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理解词句

高中会考复习. 理解词句. 1. 这真是对人类文明和良知最无情的挑战!对神圣和英雄事业的最大亵渎! 简要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 2 分). 让日军刀下的旅顺老百姓来为残害他们的日军阵亡战士建造“表忠塔”, 这是何等的荒唐!这是侵略军猖狂地对人类文明和良知的 蔑视 ,对神圣和英雄事业的 侮辱 。意思对即可,但要写出被害百姓给残害他们的侵略者造塔这一点。. 会考试题 : ( 2001 年会考例卷阅读题之 20 题). 实质分析. 替 换. 2 . “万人坑”里的冤魂,生于末世,死于大劫,无妄无辜,无助无告,足为 千古一恸 !”

melv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理解词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高中会考复习 理解词句

  2. 1.这真是对人类文明和良知最无情的挑战!对神圣和英雄事业的最大亵渎!1.这真是对人类文明和良知最无情的挑战!对神圣和英雄事业的最大亵渎! 简要说明这句话的含义。(2分) 让日军刀下的旅顺老百姓来为残害他们的日军阵亡战士建造“表忠塔”,这是何等的荒唐!这是侵略军猖狂地对人类文明和良知的蔑视,对神圣和英雄事业的侮辱。意思对即可,但要写出被害百姓给残害他们的侵略者造塔这一点。 会考试题: (2001年会考例卷阅读题之20题) 实质分析 替 换

  3. 2. “万人坑”里的冤魂,生于末世,死于大劫,无妄无辜,无助无告,足为千古一恸!” 划横线的词语连用4个“无”是否重复?为什么?“千古一恸”是什么意思?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连用4个“无”字,并不重复,而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以便起到加重语气、突出被害百姓清白无罪、孤立无援的作用。“千古一恸”的意思是千百年来为之大哭一场,令人极为悲痛。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对日军暴行的强烈控诉和对被害同胞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一个要点1分。 会考试题: (2001年会考例卷阅读题之21题) 修辞品味 体察情感 词义解释法 对象基调法

  4. 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灯》)3.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灯》)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人活着还要依赖希望。或:人活着还要靠崇高的精神力量。 会考试题: (2000年会考卷阅读题之21题) 语法分析法 语意补充法

  5. 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4.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借喻(或:比喻) 表达了“我”在黑暗的日子里充满了苦闷和彷徨,如果没有光明在前头鼓舞,也会消沉下去的思想感情。 会考试题: (2000年会考卷阅读题之22题) 修辞品味 喻义替换法

  6. 5.“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这一比喻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会考试题: (1999年会考卷阅读题之21题) 形象分析 性格揭示法 结构 人物 中心 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7. 6.文中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文中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句话表现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把全部精力献给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由衷的赞扬。 会考试题: (1999年会考卷阅读题之22题) 句式品味 体察情感 反话正说法 对象基调法

  8. 7.“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呐喊〉自序》)7.“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呐喊〉自序》) 这里的“一样”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绑在中间”的一个和“站在左右”围观的人都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 会考试题: (1998年会考卷阅读题之21题) 要素分析 称代筛选法 刽子手? 众看客? 被杀者?

  9. 8.“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呐喊〉自序》)8.“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呐喊〉自序》) 第一段中“鉴赏”、“盛举”等词语表达了当时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同胞的麻木的激愤和悲哀。 答成“‘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感情”也对。 会考试题: (1998年会考卷阅读题之22题) 语法分析 体察情感 对象基调法

  10. 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风景谈》)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风景谈》) 9.这句话中有两个“风景”,为什么前一个“风景”用上引号?请简要说明 。 10.为什么说这幅“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请简要回答。 9.因为前一个“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的活动,用上引号,表示它具有特殊意义。 10.因为这幅“风景”集中体现了抗日战士“严肃、坚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的民族精神。 会考试题: (1997年会考卷阅读题) 标点分析 语素分析 词义揭示法 筛选摘抄法 引用 强调 简称 否定 特殊含义

  11. 11.“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11.“要写下去,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年青时读向子期《思旧赋》,很怪他为什么只有寥寥的几行,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然而,现在我懂得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文中说“现在我懂得了”,懂得了什么? 向子期处在司马氏政权的高压政策之下,采取了曲折的斗争策略。 会考试题: (1996年会考卷阅读题) 古今对照 揭示原因法 为什么现在“我懂了”?

  12. 1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12.“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请简要解释“夜正长,路正长”中的“夜”和“路”的含义。 “夜”指黑暗的反动统治;“路”指革命者斗争之路。 会考试题: (1996年会考卷阅读题) 修辞分析 揭示喻义法

  13. 理解思路: 实质分析 修辞品味 情感体察 语法分析 形象分析 句式品味 要素分析 标点分析 语素分析 古今对照 表述思路: 词语替换法 词义解释法 对象基调法 语意补充法 喻义替换法 性格揭示法 反话正说法 称代筛选法 揭示原因法 揭示喻义法 简 要 小 结

  14. 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1.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请简要解释“慈祥”和“佳肴”的含义。 “慈祥”加引号是反语,揭露了带工老板假仁慈真狠毒得嘴脸。“佳肴”指好菜,烂菜叶用盐一浸,就是包身工“难得的佳肴”,强调了包身工饮食得恶劣。 课文词句: 《包身工》

  15. 3.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3.包身工都是新从乡下出来,而且大半都是老板的乡邻,这在“管理”上是极有利的条件。 “管理”一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加上引号,表示“管理”一词有特殊含义,实质上是“压迫与剥削” 。 课文词句: 《包身工》

  16. 5.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中国奴隶的冤魂!5.日本纱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中国奴隶的冤魂! 简要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中国工人的血汗铺就了日本纱厂的迅速膨大,这句话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工人的压榨掠夺。 课文词句: 《包身工》

  17. 8. 从我们孩子的眼里看来,船户对墨鸭并没有怎样虐待,而现在,将这种关系转移到人和人的中间,便连这一点施与的温情也已经不存在了! “这一点施与”指什么?为什么要用感叹句? “这一点施与”指资本家不虐待包身工。用感叹句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的强烈谴责。 课文词句: 《包身工》

  18. 9.  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 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 连用5个“没有”是否重复?为什么? 并不重复,而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以便起到加强语气、突出包身工非人生活的作用。 课文词句: 《包身工》

  19. 12.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12.他们把我写的文章,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指桑骂槐,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简要解释“叭儿狗的伎俩”的含义。 一方面对反动主子摇尾乞怜,同时又对进步人士狂吠乱咬。 课文词句: 《琐忆》

  20. 13.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尔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13.我当时初学写作,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偶尔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同类性质”是指怎样的文章? 指“攻击时弊”的文章 课文词句: 《琐忆》

  21. 15.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15.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 请简要解释鲁迅说这句话的意思。 劝勉青年不要“自惭浅薄”,要保持自己的“明澈”。 课文词句: 《琐忆》

  22. 16.鲁迅先生沉默了,眼睛望着远处。 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青年“也会变猴子、虫豸”的忧虑和努力使他们“变猴子虫豸”的机会少一些的希望。 课文词句: 《琐忆》

  23. 20.真的,站在鲁迅先生的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20.真的,站在鲁迅先生的面前,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用这一真挚而激昂的抒情结尾,呼应起通篇文章,表现鲁迅的光辉形象、伟大思想给予“我”的深刻教育、巨大感召和鼓舞。 课文词句: 《琐忆》

  24. 再见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