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疑难问题教学反思

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疑难问题教学反思. 瓯海第一高级中学 杨登峰. 一、人和动物调节的疑难问题. (一)前科学概念干扰. 前科学概念 又称日常概念、生活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例 1 :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 、胃蛋白酶 B 、呼吸酶 C 、抗体 D 、血红蛋白. 学生存在“内环境是指 人体皮肤以内的环境 ” 的前科学概念. 浙科版定义,是指对多细胞动物而言, 细胞外液 则是 身体的内部环境. 例 2 ( 2010 江苏)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田,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matteo
Download Presentation

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疑难问题教学反思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关于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疑难问题教学反思 瓯海第一高级中学 杨登峰

  2. 一、人和动物调节的疑难问题 (一)前科学概念干扰 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生活概念,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例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胃蛋白酶B、呼吸酶 C、抗体 D、血红蛋白 学生存在“内环境是指人体皮肤以内的环境”的前科学概念 浙科版定义,是指对多细胞动物而言,细胞外液则是身体的内部环境

  3. 例2 (2010江苏)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田,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也有效应器 B. b抻经元的活动可受大脑皮层控制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 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剌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学生认为:“反射就是刺激后产生反应” 课本定义,“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感受器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4. 例4:2012年样卷(12分)为了观察蛙的受精卵及其卵裂过程,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完成实验步骤。例4:2012年样卷(12分)为了观察蛙的受精卵及其卵裂过程,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完成实验步骤。 材料与用具:成年雌蛙和雄蛙、剪刀、烧杯、任氏液、研钵、显微镜、注射器。 (要求与说明:具体手术和装片制作过程不作要求;悬浮液指含有较大颗粒的溶液;任氏液是两栖类的生理溶液;垂体中有促进排卵的激素;实验条件均适宜) 实验步骤: (1)精子悬浮液的制备:取适量任氏液于烧杯中,加入取自成年雄蛙的精巢,用剪刀剪碎,混匀(所获得的精子具有受精能力)。 (2)垂体提取液的制备:取适量任氏液于研钵中,。 (3)卵细胞的采集:给成年雌蛙注射垂体提取液,一段时间后,用烧杯收集排出的蛙卵细胞。 加入取自成年蛙的垂体,用剪刀剪碎,研磨,过滤取上清液

  5. 2、知识的负迁移 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但有些时候却难免出现知识的负迁移, 形成反效应。 如图 所示f点表示静息电位,那么动作电位呢? 很学生认为动作电位是C 动作电位“刺激坐骨神经时,产生一个负电波,它沿着神经传导,这个负电波叫动作电位。”

  6. (二)概念迷失 1、相近似概念的干扰 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概念之后,如果在另一个知识情境中又接受了一个新的 概念,它们会因字面相近等原因造成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产生分歧和错误判断。 例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胃蛋白酶 B、呼吸酶 C、抗体 D、血红蛋白 很多学生给出例1答案就是“血浆蛋白”,就是“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 混淆

  7. 3、概念理解以偏概全 学生印象深刻的是在反极化和邻近极化之间形成局部电流,从而错误的认为神经冲动传导就是形成局部电流 P22 当刺激部位处于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时,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仍处于外正内负的极化状态,两者之间会形成局部电流。这个局部电流又会刺激没有去极化的细胞膜,使之去极化,也形成动作电位。

  8. 例3、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例3、如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对其描述正确的是() A.a为树突末梢,构成突触小体 B.1中物质通过协助扩散释放至2中 C.2中的乙酰胆碱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D.在反射弧中信号传递方向是b→a

  9. 4、课本的概念描述不清晰 如白洛嘉区“人大脑左半球额叶后部有一鸡蛋大的区域如果受到损伤,则病人可以理解语言,但不能说完整的句子,也不能通过书写表

  10. 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概念,课本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学生要么不知道神经纤维是什么结构,要么理解为轴突。 神经纤维(nerve fiber)是由神经元的长轴突外包胶质细胞所组成。 根据包裹轴突的胶质细胞是否形成髓鞘(myelin sheath),神经纤维可分有髓神经纤维(myelinated fiber)和无髓神经纤维(unmyelinated nerve fiber)。

  11. (三)模式图应用 1、突触结构图 学生对于突触结构图比较熟悉,而对突触结构简图就不是很熟悉 例5、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 C、神经冲动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12. 2、反射弧结构图 例6(2011·浙江台州期末)下图1为某一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某种毒素可以使肌肉不能收缩,但不知该毒素的具体作用部位,如果想探究该毒素的作用部位是B、D、E的哪一个(假设该毒素只能使上述的一个部位中毒失效),某科研小组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请完善下列探究内容。 实验原理:(略) 实验材料:电刺激仪一台,电流表,用毒素制剂处理后的图1结构一个。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13. 刺激Ⅰ时,A有电位变化,C无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Ⅱ时,C有电位变化,E(屈肌)能收缩 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能收缩 刺激Ⅰ时,A与C均有电位变化,E(屈肌)不收缩,刺激E(屈肌)时,E(屈肌)不收缩

  14. (四)模型应用 1、动作电位的检测 例题7(2009上海)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右上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反极化区域。用记录仪记录A、B两电极之间的电位差,结果如右侧曲线图。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它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 是否成功利用课模型解决,能否从图右侧曲线中可知实验规定膜外电位为零,当指针向左偏转是动作电位为负值,指针向右偏转是动作电位为正值

  15. 例8(2010浙江)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爱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汉水丑生的生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复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和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对照课本模型不难发现②处乙处于极化状态④甲处于极化状态,其他甲和乙都处于极化状态。形象化的模型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的理解和转换

  16. 2、动作电位产生 1)模型内涵的理解 例9(2011浙江)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 A.a-b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C.c-d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 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如果学生学能够掌握模型中Na+通道与K+通道在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的变化

  17. 2)模型的运用 例10(2011温二模)科学研究表明:细胞外液中K+浓度会影响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的大小,而细胞外液中Na+浓度几乎不影响;但细胞外液中Na+浓度会影响受刺激神经膜电位的变化幅度和速率。 在答题纸的坐标中画出低Na+浓度海水和高Na+浓度海水中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曲线(假设在正常海水中:静息电位是-70mV,变化的最大幅度是105mV,从开始去极化到复极化完成大约需1.5ms时间)。 如果学生能够借助于已知的模型,不需要从新去构建模型,就能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18. 3、动作电位传导 1)模型的内涵 为什么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是,其电位变化总是一样的,不会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从模型中就可以看出该模型不是一个点电位变化,而是多个点电位同时变化。每个点电位只要接受了相应的阈上刺激(局部电流)就会产生相同动作电位

  19. 2)模型的运用 例11、(2012绍兴一摸)下图表示动作电位传导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轴突膜处于②状态时,钾离子通道关闭,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 B.处于③与④之间的轴突膜,由于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膜外钠离子大量涌入膜内 C.轴突膜外侧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 D.a 处只有在兴奋传到后才能合成神经递质

  20. 二、应对的教学策略 (一)疑难问题的积累 1、从学生平时作业本积累 2、从学生的答卷中积累 3、从学生疑问中积累 (二)设置教学“陷阱”充分暴露问题 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置“陷阱”,引导学生在障碍“多发地段”充分暴露问题,及时消除障碍和认知走进误区。一旦学生掉入教师设下的“陷阱”,就会吃一堑长一智。教师要善于从各种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 及时加以纠正,消除错误。如例1

  21. (三)同类概念比较 抗体 细胞內液 胰岛素 呼吸酶 内环境 血红蛋白 外环境 血浆蛋白 胃蛋白酶

  22. (三)、构建概念的知识网络图

  23. (四)立足于课本合理拓展概念内涵和外延 例13、(2012浙江卷)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当多个乙酰胆碱分子形成的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才能引发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所以讲授动作电位的产生是要让学生知道,只有一定强度“刺激”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24. (五)注重知识前后联系 例14、(2012·临沂模拟)据图分析,关于神经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静息电位的形成可能与膜上的b物质有关 B.在c处给一足够强的刺激,钾离子从上往下流引起膜电位变化 C.假设这是突触前膜,则突触间隙位于图示膜的上部 D.将神经细胞膜的磷脂层平展在水面上,c与水面接触

  25. (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一个点电位变化 多个点电位同时变化

  26. (六)充分利用直观教学 多个点电位变化 一个点电位变化 超极化(Na+、K+泵工作)

  27. (七)变式教学应用 c a b d 如图所示,当给点一个适当的刺激,图中的电流表指针将偏转_______次,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a点的连线保持不变,将b点连线移到了d点,那么指针将偏转________次,方向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b点连线保持不变,将a点的连线移到d点,已知bc=cd,那么指针将偏转_________次。 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 2 先向右偏转,再向左偏转 2 0

  28. 例15、(2012届·杭州二中月考)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29.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