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27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 六书 第三节 因形求义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汉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 六书 第三节 因形求义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汉字的特点. 什么是汉字 汉字的形、音、义. 什么是汉字. 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作用的主要工具。 2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 3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 汉字的形、音、义. 形,是文字固有的。 音、义,属于词。. 1 、形 —— 义关系. ( 1 )形义统一或相关 如:日、月、采、益、既、封、旦、尤 ( 2 )形义无关(造字之假借) 如:而、间、其. 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

nits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 —— 六书 第三节 因形求义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汉字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第三节 因形求义 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2. 汉字的特点 • 什么是汉字 • 汉字的形、音、义

  3. 什么是汉字 • 1、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作用的主要工具。 • 2、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 • 3、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

  4. 汉字的形、音、义 • 形,是文字固有的。 • 音、义,属于词。

  5. 1、形——义关系 • (1)形义统一或相关 • 如:日、月、采、益、既、封、旦、尤 • (2)形义无关(造字之假借) • 如:而、间、其

  6. 研究汉字形义关系(形训)的重要性: • 形义统一,可对词的古义获得较深刻的认识,掌握一个词的核心意义。 • 形义相关,可分析词义引申发展。 • 形义无关,可辨明同音假借。

  7. 2、形——声关系 • 汉字不能由形得音。形声字也由于古今语音、方言的变化而出现声符和读音不一致的现象。“秀才念字读半边”,这种说法不正确,如“倡”声调与声符不统一,“版”声母与声符不统一。再如: • 江、缸、红——“工”声 • 客、路、洛——“各”声

  8. 倡--昌  声调不一 • 版--反  声母不一 • 钗--叉  韵母不一 • 江--工  声母和韵母都不一 • 调--周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不一

  9. 3、音——义关系 • (1)音义关系实际是词汇问题。 • (2)音义联系一开始无必然联系。

  10. (3)声音相近者,其义往往相通 • 如:空、孔、洞、聪、葱、通、腔、筐——都有“中空”的意思。 • 宋代王圣美“右文说”: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歺之小者曰残,贝之小者曰贱,皆以戋字为义。 • 右文即形声字的声符。以前一直认为意义与形符有关,右文说认为声符也与意义有关。

  11. 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义、明假借、求同源。所以,研究词义要注意字形——形训,也要注意字音——声训,从语音上求字义、明假借、求同源。

  12. 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13. 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 • (一)甲骨文 • (二)金文 • (三)战国文字 • (四)小篆 • (五)隶书 • (六)楷书

  14. (一)甲骨文 • 1、时代和命名 • 2、出土及研究 • 3、内容 • 4、形体特点

  15. 1、时代和命名 • 殷商文字,距今约4000年,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简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

  16. 2、出土及研究 • 河南安阳小屯村是商朝从殷王盘庚到纣12个帝王定都之处。19世纪末,农民于田中发现刻着图文的龟甲,以为可以治病,卖给药店,每斤六文钱,称为“龙骨”。又因传说其能治疮口,名曰“刀尖药”。1899年金石家王懿荣对其进行收购。1903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据之印《铁云藏龟》,是我国第一部辑录甲骨文字的书。1904年孙诒让《契文举例》,是第一部研究甲骨文的专书。(后来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还有: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于省吾、徐中舒等)

  17. 可参看《甲骨文编》 • 《甲骨文合集》 • 《甲骨文诂林》 • 《古文字诂林》

  18. 3、内容 • 占卜(年成、风雨、征伐、疾病、祭祀、出入等)

  19. 4、形体特点 •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20. (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1)笔划瘦、细长,为刻写方便,常改曲笔为直笔。仍有较强的图画性。

  21. (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2)字体尚未定形,不拘笔画,不拘向背,不论形象。

  22. (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3)异字同形,用一个形体代表两个既无孳乳关系也无假借关系的字。

  23. (二)金文 • 1、时代与命名 • 2、制作 • 3、内容 • 4、特点

  24. 1、时代与命名 • 金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延续至秦汉。金文作为一个时代风格的字体,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 • 金文,源于甲骨文,代表周朝文字,又称“钟鼎文”。 • 吉金文字,简称“易吉金”、“择其吉金”

  25. 2、制作 • 以粘土为模,晒干、刻字、浇铜水,凸字为阳文,凹字为阴文。

  26. 3、内容 • 记事:铜器名称、制作人、重要事件

  27. 4、特点 • (1)笔划较粗,多繁笔、圆笔。 • (2)笔划结构简单,与甲骨文没有大的区别。 • (3)形声字比甲骨文多(形声字在甲骨文中占20%左右,在金文中占50%左右),异体字比甲骨文少。 • 参看:容庚《金文编》

  28. (三)战国文字 • 1、时代与命名 • 2、特点

  29. 1、时代与命名 • 大篆,是战国时秦体系的文字,又称“籀文”、“籀书”。旧说这种文字命名源于周宣王时太史籀《史籀篇》第一句:“太史籀书”。 • 与大篆同时的战国文字还有“六国古文”,主要刻写在简帛、金石、泉布、陶胚、金印上。 • 因为附着物多样,故以时代命名。

  30. 2、特点 • (1)笔划线条化、离图画更远了。 • (2)字形复杂化。 • (3)异体字多。

  31. (四)小篆 • 1、时代与命名 • 2、特点

  32. 1、时代与命名 • 《说文解字·叙》:“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33. 2、特点 • (1)线条化 • (2)简单化 • (3)定型化:出现固定的偏旁部首。如:《说文解字》分540部排列,就是用小篆。

  34. (五)隶书 • 1、产生与命名 • 2、特点

  35. 1、产生与命名 • 隶书,在周末已产生于民间。秦时,由于公务繁杂,对文字进行简化非常必要,于是隶书大兴。 • “隶书”,又称“左书”,由篆文简化而来。隶书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分界线。它打破了“六书”的传统,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36. 2、隶书的影响 • 使汉字脱离了象形,成了纯粹的符号。

  37. (六)楷书、草书、行书 •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萌芽于汉代,兴于魏晋,盛于六朝。晋代称其为“楷书”(取可作楷模之义)。当时的人称之为“今隶”。 • 草书——秦草难认,没有流传下来。 章草:汉章帝时,史游创制,章帝受之,是以流传。 • 行书——行书补楷书书写不便和草书难以辨认的不足,东汉刘德升所创。

  38. 二、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 (一)隶变 • (二)譌变 • (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

  39. 第二节 汉字的形体结构——六书 • “六书”的含义 • “六书说”的来源 • “六书”的内容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