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議題探究工作坊

議題探究工作坊. 「為新高中通識教育作準備:提升初中學生探究能力的校本發展計劃」 講員 ︰ 布森祖博士 01-11-08. 議題 ︰ 議題探究是否有效的通識教育學習策略?. 探究問題 ︰ 甚麼是議題探究? 議題探究對通識教育有何重要? 議題探究如何在初中的課程內實施? 議題探究在設計及推行上遇到什麼主要的問題?問題在哪裡? 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有甚麼方法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X1. 中國語文. X2. 英國語文. 通識教育科探討的議題. X3. 數學科. 其他 學習經歷. 高中通識教育. 擴展看事物的角度. 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 探討不能

na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議題探究工作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議題探究工作坊 「為新高中通識教育作準備:提升初中學生探究能力的校本發展計劃」 講員︰布森祖博士 01-11-08

  2. 議題︰議題探究是否有效的通識教育學習策略?議題︰議題探究是否有效的通識教育學習策略? 探究問題︰ • 甚麼是議題探究? • 議題探究對通識教育有何重要? • 議題探究如何在初中的課程內實施? • 議題探究在設計及推行上遇到什麼主要的問題?問題在哪裡? • 如何面對這些問題?有甚麼方法有效處理這些問題?

  3. X1 中國語文 X2 英國語文 通識教育科探討的議題 X3 數學科 其他 學習經歷 高中通識教育 擴展看事物的角度 連繫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概念 探討不能 被某單一學 科涵蓋的議題 建構知識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 新高中課程核心及選修科目架構建議http://www.em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4036/liberal_c.pdf

  4. 通識教育的議題探究 • 通識教育科旨在透過探究各類議題以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1) • 採用議題探究的學與教方法,鼓勵學生獨立學習以追求知識,並對新的事物特開放的態度。透過探究與本課程主題相關的議題,學生可學習找出不同主題和學科之間的聯繫,以及了解知識的複雜內涵和組織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3)

  5. 通識教育的學與教 4.1.2 透過議題探究建構知識 • 通識教育科的知識建構過程,涉及課程的三個組成的元素,即知識、共通能力及價值觀和態度。 • …得自各學科的「內容」知識,包括了事實、概念與觀點,有助深入理解通識教育科所涉及的複雜議題,也成為進一步汲取資訊和建構新知識的基礎。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65)

  6. 通識教育的議題探究 • 採納議題探究模式,並且以該模式為選擇課程內容和教學法的取向 • 通識教育科的學與教,以探究一系列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為中心 • 應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議題的多變、複雜和具爭議性的本質 • 在探究議題的過程中,學生可引入自己的個人經驗,並接觸一手資料 • 學生應學習從多角度審視議題和資料以及評鑑不同的觀點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69)

  7. 知識的學習 通識教育的「知識的觀念」︰ 在知識型社會裏,知識以不同形式存在於各種情境中。一方面,各種學科的既有知識能幫助人們加深對現今世界的了解;另一方面,知識是靈動多變的、可以按情境理解、具多學科性質,並由個人和社群建構而成。因此,學習者可以透過聆聽授課、閱讀及模仿等活動汲取知識,亦可以從自我反思及體驗中學習,或是通過與其他人的互動、協作和對話建構知識。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p.65)

  8. 議題探究在通識教育上的重要性 • 針對一些具迫切性的、真實的社會問題,引發學生對社會的關注 • 議題的探究提供有意義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思考可行的、經深思熟慮的、和有充份理據的解決方案,幫助提昇學生對社會的認識,並引發相應的公民行動 • 連繫學習與生活 • 體會社會的不斷轉變和多元的觀點 • 促進探究、解難及決策能力的發展

  9. 議題為本的學習模式 議題為本的學習 Issues-centered approach • 是以社會問題作為研習焦點的一種教學方法 • 問題都是具爭議性的,能引發反思的 • 探索是開放的,問題的答案並沒有對與錯之分 • 目的是要訓練學生能就社會問題提出可辯證而又有理據的答案 (Evans, 1992) • 議題為本教學法最終目標是幫助學生建立能力、識見,積極參與社會,推動社會的轉變 (Alquist, 1990, 引用於Evans, Newmann and Saxe, 1993)

  10. 掌握知識以辨別 可行的方法和作推測 價值探究 反思的公民 問題/疑難 社會探究 價值澄清 • 下決定 • 辨別可行途徑 • 推測各種途徑引致的後果 • 排列各途徑的優先次序 反思的公民行動 Banks, 1990

  11. 反思的公民 • 針對社會的急速轉變,Banks(1990)提倡培養反思的公民 • 反思的公民,是一個能夠理性地面對任何問題的個人 • 基本的能力包括 • 掌握涉及問題的有關知識 • 檢視和澄清個人在這方面的價值取向 • 基於最新的資訊/認識,推論不同的解決方案 • 根據個人的獨立判斷,衡量及篩選不同的方案,作出他認為最恰當的決定 • 付諸實踐

  12. 個案問題分析 • 問題的呈現︰須就有關的社會、政治及組織境況作詳細描述 • 問題的展示︰多利用故事的形式展示 • 問題的探索︰須設計具體、真實的任務,任務愈具意義,愈能引發積極的參與 • 問題的掌握︰腦圖的運用 • 解難方案的推論︰兼容不同學科的視角 • 解難方案的論證與支持︰搜集多樣化以至互相矛盾的論據,辨悉論據背後不同的假設 Cognitive Flexibility Theory(Spiro & Jehng, 1990)

  13. 議題為本的研習架構 • 界定問題(同時考慮社會價值) • 列出各種可能的做法/解決方案 • 收集並詮釋相關的資料 • 根據資料分析結果,選擇最佳的做法/方案 • 按照決定,試驗有關的做法/方案 • 評價結果,修訂做法/方案 Chilcoat and Ligon (2004)

  14. 問題為本學習 (Fogarty, 1997, p.3) 提供學習境況,引導學生 • meet the problem 辨別疑難/問題 • define the problem 界定疑難/問題 • gather the facts 搜集資料 • generate questions 擬定問題 • make hypotheses 建立假設 • rephrase the problem 重訂疑難/ 問題 • generate alternative solutions 推論不同的解決方案 • present the solutions, preferably with justifications 展示解決方案、提供支持論據

  15. 解難學習的過程通常包括 IDEAL (Bransford and Srein, 1993) • 辨別問題Identifying potential problems • 界定和展示問題Defining and representing the problem • 探索可行的策略Exploring possible strategies • 實施設定的策略Acting on those strategies • 評估和回顧策略的推行和效能Looking back and evaluating the effects of those activities

  16. 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 • 甚麼是(以學生為本)的「議題探究」? • 怎樣建立共識,訂立團隊的方針? • 中三的課程設計如何能聚焦在新高中通識教育科的重點上,如有關的概念及價值觀? • 怎樣更有效地提高中一至中三級課程的縱向及橫向融通程度? • 怎樣結合及運用既有的專長,推動校本的通識教育課程發展? • 怎樣找對到探究的重點和方向?

  17. 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 • 怎樣設計教學策略︰協助教師(及學生)適應實踐議題探究法及準備專題研習? • 怎樣調適課本/其他材料以切合議題探究及問題為本學與教? • 如何設計能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工作紙? • 怎樣選擇教師和學生皆適用的參考書(中文及英文)? • 怎樣應用小組研習策略達致議題探究的果效? • 如何設計及運用工作紙、課業及學習活動, 以貫徹探究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

  18. 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從理念到實踐︰議題探究在初中課程內實施的問題? • 怎樣培養學生閱讀及文字表達的能力? • 怎樣培養學生建立自己言之成理的觀點, 貫通不同學科的知識? • 怎樣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 怎樣在議題探究的過程上把學習與評估整合? • 如何幫助學生辨別議題的爭議性和不同的探究視角? • 怎樣個人對不同意見的包容和敏覺度? • 如何判別不同的觀點,理性地下決定?

  19. 議題的選擇 • 可以是過去、現在及將來的問題 • 具爭議性的問題 • 問題的爭議源自對問題的不同理解、採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觀念、而導致對解決方案有不同的看法 • 問題沒有一個「正確」的答案,但可能有一些暫時較可取的解決方法 • 答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的論述通常是建基於答案提供者的價值取向、經驗、知識背景‥等

  20. 主題 Vs 議題 • 主題 = 議題 • 主題並不能為老師和學生指出研習的方向,主題缺乏清晰的焦點,有可能令教師在選取教材時,內容變得紛雜、冗長而無條理 (Onosko and Swenson, 1993)

  21. 疑難/ 問題的不同層次 結構性 完整 鬆散 • 日常生活中的疑難/問題多是未經整理的,因此多是結構欠完整的 • 這些疑難/問題亦多是跨學科的、可預測性較低的、有多種解決的方法和途徑、須要訂立多重的準則來評估不同解決方案 • 解決問題多涉及學習者的價值判斷、個人的觀點及信念,和後設認知及論證的能力

  22. 疑難/ 問題的不同層次 複雜性 複雜 簡單 • 疑難/問題的複雜性取決於涉及的相關議題、影響和變項的多寡、它們的穩定性及相互的連繫 • 複雜性愈高難度愈高、愈欠完整結構的疑難/問題愈複雜,但有例外的情況

  23. 疑難/ 問題的不同層次 穩定性 • 極穩定 極波動 • 與複雜性成正比 境況的獨特性/ 抽象性 具體的境況 抽象的境況 • 解難活動必須在相關的具體問題境況中推展,應是範疇和境況關聯的 domain and context specific

  24. 研習的意義 學習的意義 • 聯繫有關的主題/單元 • 促進對有關主題的理解 • 深化及應用在有關單元/主題的所學 社會的意義 • 是有關當代社會關注的問題 • 對社會帶來重大影響的問題 • 與青少年有密切關係的問題 個人的意義 • 是個人的興趣、關注項目 • 與個人的性向、強項、發展的方向有密切的關係

  25. 研究的可行性 • 問題有適切的探究範疇和闊度 • 問題的探究深度恰當 • 個人有足夠的能力及充足的理解進行探究 • 探究者能接觸有關的資料來源 • 問題提供多角度的探索空間

  26. 研究題目的編訂 • 運用準確的詞彙,展示相關的概念和理念 • 能突顯探究方向和焦點 • 具體說明探究的範圍 • 文句簡潔、流暢,意義完整、易明 • 具吸引力

  27. 如何進行議題探究? • 不同的層次 • 不同的模式 • 資料的搜集、整理、分析 • 價值判斷的能力 • 學習經驗的總結、學習成果的歸納及展示 • 學習的評估、伸延及深化

  28. 議題研習的不同層次 • 引發對社會的關注 • 提昇對社會的理解 • 促進共通能力的發展,如閱讀、批判性思維、評鑑、綜合、溝通、協作等能力 • 建立及澄清對相關問題及現象的價值觀 • 辨別價值的矛盾和衝突,提高對不意見的敏感度和包容性 • 發展決策能力,推動公民參與

  29. 不同的研習模式 • 價值培育模式 • 價值澄清模式 • 價值分析模式 • 解難學習模式 • 決策學習 • 專題研習 • 實地研習 • 全方位學習/行動學習

  30. 資料的搜集、整理及分析 • 不同的資料來源 • 多樣化的搜集資料方法 • 有系統及具邏輯的整理方法 • 清晰的分析架構 • 具創意的聯想

  31. 紅灣半島發展計劃 兩難的決定 重視土地資源 提昇社會經濟效益 全面環保計劃

  32. 需要辨別及理解的觀點︰ • 土地資源的錯配 臨海黃金地段只應興建豪宅? • 私樓的應有水平 居屋與私樓在設計和質素上應有哪些分 別? • 提昇社會效益 拆卸紅灣半島能提昇哪方面的社會效 益? • 全面環保計劃 以最全面的環保計劃來製造廢物?

  33. 價值澄清模式 態度或價值的建立,是一個過程;必須經歷三個步驟: • 選擇:1. 自由地 2. 有不同的事物可供選擇 3. 對有關的後果有仔細的思量 • 珍惜:1. 對選擇的決定感到滿意 2. 願意公開地確認個人的選擇 • 行動:1. 根據選擇作出行動 2. 重複地採取同樣的行動模式

  34. 價值澄清問題示例 • 發展商提出一些什麼理據,支持他們拆卸紅灣半島? • 你認為這些理據是否合理?拆卸這7幢大樓對本港社會帶來一些什麼影響? • 你是否支持拆卸這個屋苑?你的理由何在? • 發展商如按照現時的計劃拆卸這個全新的屋苑,你會採取一些什麼行動?

  35. 價值澄清模式的議題探究 • 澄清相關問題的價值觀和態度 • 發展獨立的價值判斷能力 • 強化理性的探究態度 • 促進對社會的關注

  36. 思考問題︰ 如何幫助學生面對日益複雜的問題,發展他們的決策能力?

  37. 價值分析學習活動 如何引導學生出適當的行動 • 清楚辨識價值衝突何在 • 有關資料的探討 • 提問有關可行的途徑 • 提問各種途徑可能引致的後果 • 提問各項預測的證據 • 引導作出判斷,選出最佳的途徑並解釋選擇的原因

  38. 價值分析學習活動 • 如何評估選擇的後果? • 可幫助學生訂立準則 • 道德的 • 法制的 • 美感的 • 生態的 • 經濟的 • 健康的和安全的

  39. 價值兩難學習活動設計 • 主題/生活事件/社會議題 • 突顯兩難處境的具體資料 • 呈現價值的衝突和矛盾 • 討論問題 理解事件的概況、辨別矛盾和 衝突、分析不同方案的利弊、 反思相關的價值取向、下決定

  40. 通識教育有關多角度思維的論述 4.3.1議題探究及多角度思維 按照定義,一個議題會涉及不同價值和利益的觀點。如果對相關的事實和現象的理解不足,或者欠缺合適的概念作出分析,便不可能對不同的立場作出持平的評鑑。探究議題不應上於勾畫出分歧和了解爭論;教師應引導學生按理據作出判斷,以求改善社會福祉,或聯繫不同的角度作出最合適的或持平的決定,而並非單單抱持負面的「批判」態度。 (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2007,頁69-70)

  41. 思考問題︰ 甚麼是「持平」的評價、 「持平」的決定? 怎樣才能達致 「持平」的決定? 單單抱持負面的「批判」態度有甚麼問題? 最合適的決定應是怎樣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