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2

三腳渡之今昔 見證河系變遷

三腳渡之今昔 見證河系變遷. 百齡高中陳玉雯整理 主要資料來源 大地雜誌 207 期 2005.6. 昨在左岸今在右岸. 三腳渡原為士林街對岸後港墘聚落的小渡口 後港墘在今後港街承德路四段一帶 從 1905 年的台灣堡圖可知後港墘與劍潭山間原有一段舊河道 大致順著今承德路四段士商路與基河路之間往西北方向流去. 1904 年 台灣堡圖. 此時基隆河在山仔腳附近分成左右兩股支流 一自士林街與後港墘間穿過 一自番仔溝經過大龍峒與葫蘆堵間匯入淡水河 這時期後港墘與胡蘆堵同在一個陸塊上.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三腳渡之今昔 見證河系變遷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腳渡之今昔見證河系變遷 百齡高中陳玉雯整理 主要資料來源 大地雜誌207期2005.6

  2. 昨在左岸今在右岸 三腳渡原為士林街對岸後港墘聚落的小渡口 後港墘在今後港街承德路四段一帶 從1905年的台灣堡圖可知後港墘與劍潭山間原有一段舊河道 大致順著今承德路四段士商路與基河路之間往西北方向流去

  3. 1904年 台灣堡圖 此時基隆河在山仔腳附近分成左右兩股支流 一自士林街與後港墘間穿過 一自番仔溝經過大龍峒與葫蘆堵間匯入淡水河 這時期後港墘與胡蘆堵同在一個陸塊上

  4. 清末至日治大正初年與士林街一河之隔的後港墘渡口只算是福德洋(今義同里)劍潭(今中山橋邊)同等的三大渡船頭之ㄧ清末至日治大正初年與士林街一河之隔的後港墘渡口只算是福德洋(今義同里)劍潭(今中山橋邊)同等的三大渡船頭之ㄧ 大正年後(約1920年代)新河道自後港墘渡口附近切穿 1963年後港墘與劍潭山間舊河道開始逐漸填為陸地

  5. 穿過後港墘與胡蘆堵間的新河道清晰可見 舊河道尚存 三腳渡至劍潭山一段已填土淤積 三腳渡對岸番仔溝仍然存在 在此之前可從番仔溝經過大龍峒直抵淡水河 1965年 航照圖

  6. 舊河道愈發乾涸淤塞靠近三腳渡與劍潭山舊河道已出現建築物舊河道愈發乾涸淤塞靠近三腳渡與劍潭山舊河道已出現建築物 對岸番仔溝河到狹窄許多已不易判定是否尚存 1978年 航照圖

  7. 舊河道已完全填平舊河道左岸線條即今承德路四段與士商路舊河道已完全填平舊河道左岸線條即今承德路四段與士商路 右岸線條大致與今基河路同但尚未出現高密度建築群 1986年 航照圖

  8. 除了承德路四段 士商路 與基河路如此工整的平行線條外 幾乎已分辨不出舊河道與其他地區的差異 若不細究恐已沒人知道劍潭捷運站所在竟是40年前的河中央 而我們百齡高中也是在河中央喔! 2003年 衛星影像

  9. 本在河左岸的後港墘突然成為右岸聚落 這個改變使後港墘與對岸的士林街相連 和本來相鄰的葫蘆堵(今社子)隔河遙望 河道變遷改變了後港墘渡口的區位 士林街魔鬼圳河港、福德洋已不在河岸邊 後港墘渡口躍升士林河港 成為士林、社子、大龍峒三地對渡的[三腳渡]

  10. 社子島地形演變圖示 1963年的「淡水河治本計畫」,將基隆河從圓山中山橋附近到社子福安里一帶,挖出一條長有1828公尺、寬約150公尺的新河道,社子島就被削去一塊後港墘 新築「百齡橋」連接兩端。 原屬社子島的後港墘以及填平舊河道後,在今天基河路與士商路之間形成新生地。 自東向西流的基隆河,經過圓山後,突然轉彎北上,並在士林一帶形成大曲流。 紅色虛線部分是原來的河道。 藍色部分是今天的河道。 興建高速公路時,將番子溝的河道填平。

  11. 資料來源:葫蘆國小鄉土教材網頁 • http://www.hrps.tp.edu.tw/serts/%AA%C0%A4l%AEq.ppt • 疑問 • 目前基隆河道到底是人工挖築的還是河道自行切穿的??

  12.  基隆河舊河道成為新生地 • 民國五十三年間為配合台北防洪計劃工程,將基隆河改道後所留下來的一道斬頭去尾的舊河道,當時省政府計劃將該舊河道改建為人工湖,發展地方觀光事業,但正在規劃時,陽明山管理局改制合併台北市,因此台灣省政府的此一計劃就此停止。市政府本來也有意將此一計劃完成,後來因發生實際上困難,乃變更計劃於六十八年間將舊河道填平為新生地。目前的區政大樓、百齡中學、公教住宅及商業大樓等,均在該新生地上,並於七十六年間開闢了基河路及士商路以利交通。【此著作未經核可請勿轉載 謝坤仁 提供】http://www.tscc.org.tw/new/shilin_village/shilin_annal.asp?type_id=info65&big_title=八芝蘭故事

  13. 註1: 柯帕,《台灣的老港口與老碼頭》,(台北:遠足文化,民93)。

  14. 三腳渡沿革 溫振華 三腳渡所在,土名後港墘。就地理形勢觀察,位在基隆河、淡水河、番仔溝圍 成的沙洲東南角,今天稱這個大沙洲為社子島。就清末的行政區劃看,屬芝蘭 一堡管轄,全島可區分為社子與溪洲底兩大庄。再細觀察,社仔庄是由社仔、 後港墘、葫蘆堵、渡仔頭、三角埔等小聚落組成的;溪洲底庄之下也有崙仔頂、溪洲底、溪尾沙、溪洲仔。就現今行政區劃,它屬士林區之社子、後港、葫 蘆、永平、倫等、福安、富安等里。三腳渡屬後港里轄區。

  15. 後港墘三腳渡在連結社仔、劍潭、大龍峒(大浪泵),隨著土地的墾殖,村庄的形成,街庄的依賴漸形重要。尤其,社仔與大龍峒街的往來,更是社子庄生 活所需的供應站。大龍峒漢人建庄前已述及,至少在清乾隆廿九年。在大龍泵的發展史上,清嘉慶十年(1805)保安宮之建立,是街市繁榮的一指標。地方鄭、高、陳、王四姓發起在保安宮西側店舖兩列,一列二十二幢,共計四十四 幢,也就是後來俗稱的「大龍峒四十四坎」。廟的建立,帶動市的興起。因此,可以推測在清嘉慶中大龍峒街市的形成,使得社仔與大龍峒的連繫更為緊密,三腳渡的角色也漸形重要。此外,由大龍峒也可通往大稻埕,以及廣大的台北平原區。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龍峒保安宮漸漸成為台北盆地內同安籍別 移民的信仰中心。至少在清中葉以後,台北盆地內的同安籍居民,分成三組, 輪流主持每年保安宮舉行的 豬公中元節祭典,社仔一帶以「四甲內」名義參與 。

  16. 中研院的GIS 台灣堡圖

  17. 中研院的GIS 衛星影像

  18. 中研院的GIS 衛星影像+地圖

  19. 中研院的GIS 地形圖

  20. 中研院的GIS 台灣堡圖+道路圖

  21. 中研院的GIS 衛星圖+台灣堡圖

  22. 中研院的GIS 地形圖+台灣堡圖

  23. 資料來源 • 台灣新舊地圖比對-台灣堡圖(1898~1904): 中研院GIS編製 • http://gissrv5.sinica.edu.tw/GoogleApp/JM20K1904_1.htm

  24. 資料來源 • 台灣歷史文化地圖網 • http://thcts.ascc.net/htwn_ch.htm

  25. 基隆河的河水利用 一百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科靈烏(Cuthbert ColIingwood)到基隆河流域旅行,抵達八芝蘭時,看見河邊聚集許多鴨船、放養的鴨群,以及踩著水車的農夫。 他覺得八芝蘭比起滬尾(今淡水)乾淨,夜晚的基隆河(圓山一帶),熱鬧的蛙鳴與蟲聲點綴了寂靜的河岸,大魚不時從河面躍跳而出,河水清潔、可飲用。

  26. 日治時代這裡有撈不完的文蛤 日治時期基隆河上游開始採煤,洗煤廢水為清透的基隆河加料,但當地人還是喝基隆河水長大! 『當時河水乾淨,魚仔、文蛤很多,抓來的文蛤,大顆的給人吃,小顆的賣給養鴨人!』 日治時代這裡有撈不完的文蛤,有些漁民每天挑著文蛤肉,走過明治橋(中山橋)沿著中山北路叫賣。

  27. 「河水污染,長蟲變黃金」 1980年代隨著台北都會開發、人口湧入,大量家庭廢水直搗基隆河,有機質增多,河水混濁發臭,水質過「肥」,魚、蛤不長。長的一堆紅蟲,正值台灣養鰻業全盛期,紅蟲是鰻魚的主要飼料來源,還可乾燥出口至日本,利潤比抓魚好。

  28. 現在 紅蟲也少了,河水有毒,毒到連蟲都活不下去! 有的漁民已經退休,把駕舢舨當成個人「活動筋骨」的休閒活動!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