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新生兒常見的疾病

新生兒常見的疾病. 兒科主任醫師 張文王 署立彰化醫院. 鵝口瘡. 白色念珠菌引起 口頰、齒齦、舌頭出現似奶塊的白色膜 斑 不易刮除,剝離後底部潮紅疼痛 治療 -- 以前用 1% 紫藥水,現在多以 Nystatin 局部塗抹. 喉頭軟化症. 因喉頭軟骨軟弱,吸氣時胸凹及吵雜的 喘鳴聲 ( stridor ) 特別在仰臥、躁動不安或頸部前屈時較 嚴重 治療上採保守療法,六個月逐漸改善, 一歲半 多可自愈. 新生兒黃疸. 又稱高膽紅素血症,膽紅素超過 15mg/dL 發生率、嚴重程度和病因會隨人種 環境因素而有不同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生兒常見的疾病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生兒常見的疾病 兒科主任醫師 張文王 署立彰化醫院

  2. 鵝口瘡 • 白色念珠菌引起 • 口頰、齒齦、舌頭出現似奶塊的白色膜 斑 • 不易刮除,剝離後底部潮紅疼痛 • 治療--以前用1%紫藥水,現在多以 Nystatin 局部塗抹

  3. 喉頭軟化症 • 因喉頭軟骨軟弱,吸氣時胸凹及吵雜的 喘鳴聲(stridor) • 特別在仰臥、躁動不安或頸部前屈時較 嚴重 • 治療上採保守療法,六個月逐漸改善, 一歲半多可自愈

  4. 新生兒黃疸 • 又稱高膽紅素血症,膽紅素超過 15mg/dL • 發生率、嚴重程度和病因會隨人種 環境因素而有不同 • 可分生理性黃疸及非生理性黃疸

  5. 新生兒黃疸(生理性黃疸) • 50-80% 黃種人在出生幾天內會出現 • 出生後逐漸升高,第四、五天達高點 (約12mg/dL),隨後慢慢降低,第 二週降至1.5mg/dL 左右 • 排除非生理性黃疸的原因後,可給予 照光治療

  6. 新生兒黃疸(非生理性黃疸) • 原因很多,較需注意的有: • ABO 血型不合症--母親O型,第一胎 A或B型女嬰 • 蠶豆症(G-6-P-D deficiency) • 膽道閉鎖--兩個月內要治療

  7. 母乳哺育與黃疸 • 因初乳提供熱量及水份較不足,以致腸 肝循環增加所引起 • 母乳成份中 pregnanediol及 NEFA會抑 制膽紅素攝取與接合 • 暫停哺育兩天或母乳先加熱至55℃再餵 食

  8. 生產時出血 • 頭皮水腫(產瘤)--受產道擠壓之故,通 常三、四天會消失 • 頭血腫--產鉗或真空吸引器造成,幾個 星期可自然吸收 • 結膜下出血--產道擠壓使腦壓上升所致, 沿虹膜周圍出血

  9. 斜頸 • 脖子轉動時會痛或受限制 • 原因可能有生產受傷、頸椎異常、 顱內腫瘤...等 • 作復健,通常一歲前可改善

  10. 陰囊水腫 • 原因--腹股溝的鞘狀突(processus vaginalis)延遲癒合,有液體堆 積其內 • 燈光照射時,光線易通透 • 少量者一歲前自行吸收,大量者 外科手術治療

  11. 疝氣 陰囊水腫

  12. 疝氣 • 腹股溝疝氣 • 直接型:腸子經鞘狀突滑落至腹股溝處膨出 • 間接型:經腹股溝再落至陰囊內 • 臍疝氣 • 腹壁肌肉癒合不良,一歲後大於2公分者,手術治療 • 箝閉疝氣(incarcerated) --無法徒手推回,需 緊急手術

  13. 溢奶吐奶 • 溢奶 • 喝奶後打嗝、俯臥或仰臥時頭胸部墊高、低溢奶奶粉 • 吐奶 • 腸阻塞:上腹部膨脹,嘔吐物含膽汁 • 肥厚性幽門狹窄:第二至第四週發生 噴射性嘔吐

  14. 嬰兒腸絞痛 • 通常發生在三週至三個月大新生兒 • 發生率 11-23%,無男女之別 • 反覆發作性的腹痛及哭鬧不安,特 別出現在傍晚

  15. 嬰兒腸絞痛 • 原因可能有腸胃過敏、乳醣耐受不 良、吞嚥過多空氣、家庭氣氛不 睦、中樞神經之未成熟...等 • 局部使用驅風油或熱毛巾敷蓋 • 預後甚佳,三個月後多自行消失

  16. 新生兒皮膚疾病 • 粟粒疹 (milia) • 短暫之皮疹,因皮膚角質層及皮脂腺分泌物堆積之故 • 出現在鼻頭及臉頰,如白色針頭大之突起 • 通常幾週內自然消失

  17. 新生兒皮膚疾病 • 毒性紅斑 (erythema toxicum) • 50%足月兒皆有,良性疾病,原因不明 • 中心呈黃白色丘疹(0.2公分),周圍如火燄之紅斑 • 出生第二天最多,一週後消失

  18. 毒性紅斑

  19. 新生兒皮膚疾病 • 臍帶炎 • 臍帶殘根需每日清潔,保持乾燥 • 細菌會沿臍帶血管進入體內造成感染 • 消炎藥物治療,外科手術切除

  20. 新生兒皮膚疾病 • 尿布疹 • 敏感性皮膚易受刺激,加上長時間溼尿布浸漬,使濕度、熱度增加 • 易有真菌類及細菌的續發性感染 • 局部皮膚出現紅斑,表面粗糙,水泡或膿皰之變化 • 保持乾燥,勤換尿布,慎選抗菌藥膏

  21. 新生兒皮膚疾病 • 脂漏性皮膚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 • 見於出生後1~3個月 • 皮膚分泌過多變性的油性分泌物造成之炎性反應 • 頭皮眉毛皮膚皺摺處,出現紅斑性的變化,黃色油滑的鱗屑

  22. 新生兒皮膚疾病 • 扁平痣 (nevus flammeus) • 又稱紅葡萄酒斑 (portwine mark) • 表淺性的血管瘤,微血管增生擴張之故 • 微血管痣(capillary hemangioma) • 又稱草莓斑 (strawberry mark) • 稍隆起,界線分明鮮紅色斑,壓之不完全退色 • 海綿狀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 • 皮膚深部隆起,壓之退色,隨年齡體型等比例長大

  23. 舌繫帶緊縮症 • 繫帶過短、增厚或纖維化而造成緊縮 • 影響吞嚥動作,造成語言發音的異常 • 舌頭前伸舌尖呈現“W”字形或舌尖無法 向上捲 • 三歲以前外科手術治療,三歲以後須配 合語言復健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