差變化情形 28.4% Source:Ministry of Finance

  33. 四、中國大陸經貿發展的問題點及未來趨勢

  34. (一)中國大陸經貿發展的問題點~1 --經濟過熱造成之不均現象 • 資源、能源等使用效率低劣。產能過剩— 投資過熱的結果,造成鋼鐵、鋁及建材等產能過剩。  原物料、能源價格飆漲 • 貿易摩擦— 出口貿易為中國帶來高度的成長,但也為中國與美國及歐洲帶來嚴重的貿易逆差問題。(2005年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超過2000億美元)  人民幣升值壓力 外在壓力 內在壓力 • 貧富差距擴大 • 東西部和城鎮發展不均 • 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 中下階層不滿情緒高漲

  35. 貿易順差過大 調整產業發展策略 流動性過高 金融政策從緊 投資過剩 取消對二高一資產業之優惠 • -加工出口貿易產品限制類與禁止類項目的增加 • -調降出口退稅率 • -兩稅合一 - 實施新稅制—內外資企業所得稅一律適用25%。 • -企業所得—匯出課稅匯出股利課稅課徵20%; • -新制勞働合同法的施行 • - 升息 • - 限制信貸總額 • 容許人民幣升值 • 取消對二高一資產業之優惠 (一)中國大陸經貿發展的問題點~2—三過現象

  36. 中國政府建立新中國的目標為何? • 1978年-改革開放鄧小平提出「先富論」 • 今日中國社會組織與制度趕不上經濟發展速度,導致都市與農村的貧富差距、社會保障、醫療、居住環境等福利措施不夠完備。再加上治安問題、環保問題等等,與人們生活有關的各種社會矛盾問題,亦將同時爆發出來。現在的中國社會體系,根本不適合經濟發展現況,也無法因應人民要求。 • 1949年毛澤東建立「公有制」經濟體制,中國當時為世界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但也因此失去經濟發展能力。 • 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人大解決社會矛盾問題 • 1979年將社會重建重點轉移至經濟方面,呼籲建設小康社會。 • 2002年共產黨第16次人大- 呼籲注重社會的協調性 • 2004年中共第16期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首度提出「建設和諧社會」口號。 • 2005年胡錦濤發表「……社會主義式之和諧社會- 那是一個能夠實現民主法治,充滿公平正義,誠信友愛,活力,擁有安定秩序,人與人之間能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 2006年中共地16期六中全會,主題 「建設社會主義之和諧社會」

  37. 和諧社會的十二項基本建設 1.所得再分配制度的重新架構與修正經濟差距 2.新農村建設、農村與都是的協調發展 3.地區之間的協調合作發展 經濟建設 4.確立社會保障制度與保障生活水準 5.整備法律制度與建設法治國家 6.環保與人、大自然之間的協調性 7.改善勞動環境與擴大就業機會 8.確立社會利害調整組織 9.穩定社會治安 10.行政服務化與民間非營利組織的養成 11.確立溝通管道與民眾管理 社會建設 文化建設 12.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38. 大陸加工貿易政策調整大事記

  39. 大陸新制企業所得稅對台商的衝擊

  40. 社會保險法草案 2009年 勞動合同法對台商之衝擊 • 曾簽固定合同(每次2年以內)兩次以上之員工,須簽無固定期限合同 • 資遣費 • 經濟補償費 • 提撥社會福利、退休準備金(五險一金) • 休假日加班需支付平常薪資的3倍。

  41. 大陸投資環境變遷—台商因應對策 製造業台商在大陸未來發展趨勢 • 「勞動合同法」成為影響在中國台商及日商未來經營的最大變數,同時也成為調整未來對中國投資策略的最重要因素。 • 日商多積極面對問題處理問題,多數台商因應對策維持現狀(觀望)。 • 如果選擇第三地轉移投資,台日企業好默契同時首選越南。 • 中國政府極盡所能調整經濟及貿易政策,希望能快速改善產業結構,二高一資未來勢必要離開中國 建議因應對策 • 勞動合同法的因應策略為建立健全人事管理制度。加強培育人才。 • 短期對策為加強降低成本。長期對策為尋找合適的第三國生產基地或轉向拓展中國內銷市場。 • 今後拓展中國市場,服務業將是台商最具發展優勢的行業。 • 對外投資布局策略建議「C+1」→拓展東南亞市場

  42. 四、金融海嘯的影響 與國際經濟局勢分析

  43. (一) 金融海嘯對我國出口貿易之影響 • 2008年下半年受全球金融風暴持續肆虐影響,國際景氣急遽下滑,傳統第4季出口旺季未見,導致我出口連5個月衰退,12月出口為136.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1.9%(主要肇因於對大陸出口衰退54.0%所致)。累計1-12月我出口2,557.6億美元,成長3.8%,進口2,408.2億美元,增加9.8%,出超148.3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45.9%。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我國海關統計

  44. (二)國際經貿情勢分析 1. 國際經貿趨勢-1 美國金融危機影響全球經貿成長趨緩 受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影響,國際金融持續動盪,美國、歐盟及 日本等已開發經濟體個人消費支出大減,許多企業陷入困境, 經濟成長遲滯,致2008年全球經濟成長明顯較2007年下滑, 預期2009年經濟成長亦不樂觀。 單位:% 44

  45. 1. 國際經貿趨勢-2 新興經濟體在此波金融風暴下仍維持穩定成長 次貸危機對已開發經濟體造成嚴重衝擊,新興國家經貿持續穩健發 展,已取代已開發經濟體成為推動全球經貿持續成長之最大動力,並 躍升為全球主要之出口市場,根據環球透視機構(Global Insight)預估 資料,2009年新興市場之經濟成長率均優於先進國家。 單位﹕% 45

  46. 2. 全球貿易成長之預測 根據Global Insight於2009年11月估計,2008年全球貿易成長率為19.3%,預估2009年將大幅下滑。 46

  47. 3. 全球主要國家因應金融風暴之作法 擴大內需 刺激出口 美國及大陸: 將共同投入200億美元之貿易融資資金,以直接貸款、保險及保證等形式提供市場資金需求。 大陸: 三度提高出口退稅率,以刺激出口。 韓國: 出口保險總額度由130兆增加至170兆韓元,協助解決出口企業資金問題。 巴西: 由中央銀行提供外匯存底50億美元予巴西開發銀行,供出口業者申請融資,另採取新出口退稅措施促進出口。 美國: 於2008.10通過7,000億美元紓困法案。 大陸: 將於2009~2010年投入4兆人民幣執行擴大內需方案,項目包括農村基礎設施、提高農民收入、醫療衛生等。 日本: 通過1.8兆日幣追加預算,擴大地方支出、增加老人福利等措施以振興經濟。 韓國: 追加投資4.6兆韓元,用於營建、交通物流等地方基礎建設。

  48. 中國大陸因應金融海嘯措施 • 針對部分產業調高出口退稅率 • 發布十大振興景氣措施(四兆元+) • 家電下鄉 • 汽車下鄉 討論發放消費券,每次1,000元 加碼20兆元救市

  49. 大陸振興經濟十大措施 (單位: 人民幣)

  50. 五、我國對外貿易發展未來的趨勢 • 兩岸貿易趨於飽和 • 對中國大陸經貿關係進入服務業時代 • 對外投資貿易—東南亞成為最具潛力市場 台商企業專長 台灣擁有充沛的技術人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透明的法規制度、高彈性的生產管理、高素質的產品及高效率的全球運籌管理能力等優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