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愛愛寮與樂山園

愛愛寮與樂山園. 巫慧珍老師製作. 愛愛寮. 1920 年代,傳奇人物施乾以他個人的力量,在台北萬華創辦了乞丐收容所「愛愛寮」,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他的太太,日本京都來的清水照子, 1934 年,以認識這位有偉大心靈的人物為榮,遠嫁來台。.

michi
Download Presentation

愛愛寮與樂山園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愛愛寮與樂山園 巫慧珍老師製作

  2. 愛愛寮 • 1920年代,傳奇人物施乾以他個人的力量,在台北萬華創辦了乞丐收容所「愛愛寮」,希望透過關懷與教育,使台灣的乞丐絕跡。他的太太,日本京都來的清水照子,1934年,以認識這位有偉大心靈的人物為榮,遠嫁來台。

  3. 「愛愛寮」,依照子原來的想法,應該是一所像學校般有紀律又整潔的乞丐收容所,平日聚集從事各種生產事業,閒暇時穿起漂亮的制服打棒球。然而,當出身富裕的照子來台才發現,「愛愛寮」並非一幢整潔美麗的建築,而是在荒郊野外竹林中,以相當克難的方式搭建的棚子。施乾和他的母親、兩位養女所住的房子並沒有比乞丐們住的好多少。施乾的主張是,要幫助乞丐,本身就應該過跟他們同水準的生活。

  4. 院長施照子召開愛愛院生活檢討會當時已經經營十年的「愛愛寮」資源仍然相當不足,要養活近百位乞丐,是個恐怖的重擔。施乾整天忙個不停,他對乞丐雖然和顏悅色,但是本性非常急躁而被稱為「雷公性」的他,對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相當缺乏耐性,要求也很高,加上照子耳朵有點重聽,他經常提高嗓門對她吼,她不免感到委屈。

  5. 剛收容進來的乞丐,經常滿身跳蚤,全身是傷,髒臭不堪,而且大部分都不願接受別人的照顧,她必須想辦法為他們洗澡、施藥、剪指甲、抓蝨子。有時她還會遇到嗎啡中毒者毒癮發作時的暴力威脅,還天天聽著關在小房間鐵欄內的精神病患吼叫。結婚初期,她常常沿著鐵軌走呀走,渴望坐上火車就可以回家,然而家卻在海的另一邊!個性倔強的她,只能找個沒有人看到的地方痛哭一番。

  6. 施照子立於施乾先生紀念碑前不過,丈夫堅持理想、身體力行去照顧乞丐,這樣的行徑仍然感動著她,讓她咬緊牙關撐下去,即使 1944年先生因腦溢血突然去世,她仍繼承亡夫遺志,主持了後來改名為「愛愛救濟院」的「愛愛寮」長達五十多年,因為她將生活上的所有重擔全卸給了主耶穌。1950年代,宣教師孫理蓮感受到照子的重擔和憂傷,協助她得到美援物質,並傳耶穌的信息給她。她的信仰單純而堅定,每天一早起來就是讀經、禱告,在愛愛院,常可聽到她以不甚標準的華語慢慢地向院民說:「耶穌愛你!上帝祝福你!」

  7. 樂山園 • 台灣痲瘋病之父--戴仁壽醫師 • 品格高潔的人物,不見得一定要在偉人傳記中才能得見,其實他們就在您身邊,只是不復記憶了。創建樂山園的加拿大戴仁壽醫師夫婦,正是在您我身邊的偉大人格者。1954(民國43)年7月15日,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漢生病、痲瘋病)救治的戴醫師骨灰歸葬寶島台灣,這位出身大西洋海島上、前台南新樓醫院長、前馬偕醫院長,有著「戴土公」綽號的洋人醫師,安詳長眠在他的一手創立的八里坌長坑口樂山園中。

  8. 第三度來台太平洋戰爭後期,樂山園遭到台灣總督府強制接管,交由松山精神病院「疏開」時囤積軍用物資使用。戰後在教會的協助下,樂山園獲得聯合國的藥物與物資濟助,並改組為「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1946(民國35)年,當時被強迫遷往新莊樂生院的67名病患,有40人重返樂山園。戴仁壽退休後,除了照顧飽受關節炎之苦的戴夫人以外,心裡惦記的就是樂山園。善體人意的夫人鼓勵他回台灣看看,在1952(民國41)年1月17日,戴仁壽從基隆登岸,第三度來台,19日終於回到樂山園。第三度來台太平洋戰爭後期,樂山園遭到台灣總督府強制接管,交由松山精神病院「疏開」時囤積軍用物資使用。戰後在教會的協助下,樂山園獲得聯合國的藥物與物資濟助,並改組為「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1946(民國35)年,當時被強迫遷往新莊樂生院的67名病患,有40人重返樂山園。戴仁壽退休後,除了照顧飽受關節炎之苦的戴夫人以外,心裡惦記的就是樂山園。善體人意的夫人鼓勵他回台灣看看,在1952(民國41)年1月17日,戴仁壽從基隆登岸,第三度來台,19日終於回到樂山園。

  9. 同月21日,戴老醫師受邀訪問新莊樂生療養院,除了帶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與醫療資訊外,戴仁壽還要完成未竟的心願:在樂生院建教堂。早在1939(昭和14)年12月19日,戴醫師就捐贈樂生院5,500日圓,作為預定興建教堂的資金。延宕13年後,終於在3月26日開工,4月8日由戴仁壽親自主持奠基儀式。戴老醫師掛念夫人病情,遂於5月26日匆匆趕回加拿大,未能參加10月5日的樂生院教堂落成典禮。同月21日,戴老醫師受邀訪問新莊樂生療養院,除了帶來最先進的醫療技術與醫療資訊外,戴仁壽還要完成未竟的心願:在樂生院建教堂。早在1939(昭和14)年12月19日,戴醫師就捐贈樂生院5,500日圓,作為預定興建教堂的資金。延宕13年後,終於在3月26日開工,4月8日由戴仁壽親自主持奠基儀式。戴老醫師掛念夫人病情,遂於5月26日匆匆趕回加拿大,未能參加10月5日的樂生院教堂落成典禮。

  10. 夫人病逝因長年操勞,戴夫人的關節炎日趨嚴重,1953年夏天,戴夫人瑪芝莉女士病情惡化,不幸於9月2日病逝加拿大科利嵌城(Qualicam),享年71歲。戴老醫師痛失摯愛,勉強在親友協助下完成葬禮後,心力交瘁的老醫師也在同月6日病倒住院。9月20日,病中的老醫師接獲來自台灣的壞消息,明有德牧師通知他,要他設法趕回台灣,以解決樂山園土地遭到中華民國政府徵收、準備放領給農民的危機。第四度重返台灣拯救樂山夫人病逝因長年操勞,戴夫人的關節炎日趨嚴重,1953年夏天,戴夫人瑪芝莉女士病情惡化,不幸於9月2日病逝加拿大科利嵌城(Qualicam),享年71歲。戴老醫師痛失摯愛,勉強在親友協助下完成葬禮後,心力交瘁的老醫師也在同月6日病倒住院。9月20日,病中的老醫師接獲來自台灣的壞消息,明有德牧師通知他,要他設法趕回台灣,以解決樂山園土地遭到中華民國政府徵收、準備放領給農民的危機。第四度重返台灣拯救樂山

  11. 當時國府推動土地改革,陸續推行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政策,其中地主土地水田超過3甲者,將被徵收並放領給佃農,但財團法人公益事業所屬的土地只要在公告期間辦理登記,便不會被徵收。但當時樂山園的事務院長加拿大籍李淑恩小姐(Ms. Leister)不諳國府法令,並不知道上情。直到1953(民國42)年第一期稻作收割完畢,農民不願將稻穀分給樂山園的狀況發生後,園方才驚覺事態嚴重,樂山園岌岌可危了!

  12. 1931年購買樂山園土地時,登記在戴仁壽名下,他也是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的代表人。為此,戴仁壽老醫師拖著病體,在1953年秋冬之際,風塵僕僕地兼程趕回台灣。返抵樂山園後,他隨即召集相關人員會商對策,公推明有德牧師出面疏通。明有德憑藉著中國抗戰期間與當時外交部長葉公超的老交情,請葉老幫忙引介台灣省政府官員,並由戴老醫師與李淑恩小姐親自帶著相關土地證明文件,面見省府高官們,並詳細說明未及登記的錯誤。1931年購買樂山園土地時,登記在戴仁壽名下,他也是財團法人樂山療養院的代表人。為此,戴仁壽老醫師拖著病體,在1953年秋冬之際,風塵僕僕地兼程趕回台灣。返抵樂山園後,他隨即召集相關人員會商對策,公推明有德牧師出面疏通。明有德憑藉著中國抗戰期間與當時外交部長葉公超的老交情,請葉老幫忙引介台灣省政府官員,並由戴老醫師與李淑恩小姐親自帶著相關土地證明文件,面見省府高官們,並詳細說明未及登記的錯誤。

  13. 此案向上呈報,最後經蔣介石總統特准,1953(民國42)年12月26日樂山園收到省府發還土地的一紙公文,土地失而復得,樂山園上下欣喜若狂,真的是遲來的聖誕大禮啊!若非老醫師抱病親身奔走,恐怕40餘病患將流離失所了。溘逝太平洋、歸葬樂山園此案向上呈報,最後經蔣介石總統特准,1953(民國42)年12月26日樂山園收到省府發還土地的一紙公文,土地失而復得,樂山園上下欣喜若狂,真的是遲來的聖誕大禮啊!若非老醫師抱病親身奔走,恐怕40餘病患將流離失所了。溘逝太平洋、歸葬樂山園

  14. 痲瘋病在醫療發達下逐漸受到控制,園內的病患也日漸凋零,樂山園未來該如何轉型?戴老醫師與董事會商討後,未來將轉型為養老院及孤兒院,持續地照顧貧苦無依的弱勢者。為此,戴老醫師決定返回加拿大,將他名下唯一的財產:房子變賣求現,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樂山園,充當興建養老院的基金。痲瘋病在醫療發達下逐漸受到控制,園內的病患也日漸凋零,樂山園未來該如何轉型?戴老醫師與董事會商討後,未來將轉型為養老院及孤兒院,持續地照顧貧苦無依的弱勢者。為此,戴老醫師決定返回加拿大,將他名下唯一的財產:房子變賣求現,所得款項全部捐贈給樂山園,充當興建養老院的基金。

  15. 友人們擔心他的身體,勸他就在樂山園住下來,戴老醫師自信地表示,春天的太平洋最平靜,身體還好,往返一趟加拿大沒問題,等回到台灣,一定在樂山園住下,安享天年,不再離開了。戴老醫師於1954(民國53)年4月17日從基隆登船前往日本橫濱,為了節省旅費,他在橫濱找到一艘準備前往溫哥華的美籍貨輪,向船長自薦,以合格執業醫師的身份充當船醫,要求免費乘船。21日貨輪啟航,但就在離埠2日後,戴老醫師罹患了急性盲腸炎,不幸又併發腹膜炎,溘然長逝於太平洋上。友人們擔心他的身體,勸他就在樂山園住下來,戴老醫師自信地表示,春天的太平洋最平靜,身體還好,往返一趟加拿大沒問題,等回到台灣,一定在樂山園住下,安享天年,不再離開了。戴老醫師於1954(民國53)年4月17日從基隆登船前往日本橫濱,為了節省旅費,他在橫濱找到一艘準備前往溫哥華的美籍貨輪,向船長自薦,以合格執業醫師的身份充當船醫,要求免費乘船。21日貨輪啟航,但就在離埠2日後,戴老醫師罹患了急性盲腸炎,不幸又併發腹膜炎,溘然長逝於太平洋上。

  16. 若非為節省旅費,老醫師應該搭乘郵輪,果真如此,他的盲腸炎便會有船醫緊急開刀診治,而不致於病逝。老醫師一向苛待自己,而將全部心力用在照顧弱勢者,若非苛待自己,應該可以避免這個災劫吧。船長為了表達對這位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救助事業的醫師的敬意,下令原船返航回橫濱,並遵照戴老醫師的遺願,通知教友、火化遺體、骨灰寄回樂山園。若非為節省旅費,老醫師應該搭乘郵輪,果真如此,他的盲腸炎便會有船醫緊急開刀診治,而不致於病逝。老醫師一向苛待自己,而將全部心力用在照顧弱勢者,若非苛待自己,應該可以避免這個災劫吧。船長為了表達對這位終身致力於台灣癩病救助事業的醫師的敬意,下令原船返航回橫濱,並遵照戴老醫師的遺願,通知教友、火化遺體、骨灰寄回樂山園。

  17. (戴仁壽醫師長眠於樂山園內)在台灣的教友乍聞戴老醫師病逝船上的噩耗,不僅錯愕、震驚,更感到悲痛和哀傷。橫濱方面,隨即由曾經任職台北YMCA的牧師近森貫一負責,將戴醫師遺體火化後,骨灰寄回樂山園,經董事會決議,葬於大門口圓環內,一生奉獻給台灣的戴仁壽醫師,終於在1954(民國43)年7月15日回歸他心靈的故鄉,安息在樂山淨土。(戴仁壽醫師長眠於樂山園內)在台灣的教友乍聞戴老醫師病逝船上的噩耗,不僅錯愕、震驚,更感到悲痛和哀傷。橫濱方面,隨即由曾經任職台北YMCA的牧師近森貫一負責,將戴醫師遺體火化後,骨灰寄回樂山園,經董事會決議,葬於大門口圓環內,一生奉獻給台灣的戴仁壽醫師,終於在1954(民國43)年7月15日回歸他心靈的故鄉,安息在樂山淨土。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