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7

國際教育的理念 與課程融入

國際教育的理念 與課程融入. 110831- 於台南德光中學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林永豐. 壹、國際教育的背景. 一、全球化的挑戰與突破. 全球化時代強化地球村的概念,資金、物質、人才現在都是全球性地流動 Globalization 1.o 以國家為主的武力擴張 Global ization 2.0 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經濟活動 Globalization 3.0 以個人為主的社會性互動 資訊科技的發展,促使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的互相依存關係愈來愈密切.

myles-scott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國際教育的理念 與課程融入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國際教育的理念與課程融入 110831-於台南德光中學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 林永豐

  2. 壹、國際教育的背景

  3. 一、全球化的挑戰與突破 • 全球化時代強化地球村的概念,資金、物質、人才現在都是全球性地流動 • Globalization 1.o 以國家為主的武力擴張 • Global ization 2.0以跨國公司為主的經濟活動 • Globalization 3.0以個人為主的社會性互動 • 資訊科技的發展,促使各國在政治、經濟、社會的互相依存關係愈來愈密切

  4. 由於網路科技的進步,加上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不僅操作性、規律性的工作逐漸被取代,甚至任何可以被「數位化(digitzed)」的事務,都有可能被外包(outsourced)至任何全球各地由於網路科技的進步,加上全球化趨勢的發展,不僅操作性、規律性的工作逐漸被取代,甚至任何可以被「數位化(digitzed)」的事務,都有可能被外包(outsourced)至任何全球各地 • 全球化的發展,促成了一個全球人才競爭的平台,各地的人才可以跨越地理與國家的疆界,不必出國也可以互相競爭,機會更多,但競爭也更激烈(Friedman, 2007, Levy & Murnane, 2007)。

  5. 二、我國社會結構的改變 • 至98年底止,我國新移民人數達429,495人,其子女就學人數達155,326人。 • 在台居留外僑達407,374人,在台華語生11,612人,攻讀學位外籍生7,764人,僑生13,869人

  6. 出國留學簽證人數

  7. 三、新教育的需求與承諾 • 全球化是一個必須面對的事實 • 現代的公民,應該是要能具備國際觀與地球村的概念,提昇國際參與與跨國競爭的實力 • 提倡尊重與包容跨文化的價值 • Global schools gogo

  8. 貳、國際教育白皮書

  9. 98年9月:台北市 • 「2009-2015台北市全球教育白皮書」 • 99年:高雄市 • 2010-2013高雄市國際教育中程計畫 • 100年4月20日:教育部 •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10. 國際文教處

  11. 附錄一

  12. 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核心理念 以學校本位為基礎,提供教學資源與行政支援 以學校為本位,從中小學國際教育所涉的「融入課程、國際交 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等四個面向,給予學校教學 資源及行政支援。 以融入課程為主軸,加強縱向連貫與跨科統整 學校實施國際教育,應以融入課程為主軸,輔之以國際交流活 動,加強跨學科的合作與統整。 以支持基層為重點,落實中央地方雙向推動機制 回歸學校平日的課程及教學,並與學校運作緊密結合。教育 部負責整合資源。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負責依據地區資源及 個別需求,規劃並協助各校國際教育推動工作。

  13. 中小學國際教育推動主要策略 強化國際教育的深度:學校本位,四軌並進 以學校為本位推動國際教育,強調融入課程、國際交 流、教師專業成長、學校國際化四個面向同時進行, 以扎根課程、落實教學並深植校園。 融入課程 :分別依據高中職及國中、國小的課程需求,逐步研發相關課程、教材及教學模式,鼓勵學校教師將國際議題、外語及文化學習等融入課程。 由上而下:由教育部統籌國際教育課程及教材的開發與 與推廣; 由下而上:以經費補助方式鼓勵各校進行相關課程及教 學活動,擴大學習之地理區域與國際知能。

  14. 國際教育的四個目標 • 國家認同 • 國際素養 • 全球競合力 • 全球責任感 培育具備四個特質的國際化人才!

  15. 一、國家認同 • 從認識自我文化出發,讓學生具備本土意識與愛國情 • 透過國際文化的對照,教導學生深入瞭解自我文化的特質, • 認識台灣特殊的歷史定位,體認國家在國際社會的特殊處境,並喚醒國家意識,正視自己對國家的責任

  16. 二、國際素養 • 讓學生從外語、文化及相關全球議題的學習中,產生具國家主體意識的國際意識 • 學校透過國際面向課程與國際交流活動,教導中小學生理解、尊重與欣賞不同文化,接觸並認識國際及全球議題,學習跨文化溝通的知識與技巧

  17. 3.全球競合力 • 體驗跨國學習機會,激發跨文化比較的觀察力與反思能力 • 引導學生瞭解國際間競爭與合作實際運作的情形 • 強化學生參加國際交流,及其所需的多元外語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 • 鼓勵學生體驗國際競爭與合作經驗

  18. 4.全球責任感 • 對不同族群、地域、文化的尊重包容,及對全球的道德與責任,提倡世界和平的價值 • 教導學生認識及尊重不同族群的異質文化,強調人權與永續觀念,體認世界和平的價值並重視全球環境生態的相互依存性 • 從日常生活中養成生命共同體的概念,進而產生對整個地球村的責任感

  19. 參、國際教育的課程面向

  20. 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國際教育面向 1.教育部課綱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跨世紀的九年一貫新課程應該培養具備人本情懷、統整能力、民主素養、本土與國際意識,以及能進行終身學習之健全國民」 2.基本內涵中的第4點也提到「本土與國際意識方面:包括本土情、愛國心、世界觀等(涵蓋文化與生態)」 3.九年一貫十大課程目標中第六項為「促進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設為第六項課程目標。

  21. 高中課程總綱(97.01.24台中(一)字第0970011604B 號令發布) 參、實施通則、二、教材編選(一)教材內容 2.教材內容宜與學生之生活經驗作適度的聯結,並善用網路資源,以提高學習興趣及知識的可應用性,並拓展國際視野。

  22. 國際教育的三大面向(Guidelines for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ducation, Collins, Czarra and Smith, 1995) • 全球性的議題、問題與挑戰 • Global issues,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 文化與世界各區域 • Culture and world areas • 全球關連(美國與世界) •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World: global connection

  23. 全球面向課程可以實施的方式 • 全校性的計畫、政策、或風氣 • 科目、跨科目的連結、主題式的課程 • 另外安排的主題日、活動週、或某個固定的時段 • 融入學校日常的活動,如試著辦一個小企業或募款活動 • 和其他國家的伙伴學校,共同規劃課程計畫 • 參訪、聚會、課後學習,邀請專家到校指導 • 結合上述各種方式

  24. 熱門話題常用網站 • Time for kidshttp://www.timeforkids.com/TFK/ • Weekly Reader Feature Zonehttp://www.weeklyreader.com/featurezone/latest.asp • 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Newshttp://news.nationalgeographic.com/kids/

  25. 肆、課程教學的全球視野

  26. 國際教育是世界史、地? • 既有的科目中事實上已經含有許多國際的、世界的、以及全球性的元素 • 國際教育是? • 發展教育(development education)、和平教育研究(peace education)、世界議題研究(world studies)、環境教育(environmental education)

  27. 課程中的全球觀點(global perspective in the curriculum) • 在既有的歷史與地理科中,往往有與全球或國際有關的議題,有些特別設計的課程與教學活動,也會特別強調其具有全球性的視野或關照 • 儘管這些議題都是重要的議題,希望能促進學生具有「全球視野,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素養,但課程在實施時,是否真的具有全球性的視野,或Gough所稱的「跨國界的想像」(transnational imaginary)

  28. Fien & Williamson-Fien(1996):要提供給學生一個whole view 全面關照的視野,將世界視為彼此關聯、又互相依存的一個體系。 • Braslavsky認為,要培養一種「全球在地(glocal)」的認同感,亦即能夠具備一種「全球」的視野,但能從「在地」的社區或活動做起(引自Psifidou, 2006)。 • Jenkins(1998):讓課程與教學具有一種關照全球(global concern of curriculum的特質或視野)。 • Collins, Czarra & Smith(1995):讓課程具有「國際的面向(international dimension)」。 • 澳洲的全球教育(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2008):具「全球視野(global perspective)」的課程架構。

  29. 全球視野,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素養 • Gough所稱的「跨國界的想像」(transnational imaginary)

  30. 將垃圾「丟棄」? • 在環境教育的相關課程中,為說明各國人們相互依存的關係與密切性, • 則「將垃圾丟棄」的想法代表的是? • 因為從全球性的觀點來看,垃圾被丟到哪裡都還是這個地球上的垃圾,也就沒有「丟棄」這樣的概念了

  31. 台灣在地球/地圖的「中心」? • 台灣是「正」的?還是「反」的? • 台灣是「站」起來?還是「躺」下來 • 遠東?歐洲人怎麼看台灣? • 北方國家或南方國家?日本怎麼看台灣? • 你怎麼看台灣?What’s your perspectives? • 台灣,台灣就是台灣 • 台灣是東亞的樞紐 • 台灣是大陸的邊陲? • 台灣是?

  32. 「偏遠」地區? • 何謂「偏遠地區」? • 對誰而言是偏遠? • 相對於「那個地區」是算偏遠? • 如果你是地球村的一份子,你覺得你是不是處在「偏遠地區」?

  33. Curriculum for not just, curriculum about

  34. 伍、國際教育課程融入的重要主題

  35. 英國永續與全球面向教育八個主題

  36. 澳洲國際教育的五大主題

  37. 陸、結語

  38. 有國際視野的老師,才有國際視野的學生 teachers as exemplars of world-minded views 教師要能以身作則,具有心懷世界的視野 schools gives students opportunities to explore diversity 學校要能讓學生有機會,探索多元 (Sylvester, 1998: 187-9)

  39. 德光中學在哪裡?

  40. 報告完畢、敬請指教 林永豐 國立中正大學課程研究所副教授 05-2720411 #36409 arthur@ccu.edu.tw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