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9

阴阳学说 与 中国传统医学

阴阳学说 与 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右 阴阳 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 ——右 五行 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 阴阳 ”·“ 五行 ” 各自为家. 阴阳学说:. “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 ——李约瑟. 阴阳学说与医学. 阴阳学说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古代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充分的运用与一定的发展。 ◆ 传统医学 ——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成为阴阳学说的 巨大载体 ,直至今日,仍然有生存的空间;

maya-dill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阴阳学说 与 中国传统医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2. ——右阴阳十六家,二百四十九篇,图十卷。 ——右五行三十一家,六百五十二卷。 “阴阳”·“五行”各自为家

  3. 阴阳学说: “古代中国人能够构想的最终原理” ——李约瑟

  4. 阴阳学说与医学 阴阳学说对于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古代医学领域中获得了充分的运用与一定的发展。 ◆传统医学——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 成为阴阳学说的巨大载体,直至今日,仍然有生存的空间; ◆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理论——— 使得传统医学成为“至今仍然存活,无法被近代西方医学全面取代”的唯一“古代科学”。

  5. 一、阴阳家及其学说旨要 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 ——《汉书·艺文志》

  6. 司马迁论“四时之序”的重要: • “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 • “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 “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7. 《吕氏春秋》“圜道”:“天地车轮,终而复始,极则复反”《吕氏春秋》“圜道”:“天地车轮,终而复始,极则复反” • 日夜一周 • 月躔二十八宿 • 精行四时 • 物:萌—生—长—大—成—衰—杀—藏 • 云气西行,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

  8. 对立 循环

  9. 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内涵特点的转变秦汉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内涵特点的转变 • 阴阳学说:注重“循环” →注重“对立” • 五行学说:注重“分类” →注重“循环”

  10. 音乐与阴阳之气 《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 《国语·周语》:“铸之金,磨之石,系之丝木,越之匏竹,节之鼓而行之,以遂八风。于是乎气无滞阴,亦无散阳,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上下不罢,故曰乐正。”

  11. 最早的病因解释 《左传·昭公元年》载医和云:“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

  12. 二、医学中阴阳循环、对立的不同表现

  13. “四时之序”与“政事” 《礼记·月令》: 孟春之月:行秋令,则其民大疫; 季夏之月:行春令,国多风咳; 仲冬之月:行春令,民多疥疠;

  14. “四时之序”与“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 ·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15. “四时之序”与“针灸” 《黄帝内经 · 素问 · 四时刺逆从论》: 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

  16. 阴阳家的“禁忌”与“医学” 正、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 三、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 五、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 七、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 九、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 十一、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

  17.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脉乱气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气; 春刺秋分,筋挛逆气,环为咳嗽,病不愈,令人时惊,又且哭; 春刺冬分,邪气著藏,令人胀,病不愈,又且欲言语。 (《素问·诊要经终论》)

  18. 医学的终极真理——“阴阳”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9.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0. 对立的二分法

  21. 三、医学中的特例——三阴三阳 太少阴阳,原是四时之称。……以阳明、厥阴,合称三阴三阳者,医家之言也。 ——〔日〕丹波元简

  22. 阳:太阳、少阳、阳明阴:太阴、少阴、厥阴 经脉学说——手、足各有三阴、三阳之脉 “辨证”体系——疾病的进程分为六个阶段

  23. “三阴三阳”的解释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 问:“今三阴三阳,不应阴阳,其故何也?” 答:“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24. “日”(昼夜)分“三阴三阳”: ——扁鹊 平旦曰太阳,日中曰阳明,晡时曰少阳; 黄昏曰少阴,夜半曰太阴,鸡鸣曰厥阴, 是三阴三阳时也。

  25. “月” 分 “三阴三阳”:——《黄帝内经 · 灵枢 · 阴阳系日月》

  26. “年”分“三阴三阳”——运气学说

  27. 四、医学与易学 “不知《易》, 不足以言大医”, ——〔明〕张景岳

  28.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 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卲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

  29. 《易》之为书, 一言一字,皆 藏医学之指南。 “欲该医易, 理只阴阳”。 ——《类经附翼·医易》 张景岳的“理由”与“结论”:

  30. 《易》与阴阳: • 《庄子·天下》:“《易》以道阴阳。” • 将“爻”(— 、--)解释成阴阳的代表 • “《易》本无阴阳观念,《易》以道阴阳是战国时思想” • “义理”(内容)与“象数”(形式)的分离 • 《汉书·方术传》:“仲尼称《易》有君子之道四焉”,即《易·系辞》所言—— “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31. 商周甲骨、金文、陶文中均有以数字表示的八卦图形,由3或6个数字组成;商周甲骨、金文、陶文中均有以数字表示的八卦图形,由3或6个数字组成; 商周铜器上还有由4或5个“—”、“--”、“---”三种符号组成的图形; 〔汉〕扬雄《太玄经》:三种符号源于和代表7(—)、8(--)、9(---) “太极→两仪→四象→八卦”or“四象→两仪→太极”

  32. 《易·系辞》成卦法 •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象两,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卦。

  33. “易学的发展史,是《易经》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分离的历史,也是它不断走向形式化和抽象化的历史”;“易学的发展史,是《易经》的形式与内容割裂分离的历史,也是它不断走向形式化和抽象化的历史”; • “而取向于事物矛盾关系的卦象说,则开辟了我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 一般认为,大讲阴阳的《易传》形成于战国中晚期之间,至迟也在战国末期。医学与《易》学,大致均是在这一历史时期接受了阴阳学说,但两者间却无直接的启承关系。

  34. 易学的数字奇偶 & 医学的数字奇偶 • 易学:阳奇阴偶——1、3、5、7、9为阳; 2、4、6、8、10为阴。 尤特以九、六为阴阳的代表,凡阳爻(—)皆称为九,阴爻(--)皆称为六。 • 医学:阳偶阴奇——五脏(阴)六府(阳) 男八、女七,阳脉六、阴脉五

  35. 以“卦象”为喻——例1 • 《左传·昭公元年》:晋平公请医和诊疾,谓其病为“蛊”。 • 问:“何谓蛊?” • 医和曰:“淫溺惑乱之所生也。于文,皿虫为蛊;谷之飞亦为蛊;在《周易》,女惑男、风落山谓之蛊。”

  36. 〔金〕张从正《儒门事亲》 “观卦者,视之理也。视者目之用也。目之上纲则眨,下纲则不眨, 故观卦上巽而下坤。 颐卦者,养之理也。养者口之用也,口之下颌则嚼,上颌则不 嚼,故颐卦上艮而下震。 以“卦象”为喻——例2

  37. 〔金〕李杲《兰室秘藏》 “荷叶之物中央空,象震卦之体。震者,动也,人感之生足少阳。” 以“卦象”为喻——例3

  38. 阴阳家:四时阴阳+政事=社会哲学论 • 《易》:占卜+义理+辩证思维的载体 • 董仲舒:哲学+五常=儒学发展第一步 • 东汉:易+阴阳+五行+数字=学风 • 宋:儒+释+道=理学(道学、新儒学) • 东汉与宋代的儒学“异端”:含有探索终极真理、解释万物自然、构筑宇宙发展模式的进步倾向 • 汉代:重五行; 宋代:重阴阳

  39. 汉代:以今本《黄帝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学经典,大讲阴阳、五行。汉代:以今本《黄帝内经》、《难经》。为代表的医学经典,大讲阴阳、五行。 • 晋唐:风尚大变,独重实用。 • 宋代:学风又变,理论研究的兴趣转浓,汉代医学经典中的阴阳之说才倍受青睐,阐发注释越来越多。阴阳学说越来越成为理论医学基础的基础。 • 当代:“科学易”之风大行,“医易同源”、“医源于易”之说空前盛行!

  40. 《中国医易学》,邹学熹等,四川科技,1988。《中国医易学》,邹学熹等,四川科技,1988。 • 《医易会通》,李浚川等,人卫,1991年。 • 《周易·传统医学与百病预测》,中医药科技,1991年。 • 《生命与八卦——医易启悟》,田合禄等,山西科技,1991年。 • 《医易汇通》,邹学熹,四川科技,1992年。 • 《中国八卦医学》,刘杰等,青岛出版社,1995。 • 《周易文化与中医学》,孟庆云,福建科技,1995年。 • 《易学与中医》,张其成,中国书店,1999年

  41. 中国古代“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只有一本书是为儒家与道家共同尊奉的,只有一本书对人文和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那就是《周易》。”因此:“《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集点。”——《易学与中医·总序》,中国书店,1999年。中国古代“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只有一本书是为儒家与道家共同尊奉的,只有一本书对人文和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那就是《周易》。”因此:“《周易》是华夏文明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集点。”——《易学与中医·总序》,中国书店,1999年。

  42. 对此:我 ,以为《易》的确是一个巨大的载体——不仅承载着早期巫师的“占卜之术”,儒家的“义理之说”,古代睿智的“哲学思想”,还必须承载当代的“科学文化”!然而就“阴阳学说”而论,《易》也只不过是一个载体而已。 ——你,以为如何?

  43. 五、中医的灵魂——辨证施治

  44. ——中西医学的异同——解剖?手术?标本?化学药与天然药?——中西医学的异同——解剖?手术?标本?化学药与天然药? • 0点——健康状态:“阴阳平衡” • 数字——疾病:“千般疢难” • 正负号——疾病的属性:“阴 · 阳”

  45. 未来的医学or医学的未来——多元化

  46. 谢 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