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民間參與投資模式之成本效益分析評估機制之探討

授課老師:李建中 老師 簡報者:郭勁緯. 民間參與投資模式之成本效益分析評估機制之探討. 民國 97 年 6 月 19 日. 內容大綱. 前言 文獻回顧 成本效益分析之應用與限制 結論與建議 參考文獻. 一、前言. 1.1 背景動機 1.2 目的. 1.1 背景動機. 我國預算法 (87 年 ) 規定重要公共工程及重大施政計畫,應先行製作選擇方案及替代方案之 成本效益分析報告 並提供財源籌措及資金運用之說明,始得編列概算及預算案。

natan
Download Presentation

民間參與投資模式之成本效益分析評估機制之探討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授課老師:李建中 老師 簡報者:郭勁緯 民間參與投資模式之成本效益分析評估機制之探討 民國97年6月19日

  2. 內容大綱 • 前言 • 文獻回顧 • 成本效益分析之應用與限制 • 結論與建議 • 參考文獻

  3. 一、前言 1.1 背景動機 1.2 目的

  4. 1.1 背景動機 • 我國預算法(87年)規定重要公共工程及重大施政計畫,應先行製作選擇方案及替代方案之成本效益分析報告並提供財源籌措及資金運用之說明,始得編列概算及預算案。 • 但各界對於CBA應用的批判卻一直方興未艾, 且CBA有著許多潛在問題,如:操作費用昂貴、技術面問題與易政治過程的干擾等。

  5. 1.2 目的 • 本文主要為國內目前評估機制-成本效益分析(CBA) 之基礎理論,演進過程、評估流程、應用與限制等介紹。 • 針對CBA在分析處理上所面臨的問題瓶頸彙整釐清,說明改善的方法。

  6. 二、文獻回顧 2.1 成本效益評估(CBA) 2.2 CBA演進過程 2.3 CBA項目

  7. 2.1 成本效益評估(CBA) • 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 是屬於一種經濟面的分析方法,常被政策分析家用來評估一項公共投資計畫是否符合經濟效率的要求;亦即從社會是一個整體的觀點,來考慮、比較所有和計畫相關的成本和效益,最後推薦一個淨效益大於0的計畫供政府決策上之參考。

  8. 2.2 CBA演進過程 • 起源於西元 1840 年初,於衡量投資計劃時,消費者剩餘的觀念被提出。 • 但真正將此種概念具體化並加以發展,則在1902 年美國的河流與港灣法案中,要求政府應將河川、港灣開發的經濟利益與費用,分別以數量化並作適當的分析,此即為成本效益概念的最初嘗試。 • CBA 從經濟效率的思考邏輯出發,來決定擬議中的政策或計畫是否值得採行。

  9. 2.3 CBA項目 • 將各種相關的成本和效益能夠數量化及金錢化處理的程度,這項方法在政府決策上的應用可區分為: • 標準成本效益分析(Pure or standard CBA) • 計質成本效益分析(Qualitative CBA) • 修正成本效益分析(Modified CBA) • 成本效能分析(CEA) • 多目標分析(Multigoal Analysis)

  10. 2.3 CBA項目 • 標準成本效益分析(Pure or standard CBA): 以經濟效率的目標為主要考慮,要求所有與效率相關的影響因子皆能夠數量化操作,並且轉換為金錢單位來衡量,然後根據Kaldor-Hicks criterion來判斷這項計畫的經濟可欲性。 • 計質成本效益分析(Qualitative CBA) : 同樣是從效率的目標來考慮,但在進行各種成本和效益的測量及估價時,只有部分的影響能夠加以數量化操作及金錢化衡量,其餘的只能用質化方式來呈現。

  11. 2.3 CBA項目 • 修正成本效益分析(Modified CBA) 修正CBA 牽涉到分配權數概念的運用,將發生在不同團體之間的成本和效益以指派的權數重新調整,再觀察計畫衍生的效益是否高於成本。 • 成本效能分析(CEA) CEA 經由投入的成本相對於目標實現程度的比值,來排列各個備選方案的優先順序,雖然無法判定哪些方案值得採行,但在眾多方案中可以區分哪個方案達成目標的效率最好。

  12. 2.3 CBA項目 • 多目標分析(Multigoal Analysis) 多目標分析是導向於多元目標的比較分析,兼具有前面幾種分析部分的特質;除了考慮效率的目標外,多目標分析通常也會兼顧處理公平、正義、生態維護等社會價值,端視這項公共政策打算處理的問題性質來決定。

  13. 三、成本效益評估之應用與限制 3.1 成本效益評估之應用 3.2 成本效益評估之限制

  14. 3.1 成本效益分析之應用 • 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是讓決策者知道什麼重要因素應予考慮、還需要哪些資訊,可提供決策者相關數據,避免決策成為一種主觀的判斷。

  15. 3.1 成本效益分析之應用 • 美國社會安全部門策略規劃單位,於 1991 年提出一個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五階段分析過程模式: • 明確訂定方案完成方向以及如何進行 • 要素定義:列出所有可能的成本和效益項目,並透過討論達成一致的共識 • 第一階段估計:利用直接和比較估計方法進行各項成本和效益的估計 • 第二階段估計:調整前一步驟的估計結果,並進行屬於直覺項目的估計 • 計算前述各種估計而得的結果,以作出最後的方案評估分析。

  16. 3.2 成本效益分析之限制 • 操作的費用昂貴 • 技術面的爭議性偏高 • 深受政治過程的干擾

  17. 3.2 成本效益分析之限制 • 操作的費用昂貴 初期對於每一種政策影響的界定、測量以及估價工作;特別是大型公共投資計畫的影響估測,使得 CBA 往往成為一種相當費時、而且技術密集的活動

  18. 3.2 成本效益分析之限制 • 技術面的爭議性偏高 • 立場的問題: Ex:菸酒課稅 • 信度和效度問題: Ex:生命價值的估算

  19. 3.2 成本效益分析之限制 • 深受政治過程的干擾 • 理論上,CBA 可以就社會資源的分配提出一些規範性的建議,但在實務運作上依然跳脫不了官僚和政治過程的影響。 • 政府官員的自我角色定位,到底是守門人、花費者或者分析家?

  20. 四、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4.2 建議

  21. 4.1 結論 • 透過成本和效益的比較過程,來尋求一個效益最大化的方案,表面上看似簡單的分析邏輯,實則牽涉到非常多的重要議題。 • CBA 雖然奠基在經濟分析的邏輯之上,但它並非一種純粹的經濟分析方法。許多的政策議題仍涵蓋多元利害關係人和多元價值的處理。

  22. 4.1 結論 • 雖然許多人樂見CBA 可以在政府決策上擔任重要的角色,但分析的結果畢竟只能作為政府決策的參考,不宜將它無限上綱成公共決策的唯一指標。

  23. 4.2 建議 • 我國預算法第三十四條已經把 CBA納入預算編製過程的一部分,這是 CBA 取得決策應用合法性地位的重要里程碑,不過有關哪些公共工程及施政計畫是要納入評估的範圍,現行的規定過於空泛,未來應該儘速研訂具體的實施規範,來落實 CBA 與政府預算編製作業相互結合的要求。

  24. 參考文獻 • 張四明,「成本效益分析在政府決策上的應用與限制」,行政暨政策學報,第三期,第45∼80頁,民國九十年八月。 • 謝昆霖、鄭秀慧 ,「應用類神經網路建構成本效益決策支援模式 」,中華管理評論國繼學報,第九卷,第四期,2006年12月。 • 張四明,丘昌泰等合著,「公共政策的經濟可欲性分析」,政策分析,國立空中大學,第十三章,民90 年。 • Moore, Michael J. and W. Kip Viscusi. 1988. “Doubling the Estimated Value of Life: Results Using New Occupational Fatality Data.” Journal of Policy Analysis and Management, 7(Spring): 476-499.

  25. 簡報結束 謝謝指教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