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外语 教师为学“八难”与 治学 “九字” 方针

外语 教师为学“八难”与 治学 “九字” 方针. 刘绍忠 语用学博士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高等教育博士 / 北卡大学(绿堡). 一、 外语教师为什么要为学?. 一、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对我们外语教师的启示。三个阶段是:教学、研究、社区服务。 二、教学水平评估与外语院系的办院理念。 一、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既做教授,又做研究员。. 二、 为 学“八难”. 1 。不做学术上的流浪汉:平衡学术上踩点与定点的关系。 为学之初,未得其门而入,往往心浮气躁, 看见人家在哪方面取得成绩就往哪方面赶, 什么东西时兴,就冲着什么东西用劲。这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外语 教师为学“八难”与 治学 “九字” 方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外语教师为学“八难”与治学“九字”方针 刘绍忠 语用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 高等教育博士/北卡大学(绿堡)

  2. 一、外语教师为什么要为学? 一、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对我们外语教师的启示。三个阶段是:教学、研究、社区服务。 二、教学水平评估与外语院系的办院理念。 一、不做教书匠,要做教育家。既做教授,又做研究员。

  3. 二、为学“八难” 1。不做学术上的流浪汉:平衡学术上踩点与定点的关系。 为学之初,未得其门而入,往往心浮气躁, 看见人家在哪方面取得成绩就往哪方面赶, 什么东西时兴,就冲着什么东西用劲。这 时,如何能按照自己的知趣、条件,冷静 而耐心地选准专攻的切入点,一难也。

  4. 2。不求数量、只讲质量。 专攻方向终于确定,用功之后获得了初步 的成绩,一般都迫不及待地要“多出成果”: 数量,对于许多人来说,是极具诱惑力的。 这时,如何能够耐得住寂寞,认真追求精 品,厚积而薄发,二难也。

  5. 3。与时俱进,更新专业,保持领先地位。 学问之难,常常是由博而约、复由约而博的循 环递进过程。一旦学有专长之后,不少人就囿 于原有的领域,不愿、不敢,或毫无兴趣去涉 猎其他,不了解现代的学科往往是彼此关联, 互为推动。这时,如何能够开阔视野,使自己 不致提高留在原有的平台上,三难也。

  6. 4。隔行如隔山,学科间互相尊重,谦虚学习,取长补短。4。隔行如隔山,学科间互相尊重,谦虚学习,取长补短。 一个人学有所就,往往是成功地运用了某种方 法,而且是倾注了巨大心血的结果,因而对自 己所熟悉的那一套较为赞赏,对本人所功的学 科有所偏爱。那是十分自然的事。然而,有的 人竟自以为,世间上只有自己所借助的方法最 正确,自己所从事的那些学科最重要,其余都 不值得称道。于是,原先和谐的、彼此尊重的 的学术气氛便大受影响。这时,如何能够做到 借人之长,补己之短(而不是以己之长傲视他 人之短),使自己更上一个新台阶,四难也。

  7. 5。耐得寂寞。不图名,不图利。 初露头角,在一个小圈子里稍有名气,于 是这个“长”、那个“顾问”的头衔飘然而至,聘书、请柬便不时飞来。这时,如何能沉住气,婉拒不必要的交际、约会,一如既往地保持刻苦钻研的劲头,使自己不致为应酬所困,为浮名所累,无难也。

  8. 6。挂名就要做事。 资历日增,获得一席的学术地位,自然吸引到 一些项目纳入自己的名下,社会上有些人也认 为,只有某某挂名即可,不必有他亲自动手。 于是,不“主”又不“编”的“主编”,无需主管也不必操持的“项目主持人”,便日益多起来。这时,如何能做到即“主”又“编”,即主管又操持,凭自己的切实参与带领一班人推动学科的前进,而不是借他人之力,坐享其成地把自己所拥有的“学术雪球”滚大,六难也。

  9. 7。让学生超过自己。 年岁渐长,学术上具备了师长的资格。有些人 便以“宗师”自居,容不得可畏的后生对自己的见解挑战,殊不知有新的发展,才有学术上的前进。“弟子不必不如师”,应是常规之理。这时,如何能做到扶持后学,让他们在“大树底下好乘凉”,鼓励他们超过自己,欣赏他们的创新,而不是有意或无意地抑制他们(其实也是抑制学术的新发展),弄得“大树底下无小草?,七难也。

  10. 8。学术研究要专一,不要到处扩张,到处插旗,抢占山头。8。学术研究要专一,不要到处扩张,到处插旗,抢占山头。 一个人学术兴趣宽广是件好事。可是,俗语云: Grasp all, lost all. 一个人怎么可能什么都好、都 强呢?我们的时代,是学科分流特快、专才辈 出的时代。如何在自己的专业方向,做强做大, 而不是“这山看那山高”,别人做的事,自己也称雄介入,八难也。

  11. 9。学海无涯,执着是舟,合作是橹。 • 做学问虽难,但其乐融融。 • 在我看来,高校教师做学问,是一种职业要求,是追求真理的表现,是生产知识的活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 学海无涯。苦练内功。执着是舟,合作是橹。 • 团结才有力量,交流才有进步,协作才能发展。

  12. 三、治学“九字”方针 功夫死 心眼活 我为主

  13. 何谓“工夫死”? 1。工夫死,其实说的是要勤奋,要苦练内功。这对个人、对集体都一个样。否则就没有竞争力。 2。一个人下不下工夫,工夫下得多少,一接触就可以知道。有些人,很能够夸夸其谈,自己吹嘘教学如何如何能干,但是学生评估成绩却不太高;同行听课或接触交流后并不觉得怎么样。有些人,自己吹嘘自己的研究如何如何领先,经常敢说“创新”、“填补空白”、“领先”等等,可是一看其作品或成果后读者就不敢恭维。

  14. 3。从个人教学行为来说,“工夫死”意味着全心投入;了解和练就教学的整个过程;善于学习身边的先进做法;了解握教学原理和学习理论,并且善于运用这些理论于实践;自觉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教学规律;人与人不同,教学中能够突出自己的完整个性——个性的发挥是创新的基础。3。从个人教学行为来说,“工夫死”意味着全心投入;了解和练就教学的整个过程;善于学习身边的先进做法;了解握教学原理和学习理论,并且善于运用这些理论于实践;自觉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研究教学规律;人与人不同,教学中能够突出自己的完整个性——个性的发挥是创新的基础。

  15. 4。从科学研究来说,“工夫死”要求外语教师好好读书——读书读书,国内读国外读,全靠自己读——只有读了自己领域的代表作,才能了解和把握全局,知道什么是前沿研究,哪些是过时的东西。我感到,外语界有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许多人靠“二手材料”做学问,很容易传递错误信息,助长和孳生学术上的不诚实作风。4。从科学研究来说,“工夫死”要求外语教师好好读书——读书读书,国内读国外读,全靠自己读——只有读了自己领域的代表作,才能了解和把握全局,知道什么是前沿研究,哪些是过时的东西。我感到,外语界有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许多人靠“二手材料”做学问,很容易传递错误信息,助长和孳生学术上的不诚实作风。

  16. 5。从领导层面看,“工夫死”要求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远管理规划,把学科建设意识体现在教研室日常运作里,包括按学科命名教研室,委于教研室实施学科点建设、学位点建设、科学研究与梯队培养等权利。5。从领导层面看,“工夫死”要求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远管理规划,把学科建设意识体现在教研室日常运作里,包括按学科命名教研室,委于教研室实施学科点建设、学位点建设、科学研究与梯队培养等权利。 6。外语人是上帝得宠儿,是一个思想开放、智慧的群体,同时也是一个被人误解的若是群体或学科里的少数民族。外语人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承认,惟有练好内功,积极参与竞争,才能在项目、评奖、学科点的申报中取胜。

  17. 7。“工夫死”,不仅是为学之道,还是为人之道。只有做到了“工夫死”,才知道天下的书读不完,才知道时间不够用,才知道团结的重要,才知道山外有山,才知道谦虚,才知道互敬,才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才不会以区域的标准(比如学校第一、广西老大等)代替学科的标准(外语界有影响、语言学界发言人等)。7。“工夫死”,不仅是为学之道,还是为人之道。只有做到了“工夫死”,才知道天下的书读不完,才知道时间不够用,才知道团结的重要,才知道山外有山,才知道谦虚,才知道互敬,才愿意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别人,才不会以区域的标准(比如学校第一、广西老大等)代替学科的标准(外语界有影响、语言学界发言人等)。

  18. 何谓“心眼活”? 1。“心眼活”是相对于“心眼死”或“死心眼”而言的。有些人只知道读书,读死书,结果读了许多书,却悟不出其中的道理,给人为读书而读书的感觉。这样的人,在外语同事中很多。比如,课堂举例时,只知道用教案上的例子,或是词典里的例子,不敢联系实际,使用生活化的例子;讲解课文时,吃不透原文意思或不敢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消化了的作者意图。写作时,大段引用原文,当被提问时,对原文意思支吾不清。

  19. 2。“心眼”,英文是“the mind’s eye”,顾名思义指的是能够透过“眼缝”“看见“心灵”,或者说是心智的窗户,因此往往与个人的智商和天分相连。换言之,“心眼活”的人,让人顿时联想到才智机敏过人的人。不过,有些人并非生来就“心眼活”,可是经过训练,则可以慢慢变得“活起来”。可以说,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人。

  20. 3。根据王初明教授的介绍,他已经在录取博士生时注意考察申请者这方面的潜质。比如,他招收二语习得方向的博士生时,取消了考试,代之而起的是看他们的研究计划(research proposal)和口试。他认为前者可以考察对方的思维和研究训练基础,后者可以考察对方的理解和思辨能力。

  21. 4。这使我想到我们的素质教育。我一直认为,“素质教育”指的是,对学生素来就有或出生下来就有的特征给予肯定、教育和激活。Chomsky就说过,孩子生下来就具有某些学习语言的潜质或机制,他用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LAD)来指称这种潜质或机制,并进而假设这个LAD由Universal Grammar(UG),Hypothesis Maker以及Hypothesis Evaluator三部分组成。学校教育(当然包含外语教育)就是要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恰当的输入,以便激活这个LAD ,一旦LAD 得以激活,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我把素质教育,翻译成empowerment education的原因(刘绍忠、廖凤荣,2002)。

  22. 5。应该指出的是,培养“心眼活”的学生,需要有“心眼活”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强调教师的不断修炼,否则有了好的苗子,而不懂或者无能用相应的方法去培养他们,这样的老师就不合格,就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掉。时下的中学生大多智商超人,中学的训练也为他们打下较好的基础,如果大学教师不意识到这些,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失去他们的信任。5。应该指出的是,培养“心眼活”的学生,需要有“心眼活”的老师。因此,我们要强调教师的不断修炼,否则有了好的苗子,而不懂或者无能用相应的方法去培养他们,这样的老师就不合格,就迟早会被历史淘汰掉。时下的中学生大多智商超人,中学的训练也为他们打下较好的基础,如果大学教师不意识到这些,就会挫伤他们的学习兴趣,失去他们的信任。

  23. 何谓“我为主”? 1。治学中的“我为主”,就是指“以我为中心”。 2。“我为主”的前提是形成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必须指出的是,许多年轻人是没有稳定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的,他们好比空中飘忽不定的云,四海为家,也好比蝴蝶,游离在学术花园的化丛中。看见别人有成果,就羡慕地靠近;碰到什么好些,就写什么。今天写语法问题,明天写词汇文章。一下子声称自己搞文学,一下子声称自己喜欢教学法。成果不系统,给人以抢占学术山头的印象。这样做是相当危险的。

  24. 3。不能“我为主”的人,教学上问题暴露无疑:无语言观、无教学哲学、无课程观、无课堂观、无学习观、无方法观、无评估观、无人才观、无教改意识。面对问题,比如,听说读写谁应该先,谁应该后?为什么?外语是工具吗?为什么?如何看待李阳现象?如何看待双语教育?如何看待小学生开英语?如何看待四、八级考试?他们往往人云亦云。3。不能“我为主”的人,教学上问题暴露无疑:无语言观、无教学哲学、无课程观、无课堂观、无学习观、无方法观、无评估观、无人才观、无教改意识。面对问题,比如,听说读写谁应该先,谁应该后?为什么?外语是工具吗?为什么?如何看待李阳现象?如何看待双语教育?如何看待小学生开英语?如何看待四、八级考试?他们往往人云亦云。

  25. 4。坚持“我为主”,就要认真研究广西的外语教学。我们不要老跟别人跑。而要通过研究教学的普遍规律,研究解决广西面临的问题的对策。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评估方案、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研究等方面,拿出广西本土特色的东西,参与学科对话。4。坚持“我为主”,就要认真研究广西的外语教学。我们不要老跟别人跑。而要通过研究教学的普遍规律,研究解决广西面临的问题的对策。在课程设置、教学时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评估方案、教学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题研究等方面,拿出广西本土特色的东西,参与学科对话。

  26. 结论 1。工夫死,是为学为人立道成功的基础,属于第一境界;心眼活,是先天的秉性,也是后天习得的能力,是为学为人立道成功的钥匙,属于第二境界;我为主,是为学为人立道成功的必然,属于第三境界。 2。我愿以以上的话与同行们共勉。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