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0

复 习

复 习. 如何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第三十九章.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掌握 : 靑霉素、头孢菌素的作用 , 机制 , 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熟悉 : 耐药性 ; 半合成靑霉素各类特点 了解 : 非典型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药名.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一、分类: 1 、青霉素类 : 天然 青霉素 人工半合成 青霉素 2 、头孢菌素类 : 一、二、三、四 代 3 、其他 β- 内酰胺类 4 、 β- 内酰胺酶抑制药. β- 内酰胺环. 二、抗 菌 机 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

mindy
Download Presentation

复 习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复 习 如何防止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2. 第三十九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 掌握: 靑霉素、头孢菌素的作用,机制,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 熟悉: 耐药性;半合成靑霉素各类特点 了解: 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名

  4. 第一节 分类、抗菌作用机制和耐药机制

  5. 一、分类: 1、青霉素类:天然青霉素 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2、头孢菌素类 :一、二、三、四代 3、其他β-内酰胺类 4、β-内酰胺酶抑制药

  6. β-内酰胺环

  7. 二、抗 菌 机 制 抑制细胞壁合成

  8. 金葡菌胞壁粘肽交叉联接示意图 NAC·Mur-NAC·GA -NAC·Mur-NAC·GA- -NAC·Mur-NAC·GA- -NAC·Mur-NAC·GA- L-丙 L-丙 D-谷 L-丙 L-丙 D-谷 L-赖 D-谷 D-谷 L-赖 D-丙 (甘) 5 L-赖 L-赖 D-丙 (甘) 5 D-丙 (甘) D-丙 5 D-丙 (甘 D-丙 (-) 转肽酶 青霉素

  9. 抗菌机制 抑制 粘肽 (二糖十肽)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转肽酶 粘肽交叉联结 细胞壁 缺损 β-内酰胺环+ PBPS 菌体膨胀、变形 水分内渗 敏感菌体内渗透压 自溶酶活化 细菌裂解、死亡

  10. 杀菌作用特点: 1.对人和动物毒性小 2.对繁殖期细菌>静止期细菌 三.耐药机制 1.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11. 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6-APA β-内酰胺酶

  12. 2.β-内酰胺酶的“陷阱机制”或 “牵制机制” 3. PBPs发生改变 • 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 5.增强药物外排 • 6. 细菌自溶酶减少

  13. 第二节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半合成青霉素

  14. 青霉素的基本结构 6-APA 苄基 酰胺酶作用位点 内酰胺酶作用位点

  15. [来源及化学] 青霉菌培养液提取(X ,F,G,K,双H) 水溶液极不稳定, 室温中24h大部分失效,且易致敏. 注意:现用现配; 剂量用国际单位”U”表示

  16. 青霉素发明者、英国科学家弗莱明 澳大利亚物理学家霍华德.弗罗里因进行青霉素化学制剂的研究,而与弗莱明、钱恩同获194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7. 【体内过程】 1.吸收:不po, im吸收迅速而完全 2.分布:C外液; 房水、脑脊液浓低 3.排泄: 90%肾分泌; t1/2:0.5~1小时 为什么? 临床上 im 2次/日,ivgtt 1次/日 因为有抗生素后效应(PAE)

  18. 延长青霉素的作用时间,可采用 ①难溶制剂 普鲁卡因青霉素 苄星青霉素(长效西林) ②与丙磺舒合用

  19. 【抗菌作用】 对G+(球、杆菌)G¯球菌有强大杀菌 对G¯杆菌作用弱。 1.对多数G+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金葡菌、表葡菌 肺炎球菌 “两对半”

  20. 2. G+杆菌:白喉杆菌 炭疽杆菌 革兰阳性厌氧杆菌如产气荚膜杆菌 破伤风梭菌、难辨梭菌、真杆菌、乳酸杆菌等 3.G-球菌:脑膜炎奈瑟菌、 不耐药的淋病奈瑟菌

  21. 4.少数G-杆菌: 如流感杆菌、百日咳杆菌 5.螺旋体: 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 6.放线菌 无效:真菌,原虫,立克次体,病毒

  22. 【临床应用】 G+球菌感染: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 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 心内膜炎(大量 ivgtt) G+杆菌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白喉病 须与抗毒血清合用。 G-球菌感染:流脑, 淋病 螺旋体感染:梅毒

  23. 【抗菌特点】 (1)青霉素对G+菌作用强 (2)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 (3)对敏感菌有杀灭作用,而对人和 动物细胞无损伤

  24. 【不良反应】 1.变态反应最常见 皮肤过敏(荨麻疹、药疹等) 和血清病样反应较多见 最严重:过敏性休克

  25. 症 状 What will happen ? 中枢神经系统缺氧致昏迷、抽搐等症 喉头水肿、肺水肿致呼吸困难等症 血管扩张导致循环衰竭,出现: 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心律失常等症 返回

  26. 原 因 什么原因呢 内含不稳定的β-内酰胺环,水溶液不稳定,可发生: 降解反应:生成青霉噻唑酸、 青霉烯酸等降解产物; 聚合反应:青霉素G或6-APA生成高分子聚合物; 这些具有致敏性的反应产物 (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 合形成抗原,引起变态反应。 返回

  27. 致敏原 (初次) 机体 IgE(抗体) + 肥大细胞、嗜硷性粒细胞 IgE-肥大细胞、IgE-嗜硷性粒细胞 致敏原 (再次) 脱颗粒 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如组胺、缓激肽、SRS-A) 全身性 (过敏性休克) 皮肤 (寻麻疹) 呼吸道(哮喘、 变应性鼻炎) 胃肠道 (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 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返回

  28. 抢救 一定要及时! 停药; 皮下或肌内注射0.1%肾上腺素0.5-1.0mg,症状未明显缓解者每隔约30分钟重复注射一次; 建立静脉通道,给予糖皮质激素、H1-受体阻断剂等,以增强疗效,防止复发; 其它:补充血容量、升压、给氧、使用呼吸机等。 返回

  29. 激动α、β-R,产生较强的α型、β型作用: 兴奋心脏;舒张冠脉; 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舒张支气管平滑肌; 抑制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 肾上腺素(adrenaline) 首选 返回

  30. 预防:重在预防 记住了吗? • 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局部用药; • 详细询问病史; • 用药前必须皮试; • 青霉素需现配现用;静脉给药时选用适宜溶媒; • 避免病人在饥饿状态时用药; • 注射青霉素后必须至少观察30分钟; • 必须备好急救药品和急救设备。 初次用、停药72小时以上或换批号者必须做 方法:id 1000u/ml的青霉素 0.05~0.1ml,15min后观察: 局部红肿、肿块>1cm,痒--阳性

  31. 2.赫氏反应 治疗梅毒、钩端螺旋体感染时,可出现症状加剧现象,6~8h出现,12~24h消失。 表现:全身不适、寒战、咽痛、胁痛、 心跳加快 机理:螺旋体释放内毒素

  32. 3.其他不良反应 1)局部痛,红肿或硬结 2)量过大或 iv快--大脑皮层刺激症 鞘内注射--脑膜或神经刺激症 3)大量滴注--高钾或高钠血症,甚 心功抑制

  33. 【药物相互作用】 (1)与丙磺舒合用→效能↑ (2)与氨基苷类合用→协同,但不能混 合静注。 (3)与抑菌药合用→效能↓。 (4)不能与重金属,铜、锌、汞配伍 ⑸不能与氨基酸营养液合用

  34. 半合成青霉素 在青霉素G的主核6-APA上,用化学方法接上不同基团,可获许多人工半合成青霉素。 酰胺酶

  35. 二、耐酶青霉素 苯唑西林(oxacillin)、双氯西林等,通过其酰基(R1)的空间位障作用,保护β-内酰胺环,可口服。 临床应用: 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作用特点:(1)耐酸、耐酶,可口服。 (2)对G+作用不如青霉素G,对 G¯菌 作用较弱

  36. 三、广谱青霉素: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作用特点:(1)对G+作用弱于青霉素G(2)对 G¯菌 作用较强(伤、副伤、败) (3)耐酸,不耐酶,可口服,抗菌谱广 (4)临床应用广

  37. 四、抗铜绿假单胞菌青霉素 羧苄西林、替卡西林和呋苄西林等。 作用特点:(1)抗菌谱广 (2)对G+作用类似青霉素G (3)对 G¯菌作用强 ( 4 ) 不耐酸、不耐酶、不能口服,静 脉给药 (5 ) 主要用于绿脓杆菌的感染

  38. 五、抗G-菌的青霉素类 抗菌作用靶位是PBP2,被药物结合后细菌变为圆形,代谢受抑制,但细菌并不死亡。为抑菌药,若与作用于其他PBPS的抗菌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美西林、匹美西林 作用特点: 1、G-杆菌强,对G+弱,但对绿脓无效 2、耐酶不耐酸 3、是抑菌药,与作用于PBPS的抗菌 药合用可提高疗效

  39. 思考题 1.青霉素对身体几乎无毒性 ,原因是 ( ) A 、人细胞不含固醇 B、人细胞可直接利用叶酸 C、人细胞浆渗透压低 D、人细胞没有细胞壁 E、青霉素为不稳定的有机酸 2.青霉素最严重的 不良反应为( ) A 、二重感染 B、过敏性休克 C、胃肠反应 D、肝肾损害 E、耳毒性 E、

  40.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母核 7-氨基头孢烷酸(7-ACA)

  41. 药理作用及机制 与青霉素类相比 1. 理化性质,作用机制相同 2.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少耐药 3. 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 4. 过敏少,与青霉素类部分交叉过敏

  42. 一代 头孢噻吩(cefalothin,先锋霉素I) 头孢唑啉(cefazolin,先锋霉素V) 头孢氨苄(cefalexin,先锋霉素IV) 二代 头孢呋辛(cefuroxime) 头孢孟多(cefamandole) 头孢克洛(cefaclor)

  43. 三代 头孢噻肟(cefotaxime) 头孢曲松(ceftriaxone,菌必治) 头孢他定(ceftazidime) 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先锋必) 四代 头孢匹罗(cefpirome) 头孢吡肟(cefepime) 头孢利定(cefelidin)

  44. 【临床分类及应用】 第一代 主要用于耐青金葡菌感染及一些敏感菌感染,常用头孢氨苄(cefalexin)、头孢噻啶(cephaloridin)、头孢噻吩(cephalothin)、头孢唑啉(cephazolin) 应用:用于敏感菌所致呼吸道和尿路、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45. 第二代 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盆腔感染等。常用头孢呋辛、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口服)等。 特点:用于敏感菌所致肺炎、胆道感染、菌血症、尿路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等。

  46. 第三代 主要治疗尿路感染,以及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等。对厌氧菌也有效。 头孢他定抗铜绿假单胞菌最强。常用头孢他定、头孢哌酮、头孢曲松等 特点:用于危及生命的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及尿路严重感,能有效控制严重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47. 第四代 与第三代比,抗菌谱更广,对G+球菌作用增强。酶稳定性更强。 主要用于第三代头胞菌素耐药的G- 感染。穿透力强。如头孢匹罗(cefpirome)和头孢吡肟(cefepime)

  48. 对G- 耐酶 肾毒性 分布 分类 对G+ + + +++ 一代 ++++ 各种组织及胎盘 二代 ++ 厌氧+ ++ +++ ++ 上述+前列腺、脑脊液 房水,胆汁 + +++ ++ 三代 +++ 铜绿++ 四代 ++++ ++++ ++++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