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學習的定義

學習的定義. What Is Learning?. 學習的定義. Kimble (1967) 學習乃由於增強練習的結果,而在行為潛能上產生相當持久性的改變。 Learning as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nge in behavior potentiality which occurs as a result of reinforced practice . 張新仁( 2003, p.4 )闡明: 改變必須是持久的 只有經由練習產生的改變,才稱為學習。學習非反射動作、本能(築巢、冬眠)、生理發展 ( 站立)。

noelle
Download Presentation

學習的定義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學習的定義 What Is Learning?

  2. 學習的定義 • Kimble (1967) • 學習乃由於增強練習的結果,而在行為潛能上產生相當持久性的改變。 • Learning as relatively permanent change in behavior potentiality which occurs as a result of reinforced practice. • 張新仁(2003, p.4)闡明: • 改變必須是持久的 • 只有經由練習產生的改變,才稱為學習。學習非反射動作、本能(築巢、冬眠)、生理發展(站立)。 • 行為潛能不同於實際行為表現(performance)。實際行為表現是將前能化為行為。 • 各持己見的問題:增強是否是學習的必要條件?學習後改變的究竟是行為?潛能?還是知識?

  3. 其他的learning定義 • 谷哥(google) • http://www.google.com.tw/search?hl=zh-TW&defl=en&q=define:learning&ei=-XqrSe-cBIm9kAXotNDIDQ&sa=X&oi=glossary_definition&ct=title • Wikipedia(任何人均可提供、修改) • http://en.wikipedia.org/wiki/Learning • 方顥璇偏好--Philweb • http://www.phillwebb.net/Topics/Human/HumanDef.htm • Learning is the acquisi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mories and behaviors, including skills,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values, and wisdom. It is the product of experience and the goal of education. Learning ranges from simple forms of learning such as habituation and classical conditioning seen in many animal species, to more complex activities such as play, seen only in relatively intelligent animals.

  4. 學習理論發展史

  5. 1900~早期哲學影響下的學習理論 • 經驗主義 • 感官經驗是知識的主要來源 • 人類所有的簡單觀念,皆來自感覺印象的「拷貝」(copy) 。 • 所有複雜觀念,皆由相近的一組簡單觀念連結而成。 • 觀念與觀念之間可透過時空的相互接近,而產生聯想或連結在一起。 • 人類的心靈,是由若干基本的單位或元素所組成。 • 理性主義 • 推理(reason)是知識的來源。 • 感官提供未組織的原始材料,需透過心靈詮釋才可了解其意義與彼此之間的關係,進而成為知識。

  6. 1900-1930~脫離哲學 • 結構主義 • 創始人Wundt認為人類的意識和化學物質一樣,可以分析其結構。於是研究「意識的成分和結構」,以「內省法」為分析工具。 • 功能主義 • 重要學者Dewey。反對分析人類意識的結構,主張應探討「意識對個體適應環境的功能」。 • 行為主義 • 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 • 蘇聯學者Pavlov古典制約:狗-鈴聲-肉 • Thorndike工具制約學習:嘗試錯誤。 • 完形理論 • 不贊成S-R • 學習:經由知覺組織與領悟等內在認知歷程,得以解決問題。

  7. 1930-1950 • 行為主義 • Hall的「行為系統」 • 驅力(如飢渴、免於痛苦)刺激(drive stimula)引發有機體行為的主要動力。 • Guthrie的「時近律」 • S-R間的「時間」上的接近關係,是形成連結的重要關鍵。 • Skinner的「操作制約的學習」和「增強理論」 • 完形理論 • 進行「問題解決」方面的研究。 • Tolman「目標行為論」(行為是具目標導向)和「訊號學習」(個體在問題情境學到的是-不是反映,而是領悟訊號的意義和期待。) • Lewin「場地論」:人類行為受當時「個人」和「環境」雙方面形成的「心理生活空間」。

  8. 1930-1950(續) • 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 智力的發展(亦即知識的獲得)是個人和環境之間不斷互動的結果。 • 個體認知結構:基模,互動方式:同化、調整、平衡。 • Vygotsky社會認知發展理論 • 從社會、文化的角度來探討人類的認知。 • 人類認知功能的發展主要受到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包括:社會互動、社會結構制度、語言文化等。 • 提出「最近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主張社會互動或社會分享活動。

  9. 1950-1975 • Skinner 行為主義 • 教學機(teaching machine)和編序教學理論(programmed instruction) • 教學心理學 • 二次大戰軍事需求、1957年蘇俄發射人造衛星。 • 教學活動應如何促進學生學習? • Ausubel講解式教學 • Bruner發現學習論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 --強調主動探索中發現原理原則 • Gagne教學活動設計 • Bandura示範教學

  10. 1950-1975 • 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of learning) • 電腦快速發展 • Newell和Simon將人類視為訊息傳遞和處理的系統。 • Atkinson和Shiffrin主張人類記憶是一個多階段的處理器,包括:感覺登錄、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11. 1975-1985 • 研究重點:瞭解人類學習的內在認知歷程和策略。 • 學習策略(或認知策略) • 後設認知(meta-cognition) • 對自己認知歷程的認知;「知之與否的知」

  12. 1985-至今多元發展 • 建構學習理論 • 關心主題:「什麼是知識?」、「知識是如何產生的?」、「認知的主體是如何瞭解其環境?」等。 • 教育領域建構論,兩大派別:個人建構論、社會建構論。 • 個人建構論:承襲Piaget觀點。知識由個體主動建構而來,且所建構的知識只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非真理。 • 社會建構論:承襲Vygotsky觀點。知識的形成是個體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將外在的社會互動結構內化(internalize)到個人的心智 • 後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 成Piaget觀點,認為:個體有建構知識的主動性。 • 批判修正:Piaget認知發展階段觀點。 • 主張:個人認知發展(個人知識建構)會受到內在因素(先天結構和領域知識)和外在因素(社會和文化)影響。

  13. 1985-至今多元發展(續) • 情境認知理論(situated cognition) • 學習應在真實情境中(脈絡)進行,才具有意義和應用價值。 • 合作學習理論 • 關注學生如何經由同儕互動來精熟學習材料或建構知識。 • 動態評量理論 • 源於「潛能發展區」(ZPD)觀點 • 論點:評量應包含咧解學童在不同協助程度下能完成的能力。 • 多元智能理論 • 每個人至少有8種以上的智能,雖然強弱程度不一,但皆可教導與提升。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