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

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 哨遍  高祖还乡. 睢景臣. 一、作者简介.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与元中期( 1304 年前后)。酷爱音律,撰有杂剧 《 屈原投江 》 等三种,均佚,只有少量散曲传世。. 二、背景简介.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元明清文学

  2. 哨遍高祖还乡 睢景臣

  3. 一、作者简介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生卒年不详,大致生活与元中期(1304年前后)。酷爱音律,撰有杂剧《屈原投江》等三种,均佚,只有少量散曲传世。

  4. 二、背景简介 汉高祖刘邦出身低微,在秦末烽火四起时,以泗上亭长身份起兵反秦。秦亡,与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逼项羽乌江自刎后,即建汉称帝。随后杀了淮阴侯韩信,并亲自率兵攻打造反的淮南王黥布。班师时路过故乡沛县,留住十余日,史称“衣锦还乡”,十分荣耀,历来传为美谈,在元代更成为杂剧与散曲的热门题材。《高祖还乡》是雎景臣的代表作,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辛辣的讽刺著称。

  5. 三、结构层次 本套散曲[般涉调]中八支曲子组成。 (一)第一支曲[哨遍],写乡里一片忙乱。准备迎接即将衣锦还乡的汉高祖。 (二)[耍孩儿][五煞][四煞]三支曲,写皇帝的乐队、旗队、仪仗队和随从者,着眼浩大的气派和声势。 (三)[三煞][二煞][一煞]三支曲,写皇帝原来是刘邦,着重抖落他出身微贱的老底和昔时的无赖相。 (四)最后一支曲子[尾],意思说:你虽更名唤作汉高祖,实质上却还是那个无赖刘三。

  6. 四、主题思想 本套散曲,嘲笑汉高祖衣锦还乡的虚荣排场,讽刺他的扰民行为,揭露他的无赖老底,把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作为嬉笑怒骂的对象,表现出作者对皇权至上的强烈不满和对封建秩序的无比蔑视,胆识过人。

  7. 五、艺术特色 (一)乡民的独特视角 (二)乡民的幽默讽刺 (三)乡民的方言口语

  8.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冯梦龙

  9. 一、作者简介 冯梦龙(1574—1646),江苏苏州人,明末通 俗文学家、戏曲家。他一生热心于通俗文学的创作、收集和编辑出版,对民歌、戏曲、小说的传播、繁荣作出很大的贡献。特别是编订的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广泛流传,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10. 二、背景简介 小说描述的爱情悲剧,有一定的现实依 据,原事见于明代文学家宋懋澄的《九籥别 集》,是文言记实文学作品。冯梦龙将其在 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加工改编:一是加强了细 节描写,运用了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更加 鲜明;二是增添了柳监生这一具体人物,让 他在情节发展和主人公性格展示方面发挥了 不少作用;三是强化了人物对话的口语化, 强化了场景描写的烘染作用。

  11. 三、杜十娘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 表面上看,杜十娘的悲剧是由所托非人(李甲)造成的,是由小人(孙富)利诱造成的,但归根结底是社会制度、 封建礼教的罪恶。造成杜十娘悲剧的深 层原因是她美好的生活愿望与当时社会 制度的矛盾,是冷酷的封建礼教对人性 的压制乃至扼杀。

  12. 四、杜十娘的性格特征 1.执着追求理想的爱情生活。她美貌绝伦,却误落风尘,纵然门庭如火,钱帛成堆,可终不甘心,一心要脱离青楼,成为良门媳妇。李甲的变心让她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她悲愤之极,宁为玉碎而不为瓦全,毫不犹豫投江自尽。 2.性情刚烈。她对爱情极为真诚,为此不惜代价,但对忘恩负义却如敌如仇,决不容忍。她抱着珠宝一起投江,这行为是一个风尘女子对负心人、对礼教、对社会最惨烈的控诉,最强烈的抗争。

  13. 五、整体构思方面的艺术特点 1.通过增强主人公的美感来强化悲剧的魅力。 2.巧设百宝箱,用伏笔,造悬念,突出投江高潮。 3 .对比映衬手法的运用,使人物性格鲜明而突出。 (1)十娘的 果决,李甲的懦弱,孙富的狡诈,柳遇春的慷慨,在对比映衬中历历在目。 (2)李甲借钱时众朋友的势利相,与十娘临别时众姐妹的濡沫情所构成的对比,鲜明而意味深长。

  14. 六、人物描写方面的艺术特点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1)杜十娘与老鸨关于李甲及自己赎身的对话,一个真情,一个势利,一个机敏,一个上当,相映成趣。 (2)李甲与孙富关于转卖杜十娘的对话,一个懦弱,一个狡诈,一个钓鱼,一个吞钩,水到渠成。 (3)杜十娘投江前对孙富和李甲所说的话,一骂一恨,同中有异,发自肺腑,掷地有声。

  15. 2.重要场面的精心打造 (1)李甲与孙富两船相遇,在优美的音乐声与雪景笼罩中,一个钓鱼,一个吞钩,环境与人心对映,令人骨冷心寒。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场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手法的场面描写,把感天动地的气氛渲染得如电闪雷鸣。

  16. 报刘一丈书 宗 臣

  17. 一、作者简介 宗臣(1525—1506),字子相,号方域,扬州兴化(今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与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齐名,人称“后七子”。有《宗子相先生集》。

  18. 二、思想内容及其意义 这篇文章对当时的官场现实,以具体的事例,摹写其丑形恶态,作了尖锐抨击。权要者的虚伪贪婪,干谒者的奴颜婢膝,“门者”之狐假虎威,“闻者”之趋炎附势,各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朝廷吏治的腐败和官场的污浊,揭示了当时官场所谓“上下相孚”的真情与实质。其实,这种丑恶现象,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中普遍存在,从这一角度,本文就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19. 三、三个人物形象 本文刻画了干谒者、权贵者、守门人三个反面人物形象。 对于干谒者,作者主要写了他求宠时的“媚”相和得宠后的“狂”相。 对权贵者,作者主要突出了他的官架十足和贪婪虚伪。 对守门人,作者则刻画了他的“刁”与“奸”。 对这三个人物,文章并未花费多少笔墨进行刻画,只在叙事之中以稍带夸张的笔调略加描摹勾勒,无不形神兼备,声像毕肖。

  20. 四、记叙生动曲折 本文第二段叙述干谒者拍马求宠的经过, 情节曲折多有起伏,叙述简洁而生动精彩。 某人拍马求宠,事属鄙下,却也历经艰辛,费尽周折。一是进门难,二是谒见难,三是送礼难。 某人拍马终于成功,大喜若狂,四处张扬……在不到四百字的篇幅内,作者将一场拍马求宠的闹剧记叙得如此生动,一波三折,趣味横生。

  21. 婴 宁 蒲松龄

  22. 一、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1715),字留 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清代著名小说家。他写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共收文言小说491篇,借谈鬼说狐,曲折地批判社会,表达理想,是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顶峰之作。

  23. 二、婴宁形象的特征 1.天真烂漫、无所顾忌的痴笑。 2.到了似乎全然不通人情世故程度 的娇憨。 3.透过那个促狭的恶作剧表现出的 狡黠。

  24. 三、一个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的女性形象 婴宁本来是一个以纯真之笑为基本特征的可爱少女形象。她的笑出于自然,是生命的欢歌,自由的乐章,象征着人生无忧无虑、一任性情的天然状态。 但是,鬼母对婴宁的憨笑一再呵斥,使婴宁的性格发生了重大转变。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女,转变成了一个既庄重又勤劳、既知礼又孝敬、既智慧又练达的少妇。

  25. 四、婴宁性格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婴宁性格转变是怎样造成的?当然不是出于她内心的自发要求,而是由于她走出山谷踏进了社会,是社会使她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婴宁性格的转变是对封建礼教压抑、窒息妇女健康天性的揭露和批判。 婴宁性格的转变,不仅具有反封建礼教的意义与妇女解放的意义,而且是人类永恒困境的象征,是整个人类永远需要协调并为之付出沉重代价的个性与群体冲突的象征。

  26. 五、整体构思的独特奇妙 (一)关于婴宁的出身 婴宁的母亲是狐狸,但她的父亲秦某却是人。这一巧妙构思,使婴宁同时兼具人与狐的双重身份,从而也就具有了人与狐的双重性格特征。 (二)关于鬼母这一形象的设置 鬼母是鬼,她无所不能,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全部机杼所在。

  27. 六、人物性格特征的鲜明生动 抓住人物个性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地进行描写渲染,是婴宁形象鲜明生动的主要原因。 婴宁的笑,非常鲜明地体现出她独特的个性心态。 婴宁的笑,十分巧妙地推动着故事情节不断向前发展。 婴宁的笑,最终被世俗消磨、吞没,这一既可悲、又无可奈何的过程,也正是小说的主题思想所在。

  28. 七、鲜花描写的浓郁象征气味 本篇小说环境描写的成功,在于作 者突出了它的鲜明特色—花。人与花相 映相照。处处充满浓郁的象征意味。 花就是笑,花开就是人笑,百花的 争奇斗妍,就是婴宁之笑的千姿百媚; 花是美的化身,写花就是写婴宁的人格 美。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