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第三节 中日战争

第三节 中日战争. 一、 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1、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朝鲜问题 1876年, 签订《江华条约》,获得在朝鲜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1882 年,签订 《仁川条约》,取得在汉城的驻兵权 。 1885年 , 中日签订《 中日 天津会议专条》(《朝鲜撤兵条约》),规定朝鲜若 今后发生重大变 乱 , 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 相 知照 。使朝鲜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被保护国。.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1885年,日本颁布《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十年扩军计划,做好侵略准备。(伊藤博文)

mark-pric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三节 中日战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节 中日战争

  2. 一、战前的朝鲜问题和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1、甲午战争爆发前的朝鲜问题 1876年, 签订《江华条约》,获得在朝鲜开埠通商、领事裁判权和在朝鲜沿海自由航行等特权。 1882年,签订《仁川条约》,取得在汉城的驻兵权。 1885年,中日签订《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朝鲜撤兵条约》),规定朝鲜若今后发生重大变乱,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相知照。使朝鲜成为中日两国共同的被保护国。

  3. 2、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准备 1885年,日本颁布《整顿陆海军诏书》,制定十年扩军计划,做好侵略准备。(伊藤博文)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订出详细的《征讨清国策》,准备开战时以主力进攻北京,部分兵力占领长江流域的战略要地,阻止江南清军北上,战后将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和长江两岸十里左右地域划入日本版图;中国其余地方则分割成若干小国,受日本监护。并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发动进攻。这是一份以“国运相赌”、独吞中国的狂妄计划。 1890年,日本发生了第一次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 希望对外扩张,积极扩军备战。

  4. 3、清政府内部的矛盾 中央的后党与帝党之争。慈禧太后于1889年宣布“归政”光绪皇帝,但始终不忘揽权,与“帝党” 矛盾尖锐,影响团结对敌。 帝党:源自“清流”,以光绪皇帝、翁同龢为领袖,有志锐,文廷式,汪鸣銮,张謇等人。 后党:慈禧太后、奕譞、孙毓汶。

  5. 二、日本不宣而战和清政府的外交活动 1、日本诱使清政府出兵朝鲜 东学党起义后,李鸿章派叶志超带领淮军1500人至朝鲜,日本则大肆增兵,意图乘机开战。 2、清政府“避战求和”的外交活动 李鸿章等先后求救于俄、英、德、法、美等国,但毫无结果。 3、丰岛海战和成欢驿之战 1894年7月25日,日本突袭中国军舰,战争爆发。同日,日军陆军进犯驻扎在牙山的清军,聂士成率部在牙山东北的成欢驿迎战,最终战败,牙山失守。

  6. 三、辽东失陷和北洋海军的覆灭 1、中日正式宣战 1894年8月1日,双方宣战。 2、平壤之战 8月,日军集结重兵攻占平壤。 3、黄海海战 9月,日军偷袭北洋水师 4、辽东之战与北洋海军的覆灭 9月下旬,日军侵入中国境内,11月,旅顺大屠杀,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光绪帝遣湘军再战,3月,亦被击溃。

  7.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 1、《马关条约》的签订 1895年4月,李鸿章签定《马关条约》:(1)清政府承认朝鲜完全“独立自主”,解除中朝宗藩; (2)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5)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 2、《马关条约》的严重危害 (1)中朝宗藩关系的解除,为日本吞并朝鲜并以此为跳板入侵中国创造了条件;(2)日本割走辽东、台湾等大块地区,是对我国领土的又一次大劫夺,大大助长列强侵华的野心,成为列强瓜分中国的信号。(3)巨额赔款使清政府加紧压榨人民,并开始走上举借“洋债”的道路,更加依附于帝国主义;

  8. (4)4个通商口岸的增辟,使中国富庶的长江流域全部向列强开放,便利它们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直接投资提供了条约依据,它们争先恐后到中国来设厂、开矿、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沉重地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4)4个通商口岸的增辟,使中国富庶的长江流域全部向列强开放,便利它们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5)允许日本在华投资设厂,为列强对华直接投资提供了条约依据,它们争先恐后到中国来设厂、开矿、修筑铁路,直接掠夺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沉重地打击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 《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也反映出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强烈侵略要求,标志着帝国主义侵华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同时,战争的惨败也深深刺激了统治阶级,使变法自强成为思想界的主流,为后来的维新变法作好了思想和舆论准备。

  9. 五、台湾人民浴血奋战

  10.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大学士翁心存之子。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当时著名的清流领袖。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

  11. 汪鸣銮试卷。

  12. 清故封光禄大夫候选郎中吴君墓志铭 钱塘汪鸣銮撰 君讳大根,字培卿,号澹人……赠公生丈夫子三,而君为长,次即愙(KE)斋尚书大澂,三运斋侍讲大衡,幼秉庭训,兄弟互相砥砺,文誉鹊起,一时有三凤之名……君生于道光十三年十月十三日,卒于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年六十有七……余于君为从母兄弟,总角从君问业,以道义文字相切劘(MO)者数十年,两娶吴,一为君妹,一为君从妹,知君者宜莫若余者也。余罢归卜居,与君近,君一见喜曰:“老年兄弟获遂聚处之乐,非天幸欤!”……

  13. 《南亭笔记》

  14. 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学名吴起元。祖籍通州,生于海门,定居南通县。15岁时为冒籍应试,25岁时改名为张謇,字季直,后以啬庵为号。光绪二年(1875),入驻军浦口的淮军统领吴长庆幕,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冬,随军驻防于渤海湾,光绪八年初夏,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六月,清政府派吴长庆率军赴朝,张謇随军协助。光绪十年,张謇回乡,次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光绪二十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上疏痛斥李鸿章。甲午战败之后,张謇便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后成为实业家。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学名吴起元。祖籍通州,生于海门,定居南通县。15岁时为冒籍应试,25岁时改名为张謇,字季直,后以啬庵为号。光绪二年(1875),入驻军浦口的淮军统领吴长庆幕,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冬,随军驻防于渤海湾,光绪八年初夏,朝鲜爆发“壬午兵变”。六月,清政府派吴长庆率军赴朝,张謇随军协助。光绪十年,张謇回乡,次年应顺天乡试中举。光绪二十年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上疏痛斥李鸿章。甲午战败之后,张謇便有“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之思”,后成为实业家。

  15. 张謇

  16. 郑观应谈论甲午战争

  17. 地图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