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0

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开题会发言

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开题会发言. 教育部华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项目组 2003年11月2 6 日 广州. 一、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高中新课程及其特色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高中新课程及其特色. 1 、高中新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模块. 科目. 体育与 健康. 数 学. 科 学. 技 术. 艺 术. 语言与 文学. 人文与 社会. 综合实践 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 文. 物 理. 化 学. 生

nanda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课程背景下 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 开题会发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开题会发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研究开题会发言 教育部华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 《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项目组 2003年11月26日 广州

  2. 一、研究的必要性和价值 • 高中新课程及其特色 •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 项目要解决的问题和目标

  3. 高中新课程及其特色

  4. 1、高中新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 学习领域 模块 科目

  5. 体育与健康 数 学 科 学 技 术 艺 术 语言与文学 人文与社会 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与健康 语 文 物 理 化 学 生 物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美 术 音 乐 艺 术 外 语 综合实践活动 数 学 政 治 历 史 地 理 (略) 普通高中课程结构 学习领域 科目 模块

  6. 关于学习领域 • 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 语言与文学 数学 人文与社会 科学 体育与健康 技术 综合实践活动 艺术 • 每一个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

  7. 设置学习领域 • 反映了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在学习领域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 • 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体现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 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既防止学生过早偏科,又避免并学科目过多,确保学生打好基础;

  8. 关于科目 • 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语、日语、俄语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体育与健康、 艺术(或音乐、美术)等12-13个科目; • 技术、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 • 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 •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

  9. 关于模块 • 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 • 每一个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生活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 • 每一个模块都有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 • 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 • 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

  10. 模块的设置 •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 有利于学校充分利用教师、场地、设备等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课程,为学校有特色的发展创造条件; • 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并能够及时调整,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

  11. 课程模块的特性 ⑴ 课程模块的独立性 ⑵ 课程模块的等值性 ⑶ 课程模块的可互换性 ⑷ 课程模块的综合性

  12. 2、高中新课程的学分分配 • 高中三年共189学分,其中必修118学分,选修I为55学分,选修II为16学分 • 必修: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 • 选修I: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 选修II:由学校自主开发的供学生选学的课程

  13. 3、高中新课程的特色 ⑴结构的改变,将刚性的学科结构改为积木式的模块课程结构: • 适应时代对人的知识结构的新的要求; • 适应不同性向的学生的发展需要; • 适应学生智能、情意、和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 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需要。

  14. ⑵选修课的比例大量增加, • 增加了课程的弹性和灵活性; • 适应学生的发展发展差异; • 给学生更大的选择自由,同时也赋予学生更大的责任要求。 ⑶课程的基本单位不是“学期”或“年”,而是与“模块”相应的“学分”。 ⑷不同的学校/学生有不同的教学/学习计划。

  15. 4、新课程给评价带来的问题 • 许多选修课的目标要求难以用书面笔试的方式加以测验;需要探索书面笔试之外的可行的测验形式; • 学业成绩评价必须模块为基本单位,配合学生的学分认定; • 在同一时间进行统一的公开考试安排困难,国家对学习质量的监控应采取新的形式。

  16. 新课程的评价理念

  17.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目标 • 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 全面评价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学科学业发展。

  18. 新课程对评价的要求 • 学校应建立起完善的校内评价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估与督导制度; • 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 高中生获得的学分由学校认定,同时建立国家高中教育质量监测体系。

  19.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原则 • 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 • 注意发挥多种评价主体的作用 • 评价方式要尽量多样化 • 评价的结果与过程并重 • 量化的评价与质的评价并重

  20. 本项目要解决的问题 • 如何确定课程模块的评价目标? • 适应模块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是什么? • 如何实现质的评价与量化评价的结合? • 评价可利用的方法与工具有哪些? • 如何组织与实施评价? • 如何保证评价的可行和效率? • 如何保证必要的外部质量监控与以学校内部评价为主原则的统一? • 如何解释和利用模块学业成绩? • 学业成绩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关系?

  21. 本项目的目标 • 明确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目的 • 根据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模块的评价目标; • 探索适应模块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和工具; • 探索适应模块课程的学业成绩评价的组织与实施程序与方法; • 确定学业成绩评价与学分认定的关系。

  22. 本项目的最后成果 • 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案 • 各学科学业成绩评价的工具 • 学业成绩评价题库的方案 • 利用网络进行评价的可行方案和工具

  23. 二、研究的思路 • 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方式方法 • 模块课程的学业成绩的认定 • 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组织与管理

  24. 1、过程性评价 ⑴表现式评价 ⑵ 真实性评价 ⑶ 非正式评价 ⑷ 自我评定量表 ⑸ 成长记录 2、终结性评价 ⑴ 书面测验 ⑵ 口试和面谈 ⑶ 操作和表演 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通用方式

  25. 模块课程的学业成绩的认定 1、评价结果的综合认定的原则 2、评价结果综合认定方法 3、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利用

  26. 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组织与管理 1、以学校为基本单位 2、学校命题与统一命题相结合(即,省或国家通过提供还渗透部分基本考题的方式保证基本的质量监控) 3、学校考试为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采用网络考试与相结合 4、以省为单位进行题库的组织和建设

  27. 三、子课题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理念和框架 • 模块课程的特点及其对学业成绩评价的要求 •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果的整合 • 高中各学科学业成绩评价的目标和方法 • 高中学业成绩评价的组织与管理 • 题库设计与建设 • 网络考试的试验

  28. 人员组织 • 负责人:高凌飚 • 秘书:吴维宁 • 课题成员: • 理念、特点、框架:高凌飚、吴维宁、卢建筠 • 过程性评价:梁惠燕、黄韶斌 • 各学科评价:邵慧君、吴有昌、罗德红、中山一中、南海桂城中学、广州二中、广州三中、广州七中 • 组织与管理:吴维宁、卢建筠、中山一中、南海桂城中学、广州二中、广州三中、广州七中 • 题库:常蕤、杨玫、中山一中、南海桂城中学、广州二中、广州三中、广州七中 • 网络考试:南海区

  29. 任务要求 • 2004年3月提出总体框架 • 2004年7月完成对评价方法、工具的设计和论证 • 2004年11月完成对各学科评价工具的设计 • 2004年12月完成第一轮试验 • 2005年7月完成第二轮试验 • 2005年12月完成评价题库的框架设计和网络考试的组织方法设计 • 2006年12月完成第三轮试验 • 2007年7月完成评价方案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