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6

南方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 热烈祝贺

南方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 热烈祝贺. 胜利召开!. 腰椎非融合技术 现状与发展. 金大地. 脊柱与帆船. 脊柱 & 桅杆 肌肉 & 风帆 灵活性、稳固性和动力平衡. 脊柱载荷分布原理. 张力带原理. 前柱 松质骨、终板、椎间盘 被动支撑 压应力. 后部肌肉 主动力量 竖直脊柱 仅前方脊柱完好时有效. 脊柱载荷分布原理. 剪切应力原理. 轴向压缩力. 前柱 80%. 后柱 20%. Kummer B, 1991, Bergmark A, 1989. 正常. 动态系统. 坚强固定. 脊柱载荷分布原理. 载荷分布模型. 坚强固定的优点.

nola-finch
Download Presentation

南方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 热烈祝贺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南方医科大学骨科研究所 热烈祝贺 胜利召开!

  2. 腰椎非融合技术现状与发展 金大地

  3. 脊柱与帆船 • 脊柱&桅杆 • 肌肉&风帆 • 灵活性、稳固性和动力平衡

  4. 脊柱载荷分布原理 张力带原理 • 前柱 • 松质骨、终板、椎间盘 • 被动支撑 • 压应力 • 后部肌肉 • 主动力量 • 竖直脊柱 • 仅前方脊柱完好时有效

  5. 脊柱载荷分布原理 剪切应力原理 轴向压缩力 前柱80% 后柱20% • Kummer B, 1991, Bergmark A, 1989

  6. 正常 动态系统 坚强固定 脊柱载荷分布原理 载荷分布模型

  7. 坚强固定的优点 • 初稳性 • 早期活动 • 不需要支具 • 早期恢复工作 • 提高融合率 • 65 ~ 85%89 ~ 95% • Yuan et al. (1994), Zdeblick (1993) • 矫正矢状面失衡 • 椎体滑脱 • 退行性侧凸 & 后凸

  8. 内植物松动或断裂(22%)- Wetzel FD, Spine 1999 PO 2Y

  9. 矢状面平衡丢失 Preop.

  10. 假关节 • 环形融合 < 10% • 单纯cage: 3- 87% • meta-analysis分析:14% - Turner JA, JAMA 1992

  11. 邻近节段退变 POD 2ys

  12. 失稳 疼痛 金标准治疗模式 融合+坚强固定 = 成功的融合 满意的临床疗效 ? 退行性脊柱疾病

  13. 脊柱非融合技术 • 有效固定提高融合率 • 均匀的卸载效应 • 维持矢状面平衡的同时保留运动 • 融合后正常载荷传导 获得 理想的固定器械 • 邻近节段退变 • 僵硬背部综合症 • 应力遮挡效应 • 器械断裂 避免

  14. 腰椎间盘置换术 人工髓核置换术(Prosthetic Disc Nucleus ) 全腰椎间盘置换术 动态固定系统 经椎弓根固定(半刚性固定) 腰椎棘突间移植物(棘突间撑开器) 关节突关节成形 腰椎非融合技术分类

  15. PDN  置换术 • Dr Charles Dean Ray 发明 • 首例植入手术(1996,德国) • 2002年进入中国 • 全球应用超过5000例

  16. 适应证 • 慢性椎间盘源性疼痛 • 下腰痛 • 保守治疗无效 • 小关节无严重破坏 • 既往手术无并发症

  17. 禁忌证 • 严重椎管狭窄 • 腰椎滑脱或峡部不连 • 关节突关节有退变和骨折 • 严重骨质疏松症 • 纤维环不完整 • 多节段退行性病变 • 软骨终板病变 • 体重指数大于30 • 体重大于90公斤

  18. Case 1 pre-operation Lu-XX, 34years old, L4-5 herniation

  19. post-operation 12 months

  20. 24 months

  21. 48 months

  22. Appearance

  23. Pre-operation Case 2

  24. 3 months follow-up

  25. 3 months follow-up

  26. 28 months follow-up

  27. 60 months follow-up

  28. 并发症 • 假体移位 • 椎间盘内(22.5%) post-operation(3 months) post-operation(5 days)

  29. 并发症 • 假体移位 • 假体脱出(2.5%)

  30. 并发症 • 假体下沉( 28%) • 终板炎性改变 ( 63%)

  31. PDN 移位的可能原因 • 髓核摘除不彻底 • 未选用尽可能大型号的假体 • 假体未被完全横转 • 操作技术不熟练 • 手术器械不完美

  32. 假体下沉的原因 • 凝胶核太坚硬 • PDN假体接触面太小 • 应力集中损害终板 • 异物反应

  33. 我们的观点 • 5年以上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 椎间盘内的假体移位不影响临床效果 •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高度重视并发症 • 未来研究重点:如何减小对终板的损害 赵亮,金大地等. 中华骨科杂志,2008年第5期

  34. 腰椎人工间盘置换 • Carpener:首次报道ALIF(1932 ) • Fernström: 椎间植入钢珠(1950’s) • Fassio (1977): 人工合成材料假体 • Hou: 硅胶材料假体 • Steffee: Acroflex 假体 (1980’s后期) • SB Charité: 1980’s早期 • Prodisc: FDA批准(2004) • Maverick:FDA批准( 2006年)

  35. 3 AXIS MOTION 全腰椎间盘置换术的目的 • 恢复腰椎功能运动单位,保持运动节段的动态稳定 • 恢复间盘高度,神经根管的高度及矢径 • 最小化邻近阶段的应力,阻碍邻近阶段的退变 • 迅速解除疼痛 • 保护神经根管,椎管 • 避免骨移植而带来的骨供区疾病

  36. 诊断手段 • 临床症状 • 标准加动态X-Ray • MRI • CT • 三维 CT腹部血管造影 • 骨密度测量 • 半侵入检查(鉴别诊断) • 间盘造影 • 对应阶段的小关节阻滞 • 神经根阻滞 • 骶髂关节阻滞

  37. 间盘假体置放技术-腹膜后入路

  38. 3 months 6 months 3 days 16 months 12months

  39. 目前研究和关注焦点 • 术后并发症及预防 • 置换术后腰椎矢状应力平衡

  40. 指证与患者筛选 • 理想化状态 • 单阶段退变 DDD, Modic changeⅠ • 大的中央型突出 • 不伴有任何有关腰椎手术史 • 可接受状态 • 双阶段退变伴有间盘突出, Modic changeⅡ • 失败的腰椎间盘切除,伴有椎板切除 • 扩大的指证 • 后路融合术后的单阶段不稳定 • 超过两个阶段的不稳定 • 轻度的退行性脊柱侧弯 • 轻度的退行性滑脱

  41. MODIC I MODIC II MODIC III

  42. 手术禁忌证 • 骨质疏松 • 骨折 • 感染 (普遍感染或由于滑脱) • 侧弯>15° Cobb angle • 肿瘤 • 腰椎滑脱 > 10 % • 间盘极度退变<5 mm • 腹部血管疾病,复杂解剖 • 体重过大

  43. 术中、术后并发症 • 手术相关因素 • 术者相关因素 • 患者相关因素 • 移植物相关因素

  44. 并发症总结 • 错误的指证 • 错误的置放 • 错误的病灶清除 • 前路入路的技巧 • 错误的移植物尺寸选择 98%的并发症与医生有关

  45. ADR技术优势 • 重建椎间盘和椎间孔的高度 • 矢状面上恢复腰椎生理前凸,维持脊柱应力载荷分布 • 重建并保留了类似人体椎间盘的运动功能 • 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加速

  46. 需要解决的问题 • 精确的病例选择 • 异位骨化的预防 • 假体的寿命 • 碎屑的形成 • 如何选择最佳的假体

  47. 动态固定系统设计目的 • 承载负荷以缓解疼痛 • 控制异常活动 • 保持运动功能,预防邻近节段退变 • 重建腰椎动态稳定性

  48. 动态固定系统类型 • 经椎弓根固定系统 Dynesys System Bioflex system Isobar TTL system ······· • 棘突间固定 Wallis 系统 X - stop Coflex system ·······

  49. 适应证 • 椎管狭窄伴中度脊柱不稳定 • 脊柱滑脱症(Ⅰ度) • 前次脊柱手术后造成邻近节段不稳定 • 原发或复发椎间盘突出症 • 椎间盘退化症引起的下腰痛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