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 发展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 发展. 要求: 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理解社会工作从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到有组织的专业化工作的主要历史线索,掌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经验和职业化之间的内联系。 重点问题: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根源 1 、古代西方社会的社会福利思想 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莱作为欧美国家的思想源头与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 ( 1 )古希腊人的幸福论 古希腊人认为

moesh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 发展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 发展 • 要求: • 了解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理解社会工作从民间慈善事业发展到有组织的专业化工作的主要历史线索,掌握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的经验和职业化之间的内联系。 • 重点问题: 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英国济贫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2. 一、欧美国家社会工作产生的历史背景 • (一)思想根源 • 1、古代西方社会的社会福利思想 • 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希伯莱作为欧美国家的思想源头与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

  3. (1)古希腊人的幸福论 • 古希腊人认为 • 幸福是在与他人分享中获得的,富人将自己的财富分予给穷人是获得幸福的一个有效途径。

  4. (2)古罗马人的责任观 • 古罗马人认为富人有责任帮助帮助穷人解决贫困与痛苦,并且强调采取适当的方式的重要性,要保证穷人的尊严。 • 将富人的尊贵与穷人的尊严联系在一起,而鼓励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

  5. (3)古希伯莱人的公正观 • 古希伯来强调公正地分配社会财富,才符合正义的观念。 • 这些思想的发展为社会工作在近代欧美国家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6. 2、基督教的博爱思想 • “博爱”观念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一个直接的思想根据 • 《圣经》强调爱自己的邻居、甚至陌生人,基督教的“意志之爱”是一种无条件的爱。

  7. 早期基督教徒从事的救济贫穷、救助死亡、安抚孤独的人的善行和以博爱世人为宗旨的基督教义,对于以“助人”、“利他”为目的的社会工作专业影响相当大早期基督教徒从事的救济贫穷、救助死亡、安抚孤独的人的善行和以博爱世人为宗旨的基督教义,对于以“助人”、“利他”为目的的社会工作专业影响相当大 • 基督教宣扬利他、奉献、博爱的精神,以爱心助人和与人为善的思想,值得社会工作者加以探求、借鉴。

  8. 3、人道主义的价值观 •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理论发端于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并在启蒙运动中得到新的发展 • 人道主义价值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9. (1)人道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1)人道主义承认人的价值与尊严,并把它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 • 每个人不论其自然状况和社会状况如何,其人类的尊严,必须得到尊重 • 应该特别注意给予受社会变迁影响的少数人以人道的考虑和待遇,保障这些少数人享有人类尊严。

  10. (2)人道主义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有理性的,人拥有最追求真理的内在的动力。(2)人道主义对人的本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是有尊严、有理性的,人拥有最追求真理的内在的动力。 • (3)人道主义认为天赋的和社会的个人自由有极高的价值。人道主义者相信只要为人们提供机会和自由,人的潜能就能释放出来。

  11. (4)人道主义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权利。(4)人道主义宣传通过社会改革减轻人们的困苦,主张给人们发展的机会及促进个人的权利。 • 人类社会应不断努力,设法预防、治疗各种社会病态、消除社会罪恶现象,改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

  12. (二)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

  13.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14.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第四,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

  15. 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16. 二、社会工作的出现 • (一)英国的济贫立法对社会工作的影响 • 1601年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英国第一部成文的济贫立法。 • 主要内容包括:

  17. (1)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1)规定每一教区每周应向地主征收济贫税。 • (2)规定贫民救济应由地方教区举办,每一教区设立监察员若干人,中央政府设立监督人员。 • (3)规定凡有工作能力的贫民必须参加劳动,不得行乞游荡,以工作换取救济(这可看做以工代赈的发端)。

  18. (4)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4)教区设贫民习艺所,配原料及工具,强迫有劳动能力者从事生产。 • (5)对不能工作的贫民,如患病者、老人、残疾人,实行救济。救济工作分院外与院内两种。 • (6)规定人们对贫穷亲属负有救济的义务。

  19. 《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济贫法》对社会工作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 • (1)政府负起了救助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 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基础。

  20. (2)从立法角度确立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2)从立法角度确立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 对不同情况的贫民施以不同的救助,使社会资源得以更有效的利用,同时,也避免刺激一些人的“懒汉”思想。

  21. (3)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可视为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3)确定由专门人员从事济贫救助活动,可视为是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 (4)院外救助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22. (二)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二)欧美国家出现的有组织的志愿性济贫救困活动 • 1、友善访问员 • 18世纪中期,一些中产阶级妇女自愿担当起访问贫困家庭的工作 • 他们的工作是志愿性的,志愿性决定了他们有关助人的知识和技巧都来源于他们的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早期社会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志愿性也决定了社会工作的非职业化。

  23. 在友善访问员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初步的社会工作的方法、模式以及专业的价值倾向。在友善访问员的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初步的社会工作的方法、模式以及专业的价值倾向。 • 贫民不仅从友善访问员那里获得物质的帮助,而且还从他们那里获得各种建议:如重视生计、子女教育、选择经济实惠的住房、给予鼓励或者劝告。

  24. 2、慈善组织会社 • (1)由来 • 由于工业化以来,贫民、失业者人数大增,而当时实施的济贫法实施效果不尽人如意。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目标的慈善组织纷纷出现,征募捐款、救济贫民。

  25. 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各自为政,造成了不少混乱和浪费,为纠正这种现象。由于这些组织互不搭界,各自为政,造成了不少混乱和浪费,为纠正这种现象。 • 1868年英国的牧师亨利 ·索里建议成立一个组织以协调政府与民间各种慈善组织之间的活动,第二年,第一个慈善组织会社会成立。

  26. (2)慈善组织会社认为 • 个人应对其贫困负责 • 接受公共救济将摧毁贫民的自尊心、进取心和道德观念 • 主张贫民应尽其所能以维持生活 • 强调对那些“值得”救济的贫民施以救济,对于有劳动能力的乞丐、酗酒者、嫖娼者、卖淫者不予救助。

  27. (3)工作方法 • 成立一个中央管理与联系机构,并将伦敦分为若干区,每个区有志愿委员会,主持救济物资的分配工作。 • 各区办理区内所有救济机构,受理救济案件中的总登记,另外设咨询部。

  28. 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涉及项目包括申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各区派人对提出申请的人进行调查,涉及项目包括申请人的各种社会环境,如住房、健康、教育及工资等。 • 提高各种救济款物的配额,使之足够申请人生活所需。

  29. (4)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贡献 • “会社”首创的派友好访问员(friendly visitors)访问申请救济者,以了解其社会背景并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它强调依据调查,按个别情况不同,对每个案件分别进行处理。这种强调个别化的做法,促进了社会个案工作的产生。

  30. “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会社”促进各救济机构、慈善组织为解决社区问题,采取协调合作的步骤,也为社区组织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1. 3、睦邻组织运动 • (1)由来 • 在慈善组织会社之后,英美等国又兴起了一场睦邻组织运动。倡导睦邻组织运动的主要是一些宗教界人士,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他们企图通过社会工作实地调查研究,并希望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认为让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贫民共同生活,不但可以使富人和穷人更好地沟通,实现政治上的平等和民主,还可以使贫民获得接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生活的机会;知识分子深入贫民的生活之中,可以促进对贫民问题的了解与合理解决。

  32. 著名的是巴涅特1884年在伦敦东区设立的汤因比馆著名的是巴涅特1884年在伦敦东区设立的汤因比馆

  33. (2)汤因比馆的特点: • 设于贫民区,备有宿舍,所有工作人员与贫民共同生活。 • 没有既定的工作计划,视居民实际需要而工作。 • 尽量发动当地人才,培养其自觉的互助合作精神,为社区服务。 • 社区睦邻中心不仅为服务中心,而且也为文化中心,向居民介绍本国及国外文化。

  34. (3)对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意义 • 社会工作的目的在于谋求个人与社会生活的改善,工作方式应从个人与社会双方入手。 • 社会工作应随时依社区实际需要而开展,应发动、组织或配合社会力量开展工作

  35. 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社会工作应以整个社区为对象,以促进社区福利的全面改善为目的。 • 社会工作的方法,不仅可运用社会个案工作方法,而且应运用社会群体工作、社区组织等方法。

  36.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 美国纽约慈善学院于1896年开始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 • 与此同时,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 •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有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

  3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时间,社会工作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发展,这表现为如下一些方面: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百年时间,社会工作在全世界得到了较快发展,这表现为如下一些方面: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 1917年,美国学者玛丽·芮奇蒙(Mary E.Richmond)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 此后她又发表《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使社会个案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方法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

  38. 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个案工作一直是社会工作界普遍承认的唯一的工作方法。 • 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小组工作被纳入社会工作训练课程,研究者也积极地从事小组工作理论的建构。到40年代中期,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被接受。

  39. 到60年代,社区工作已被正式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一个基本方法 • 70年代,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

  40. 2、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 最初,社会工作是为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而存在的,即它只扮演着补救者的角色 • 通过实践,社会工作者认识到,不但要帮助受助者解决当前面对的困难,而且要从长计议,尤其要注意发展受助者的能力,以免其再入困境。这样,治疗——预防,救助——发展就成了社会工作基本思路。

  41. 第二节 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 一、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 (一)福利思想 • 1、孔子的“大同” 思想 •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42. 2、孟子的“仁政”思想 • 《孟子· 梁惠王上》“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家庭、邻里、社区成员“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3. 3、墨子的“兼爱”思想 • 《墨子·兼爱中》“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44. (二) 福利实践 • 1、保息六政 •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45. 2、九惠之教 • 《管子·入国》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病;七曰通穷;八曰赈困;九曰接绝。 • 3、仓储制度 • 常平仓 • 社仓

  46. 二、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 • 1、社会行政和社会政策 • 2、社区组织与社会发展 • 3、微观社会工作实物 • 4、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47. 三、新中国社会工作 (一)改革前的中国社会工作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济 3、优抚工作 4、农村福利

  48. (二)改革以来的中国社会工作 • 1、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 (1) 政府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 (2) 企业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社会工作 • (3) 家庭职能的转变要求发展社会工作 • (4)邻里关系的衰微需要发展社会工作

  49. 2、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迫切性 • (1) 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 • (2) 城市贫困人口扩大 • (3) 老人、儿童、残疾人增多 • (4) 进城农民工问题严重 • (5)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