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华亭电大工作站赵伟制作. 第一节 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1 .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 2 .土壤肥力: 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 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 壤固相)、土壤水分(液 相)和土壤空气(气相) 三相物质组成。. 云母. 正长石. 次生矿物.

meno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华亭电大工作站赵伟制作

  2.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3. 1.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1.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土壤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 2.土壤肥力: 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 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 壤固相)、土壤水分(液 相)和土壤空气(气相) 三相物质组成。

  4. 云母 正长石 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石英 一、土壤矿物质及土壤质地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

  5. 养分含量低 发小苗不发老苗 透气性好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 黏程度。土壤质地可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1.沙土的生产特性 粒间孔隙大,通气性强,保水性差,不耐旱。 有机质分解快,保肥能力弱,但肥效快。土壤温度变幅大,常称 “热性土”。作物前期生长快,后期易脱肥, “发小苗不发老苗”, 肥水管理应是少量多次。

  6. 壤土适于种植各种作物 通气透水性良好 2.壤土 壤土兼有沙土与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良 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较快,供肥性能好; 土温较稳定,耕性良好。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 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发小苗也发老苗——“壮子送老”。

  7. 发老苗不发小苗 黏粒含量较多 适于种植粮食作物或经济作物 3.黏土 黏土的黏粒含量较多,其粒间孔隙小而总孔隙 度大,毛细管作用强烈,透水透气性差,但保水保肥 性强;黏质土矿质养分丰富,加之通气不良,有机质 分解缓慢,肥效稳长后劲足;黏土水多气少,土温升 降速度慢,昼夜温差小,称“冷性土”。

  8. 真菌菌丝 细菌 放线菌 二、土壤生物和土壤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种类: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及病毒等。

  9.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 害的有机物质。 ②分解矿物质。 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 进土壤磷、钾的释放。 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 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 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 动。

  10. 沉淀部分 溶解部分 不溶部分 土壤 胡敏素(碱性) 溶解部分 胡敏酸 胡敏素 富里酸 用稀酸处理 用稀碱处理 腐殖质 胡敏酸(酸性) 腐殖酸 富里酸(酸性) (二)土壤有机质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 来源: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 • 元素组成:C、O、H、N,分别占52%~58%、34%~ 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 物质组成:糖类(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 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腐 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 转化过程:矿质化过程、腐殖化过程。

  11. 种植绿肥作物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 作用: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②增加土壤保 水、保肥能力。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 物理性质。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 谢。⑤其他作用。 • 管理: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 藻,秸秆还田等。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 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12. 三、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 (一) 土壤水分 具体内容第4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 1.组成特点 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 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 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 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 • 作用:①影响种子萌发;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 功能;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 调节: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 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 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13. 第二节 土壤的基本性质 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 二、土壤耕性 三、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四、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14. 一、土壤孔隙性和结构性 (一)土壤孔隙性 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是描述土壤孔性的两个重要的物理量。 1.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 隙度是指单位体积 土壤中孔隙体积占 土壤总体积的体积 分数。

  15. 2.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毛细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2.土壤孔隙类型根据土壤孔隙的通透性和持水能力,将其分为三种类型:毛细管孔隙、通气孔隙和非活性孔隙。 3.土壤孔隙性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适宜于植物生长发育的耕作层土壤孔隙状况为:总孔隙度为50%~56%,通气孔隙度在10%以上,如能达到15%~20%更好,毛细管孔隙度与非毛细管孔隙度之比以2:1为宜,无效孔隙度要求尽量低。对于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在同一土体内孔隙的垂直分布 应为 “上虚下实”。

  16. (二)土壤结构性 1.概念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种类、 数量及其在土壤中的排列方式等状况。 2.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特性 按照结构体的大 小、形状和发育程度可分为:块状、核状、柱 状及棱柱状、片状和团粒结构等五种。 块状结构 团粒结构 棱状结构 柱状结构 微团粒结构 片状结构 核状结构

  17. 团粒 孔隙 3.团粒结构 •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为如下几步: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体)。 • 作用: ①团粒结构土壤的大小孔隙 兼备。 ②能够协调水分和空气的 矛盾。 ③能协调保肥与供肥性能。 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和耕 性。

  18. 培育团粒结构的措施: ①通过深耕,使土体破裂松散,适时采取耕、 锄、耱、镇压等耕作措施,结合施用有机肥 料,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②通过种植绿肥或牧草,实行合理轮作倒茬, 增加团粒结构。 ③采用沟灌、喷灌、滴灌和地下灌溉等节水灌 溉技术,并结合深耕进行晒垡、冻垡,可充 分利用干湿交替、冻融交替作用,有利于团 粒形成。 ④施用胡敏酸、树脂胶、纤维素黏胶等土壤结 构改良剂来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

  19. 二、土壤耕性 ( 一)土壤剖面 从地表向下所挖出的垂直切面叫土壤剖面。 1.自然土壤剖面 自 然土壤剖面一般分 为四个基本层次: 腐殖质层、淋溶 层、淀积层和母 质层。

  20. 耕作层 犁底层 心土层 底土层 旱地耕作土壤剖面 2.旱地耕作土壤的剖面 旱地耕作土壤剖面一般也分为四层:即耕作层(表土层)、犁底层(亚表土层)、心土层及底土层。 耕作层:指经常被耕翻的土壤表层,厚15~20 cm。 犁底层:是受农具耕犁压实,在耕作层下形成的紧实亚表层,厚约l0 cm。 心土层:是介于犁底层和底土层之间的土层,也叫半熟化土层。一般厚度为20~30 cm。 底土层:位于心土层以下的土层。一般在地表50~60 cm以下。

  21. 3.水田土壤的剖面 耕作层:通常厚12~18 cm,多锈斑。 犁底层:厚10 cm左右,青灰色,也多锈斑,可 防止水分渗漏过快。 渗育层: 是受灌溉水浸润或淋洗影响而形成的 层次,厚10~20 cm,颜色灰白,夹有 少量锈纹、锈斑或铁结核。 潴育层:是受水分浸润,含铁矿物水化而显黄 和灰色层次,有大量的锈纹、锈斑或 铁锰结核。 潜育层:是由于水温、土温过低,通透性不 良,还原性物质积聚而形成的层次。 母质层:母质层包括母质岩和母岩。

  22. (二)土壤耕性的含义 土壤耕性是指耕作时土壤所表现的各种性质,以及在耕作后土壤的生产性能。 (三)土壤耕性的表现 (1)耕作的难易程度;(2)耕作质量的好坏; (3)宜耕期的长短。 宜耕期的确定: 1.看土验墒 雨后或灌溉后,地表呈“喜鹊斑”状 态,此时可耕。 2.手摸验墒 土壤紧握手中能成团,不黏手心, 不成土饼,呈松软状态,土团自由落地能散开。 3.试耕 耕后土壤不黏农具,可被犁开、抛散, 即可耕。

  23. (四)土壤耕性的改良 改良耕性的措施是: (1)增施有机肥料。有机质可降低黏土的黏结 性和黏着性,减少耕作阻力。 (2)通过对黏土掺沙、沙土掺黏,改良土壤质 地。 (3)创造良好的土壤结构。 (4)掌握宜耕期土壤含水量 和宜耕时期。

  24. 三、土壤酸碱性和缓冲性 土壤酸性或碱性通常用土壤溶液的pH来 表示。 (一)土壤酸碱性 1.概念 土壤酸碱性是指土壤溶液中的H+和 OH-浓度比例不同所表现的化学性质,常 用pH表示。pH是土壤溶液中氢离子浓度 的负对数,即pH= -log[H+]。 2.调节 ①因土选种适宜的作物。②化学改 良。酸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灰质肥料, 碱性土壤通常通过施用石膏、磷石膏、明 矾等进行改良。

  25. (二)土壤缓冲性 1.概念 土壤具有抵抗外来物质引起酸碱剧烈反应变化的性能,称为土壤缓冲性。 2. 机理 ①土壤胶体的缓冲作用;②弱酸及其盐类的缓冲作用;③土壤中的两性物质作用。如富里酸、氨基酸、蛋白质等有机质,既能中和酸,又能中和碱,从而起到缓冲作用。 3.影响因素 土壤缓冲性大小取决于黏粒含量、无机胶体类型、有机质含量等。 4.调节 在农业生产上,可通过沙土掺淤,增施有机肥料和种植绿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缓冲性能。

  26. 四、土壤保肥性和供肥性 (一)土壤胶体 1.概念 土壤胶体是指直径1~100 nm时的土壤 颗粒。 2.种类 无机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 胶体。 3.土壤胶体的性质 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 能;带有一定的电荷,以带负电荷为主;具有 一定的分散性和凝聚性: 胶体颗粒分散,即为 溶胶,胶体颗粒聚集,即为凝胶。

  27. (二)土壤的保肥与供肥性 土壤保肥性是指土壤吸持各种离子、分子、气体和粗悬浮物质的能力。土壤供肥性是指土壤在作物整个生育期内,持续不断地供应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力和特性。 土壤的吸收保肥作用有五种: 1. 机械吸收 指具有多孔体的土壤对进入土体的固体颗 粒的机械截留作用。 2. 物理吸收 指土壤胶体巨大的表面能对养分(如氨、 尿酸、氨基酸)的吸收。 3 . 化学吸收 指土壤溶液中的可溶性养分与土壤物质发 生化学反应而沉淀的过程。 4 . 生物吸收 指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5 . 离子交换吸收 指带电荷的土壤胶粒吸附土壤溶液中带相 反电荷的离子,从而吸收养分。它是一种物理化学现象,是 土壤的重要保肥方式。

  28. 土壤的供肥性与以下土壤性质有关: 1.速效养分含量 2.迟效养分的有效化 迟效养分包括矿物 态养分和有机态养分,二者分别通过风化 和微生物分解释放养分。 3.交换性离子有效度 一般来说,交换性 离子饱和度越大,则该离子的有效程度越 高。

  29. (三)土壤保肥与供肥性的调节 1.增加肥料投入,调节土壤胶体状况 增施有机 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可提高土壤有机 质含量;翻淤压沙或掺黏改沙,增加沙土中胶体 含量;适当增施化肥,以无机促有机,均可改善 土壤保肥与供肥性。 2.科学耕作,合理排灌 合理耕作,以耕促肥; 合理灌排,以水促肥,也可改善土壤保肥与供 肥性。 3.调节交换性阳离子组成,改善养分供应状况 酸性土壤施用适量石灰、草木灰;碱性土壤施用 石膏,可调节其阳离子组成,可改善土壤保肥与 供肥性。

  30. 第三节 土壤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三、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四、土壤退化污染与防治

  31. 一、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一)我国的土壤资源特点 1.土壤类型多 我国最新土壤分类系统(1995 年)将我国土壤分为14个土纲、39个亚纲、 141个土类、595个亚类。 2.山地面积大 我国山地占国土面积66%。 3.人均占有量低,低产土壤面积大 我国国土 面积9.6亿hm2,耕地1.3亿hm2,林地1.2hm2,草 场2.8亿hm2,人均占有耕地约为0.093 4 hm2, 是世界平均数的26%,耕地中存在各种障碍因 素的低产田约占1/3。 4.土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城镇建设对耕地的侵占,沙化、污染、侵蚀、盐渍化等土壤退化问题日趋严重,使良田减少速度加快。

  32. (二)我国主要农业区土壤 1.红黄壤 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质地黏重,耕性差,酸性强。山地上部宜造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中部宜种油茶、茶叶、板栗等,下部宜种作物。 2.黄土性土壤 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耕性良好,微碱性,养分贫瘠,易干旱缺水。宜种植牧草、旱作物,造林以防止水土流失, 3.干旱区土壤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5%,占全国耕地的74%。宜种草、种树、绿肥以涵养土地,农业上采用旱耕技术,适当种植耐旱作物。 4.黑土和黑钙土 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而富有团粒结构。栽种范围广,但也应注意涵养土地,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5.水稻土 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我国低产水稻土面积较大,应改土培肥,发展粮饲、粮经集约经营,在长江中下游应实行小麦—玉米—水稻三熟制。

  33.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育 (一)高产肥沃土壤的特征 1.土体结构良好 2.土壤养分适量协调 3.物理性质良好 (二)高产肥沃土壤的培肥措施 1.增施有机肥料,培育土壤肥力 2.发展旱作农业,建设灌溉农业 3.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结合 4.合理耕作改土,加速土壤熟化 5.防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资源

  34. 三、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农业开发 (一) 盐碱土的改良和利用 1.水利措施 ①排水降盐;②灌水压盐;③ 引洪放淤;④种稻改良;⑤蓄淡养鱼。 2.农业措施 ①平整土地,深耕深翻;②培 肥改土;③选种耐盐作物,躲盐巧种;④植 树造林,营造农田防护林。 3.化学改良 在水利、农 业改良的基础上,施用石 膏、硫酸亚铁、硫磺等化 学改良剂也能起到改碱效果。

  35. (二)低产土壤的改良和开发 1.紫色土 ①水土保持;②合理施肥,培育 土壤;③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2.白浆土 ①深耕打破白浆层;②秸秆还田,种 植绿肥,补充有机质;③有机-无机-生物复合施肥 和多元素配方施肥;④因土种植,对草甸白浆土 和潜育白浆土,种植水稻可有效发挥土壤潜力。 3.风沙土 ①封沙育草,造林固沙;②林果结合, 发展果树生产;③调整作物布局,发挥沙区优 势;④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直接还田; ⑤引洪灌淤,客土压沙,改良土质,提高风沙土 蓄水、保肥、抗风能力。

  36. (三)低产水稻田的改良和开发 水稻田中有许多低产田,如冷浸田、沤田、沙土田等。 1.冷浸田 排除水害。犁冬晒白、熏田、掺沙 入泥、施用热性肥和磷肥等进行改良培肥。 2.沤田 ①掺沙改善质地;②增施有机肥料, 翻压绿肥;③适时晒垡和冻垡;④适时耕作。 3.沙土田 ①沙土掺黏;②加深 耕层厚度,增施有机肥料;③搞 好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 基本条件,如修塘蓄水、开辟水 源、改善灌排等措施。

  37. 四、土壤退化、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一)土壤沙化及其防治 1.概念 土壤沙化是指在沙漠周边地区,由于植被 破坏,或草地过渡放牧,或开垦为农田,土壤失 水,土粒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 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 而使土壤沙化。 2.危害 ①使土壤失去农、牧生产能力;②使大气 环境恶化;③土壤沙化的发展,造成植被减少,加 快生物种类的灭绝,直接威胁人类生存。 3.防治途径 ①营造防沙林带;②实施生态工程; ③建立生态复合经营模式;④合理开发水资源; ⑤完善法制,严格控制农垦和破坏草地、湿地。

  38. (二)土壤流失及其防治 1.危害 ①土壤薄层化;②土壤质量下降; ③导致植被减少,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2.防治 ①植物措施:选择耐旱、耐瘠薄、适应 性强且生长快的树种,营造乔木林、灌木林、 乔灌混交林等;② 土壤保持耕作法,如带状种 植,间隔造林; ③ 先保护后利用,如封山育林 育草。 (三)土壤潜育化及其防治 1.危害 土壤中还原性有害物质较多,土性冷, 养分转化慢,不利于水稻生长。 2.防治 ①开沟排水,消除渍害。②多种经营, 综合利用。③合理施肥。④种植耐渍水稻品种。

  39. (四)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1.来源 土壤中污染物的来源具有多源性,主要 是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以及化 肥、农药、城市污泥、垃圾等。 2.预防 应“先防后治,防重于治”,首先要严格 按照国家有关污染物排放标准,建立土壤污染 监测、预测与评价系统;发展清洁生产工艺, 加强“三废”治理,有效地控制重金属污染源头。 3.治理 (1)重金属污染:通过农田的水分调 控,调节土壤氧化还原(Eh),控制土壤重金属 的毒性;施用石灰、有机物质等改良剂;客土、 换土法;生物修复。(2)有机物(农药)污 染:增施有机肥料,提高土壤对农药的吸附量; 调控土壤pH和Eh,加速农药降解。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