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1

第一章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一门帮助你完善自我的知识. 第一节. 从案例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毕尔斯: 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1894 年美国青年毕尔斯考入耶鲁大学,同年一向健康的哥哥突然癫痫发作,得病 6 年后去世。最后的诊断为脑底肿瘤引起的癫痫。毕尔斯心想:“如果一向健康的哥哥也会得癫痫,那么能有什么办法防止我得同样的疾病呢?”. 毕尔斯: 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nguyet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章 绪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章 绪论 一门帮助你完善自我的知识

  2. 第一节 从案例看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3. 毕尔斯: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 1894年美国青年毕尔斯考入耶鲁大学,同年一向健康的哥哥突然癫痫发作,得病6年后去世。最后的诊断为脑底肿瘤引起的癫痫。毕尔斯心想:“如果一向健康的哥哥也会得癫痫,那么能有什么办法防止我得同样的疾病呢?”

  4. 毕尔斯: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 “这种想法很快占据了我的心,我对此想得愈多,就愈变得神经质,就愈相信自己的发病只是时间问题。我想着癫痫,梦着癫痫。无数不安的想法折磨着我,这种过度紧张把我拖到发病的边缘。”在大学里他的主要问题是对背诵课文极度恐惧,不愿说话。

  5. 毕尔斯: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 毕业后虽参加工作,但想象癫痫发作的念头频繁出现,自以为自己肯定患了癫痫,宁愿自杀也不愿意过恐惧的日子。希望自己快点死亡,担心以免一旦被亲人发现将失去自杀的机会。

  6. 毕尔斯: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 1900年6月23日下午毕尔斯从自己四层高的楼上跳下企图自杀,但只是足跟部骨折。他说:“我一刻也没有失去知觉,一直纠缠着我的疯狂的恐惧感,在我摔下地面的那一刻,终于被驱散了。此后,我再也没有体验这种想象的疾病发作,并且一刻也不再怀有这种想法。”

  7. 毕尔斯: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 到达医院后,装有铁条的窗户引发了他持续798天的一连串可怕的妄想。以为被别人迫害而拘禁。以为自己处在警察的监视之下。 • 在住院期间,他多次写信给州长,揭发精神病医院虐待病人的情况。 • 1903年9月出院后,先从事商业,后从事旨在改善医院管理和精神病人待遇的人道主义工作。

  8. 毕尔斯:一个大学生患精神病前后的故事 • 1906年将他患病的过程和在医院的经历写成《一颗找回自我的心》一书出版,得到了当时大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等的高度称赞。 • 推动了世界上第一个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的成立,20世纪30年代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美国召开。毕尔斯成为精神卫生运动的创立者。

  9. 案例:2002年5月美国邮箱炸弹案 • 美国大学生卢克·赫尔德被捕后供认是事件的策划者。他在5个洲的居民邮箱里放置了18个自制的炸弹。 • 放炸弹的理由是:愤世嫉俗,具有反政府的心态;想让别人听见他的声音。

  10. 马加爵案件 • 2004年2月23日在云南大学学生宿舍317房发现四具被害尸体。 • 2月24日公安部发出A级通缉令。 • 3月15日罪犯在海南三亚被抓获。 • 4月22日被云南昆明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死刑。 • 7月17日被依法枪决。

  11. 取名:“加官进爵”的喻意 犯罪的心理原因: • 人格偏差 • 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 认知偏差 • 人际关系不良 • 道德品质下降 • 武侠小说、上网游戏的影响

  12. 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反思 2006年3月间广东、北京几所高校连续多起大学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自杀身亡。 原因: • 当事人心理素质差或原有精神障碍,学习能力弱。 • 当事人与家庭沟通不良,亲子关系不良,获得家庭社会支持度不足 。 • 同学关系一般化或防范知识缺乏 。 • 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存在一些需要加强的环节。同学关系一般化或防范意识缺乏。

  13. 精神疾病现象严重

  14.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 • WHO报告显示,在所有人群中约有26%以上的人会在生命的某个阶段受到精神或行为障碍的侵扰。在初级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诊视过的所有病人中约有20%的病人患有一种或几种精神障碍。 • 广东省精神疾病的总患病率从80年代的8.30‰上升到15.28‰。目前全省约有各类严重的精神障碍者约122.3万人,精神残疾患者40万,每年新发病重性精神病人约3万人。

  15. 精神疾病的患病率 • 精神疾病的未治率高。以2001年统计报表为例,在册登记的精神障碍病人18万,只占实际存在的精神病人的15.21%,而接受规则治疗的仅占6.87%。

  16. 第二节 心理健康与成才的关系

  17. 1、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中国的传统心理学历来具有德育化的倾向,认为心育和德育相通,德为性之帅,好的仁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仁者不忧”,“德润身,心广体胖”,意谓道德可以用来修养身心。 • 儒家又看到了心理状况对道德修养的影响。“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18. 1、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怎样做一个君子是德育的核心论题。强调对人格的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人格的特点是:有(义)、行为规范(礼)、语言表达谦虚(孙)和人际交往守信用(信)。

  19. 1、德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道德观的转换具有双向的身心效应。道德观转化的实质就是建构了一种新的人生信仰和新的认知模式,也类似于一种重建心理治疗。 • 道德观转换意味着对陈年心理旧帐的清算,意味着一种对曾经有过的恶念、恶行等一切罪过的忏悔,有助于当事人避免道德的自责。 • 道德观的转换还可能因带来新的人生意义的发现,具有开释心结的作用,发掘自己上进的潜能。

  20. 2、心理健康是学习知识的基础 • 大脑是学习知识和记忆知识的器官。大脑的机能决定了个体的学习能力。 • 个性、情绪、意志、态度、兴趣决定了学习的动机。 • 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1. 3、促进意志、个性等非智力结构的 发展 •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愈来愈快,个体接受和重新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意志、个性、情感等非智能因素显得更为重要。 • 人才学的研究表明,良好的个性品质比知识对于大学生成才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无数成功个案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是知识,而是一个人的过人胆识、坚强不屈的意志,决定了他的命运和成功。

  22. 4、增进社会适应能力和提高竞争力 • 良好的人际关系 和团队精神 • 自信而不自大 • 控制与调节情绪的能力 • 耐受挫折的能力 • 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能力 • 事实表明,大学生能否在将来的岗位上事业有成,并不仅仅决定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而往往与其适应社会环境的心理应变能力有极大的关系。

  23. 第三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内容

  24. 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 • 1909年美国成立了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 • 1930年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成立。 • 1945年美国心理学会(APA)成立了学校心理学分会(APA-16);1969年成立了美国学校心理学会(NASP)。 • 1955年日本成立“学生相谈研究会”等学校心理教育与咨询学术组织。 • 1982年国际学校心理学会(ISPA)成立。

  25. 中国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 • 1958年台湾“中国(心理)辅导学会成立。 • 香港地区大学生心理咨询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 • 1985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 1989年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成立。 • 1990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

  26. 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中共中央、教育部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文件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6 • 《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 •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8 •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2

  27.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心理 调适能力 增强社会生 活适应能力 优化心理品质

  28. 全方位 全员参与 全人 方法与形 式多样化 全过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的含义 • 是指全方位、全过程、方法与形式多样化地进行全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与体系。 • 健全组织机构、制度和专业队伍,理顺工作机制和公共关系,营造良好校园氛围。

  29. 全方位的含义 人格发展 环境适应 人际交往 求职择业 心理健康教育 交友恋爱 学习成才 情绪调节 自我管理

  30. 全过程的含义(大学阶段) 新生入学教育 学习阶段教育 就业择业指导 适应环境问题 人际关系调整 学习方式调整 恋爱与性心理 竞争人际矛盾 学习成绩问题 就业压力 择业焦虑 社会适应

  31. 课外指导 课堂教学 自助 咨询 教育方式与途径多样化的含义 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渠道。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网络和体系。

  32. 学校领导与心理教育指导委员会 学生处 学生心理 协 会 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科 各种宣传活动 心理网站 心理咨询 各院系年级辅导员 团体辅导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

  33.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4.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1、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开展心理训练 • 课程类型:讲授、讨论、活动、写作、测试、影视课程等。 • 教学内容:人格发展、身心健康、自我意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及其沟通、学习心理、两性交往心理等。 • 心理训练方法:演讲训练、角色扮演训练、情境模拟训练、系统脱敏训练、松弛训练等。

  35.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2、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各科教学中。 • 思想品德、语文、数学、自然、英语、艺术等各科中均包涵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资利用。 • 学科渗透可以促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心理学 ,更多地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环境。

  36.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 教育活动:主题性活动、节假日活动、参观、访问、调查、社会服务活动。 • 知识性活动:课外阅读、知识竞赛、专题报告。 • 体育:竞赛活动、团体活动。 • 文娱活动:音乐、舞蹈、绘画、书法、戏剧活动。 • 劳动:手工劳动、田园劳动、工厂劳动。

  37.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4、优化校园环境 • 环境熏陶的作用:孟母三迁的故事。 • 自然环境:树木花草自然景观、建筑和设备布置等。 • 人文环境:人际关系氛围、组织环境、情感环境、舆论环境、文化环境等。

  38.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5、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 如在“家长学校”开展“如何做一个合格家长”的心理健康,优化家庭教育。 • 对单亲家庭、矛盾家庭开展“家庭治疗”。

  39.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6、心理咨询 • 按人数分:个别咨询、团体咨询 • 按内容分:心理发展咨询、心理适应咨询、心理障碍咨询 • 按途径分: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

  40. 本课程学习要求 • 知行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习以成性) • 听课、讨论与自学结合(独立思考与相互学习) • 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助人利己) • 自我学习与家庭互动相结合(孝的新释) • 书本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博学才能胸怀宽广) • 考试方式:试卷与作

  41. 欢迎访问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http://xsc.hnspi.edu.cn/ http://hea.hnspi.edu.cn/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