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1

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Common monosaccharides are 6 carbon. H — C — OH. 半乳糖. 葡萄糖. 果糖. 本章概要 :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节 血糖水平的调节.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一、糖的生理功能 ( physiological function) 1 、氧化供能:

nevin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糖代谢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糖的概念: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聚合物和 衍生物的总称。

  2. Common monosaccharides are 6 carbon... H—C—OH 半乳糖 葡萄糖 果糖

  3. 本章概要: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第三节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第四节 血糖水平的调节

  4. 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 一、糖的生理功能(physiological function) 1、氧化供能: 2840KJ/molG;供应机体50~70%的能量。 糖最主要的功能。 2、机体重要的碳源: 可转变为其他的含碳化合物。

  5. 3、人体组织结构成分: 蛋白聚糖,糖蛋白→结缔组织、软骨、骨; 糖脂、糖蛋白→生物膜; 4、许多功能蛋白为糖蛋白。 如:激素、酶、受体Ig、血浆蛋白、血型物质。 5、糖的磷酸衍生物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NAD+,FAD, ATP等

  6. 麦芽糖(40%) α—糖苷酶 G 口腔 肠 麦芽三糖(25%) (含麦芽糖酶) 淀粉 α-AMS α—临界 糊精酶 α—临界糊精(30%) G 异麦芽糖(5%) (含异麦芽糖酶) 二、 糖的消化吸收(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一)、消化(主要在肠中) 蔗糖酶 蔗糖 G + F 乳糖酶 乳糖 G + Gal

  7. (二)、吸收 • 1、多糖消化为单糖才能吸收。 • 2、部位:小肠,经门静脉入肝 • 依赖载体,需Na+,耗能,主动吸收。 • 载体: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SGLT)

  8. 三、糖代谢的概况(general situation) 无氧分解 有氧氧化 分解 磷酸戊糖途径 合成 G 糖原(肝、肌) 分解 异生 非糖物质

  9. 第二节 糖的分解代谢 一、糖的无氧分解(Glycolysis) 在无氧情况下,葡萄糖生成乳酸并产生ATP的过程称糖无氧分解。这一过程与酵母菌生醇发酵过程大致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10. 1、细胞内定位 ——细胞液(Cytosol) 2、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 G 2丙酮酸 (糖酵解途径) 第二阶段: 2分子乳酸 2丙酮酸

  11. 葡萄糖 ① ② ③ 乳酸 ④ ⑤ ⑾ ⑥ 糖酵解 1,3-二磷酸甘油酸 ⑦ ⑧ ⑩ ⑨

  12.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C H O H 2 F-6-P H H O ATP ADP O H H F-1,6-P O H O H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己糖激酶/葡萄糖激酶 H O H NAD+ NADH+H+ 葡萄糖 C H2 OPO3H2 1,3-二磷酸甘油酸 ATP ADP H O H ATP 3-磷酸甘油酸 ADP O H H O H O H 2-磷酸甘油酸 H O H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6-磷酸葡萄糖 ADP ATP 丙酮酸

  13.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C H OPO3H2 2 F-6-P H H O ATP ADP O H H F-1,6-P O H O H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磷酸己糖异构酶 H O H NAD+ NADH+H+ 6-磷酸 葡萄糖 CH2OH C=O HO C H H C OH H C OH CH2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 OPO3H2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6-磷酸果糖 ADP ATP 丙酮酸

  14.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CH2OH C=O HO C H H C OH H C OH CH2 F-6-P ATP ADP F-1,6-P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OPO3H2 磷酸果糖激酶-1 6-磷酸果糖 1,3-二磷酸甘油酸 CH2 C=O HO C H H C OH H C OH CH2 ADP ATP OPO3H2 ATP 3-磷酸甘油酸 ADP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OPO3H2 ADP ATP 1,6-二磷酸果糖 丙酮酸

  15.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CH2 C=O HO C H H C OH H C OH CH2 OPO3H2 F-6-P ATP ADP F-1,6-P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OPO3H2 1,6-二磷酸果糖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醛缩酶 ATP 3-磷酸甘油酸 CH2OPO3H2 C=O CH2OH H C=O CH OH CH2OPO3H2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ATP 丙酮酸

  16.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CH2OPO3H2 C=O CH2OH F-6-P ATP ADP F-1,6-P 磷酸二羟丙酮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磷酸丙糖异构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H C=O CH OH CH2OPO3H2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3-磷酸甘油醛 ATP 丙酮酸

  17.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H C=O CH OH CH2OPO3H2 F-6-P ATP ADP F-1,6-P 3-磷酸甘油醛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3-磷酸甘油醛 脱氢酶 NAD++Pi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NADH+H+ ATP O =C—O~PO3H2 CH—OH CH2OPO3H2 3-磷酸甘油酸 脱氢,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丙酮酸

  18.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O=C O~PO3H2 CH—OH CH2OPO3H2 F-6-P ATP ADP F-1,6-P 1,3-二磷酸甘油酸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ADP 磷酸甘油酸激酶 1,3-二磷酸甘油酸 ATP ADP ATP 3-磷酸甘油酸 COO— CH—OH CH2OPO3H2 ATP 的生成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3-磷酸甘油酸 ADP ATP 丙酮酸

  19. 底物水平磷酸化: 在营养物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代谢物由于发生脱氢、脱水等反应而引起分子内部的能量重新分布并生成高能键(高能磷酸键或高能硫酯键)。此高能键 可直接(或间接)促使ADP磷酸化生成 ATP,这种ATP的生成方式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0.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F-6-P ATP ADP COO— CH—OH CH2OPO3H2 F-1,6-P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3-磷酸甘油酸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3-磷酸甘油酸 COO— CHOPO3H2 CH2 —OH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ATP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21.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F-6-P COO— CHOPO3H2 CH2 —OH ATP ADP F-1,6-P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2-磷酸甘油酸 NAD+ NADH+H+ 脱水,生成高能磷酸化合物! 1,3-二磷酸甘油酸 烯醇化酶 ADP ATP H2O 3-磷酸甘油酸 COO— CO~PO3H2 CH2 2-磷酸甘油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D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ATP 丙酮酸

  22. G (一)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ATP ADP G-6-P COO— CO~PO3H2 CH2 F-6-P ATP ADP F-1,6-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二 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丙酮酸激酶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 ADP ATP ATP CH3 C=O COOH 3-磷酸甘油酸 ATP 的生成 2-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ADP ATP 丙酮酸

  23. (二)、丙酮酸转变为乳酸: reduction of pyruvate to lactate CH3 C=O COOH NADH+H+ NAD+ CH3 CHOH COOH 乳酸脱氢酶(LDH) 乳酸 丙酮酸 在缺氧条件下,NADH+H+使丙酮酸还原生成乳酸并产生NAD+。NAD+产生是酵解继续进行的条件。

  24. 3、糖酵解的特点 (1)无氧条件下进行,终产物为乳酸。 (2)产能较少,净产生能量: 4ATP—2ATP=2ATP(1G2乳酸) 4ATP—ATP=3ATP(Gn的1G→2乳酸) (3)产能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 (4)三步不可逆反应,三个限速酶: 己糖激酶(肝是葡萄糖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

  25. 4、糖酵解的调节(了解) 三个调节点: 6-磷酸果糖激酶-1、 丙酮酸激酶 葡萄糖激酶(己糖激酶)

  26. + - (1). 6-磷酸果糖激酶-1(6-phosphofructokinase-1) 6-磷酸果糖激酶-1是调节糖酵解代谢途径流量的 主要因素。 ADP、AMP 1,6-双磷酸果糖 2,6-双磷酸果糖 ATP 柠檬酸 6-磷酸果糖激酶-1

  27. + - (1)别构调节 1,6-双磷酸果糖 ATP 丙氨酸(肝) (2).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 丙酮酸激酶 (2)化学修饰调节 磷酸化抑制PK活性: 酶磷酸化由激素(胰高血糖素)—cAMP的蛋白 激酶系统来实现。 磷酸化 PK PK—P 去磷酸化 (有活性) (无活性)

  28. - - (3). 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 己糖激酶及葡萄糖激酶的变构剂 G-6-P 长链脂酰CoA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葡萄糖激酶 glucokinase 葡萄糖激酶(GK)不受6-磷酸葡萄糖的反馈抑制,故有利于血糖贮存合成糖原。

  29. 5、糖酵解的生理意义 Importance of glycolysis (1)是机体缺氧时的主要供能形式。也是机体 在应激状态时迅速获得能量的重要途径。 (2)机体氧供充足情况下少数组织的能量来源。 糖酵解是成熟红细胞的主要供能方式。 NS、WBC、骨髓、视网膜、皮肤在氧供应充 足时仍主要靠糖酵解供能。

  30. 二 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一、概念(concept) 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O2和H2O 并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

  31. (线粒体) (胞液) 第三阶段 TAC 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 CO2H2O G G-6-P 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这一阶段和 糖无氧分解相同

  32. (一)葡萄糖经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 Conversion of glucose to pyruvate by glycolysis

  33.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丙酮酸 乙酰CoA 丙酮酸脱氢酶 (TPP) 转乙酰基酶 (硫辛酸、辅酶A) 二氢硫辛酸脱氢酶 (FAD、NAD+) 丙酮酸脱氢 酶复合体

  34. (三)三羧酸循环 TAC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1、定义——由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三个羧基的柠檬酸开始,通过一系列反应(二次脱羧,四次脱氢),最后乙酰CoA(的乙酰基)被彻底 氧化,生成CO2、H2O和ATP,而草酰乙酸得以再生的循环反应过程。又称柠檬酸循环或Krebs循环。 2、细胞定位:线粒体

  35. 乙酰辅酶A 缩合 柠檬酸 草酰乙酸 脱氢 柠檬酸合酶 脱水 顺乌头酸 苹果酸 水合 水合 异柠檬酸脱氢酶 异柠檬酸 延胡索酸 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脱氢 氧化脱羧 琥珀酸 a-酮戊二酸 底物水平磷酸化 氧化脱羧 琥珀酰辅酶A

  36. 4、特点(characteristics) (1)三羧酸循环是需氧的代谢过程 (2)三羧酸循环是不可逆的: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系三个调节酶。 (3)三羧酸循环中有 两次脱羧反应 生成两分子CO2。 四次脱氢反应 生成3NADH和1FADH2 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GTP (4)每完成一次循环,氧化分解掉一分子乙酰基,可生成12分子ATP。 (5)循环的中间产物既不能通过此循环反应生成,也不被此循环反应所消耗。

  37. 每次TAC,可把一分子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成CO2,同时可生成水和12分子ATP。每次TAC,可把一分子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成CO2,同时可生成水和12分子ATP。 因为TAC过程中有四次脱氢,生成3分子NADH+H+和1分子FAD2H。 NADH+H+中的H要经呼吸链传递给O2生成水,此过程可生成3ATP。 同样,FAD2H中的H也要经呼吸链传递给O2生成水,不过此过程只可生成 2ATP。

  38. 四、TAC的生理意义: 1、是三大营养物质的共同氧化途径。 2、是三大物质代谢联系的枢纽。 脂肪 糖 TAC 蛋白质

  39. 四、有氧氧化生成的ATP(ATP yield)

  40. 胞液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NADH+H+,要进入呼吸链传递首先就要进入线粒体。进入的方式有两种。胞液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生成的NADH+H+,要进入呼吸链传递首先就要进入线粒体。进入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通过α-磷酸甘油穿梭进入,结果可生成2ATP。 二是通过苹果酸-天冬氨酸穿梭进入,结果可生成3ATP。

  41. FADH2呼吸链

  42. NADH呼吸链

  43. ATP ATP 磷酸二羟丙酮 G G6P F-1,6-DP F6P 三磷酸甘油醛 NADH 琥珀酰CoA 琥珀酸 NADH 1,3-二磷酸甘油酸 GTP FADH2 ATP  -酮戊二酸 延胡索酸 NADH 3 -磷酸甘油酸 异柠檬酸 苹果酸 2 -磷酸甘油酸 NADH 柠檬酸 草酰乙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NADH ATP 乙酰COA 烯醇式丙酮酸 丙酮酸 乳酸

  44. 五、有氧氧化的调节 (Regulation of Aerobic oxidation)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通过变构效应、共价修饰进行快速调节。三羧酸循环的调控因素较多。

  45. 三 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一、概念(concept) 指从G-6-P脱氢反应开始,经一系列代谢反应生成磷酸戊糖等中间代谢物,然后再重新进入糖氧化分解代谢途径的一条旁路代谢途径。 二、细胞内定位:胞液(Cytosol)

  46. 三、反应过程 (Overview of the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分两个阶段 1、磷酸戊糖的生成 2、基团转移反应 四、调节(Regulation) 6-磷酸脱氢酶 NADPH/NADP+比值

  47. 反应过程: G G6P F6P F1,6DP 三磷酸甘油醛 NADPH 5-磷酸核糖 进一步氧化分解 关键酶: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