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7

《 東亞文化與思想 》

《 東亞文化與思想 》.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第 三講 東亞傳統文化的根源: 農業傳統及其現代轉化. 1. 引言. 1:1 「三農」 ( 農業 、農村、農民 ) 是東亞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 現代轉型的重要動力. 1. 「從東亞出發思考」必須始於對 東亞農 業傳統及其現代轉化的思考。 2. 東亞的現代轉型過程中,農民是革命的  基本力量。. 1:2 本講問題.

Download Presentation

《 東亞文化與思想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亞文化與思想》 黃俊傑 台灣大學講座教授 教育部國家講座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ihs.ntu.edu.tw/

  2. 第 三講 東亞傳統文化的根源: 農業傳統及其現代轉化

  3. 1.引言

  4. 1:1 「三農」(農業 、農村、農民)是東亞傳統文化的基礎,也是現代轉型的重要動力 1.「從東亞出發思考」必須始於對東亞農 業傳統及其現代轉化的思考。 2. 東亞的現代轉型過程中,農民是革命的  基本力量。

  5. 1:2 本講問題 • 傳統中國的農業、農村與農民如何發展? • 明治維新與戰後日本的農業如何轉型? • 日據時期和光復後台灣的農業、農村與農民經歷何種變遷?有何新啟示?

  6. 2.傳統中國農業的生產與分配

  7. 2:1 中國農業的起源 • 中國人是黃河的子女? • 農業起源與黃土高原關係更近。 • 黃土高原不同於兩河、尼羅河、印度河灌溉平原。

  8. 2:1 中國農業的起源 黃土高原 黃河

  9. 2:1 中國農業的起源 • 多元的農業起源 1) 新石器時代,黃河流域種植粟、黍,長江流域栽種水稻 2) 上古迄於前漢,長江流域發展遲緩

  10. 2:1 中國農業的起源

  11.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南移三階段 • 三階段:上古—西晉 (永嘉之亂,永嘉五年,311)

  12. 南移三階段 • 三階段:西晉—中唐(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 ) 安史之亂路線圖 安祿山洛陽舉兵 明皇幸蜀圖(局部)

  13. 南移三階段 • 三階段:中唐—北宋末(靖康之難,靖康元年,1126 )

  14. 南移三階段 • 第三階段:南宋—現代 • 南方全盛時代: • 農業技術的進步與生產量的提高 • 人口的增加與都市的興起 • 知識的普及與人才的興盛

  15. 完顏亮(金朝廢帝,史稱「金主亮」,在位於1149-1161):完顏亮(金朝廢帝,史稱「金主亮」,在位於1149-1161): 〈題西湖圖〉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16.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農業疆域南移的原因 • 推力:遊牧民族的南侵: • 安史之亂(755-763):北方胡人、回紇、朔方 • 靖康之難(1126):金人 → 蒙古人 • 人民流徙,田園荒蕪,在詩人筆下有血淚控訴:

  17. 文天祥(文山,1236-1282): 〈金靈驛〉 草舍離宮轉夕暉,孤零漂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日,化作啼鵑帶血歸。

  18.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1241-1317?): 〈潼關〉(寫元兵南下皇室他遷的痛苦) 蔽日烏雲撥不開,昏昏勒馬度關來。綠蕪徑路人千里,黃葉郵亭酒一杯, 事去空垂悲國淚, 愁來莫上望鄉台。 桃林塞外愁煙起, 大漠天寒鬼哭哀。

  19.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農業疆域南移的原因 • 拉力:南方的奮起:因為: • 自然條件優越:雨水、氣侯 • 南方人口的增加與都市的發展: • 漢平帝元始二(2)年 南方人口佔 10.3% • 唐玄宗天寶三(742)年 34.3% • 宋神宗元豐三(1080)年 64.4% • 明穆宗隆慶六(1572)年 65.4%

  20. 清明上河圖(部分)

  21.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農業疆域南移的原因 • 拉力:南方的奮起:因為: • 南方農業的發展,因為:水利工程興修:圩田、海堤商品經濟發達:絲綢、瓷器、茶葉 • 手工業興盛,所以商稅增加。

  22.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南移後的結果 • 南方人文活動的興盛: • 詞人:《全宋詞》1149人北宋:北人65人;南人135人南宋:北人90人;南人482人例如:晏殊、歐陽修、張先、柳永、蘇軾、黃庭堅、秦觀、周邦彥、李清照、辛棄疾、陸游、范成大。 • 畫家:《古今圖書集成》〈畫部〉〈名流列傳〉北宋:北人194人;南人173人南宋:北人61人;南人169人例如:宋代山水畫大師 董源、巨然 • 《宋史‧文苑傳》中之文學家: • 北人29人,南人58人

  23.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南移後的結果 • 南方中舉人數的增加: • 明代文魁(狀元、榜眼、探花、會元)的籍貫分布: • 南方人: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四川、廣東、廣西 215 人 • 北方人:北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 29 人。

  24. 2:1 中國農業疆域的南移 • 南移後的結果 • 南方政治人才的活躍: • 宋代:宰相共134人: 北宋72人,南宋62人 • 明代:宰相189人:南方人佔2/3以上 • 以上南方的人文活動、人才的分布,尤其集中在: • 尤其是長江三角洲的頂點:南京 • 《紅樓夢》人物:男232人,女189人 • 金陵12釵,皆江南美女。

  25. 2:2 傳統中國農業的生產與分配 • 精耕細作的傳統: 鐵器、牛耕、施肥、耕地劃分之演進 東漢木牛車俑

  26. 漢代壁畫已見牛耕景象 「農政全書」中的圍田圖

  27. 戰國時代鐵製犁頭 「天工開物」中的灌溉圖

  28. 2:2 傳統中國農業的生產與分配 • 市場經濟: • 土地私有化: 《春秋.魯宣公15年》:「初稅畝」 • 個體小農為主的經濟體系 • 階層性的市場經濟網路

  29. 2:2 傳統中國農業的生產與分配 農書中的「圃田」介紹 東漢 綠釉陶豬圈

  30. 3.傳統農業與中華文化之關係

  31. 3:1 傳統農業對中華文化的滲透 • 「多子多孫」與「安土重遷」的價值理念 • 重農抑商的中國政治傳統 • 中國人對自然的情感和敬畏 • 傳統中國社會是 「父系的」(patrimonial), 「父權的」 (patriarchal), 「隨父居的」 (patrilocal)

  32. 3:1 傳統農業對中華文化的滲透 農家分家契約

  33. 3:2 傳統農業文化與中國集權體制 • 魏復古(Karl Wittfogel, 1896-1988):中國專制權力來自對於水利事業之掌控,因此農業社會乃構成中央集權之基礎。 李冰(生卒年不詳)

  34. 3:2 農業文化與中國集權體制 • 中國歷史上治水管轄權以及農業地 理等事實,不能支持「水利社會說」。

  35. 3:3 傳統農民生活型態 • 道義經濟:以降低風險為考量 • 農村結構:血緣和地緣交織 • 農民性格:仍服從「理性抉擇」 (rational choice) 4. 農民角色:逐利者、生產者、受剝削者

  36. 《詩經.豳風.七月》 「九月築場圃,十月納禾稼。 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嗟我農夫,我稼既同, 上入執宮功。 晝爾於茅,宵爾索綯;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榖。」

  37. 4.日本農村社會的轉變:從傳統到現代

  38.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 邁向現代的日本農業: • 1868年明治維新,資本主義興起。 • 1873起,重稅瓦解了自給自足的農業生產,將農村捲入了金元流動的市場體系。 • 策略性地以農業扶植工業,使得二次戰前,農村現代化的步調緩慢。

  39.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 二次戰後日本實施土地改革,地主階級多為自耕農取代,然收益受限於狹小的耕作面積。 • 生產收入的差距,導致大量農業人口移往工業部門。 日本秋田縣農宅

  40.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 戰前日本農民的價值系統: • 身分意識:尊重家長、安於既定階 層、缺乏創新。 • 生產態度:親近土地、自給自足、 精耕細作。 • 消費型態:低收入低消費、大量資 源投入。

  41.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日本農宅內燒炭火取暖

  42.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 重農思想: • 封建時代,地主宣揚農本主義以確保收入。 • 工業化之後農本主義仍廣受宣揚: • 工業方面,農業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 • 軍事方面,軍隊主力由農民組成。 • 地主為免受社會主義運動波及,更積極提倡重農思想。

  43. 4:1 近代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 戰後日本農民價值取向的改變: • 農本思想瓦解:大戰失利、工業發展、土地改革 • 生產態度轉變:a.耕作目的,從維持生存變成商業 交易b. 土地價值,從先人遺產變成生產 工具

  44. 4:1 日本農民價值系統的轉變 • 生活態度轉變:生活物資、教育需求提升 • 農村的都市化:受限於耕地面積,許多農村人口須在城鄉間通勤兼差;電視機的普及,也促成傳統價值的改變

  45. 4:2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農業 • 1960年代的改變: • 農業生產對於經濟的貢獻程度下降。 • 日本農業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下降:1955: 40% → 1960: 30% → 1964: 25% • 農業人口中,中學畢業生比例下降,婦女和老年人比例上升。 • 八成農民另有兼差,四成農民的兼差收入大於農產收入。 , ,

  46. 4:2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農業 • 農業社區的改變: • 耕地面積狹小,迫使日本農村人口迅速外移。 • 離鄉謀生等情況,常影響到家庭成員間的感情。 • 農村人口結構改變(包含農民、通勤人口、住不起大城市的家庭),不但影響傳統農村的集體性格,更使得社群的目標感失落。

  47. 4:2 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農業 • 城鄉結合,都市數目激增。 • 階級和職業群組間的橫向連結,取代垂直型態的家長式忠誠 。 , ,

  48. 5.戰後台灣農業經驗

  49. 5:1 農本文化變遷 • 1949-1972:土地改革後「發展的榨取」  「以農業培養工業」 • 1972以降:從「擠壓」到「平衡」 慶祝實施耕者有其田 耕者有其田詢問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