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红卫兵运动

红卫兵运动. 苏洁琼. 红卫兵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一场扭曲、变态的青年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一部分和先头部队,这场运动给共和国留下了极为惨烈的一页,可以说,那是个最坏的年代,几个人的弄权给整个国家留下了悲剧性的烙印,无论是对于党和国家,还是对新中国的一代甚至是几代青年而言,是一场浩劫和一场噩梦。. 运动始末. 运动性质. 历史反思. 运动影响. 运动原因. 运动流派. 运动始末. 1 ,运动之始:红卫兵成立.

marle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红卫兵运动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红卫兵运动 苏洁琼

  2. 红卫兵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一场扭曲、变态的青年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一部分和先头部队,这场运动给共和国留下了极为惨烈的一页,可以说,那是个最坏的年代,几个人的弄权给整个国家留下了悲剧性的烙印,无论是对于党和国家,还是对新中国的一代甚至是几代青年而言,是一场浩劫和一场噩梦。红卫兵运动是中国青年运动史上一场扭曲、变态的青年运动。作为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的一部分和先头部队,这场运动给共和国留下了极为惨烈的一页,可以说,那是个最坏的年代,几个人的弄权给整个国家留下了悲剧性的烙印,无论是对于党和国家,还是对新中国的一代甚至是几代青年而言,是一场浩劫和一场噩梦。

  3. 运动始末 运动性质 历史反思 运动影响 运动原因 运动流派

  4. 运动始末 1,运动之始:红卫兵成立 1966年5月29日,清华附中以卜大华、王明、骆小海、张小兵、陶正等为首的十几名高年级学生在圆明园废墟集会,并且决定要像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青年近卫军”小组那样组织起来,同时定下名字“红卫兵”即“保卫毛泽东的红色卫兵”。 同时又一起宣读了《红卫兵誓词》:“我们是保卫红色政权的卫兵,党中央、毛主席是我们的靠山,解放全人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毛泽东思想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最高指示。我们宣誓:为保卫党中央,为保卫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我们坚决洒尽最后一滴血。”由此,全国第一个红卫兵组织成立。

  5. 运动始末 工作组 这个当口,由于红卫兵这样的学生组织它的合法性在社会上受到质疑,同时它的影响在北京学校中扩大化,为了稳定局势,主持中央工作的刘少奇等人决定向大中学校派出工作组。 红卫兵 这个时候的红卫兵又提出了“造反有理”的口号,并相继写出《再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三论无产阶级的革命造反精神万岁》的大字报,进一步提出“造反是红卫兵要继承和发扬的传统。我们过去造反,现在造反,将来还要造反!” 矛盾激化 在7月18日外出巡视8个月后回到北京的毛泽东在听取了中央文革小组汇报之后,就立即批判了刘少奇等人派遣工作组的行为。他的这一态度,完全就是对红卫兵的鼓舞。并且在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中,毛泽东将写给红卫兵的信与《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一同作为八届十一中全会文件印发。一时间全国各地红卫兵组织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6. 运动始末 2,运动进程 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来京的红卫兵,并安排了1500名红卫兵代表登上天安门城楼,同时又让代表为他戴上红卫兵袖章。 运动里程碑式的一个日子 自此红卫兵运动 浩浩荡荡席卷全国各地

  7. 运动始末 那么他们采取哪些斗争来进行运动? 一、“破四旧”运动。即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就习惯”,这是伴随着红卫兵运动以来的第一个狂潮。 图片 二、大串联活动。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为了抵挡住来自不赞同他们的部分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反对,红卫兵们四处活动,谋求联合。 三、“夺权”和“武斗”活动。在全国“夺权”展开之后,各地红卫兵组织也参与其中了。而在争夺对学校的大权中,各红卫兵组织之间的矛盾就完全的激化出来了,并且严重的甚至是发生了武斗事件。使他们渐渐走向悲剧的是,他们冲击军事机关,抢夺枪支弹药,从而使得红卫兵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8. 运动始末 3,运动衰落 被弃之如敝屣的红卫兵 1968年10月,中共中央八届十二中全会召开了,回忆批准了江青、康生、谢富治主持下用伪证写成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将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与此,刘少奇倒下了。而在这个时候,全国各地的也已经陆续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了,红卫兵运动已经完成了它的任务。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与此,全国又兴起了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一场轰动全国的红卫兵运动就这样销声匿迹了。

  9. 运动性质 1、这场运动,首先来说,就是毛泽东错误发动,被中央文革小组利用并加以推波助澜的充当政治角斗作用的青年运动。 图片 2、红卫兵运动是对中国文化的切割和扭曲。 3、红卫兵运动是无政府主义思潮驱动下的青年运动。 4、红卫兵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灾难性的破坏运动。 5、红卫兵运动是贻害了一代甚至几代青年的青年运动。

  10. 运动原因 红卫兵运动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国家的现象,而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它发生在世界性的“反文化”背景上。二战之后的一代人进入青年期,使得“文化世代的交替,以及全人类历史事件前后人生经验非常不同的两个社会世代的交替。”工业社会要求个人作为社会生产环节中的一个螺丝钉与作为个人而言,充满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原则发生冲突。 国际 1,在五六十年代里,中国青少年受到的教育是“阶级斗争”教育和“理想主义”教育,他们生活下“左”倾思想之下。 2,红卫兵运动的兴起同时也是毛泽东和红卫兵相互选择的结果。 国内 3,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年龄限制,个人崇拜,使得他们盲目加入运动。 4,政治斗争下,为寻求政治安全,迫使一些人加入运动。 5,部分青少年的报复心理以及对权力的欲望。

  11. 运动流派 1,老红卫兵:高级干部的子女,具红色血缘,可以说是构成了强大的政治势力,他们根本不愿意听工作组的安排,并且活动也得到了某些高层领导人的理解或赏识。 2,保守派红卫兵:依靠党组织的学生积极分子,他们伙同老红卫兵一样一道参与了破四旧等野蛮暴力活动。 , 3,造反派红卫兵:他们最主要的是兴起与66年10月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运动,到66年底就成为了主流。而这一派的主要组成人员就是在文运动初期被领导运动的党委、工作组批判,冷落过,后来在毛泽东发动的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运动中得到了平反,之后就成为了造反派的主要力量。 4,极左派

  12. 运动影响 红卫兵运动来势凶猛,规模巨大,给整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运动带来的后果,又波及到了青少年自身。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次倒退。

  13. 运动影响 1、政治上:红卫兵运动严重践踏了社会主义法治,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红卫兵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指导下,攻击各级党政机关,公检法机构遭到严重破坏,各级领导遭批斗,整个系统处于瘫痪之中。 2、经济上,红卫兵大串联到工厂到农村,严重干扰了工农业生产,在需要进行经济生产的时候,却提革命,在运动冲击之下,工厂农村很快就陷入了一篇混乱,生产停滞,使得国家经济受到损失。 3、文化教育上,古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今有红卫兵运动破四旧。在运动中,大批文武被捣毁,书籍被焚烧,文化遗产被洗劫破坏,艺术家,教育工作者,文人被迫害致死,甚至遭受到严重的身心灵的侮辱,造成文化的凋零。 4,社会方面以及青年自身,完全贻害了一代甚至几代的青年,甚至于在我们先进的社会,种种现象,如不诚实,弄虚作假等等状况,追根溯源,完全可以在这个时代里找出原因。这场运动将人的质朴,善良纯洁,淹没殆尽。

  14. 历史反思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时刻不忘回头看看,前车之鉴,多反思对于整个社会,整个中国而言,都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的。 第一、青少年的教育问题。 每个年代都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这无可厚非,然而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这一点也是无可否认的,如果说,连青少年都只是盒子里的蚂蚁,不懂得独立思考,不懂得精神自由,一味做犬儒,那么也许对于整个国家,行政安全而言是稳定的,合适的,却不利于长远的国家发展。 青年知识分子拥有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还有丰富的文化科学只是,是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中不可缺少的强大生力军。今天青年知识分子的作用显得尤为明显。国家的腾飞需要他们,青年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此外,理论的探索,科技的传播,精神文明的创造等都离不开他们。

  15. 历史反思 第二、个人崇拜,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除了所谓的是封建糟粕,是心理因素之外,更重要的是行政方面的问题,是个人权力的集中问题。 权力过大,真的没好处。几个人的弄权却造成了那个时代的悲剧。个人崇拜在本人看来,实质上是对权力的崇拜。 温家宝在3月份之时曾说过,政治体制改革不成功文革可能重新发生。这句话很有名,也非常值得反思。 而不管如何,红卫兵运动也罢,文革也罢,总是需要我们真正去正视,而不是一味的回避再回避。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