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5

融合教育情境中 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 課程與評量的適性調整

融合教育情境中 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 課程與評量的適性調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教系教授 林千惠. 教育之道無他,唯 愛 與 榜樣 而已. 前言(一):一加一絕對可以大於二. 2. 普師. 特師. 妥善關照全體學生 的學習需求. 有效學習策略的教導. 學科領域內涵的嫻熟. 課程與教學的適性調整. 課程目標與進程的掌控. 營造友善向上的學 習環境. 正向學習態度的助長. 核心教學內容的設計. 特殊需求的診斷評量. 常態教學的運作. 強化全體學生學校 生活品質.

mcki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融合教育情境中 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 課程與評量的適性調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融合教育情境中 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課程與評量的適性調整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教系教授 林千惠

  2. 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

  3. 前言(一):一加一絕對可以大於二 2 普師 特師 • 妥善關照全體學生 • 的學習需求 • 有效學習策略的教導 • 學科領域內涵的嫻熟 • 課程與教學的適性調整 • 課程目標與進程的掌控 • 營造友善向上的學 • 習環境 • 正向學習態度的助長 • 核心教學內容的設計 • 特殊需求的診斷評量 • 常態教學的運作 • 強化全體學生學校 • 生活品質

  4. 前言(二):融合(Inclusion)是當代教育的共識前言(二):融合(Inclusion)是當代教育的共識 • 定義:所謂融合教育,是一開始即將身心障礙學生安置於普通教育情境而不將之隔離,並由普通班級教師來照顧班上的每一位學生,但必須給予普通班級教師適當的支持系統(如:諮詢教師)、相關服務(如:輔導諮商)、以及教師成長。

  5. 3 1997年特殊教育法修正後成為正式法令規定。 1 身心障礙學生十二年教育安置,以台中市為例: 2 前言(三):我國實施融合教育的背景資料 Memo 全體接受鑑定學生人數 = 1386 鑑定未通過人數 = 286 安置於自足式特教班人數 = 121 安置於普通班級人數= 979 89%的身心障礙學生就讀於普通班!

  6. 前言(四):融合教育的具體行動

  7. 主要內容

  8.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 且讓我們用心感受這兩位學生的學習無助感…… 被書寫障礙糾纏的冠德 被ADHD困擾的宗洋

  9.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9 (一)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 (二)情緒行為困擾 (三)人際溝通障礙 (一)身心障礙資優生 (二)低成就資優生 (三)文化弱勢資優生 輕度 障礙 雙重身份特教生 重度 障礙 特殊需求學生 Students with Special Education Needs 資賦 優異 生理 障礙 其他 障礙 感官 障礙

  10.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11.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 想想看,您教導過的輕度障礙學生曾經出現哪些學習適應的問題?

  12.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1 過動 2 知覺缺陷 3 情緒不穩 4 衝動 輕度障礙學生 最常見的學習特徵 6 空間/時間/方向 管理能力不佳 5 一般協調能力 缺陷 10 不會使用適當 的學習策略 9 特殊學業問題 7 注意力缺陷 8 記憶缺陷

  13.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 以下是廣泛性自閉症候群學生的共同心理特質 • 依順時針方向: • 特定學習困難 • 注意力缺陷及活動量過多 • 焦慮 • 妥瑞氏症候 • 強迫行為 • 知覺動作協調不良 • 零碎天賦 • 感覺統合障礙 • 聽覺理解困難 • 憂鬱 • 注意力異常 • 怪異行為舉止

  14.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 以下是廣泛性自閉症候群學生的共同行為特徵 溝通方面: 學究式單調的說話、 傾向「字面上」的語言理解、 可能伴隨語言障礙 行為表現方面: 重複且固定的行為模式、 笨拙且協調不良的動作、 奇怪的姿勢、潛在的攻擊行為 社會互動方面: 幼稚、不適當、單向的 社會互動、缺乏建立友誼 的能力,因此造成社會孤立 興趣/專長表現方面: 狹隘、有限卻強烈地集中特定主題、 不尋常的死記能力、零碎天賦 心盲特質 (mindblindness) 十分明顯

  15. 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認識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學生的特質與需求 有關心盲特質… (1)不易感受他人情緒,缺乏同理心。 (2)在與人互動時,無法解讀和回應他人 的意圖。 (3)交談時無法解讀聽者所感興趣的話題。 (4)無法察覺溝通對象預期的含意,非與文溝通能力不佳。 (5)無法理解誤解/騙局。

  16.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1.瞭解特殊教育法(民98)的規範 ◎第18條: 「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之提供及設施之設置,應符合適性化、個別化、社區化、無障礙及融合之精神。」 ◎第19條: 「特殊教育之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方式,應保持彈化,適合特殊教育學生身心特性及需要;其辦法由中央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定之。」

  17.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1.瞭解特殊教育法(民98)的規範 ◎第24條: 「各級主管機關應提供學校輔導身心障礙學生有關評量、教學及輔導工作,應以專業團隊合作進行為原則,並得視需要結合衛生醫療、教育、社會工作、獨立生活、職業重建等相關專業人員,共同提供學習、生活、心理、復健訓練、職業輔導評量及轉銜輔導與服務等協助…」

  18.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2.朝設計「沒有失敗的課程」努力

  19.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2. 朝設計「沒有失敗的課程」努力 當今的學校教育創造太多的「失敗者」,失敗經驗使他們對學習放棄了努力,覺得師生間沒有溫暖,也不再對未來懷抱希望,對自己失去信心,也對生活失去興趣…… 如果兒童能在學校獲得成功,那就很有機會在他以後的人生成功……學校有責任將學習經營成快樂的成長經驗,且是一個能讓孩子發展自我信心和自我價值感的地方。

  20.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2. 朝設計「沒有失敗的課程」努力

  21.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3. 讓課程設計「全方位化」 • 建築學的通用設計 ( Universal Design ) • Ron Mace ( 1997 ) 「通用設計」的構想是建築師一開始設計建物及相關設施時,便考慮到能適應最多使用者(包括身心障礙者)之需求,將之巧妙地融入建築設計中,而非外加式的調整。

  22.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3. 讓課程設計「全方位化」 • 全方位學習設計(Universal Design of Learning)必須考慮各種替代方案,讓同一個班上各種不同背景、學習風格、能力以及特殊需求學生,能在各式各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 • 「全方位」的概念在於要能覺察每位學習者獨一無二的本質及調整差異之需求,據以提供學習者適切的學習經驗,使其能力獲得最大的發展。

  23.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3. 讓課程設計「全方位化」 多元表徵的學習路徑 (多感官刺激的呈現) 多元表達的反應方式 (以不同學習策略進行學習) 多元方式的學習參與 (尊重興趣與偏好並強化學習動機)

  24.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4. 建立對特教新課綱的正確認識 (一)與普通教育接軌 (二)符合特殊需求 (四)強化IEP與IGP 之功能 特殊教育新課綱 之四大特色 (三)重視課程與教材 的鬆綁

  25.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4. 建立對特教新課綱的正確認識

  26. 認知或學習功能無缺損 認知或學習功能輕微缺損 替代、簡化、濃縮 簡化、分解、重整、 替代 認知或學習功能嚴重缺損 認知或學習功能優異 加深、加廣 替代、簡化、減量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4. 建立對特教新課綱的正確認識

  27.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4. 建立對特教新課綱的正確認識 「職業教育」、「學習策略」、「生活管理」、「社會技巧」、「定向行動」、「點字」、「溝通訓練」、「動作機能訓練」、「輔助科技應用」、「領導才能」、「創造力」、「情意課程」 各校得視特殊需求學生之身心需求,依據IEP與教育部編訂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暨能力指標」,採用「外加」課程之方式,開設符合學生學習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

  28.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4. 建立對特教新課綱的正確認識 學生在參與下列三種課程時,在溝通方法和表現方式需預做的改變,例如科技輔具的應用,以及提供增進下列功能之課程,如復健、定向、點字與溝通等 指調整或修改普通教育課程,讓學生有接受普通教育課程的機會,包括採簡化、重整、分解、替代與充實等調整普通教育課程 普通班學生可藉由觀察和參與家庭、學校和社區生活學到的生活技能,包括功能性讀寫算、生活自理、情緒健康、社會技巧、職業教育與轉銜等

  29.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5. 選擇合適的課程調整模式 • 調整原則

  30.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5. 選擇合適的課程調整模式 • 調整選項(想想看,宗洋與冠德各需要哪一些的彈性調整?)

  31.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5. 選擇合適的課程調整模式 添加式課程 輔助性課程 六種融合情境下 課程調整策略 矯正式課程 補救式課程 溝通與行動課程 補償式課程

  32.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5. 選擇合適的課程調整模式

  33.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5. 選擇合適的課程調整模式

  34.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6. 選擇多元且彈性的評量措施 紙筆測驗 多元評量途徑 其他可行方式 檔案評量 操作評量 觀察評量

  35.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6. 選擇多元且彈性的評量措施 評量方式 評量人員 評量 地點 評量工具 評量 標準

  36. 學生若因障礙特質無法適用原班試題考試,可採用資源班試題或多元評量方式,其所得成績應依學生能力水準及其於原班之相對位置加以調整,並獲原班任課教師之認可。學生若因障礙特質無法適用原班試題考試,可採用資源班試題或多元評量方式,其所得成績應依學生能力水準及其於原班之相對位置加以調整,並獲原班任課教師之認可。 3 3 3 定期評量應以使用原班試題為原則,必要時應提供學生所需之相關試題調整或試場服務。 成績評量應以公平合理為原則,其評量方式、標準與成績採記方式應於IEP中載明,且經特推會審議通過。 4 3 1 平時評量成績應由原班任課教師及資源班教師共同商議考核方式及成績計算比例。 2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6. 選擇多元且彈性的評量措施 • 注意事項:

  37. 如何為學生進行其他學習資源的連結 課程調整 人力資源 學習資源 (learning resources) 科技輔具 相關專業服務 物理無障礙設施 心理無障礙設施

  38.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1. 人力資源 ◎教育行政人員 ◎普通教育教師 ◎特殊教育教師 ◎相關專業人員 ◎同儕 ◎家長團體 ◎社會大眾

  39.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2. 相關專業服務 • 說說看,這些專業人員對於宗洋和冠德的學習/行為/心理問題的處理 • 能有什麼貢獻? 家長 精神科醫師 語言治療師 臨床心理師 職能治療師 特教教師/普教教師 行為分析師

  40.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3. 科技輔具 輔具的定義: ◎經設計或改良的科技產品◎其目的在增進身心障礙學生的功能與獨立生活能力◎減輕照顧者的身心負擔◎建立身心障礙學生的自信心◎提高身心障礙學生與照顧者的生活品質與生產力

  41.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3. 科技輔具 • 想想看,下列哪些輔具對宗洋和冠德的學習會有幫助?

  42. 十、行政支援及相關服務 ◎從行政支援與相關服務內容討論

  43.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4. 心理無障礙環境 • 輔導方式 導師vs.身障生 1.了解與接納 2.回饋 3.澄清 4.增強 5.示範 6.調整環境 ★讓我們努力地讓身 心障礙學生感受到: (一)被接納 (二)被包容 (三)被尊重 (四)被需要 諮詢教師vs.導師 1.協同輔導 2.統合資訊 導師vs.家長 1.觀念導引 2.持續溝通 3.親師合作

  44. 如何為學生進行課程與評量的彈性調整5. 教學習慣的調整 • 各種適用於SEN學生之有效教學策略彙整: 1.多用多媒體教學 2.提供閱讀指引或重點提示的講義 3.善用學習夥伴或同儕輔導制度 4.多進行合作式學習活動 5.教學過程儘可能提供圖表、圖示、關鍵概念 6.必要時調整作業的份量或評量的難度 7.善用正向支持的增強系統 8.把握隨機教學契機(尤其是社交技巧) 9.營造結構化的學習環境與生活作息 10.教導並示範問題解決策略

  45. 問題與討論 您可以這樣找到我: splinch @ cc.ncue.edu.tw (04) 7232105轉2417 (04) 7255802 (彰化師大特教諮詢專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