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本章前言. 土地退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到土地退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退化类型多、发生广、地域差异大、危害严重,特别是山地丘陵区的水土流失,荒漠与草原地带的沙漠化,草原与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退化,以及北方农业灌溉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已对中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了解中国土地退化的现状,理解其形成机制与过程,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工程布局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土地退化( land deterioration )

mari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 本章前言 土地退化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耕地面积严重不足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受到土地退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土地退化类型多、发生广、地域差异大、危害严重,特别是山地丘陵区的水土流失,荒漠与草原地带的沙漠化,草原与农牧交错地带的草地退化,以及北方农业灌溉区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已对中国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构成威胁。因此,了解中国土地退化的现状,理解其形成机制与过程,对制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工程布局均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 关键词 土地退化(land deterioration) 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erosion) 沙漠化(land desertification) 草地退化(grassland degradation) 盐渍化(salinization)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 土地退化特征 环 境 问 题 水 土 流 失 基本状况 人类 区域生态安全 沙 漠 化 成因与过程 不合理利用 草 地 退 化 影响与危害 土地 盐 渍 化 环境 • 逻辑框架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5.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第二节 水土流失 第三节 沙漠化 第四节 草地退化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6.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一、对土地退化的理解 土地退化 指在自然和人类因素驱动力下,土地质量变劣、土地生 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过程,通常表现为水土流失、沙漠化、草 地退化、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等土地退化过程。 相关概念 荒漠化 土壤侵蚀 土地盐渍化 草地退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7.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广义的土地退化 指对生态安全造成威胁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植物生长条件的恶化,直接损坏生态系统的生产力;通过水分与能量平衡交替,对全球气候及C、N、S、P等元素循环产生不利影响;导致政策与社会的不稳定性,并加速森林破坏,土壤侵蚀,水体污染,温室气体向大气扩散等。 狭义的土地退化 指对食物安全造成威胁的土地退化,主要指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的土地质量下降过程,表现为以土壤有机质下降为标志的耕地退化和草场退化。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8.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二、土地退化的基本特征 (一)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发展快 水土流失总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1% 沙漠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25% 盐渍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3.9% 草地退化占国土面积的9.1%,其中中度退化以上占半数 土地退化的发展呈现出“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 20世纪50-60年代:土地退化由局部到大面积发生期 70-80年代:土地退化大面积快速发展期 90年代:土地退化持续发展,且部分得到控制期 21世纪:向控制土地退化,大面积生态治理方向发展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9. 表6–1 中国土地退化分布、面积与变化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二)类型组合的地域差异大 中国土地退化类型分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0.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中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不稳定,且类型复杂多样,人类活动影响深刻且广泛。 土地退化类型组合和人类活动对土地退化影响程度的地域差异极为显著。 从宏观上看,呈现东西分异自东向西依次为: 沿海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 东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地带 中部人为加速土地退化的严重地带 西部自然-人为影响土地退化的地带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1.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土地退化类型组合呈现南北差异: 北方以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和盐渍化为主要类型组合 南方以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污染和潜育化为主要类型组合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2.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三)危害严重 • 土地退化加剧土地资源短缺,影响食物安全 近50年来, 因水土流失平均每年毁掉耕地7×104hm2以上 造成草地退化约100×104 km2 每年50×108 t泥沙流失 年均损失粮食30×108 kg 土壤每年流失的N、P、K超过全国的施用量 • 土地退化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 土地退化使得生态安全的风险加大 退化土地加速土壤侵蚀过程,进而加剧自然灾害,影响生态安全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3. 第一节 土地退化的特征 • 土地退化加剧贫困程度,影响社会安全 根据国务院统计20世纪 70年代末:55%的贫困县,6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严重土地退化的地区 1986年底: 84.5%贫困县、1.63亿人口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地丘陵区 1999年底:3/4的贫困县和90%的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其中:300个贫困县的1.7亿人在沙漠化和风沙频繁活动的地区 • 土地退化降低固碳能力,加剧气候暖干化 土地退化造成原有碳储量丧失和固碳能力的下降,加剧气候升温 造成地面反照率增大,土壤水分蒸发增强 加速地表空气水分的散失,降低地表和土壤湿度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4. 第二节 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现状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165×104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17.4% 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9.7%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5. 第二节 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主要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6. 第二节 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过程 (一)水土流失的成因 不稳定的地质地貌,不稳定的季风降水和较低的森林覆盖度 阶梯状地势和多山的地貌,通过坡度、坡长、沟壑密度、倾斜侵蚀面等对水土流失产生作用。 土壤与地面组成物质主要有厚层黄土沉积物、紫色页岩风化物和花岗岩风化物,及其发育的黑垆土、娄土、紫色土、红壤等。在地表植被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土壤抗侵蚀特性很差,极易受外营力的侵蚀而被搬 运。 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降雨量分布很不均匀,多集中在夏秋两季,多暴雨,常造成流水侵蚀和洪水灾害。 脆弱的自然环境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相互作用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土地开发压力加大 开发利用森林草原过程中的滥砍、滥伐、滥垦、滥牧和滥樵 区域开发政策失误加剧水土流失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7. 第二节 水土流失 (二)水土流失的过程 黄土丘陵水土流失过程 陕西中部塬剥蚀侵蚀堆积高平地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8. 第二节 水土流失 韶关 红土丘陵水土流失过程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19. 第二节 水土流失 紫色土丘陵水土流失过程 达州 达县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0. 第二节 水土流失 黑土丘陵水土流失过程 齐齐哈尔 东北黑土丘陵水土流失 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1. 第二节 水土流失 岩溶丘陵水土流失过程 云南麻栗坡石漠化景观 云南石林水土流失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2. 第二节 水土流失 三、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 水土流失极大地影响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造成土地生产力的降低和丧失,使农业可持续条件丧失。 水土再分配:使江河淤积、洪水泛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 使经济损失、社会失稳。 水土流失年损失人民币约为:总计约495亿元 生产力降低40亿元 土地资源损失100亿元 土壤养分损失250亿元 淤积水库损失37亿元 淤积江河损失18亿元 洪涝灾害损失50亿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3. 第二节 水土流失 案例: 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的区域影响 黄河的水沙异源: 黄河水量主要来自兰州以上流域 泥沙主要来自中游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4. 第二节 水土流失 黄河黑山峡 黄河晋陕峡谷 开封柳园口黄河“悬河” •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 多年平均含沙量37 kg/m3,年输沙量16×108 t •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大的根本原因, • 黄河泥沙60%以上来自晋陕河段,有1×108 t粗沙来源内蒙古沙漠地段 • 水土流失导致流域内河道淤积、地上悬河、两岸灌溉区次生盐渍化等, • 也是旱洪灾害的隐患 峡谷段建设水利工程,拦水势必拦沙,水库的泥沙问题突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5. 长城沿线沙漠南侵一角 第三节 沙漠化 一、沙漠化的现状 干旱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 面积为12.2×104 km2,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31.4%,涉及95个县(旗) 半干旱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 面积为20.1×104 km2,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52.2% ,涉及93个市和旗县 半湿润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 面积为2.47×104 km2,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4% 湿润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仅限于河流沿岸沙地及滨海沙地 高寒地带的沙漠化土地: 分布在藏北高原的那曲、聂拉木及阿 里地区狮泉河镇一带,沙漠化土地在城镇 居民点周围发展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6. 第三节 沙漠化 沙漠化土地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7. 第三节 沙漠化 二、沙漠化的成因与过程 (一)沙丘活化 主要发 生在半干旱的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以及呼伦贝尔沙地。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8. 第三节 沙漠化 (二)古沙翻新 主要发生在半干旱的内蒙古高平原的伏沙地带。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29. 第三节 沙漠化 (三)沙丘前移 主要发生在干旱沙漠区的绿洲边缘地段。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0. 第三节 沙漠化 (四)就地起沙 主要发生在沙黄土地区和沙质沉积物比例较高的河湖相沉积物分布的地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1. 第三节 沙漠化 三、沙漠化的区域影响 沙漠化导致气候干燥 由于植被盖度稀少或丧失,沙化地表的反射能力加大 干燥大气的下沉作用随着地表沙化的辐射反馈而加剧 沙漠化过程破坏了土地资源的支持系统 使得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或丧失 危及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加重贫困程度,甚至出现生态移民 沙漠化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 估计全国河渠、水库等因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数亿元 每年铁路、公路因沙漠化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亿元左右 沙化土地扩张使5 000万人受灾 400×104 hm2耕地荒芜 500×104 hm2草场荒芜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2. 上风区,河流上中游区 下风区,河流下中游区 山地 过 滤 器 生 态 屏 障 生态 /环境 安全 削减沙尘 清洁空气 植被覆盖增高 山区功能 保持水土 清洁水源 人类活动适当 水 源 地 沙尘天气 山地放大器 生态 /环境 不安 全 累加沙尘 植被覆盖降低 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 人类活动不当 河道淤塞 北、西、南 山 地 高 原 区 华 北 平 原、丘 陵 区 第三节 沙漠化 案例: 沙漠化的区际影响 沙 漠 化 地 区: 沙尘暴既是土地沙漠化的结果,又是土地沙漠化加剧的 一个动力因素 沙漠化下风地区:土地沙漠化使得过境气流的沙尘浓度累加,加剧沙尘 暴的强度 华北山地-平原的生态/环境关系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3. 第四节 草地退化 一、草地退化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草地退化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始于20世纪60年代 最早出现草地退化农牧交错区 20世纪70年代中期 全国退化草原面积约占草原总面积的15% 80年代中期 增加到30%以上 90年代中期 达到50%以上 21世纪初 已增加到90% 古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4. 第四节 草地退化 中国草地退化分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5. 第四节 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的总体趋势为西部大于东部 内蒙古草原、黄土高原以风蚀沙化为主,该区90%以上草地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为40% 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含三江源头地区)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严重,覆盖度下降了30%以上,优良牧草比例仅为36%。 西北干旱区草原表现出荒漠化趋势,草地荒漠面积逐年增加,而且荒漠化的速度有递增趋势。 中国北方重点牧区草地退化形势严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退化草地面积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39.7%, 90年代中期达到50.2%,其中轻度退化草地面积占57.3%,中度退化占30.54%,重度退化占12.16%。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6. 第四节 草地退化 二、草地退化的成因与过程 (一)草地退化的成因 自然因素:气候温暖化与干旱化、长期干旱, 风蚀、水蚀、沙尘暴、鼠虫害等 人为因素:过牧、重刈、滥垦、过度樵采、开矿等, 人类长期的不合理土地利用 中国广大牧区的气候变化、人口生存压力和畜产品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引起的不合理土地利用、自然变化与载畜量的不匹配是造成草地退化的根本原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7. 第四节 草地退化 • 气候暖干化过程引发草地退化 广大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地生产力在暖干旱化趋势下呈现降低趋势。 中国北方地区6-8月降水量变化趋势(1951—1999年) 中国北方地区1月平均气温变化曲线(1951—1999年)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8. 第四节 草地退化 • 过度放牧和开垦土地加速草地退化 过 牧是草地退化最直接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 牲畜头数增长和水资源分布不均是造成过牧的主要因素 开垦草原直接破坏草地,间接加重了草地的负载量 粗放耕作,不施肥、不灌溉、靠天吃饭,产量很低 多年形成的土壤结构被破坏,有机物质含量迅速降低 冬春风蚀加剧,土壤粗粒化而且贫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39. 第四节 草地退化 • 载畜量与波动降水的不匹配加剧草地退化过程 草地退化是一个复杂的自然-人为相互作用过程。降水量的年际不稳定与牲畜数量的变化,形成载畜量与降水波动的组合关系。高降水/低载畜量带来草地恢复,低降水/高载畜量加剧草地退化。  载畜量与降水波动的组合关系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0. 第四节 草地退化 (二)草地退化的过程 • 温带草地植被逆行演替过程 草地生态系统逆行演替表现为:以草地植被群落类型、建群种、优势种变化为标志,草质变劣为特征的草场退化。 演替模式举例: 内蒙古东部丛生禾草、羊草草甸草原退化演替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1. 就地起沙型 沟蚀 第四节 草地退化 • 风蚀沙埋——草地退化过程 草原地带的沙区和荒漠地带的绿洲边缘,由于沙漠化导致草地退化过程。主要表现为风沙埋压草地,使得草地生产力丧失;土壤沙化有机质降低,使得草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不适口的草类比例相对增加。 毛乌素沙地南缘 陕西毛乌素沙地就地起沙 • 水土流失——草地退化过程 丘陵山地草地由于水土流失导致草地退化过程,又可分为坡面侵蚀—草地退化和沟蚀—草地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受水力侵蚀,数量减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草地生产力下降或丧失,以及不适口的草类比例相对增加。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2. 草原虫害 草原鼠害 第四节 草地退化 • 虫鼠害——草地退化过程 鼠害——草地退化是指成灾鼠类的增 加,加剧了草地退化,对草原破坏最大的是草原田鼠(Microtus brandti)、大沙鼠和黄兔尾鼠,可使产草量下降一半。鼠类与牲畜争食牧草,加剧草与畜的矛盾。鼠类的日食草量相当于自身体重的1/3~ 1/2。 虫害——草地退化是指在干旱年份,草原蝗虫发生频率较正常年份明显偏多,从而导致蝗虫大面积破坏草地,蝗虫发生期蝗虫密度可达4~5只/m2。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3. 第四节 草地退化 三、草地退化的区域影响 草地退化导致初级生产力下降,草地畜牧业受损 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退化的草地 初级生产力分别下降: 20%~35%、35%~60%、60%~80%、 >80% 初级生产力分别为: 1 200~1 000 kg/hm2、1 000~600 kg/hm2、600~200 kg/hm2和<200 kg/hm2 初级生产力下降导致载畜能力: 科尔沁草原:20世纪50年代牛和羊的平均产肉量分别为125 kg和15 kg, 70年代则分别下降到75 kg和9 kg 鄂尔多斯草原:1964年一只羊均胴体重12 kg,70年代末期下降到7 kg 锡林郭勒草原:羊胴体重,20世纪末与60年代相比普遍降低20%~40%。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4. 第四节 草地退化 退化草地引起生态环境强烈恶化 草地退化与干旱、沙化、虫鼠害等相互影响和反馈,危及草地生态安全。 新疆山地草地和青藏高原草地,草地退化与水土流失相互影响和互馈十分突出,特别是三江源地区,草地退化与湿地干化和冻土融化相互影响和互馈,不仅危及草地生态安全,而且危及黄河、长江和澜沧江等流域的生态安全。 草地退化导致草原雪灾频繁发生 草地牧草因高度低而被埋在雪下,给牲畜啃食带来困难,牲畜啃不到牧草因饥饿而死亡。 近年来,由于草地极度退化,几乎遇雪即成灾,年年出现白灾。2000年初,内蒙古东部牧区遭受不同程度的雪灾: 受灾牲畜:1 500万头(只) 死亡:3.2万头(只) 直接经济损失:3 000多万元。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5. 第四节 草地退化 草地退化使牧民受到收入减少和生存威胁的双重压力 全国1/3的少数民族人口生活在草原牧区。随着草地退化的加剧,生态恶化导致的生存空间变小、或丧失与载畜量降低造成的收入减少相伴而来。 草地退化严重的牧区有101个国家级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17%,有上千万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4。 草地退化导致生态资产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降低 草地生态系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在生产有机物、固定CO2、释放O2、固定N、P、K等生态服务功能,还在营养物质循环、涵养水源、水土保持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 草地退化直接降低有机物的生产,草地退化过程使草地生态资产储量耗竭和生态服务功能衰退。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6.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 一、土地盐渍化的现状 中国有盐渍化土壤26.67×104 km2,其中农田盐渍化土壤约占6.67×104 km2,占中国耕地面积的7%;潜在盐渍化土壤面积为17.33×104 km2。 在中国,除滨海半湿润地区的盐渍化土壤外,大致沿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一线以北广阔的半干旱、干旱地区的16个省(区)分布有盐渍化土壤。 盐渍土地大约55%属于原生盐渍化土地,其余是次生盐渍化土地。 现代盐渍化土壤约3 693×104 hm2 残余盐渍化土壤约4 487×104 hm2 潜在盐渍化土壤约1 733×104 hm2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7.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 盐渍化土地分布区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8.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 二、盐渍化的成因与过程 (一)盐化与碱化的成因 盐化成因是指成土母质中的可溶性盐分,随水搬运至排水不畅的低平地段,在蒸发作用下累积地表,使土壤产生盐化。 土壤盐分状况随降水季节变化而不同。夏季降水集中,土壤产生季节性脱盐,而春、秋旱季,蒸发大于降水,又引起土壤积盐。各地土壤脱盐和积盐的程度随气候干燥度的不同差异很大。 碱化成因是指土壤胶体从溶液中吸附钠离子的过程。碱土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显著数量钠离子进入土壤胶体;二是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的水解。 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因素、水文因素、地形因素、土壤因素等。其中干旱缺水和蒸发强烈是最核心的自然驱动力。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49.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 在干旱少雨,缺乏灌溉时,由于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土壤深层的水分随毛管向上运动,溶解于水中的盐类聚集于土壤表层,形成旱季土壤盐分向上运动,雨季又随重力水向下运动的现象。  气候—地下水埋深影响系统水盐垂直运动示意图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50. 滨海海侵盐渍化 莱州湾 第五节 土地盐渍化 (二)区域土壤盐渍化的过程 滨海海浸盐渍化过程区 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分主要来自海水。滨海盐渍土均直接发育于盐渍淤泥,积盐过程先于成土过程。 不同盐渍度的土壤和不同矿化度的地下水平行海岸呈连续带状(杭州湾以北平原海岸)或不连续带状(杭州湾以南港湾海岸)分布,越趋向海岸含盐越重。 中国地理教程电子教案 第六章 中国的土地退化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