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7

公共支出规模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卢怿( 05131041 ) 冯钊( 05131042 ) 李迎利( 05131043 ) 刘艳伟( 05131044 ) 张伟超( 05131045 ). 1.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2. 2.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 3. 第三节 公共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 4. 第四节 中国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1.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 公共物品的分类. 二. 三. 免费搭车者问题.

martha-byrd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公共支出规模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卢怿(05131041) 冯钊(05131042) 李迎利(05131043) 刘艳伟(05131044) 张伟超(05131045)

  2. 1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2 2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 3 第三节 公共支出规模的增长趋势 4 第四节 中国公共支出的增长趋势 第三章 公共支出规模 1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3. 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 公共物品的分类 二 三 免费搭车者问题 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四 第一节 公共物品理论的基本问题

  4. 二 公共物品的含义 纯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5. 纯公共物品(pure public goods) : 任何一个人对某种物品 的消费不会减少别人对 这种物品的消费 ①公共物品在个人之间是不可分的; ②就消费目的而言,任何一个消费者 都 可以支配公共物品的总量 纯私人物品(pure private goods): 只有获取某种物品的人 才能消费该物品的物 品 ①商品 的总量等于每一个消费者 对 这种商品的消费数量之和; ②私人物品在个人之间是可分的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一)公共物品的含义

  6.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二)纯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物品和服务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利益不能被某个消费者所专有,若要限制其他人享受这种物品带来好处或消费这种物品是不可能的或代价太大。 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ness in consumption):在生产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数量。

  7.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非排他性 (1)技术上不易排除众多的受益人。(e.g.在一国范围内,很难排除任何一个在该国居住的人享受国防保护的利益) (2)技术上可行,但代价极高。 (3)不可拒绝性。(e.g.政府提供的公有住房是一种公共物品,因此吧自己享用的共公有住房转租给他人是一种违法行为)

  8. 一、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征 消费的非竞争性 又称 集体消费(collective consumption) 共同消费(joint consumption) 受益的不可分性(indivisibility of benefits) (1)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 (2)非竞争性是内生的,非排他性则是外生的 (3)非竞争性的存在使得限制消费成为一种不合意的行为

  9.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一)按公共物品的性质划分: 1.纯公共物品(pure public goods) 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和服务。 2.准公共物品(quasi public goods) (1)排他性突出,排他性公共物品(excludable public goods) (2)竞争性明显,拥挤性公共物品(congestible public goods) (3)使用者人数相对较少时就出现拥挤现象的公共物品,俱乐部物品(club goods) (e.g.高尔夫球场,游泳馆)

  10.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11. 二、公共物品的分类 (二)按公共物品的地域划分: 1.全球性公共物品(global public goods):多国公民能同时享用的公共物品,其收益外溢到其他国家。(e.g.大气层的保护) 2.全国性公共物品(national public goods):一国公民都能毫无额外成本地享用的公共物品。(e.g.国防,法制制度) 3.区域性公共物品(regional public goods):某一地区的居民能够享用的公共物品。(e.g.三峡工程) 4.地方性公共物品(local public goods):某一地方(如城镇、街道)的居民可以享用的公共物品。(e.g.街灯) *“辖区外溢效应”:某一地方政府的政策和措施给其他辖区居民带来利益或造成成本的现象。(e.g.距离北京180公里的内蒙古多伦县采取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形成防护林带的措施,北京市收益颇大,因为那里是北京沙尘暴的源头之一)

  12.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定义: 不承担任何成本而消费或使用公共物品的行 为称为免费搭车行为(free riding) ; 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别人付钱而自己 受公共物品收益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free-rider problem)。

  13.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 博弈论 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解释人们或企业在他们获得报酬不 仅取决于其自身的行为还取决于他人的行为时,如何选择自 己的行为。因此,每个人都会策略地选择行为,把其行为对 他人的行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考虑在内。

  14.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 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里最经典的例子之一。讲的是两个嫌疑 犯(A和B)作案后被警察抓住,隔离审讯;警方的政策是 “坦白从宽,抗拒从严”,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 一人坦白另一人不坦白,坦白的放出去,不坦白的判10 年;如果都不坦白则因证据不足各判1年。

  15.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在这个例子里,博弈的参加者就是两个嫌疑犯A和B,他们每个人都 有两个策略即坦白和不坦白,判刑的年数就是他们的支付。可能出现四 种情况:A和B均坦白或均不坦白、A坦白B不坦白或者B坦白A不坦 白,是博弈的结果。A和B均坦白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这是因为, 假定A选择坦白的话,B最好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8年而抵赖却 要判十年;假定A选择抵赖的话,B最好还是选择坦白,因为B坦白判 不被判刑而抵赖确要被判刑1年。即是说,不管A坦白或抵赖,B的最 佳选择都是坦白。反过来,同样地,不管B是坦白还是抵赖,A的最佳 选择也是坦白。结果,两个人都选择了坦白,各判刑8年。在(坦白、 坦白)这个组合中,A和B都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改变行动增加自己的收 益,于是谁也没有动力游离这个组合,因此这个组合是纳什均衡。 囚徒困境反映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如果A和B都选择抵 赖,各判刑1年,显然比都选择坦白各判刑8年好得多。当然,A和B 可以在被警察抓到之前订立一个“攻守同盟”,但是这可能不会有用,因 为它不构成纳什均衡,没有人有积极性遵守这个协定。

  16.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A和B的支付矩阵

  17.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注:一种简单经济,两个人(A,B),两种物品,私人物品(面包)、公共物 品(防洪大坝)。因每个人都要吃饭,假定A、B必须用一个小时生产面包。 最终结果: (1)不合作均衡,又称纳什均衡,支付矩阵左上角,即两个人都不愿意生产大坝,意味着个人的决策是出于自身利益而独立做出的。在此情况下,每个人都想免费搭车,谁都不想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出资。 (2)合作均衡,支付矩阵右下角,此时两个人获得的效应之和最大。

  18. 三、免费搭车者问题 群体规模 免费搭车者问题 公共物 品提供不足 公共物品成本 强制性支付(手段:税收) 税收价格(tax price): 对公共物品的成本实行强制性支付(compulsory payment)免费搭车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政府征 税提供了客观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把某种公共物品的单位成本按 一定比例用征税的办法分配给投票人,形成了投票 人的税收份额(tax share),而这种税收份额代表了 公共物品的单位价格,故这种税收份额有时也称之 为税收价格(tax price)

  19.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一) 市场需求曲线:价格既定 社会需求曲线:数量既定 公共物品的效率产量 (二)

  20. 私人物品: 在任一价格水平上,市场上总需求量等于内个人在这一价格水平的需求量之和。 每个人需求曲线横向相加 私人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公共物品: 每个人的消费量即公共物品的总量。社会成员对某一数量的公共物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等于每个成员愿意支付的价格之和。 每个人需求曲线纵向相加 公共物品的总需求曲线。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需求曲线

  21.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一)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支付意愿 DS DB DA 公共物品数量 O

  22.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 DA:消费者A对这种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该曲线上的任何一点,表示的是A为得到某一数量的公共物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 • DB:消费者B这种公共物品的需求曲线。 • DS:这种公共物品的社会需求曲线。

  23.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二)公共物品的效率产量 边际收益:公共物品的具有非排他性,边际收益是每个人边际收益的加总,得社会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用于生产这种物品的资源成本(同私人物品) 公共物品的效率产量

  24.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每米价格(支付意愿) 280 200 180 130 100 70 0 10 10 10 (二)公共物品的效率产量 MC DS DB DA 0 0 10 大坝高度(米) 10

  25. 四、公共物品的需求与效率产量 社会边际收益(需求曲线)的推导: 具体例子——修建一座防洪大坝 (公共物品的单位数量用大坝的高度表示) 微观经济学基本原理:在任何产量水平下,某一消 费者的需求曲线上的需求价格极为该消费者的边际 收益。 因而DS社会需求曲线即为社会边际收益曲线。 MC为边际收益曲线 MC与DS的交点即为最有效的产量。

  26.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规范分析) 方法: 福利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

  27. 福利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福利经济学: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也就是根据已确定的社会目标,建立理论体系;以边际效用基数论或边际效用序数论为基础,建立福利概念;以社会目标和福利理论为依据,制定经济政策方案。 • 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是一种以现代经济学分析民主立宪制政府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传统上是属于政治学的范畴(对此更为普遍的称呼则是“政治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假设他们都是出于私利而采取行动的个人,以此研究他们在民主体制或其它类似的社会体制下进行的互动。公共选择理论也采用许多不同的研究工具进行研究,包括了研究对效用最大化的局限、博弈论、或决策论。公共选择理论的分析方式很大一部分是根基于实证分析的方法上 ,但却是将此作为研究规范的工具,以探索问题的所在点、并研究如何在宪政体制内改善这些问题。

  28. 边际效用理论 一 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二 自愿交换理论 三 公共选择理论 四

  29. 一、边际效用理论(marginal utility theory) • 基本思路: 把社会成员在消费公共物品中获得的边际效用,与这些人向政府纳税(为公共物品融资)的边际负效用联系在一起,确定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

  30. 一、边际效用理论 • 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MUPG)也就是社会边际效用(MSU),纳税的边际负效用(MDt)也可以看做是因纳税而放弃的私人边际效用(MPU)。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间的最优资源配置,也即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最优供给发生在MUPG=MDt的点上,或者说,在该点,MSU=MPU。 • 部门间最优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是:每一部门配置的各种经济物品,其边际效用在该部门内相等。

  31. 一、边际效用理论 公共物品最优配置的边际效用理论 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 (+) A B MUpg C E D F O 政府预算 a b 纳税的 边际负 效用 (-) c MDt

  32. 一、边际效用理论 公共物品最优配置点(边际效用理论)

  33. 一、边际效用理论 存在的两个突出的问题 • 第一 ,基数效用论(concept of cardinal utility)是其基础,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无法有效地对效用和负效用进行量化。因此部门间资源配置的最优点不能用基数(绝对)标准来准确确定。 • 第二,公共物品的边际效用等于纳税的边际负效用,这是从整个社会而不是从个人成员来说的。从而产生了分配公平问题。

  34. 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theory of maximum social gain) • 基本思路:公共部门在从事任何活动时,应当选择使其社会收益最大限度地超过其成本的方案,并且尽可能不从事其收益未超过成本的活动。 • 重要要求: 1、任何符合公共利益的公共部门的活动,必须通过最小检验(minimum test) 2、最大检验(maximum test):为了获得最大的社会收益,公共决策者必须选择那种使社会收益超过社会成本的余额最大化的方案。

  35. 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1 2 3 假定私人部门的所有市场在理想状态下运行, 即:不存在外溢性、成本递减等现象。 假定存在着某些私人部门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而且这些公共物品也不能在私人市场上出售。这些公共物品的提供构成政府的全部经济活动 假定政府已对用于生产全部公共物品的各种方案进行了评价,而且知道每种方案所产生的社会收益。 财政支出最优规模三条假设

  36. 二、最大社会收益理论 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社会成本 社会收益 TSB c b a O 1 300 301 财政支出(元) 增加1元财政支出的社会收益

  37. 上图把生产和经营某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其社会成本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用社会总收益(TSB)曲线表示。这条TSB曲线表明,政府花费在该公共物品上的第一个1元,公民的支付意愿很大,也就是说,着1元公共支出的社会价值很大。可是,随着支出的增加,每增加1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小。从TSB曲线的形状来看,随着公共支出越来越多,该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缓。上图把生产和经营某种公共物品的社会收益与其社会成本联系在一起,这种关系用社会总收益(TSB)曲线表示。这条TSB曲线表明,政府花费在该公共物品上的第一个1元,公民的支付意愿很大,也就是说,着1元公共支出的社会价值很大。可是,随着支出的增加,每增加1元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越来越小。从TSB曲线的形状来看,随着公共支出越来越多,该曲线变得越来越平缓。

  38. 社会总成本曲线 TSC 社会成本 社会收益 社会总收益曲线 TSB 公共支出最优规模 b c 45° O 财政支出 A 社会成本 社会收益 社会边际成本曲线 MSC 社会边际收益曲线 MSB O 财政支出 A

  39. 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是,社会净收益最大。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当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是,社会净收益最大。 公共支出的最优规模:不论是每一领域的公共支出还是公共支出总额,都应当将其规模增加到其社会边际收益等于社会边际成本的那一点,这时公共支出的社会净收益最大。

  40. 三、自愿交换理论:林达尔均衡 基本思路:资源配置给公共部门的方式应当与市场中价格制度配置资源的方式一样。即:个人应当通过纳税来购买公共物品,就像他通过市场价格来选购私人物品一样——适用标准的消费者“满足最大化”原则。 假定:“消费者——纳税人”表露其对公共物品的真实偏好。个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是既定的,而且社会把收入分配状况看做“公正的和适当的”

  41. 什么是林达尔均衡? • 林达尔均衡是1919年瑞典经济学家林达尔Lindahl)提出的。林达尔均衡是公共产品最早的成果之一,林达尔均衡模型实际上是在维克赛尔工作基础上建立的,林达尔认为公共产品价格并非取决于某些政治选择机制和强制性税收,恰恰相反,每个人都面临着根据自己意愿确定的价格,并均可按照这种价格购买公共产品总量。处于均衡状态时,这些价格使每个人需要的公用产品量相同,并与应该提供的公用产品量保持一致。因为每个人购买并消费了公用产品的总产量,按照这些价格的供给恰好就是各个个人支付价格的总和。 • 林达尔均衡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问题取得了一致,即分摊的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比例。总之,林达尔均衡指个人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成本分配进行讨价还价,并实现讨价还价的均衡。

  42. 什么是林达尔均衡? • 林达尔通过一个新的定价方法来建立起一个类似于私人物品竞争性均衡的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称为林达尔均衡。在林达尔的均衡中,不是所有消费者面临一个公共的(相同的)价格,而是全部消费者有一个公共的数量;不是总产量在全体消费者之间分配,而是总成本在消费者之间分摊。因此,要尽量使每个消费者面临的价格符合其对公共物品的真实评价(或偏好)。这样就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正好等于公共物品的总成本。于是生产的约束条件就变成总收入等于总成本。 •   林达尔均衡的解就是在正常利润为零的约束条件下,使公共产品的定价采取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相关的方式来确定,即依据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不同评价,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   林达尔均衡的功绩在于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与私人物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信息商品的价格问题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43. 林达尔均衡的三个基本既定 • 一是社区有两个当事人A和B,分别代表各自相同收入和偏好的两组选民; •   二是为防止决策的先后次序所带来的投机行为,假定公共物品的产出水平与其负担份额作为一个备 选方案同时决定; •   三是每个人都能准确说出自己的偏好。

  44. 对林达尔均衡的质疑 • 林达尔均衡解决了一套公平的税收价格与公共产品水平等资源配置问题,但对也有不少质疑。1969年,萨缪尔森对林达尔均衡理论提出了批评,指出:因为每个人都有将其真正边际支付愿望予以支付的共同契机,所以林达尔均衡产生的公共产品供给均衡水平将会远低于最优水平。 •   由于林达尔均衡是依据消费者个人对公共物品或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进行评判而定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消费者少付费,甚至不付费的情况(免费乘车者),这也说明信息商品不能采取普通商品的成本和效用定价方式。

  45. 举例分析 • 假定社会有两个人(或个人群体)A和B构成。在基数既定的前提下,国民收入Y等于该社会生产的私人物品X和公共物品G的价值之和。A消费的私人物品用XA表示,B消费的私人物品用XB表示,则: Y=XA+XB+G

  46. 又假定在征税之前,国民收入Y在A和B之间进行分配,A和B获得的收入分别为YA和YB,故有:又假定在征税之前,国民收入Y在A和B之间进行分配,A和B获得的收入分别为YA和YB,故有: Y=YA+YB 现在政府开始征税,以支付提供公共物品G的费用,并在A和B之间分配税收负担。设A承担的税负是t,则B承担的税负就为(1-t)。这样,A和B的国民收入份额(预算约束)分别为: YA=XA + t G YB=XB+(1-t)G 假定t的值是既定的,依据上述预算约束式,消费者A的预算线是YAC,就可以确定A消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均衡点,如图所示:

  47. 消费均衡点的确定及其轨迹:以A为例 消费者A的消费均衡点 税收价格降低时的公共物品需求

  48. 林达尔均衡 消费者A和B的公共物品需求曲线

  49. 四、公共选择理论 • 现代民主社会中,政治程序也是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个决定因素。 • 基本观点:在公共部门中,资源配置的决策是一种集体选择:个人投票选出代表,由代表表达全体选民的意见或偏好,对政治家决定的公共支出水平作出表决,最终形成财政支出规模。

  50. 私人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从而以效用水平表示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放弃私人物品的消费)将增加。由此可见,在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减边际成本)为正,否则,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为负。因此,人们选择的公共支出水平水品是效用最大化的支出水平,或则说是净边际收益为零的支出水平(G*)私人物品的边际效用越大,从而以效用水平表示的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放弃私人物品的消费)将增加。由此可见,在公共支出水平较低时,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边际收益减边际成本)为正,否则,公共物品的净边际收益为负。因此,人们选择的公共支出水平水品是效用最大化的支出水平,或则说是净边际收益为零的支出水平(G*)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