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災害案例討論與分享

災害案例討論與分享. 張賢龢, AEM. 講者介紹. 美國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研究領域 美國事故指揮體系(ICS) 美國國家災害管理體系 災害應變政策與規劃 重要經歷 國際災害管理士(AEM) 美國國家天然災害研究中心年度獎學金得主 國際災害管理協會年度獎學金得主 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防災科技學門獎學金得主. 我們從災害中學到了什麼. 不論事前如何規劃,總有意想不到的情況 福島核電廠的海嘯牆高度 ( EERI , 2011 ) 卡崔納風災 不管發生的機率再小,還是有發生的可能

onofre
Download Presentation

災害案例討論與分享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災害案例討論與分享 張賢龢,AEM

  2. 講者介紹 • 美國德拉瓦大學災害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 研究領域 • 美國事故指揮體系(ICS) • 美國國家災害管理體系 • 災害應變政策與規劃 • 重要經歷 • 國際災害管理士(AEM) • 美國國家天然災害研究中心年度獎學金得主 • 國際災害管理協會年度獎學金得主 • 教育部公費留學獎學金防災科技學門獎學金得主

  3. 我們從災害中學到了什麼 • 不論事前如何規劃,總有意想不到的情況 • 福島核電廠的海嘯牆高度(EERI,2011) • 卡崔納風災 • 不管發生的機率再小,還是有發生的可能 “In preparing for battle I have always found that plans are useless, but planning is indispensable.” ― Dwight D. Eisenhower

  4. 我們從災害中學到了什麼 2 • 災害管理的重點在管理 • 災害比人類更早存在世界上 • 災害管理的精髓在於思考問題背後的問題 • 滅火還是救人 • 民眾疏散的問題 • 數字與真人 • 疏散不是把人集中在一處即可 “Everything that can be counted does not necessarily count; everything that counts cannot necessarily be counted.” --- Albert Einstein

  5. 我們從災害中學到了什麼 3 • 防災規劃的核心在了解人類的行為 • 9/11 時的人類避難行為(Bryan,2003) • 盲從性 • 習慣性 • 弱勢的民眾需要不同的災害規劃思考 • 卡翠那風災的貧民區 • 對災害的錯誤認知 • 撒水頭會一齊開放 • 對災害的定義每個人不同

  6. 想一想 密西根大學教授Dean Yang(2008)在他的文章中提出可以設立一個國際災害復原基金 (international disaster-recovery funds)。你覺得可不可行?為什麼? 2014 返臺演講

  7. 常見對災害的錯誤認知 (Alexander, 2007) • 所有人受災致死的機率均等 • 窮人與社會邊緣人(poor and marginalized)較富人及中產階級易因災害死亡 • 在災害發生後,人群常發生恐慌(panic) • 災害發生後多數的人們會展現理性的一面 • 在災害發生後,劫掠(looting)是常發生的行為 • 災後劫掠很少見,且即便發生規模也不大,其發生的原因與原本社區狀況有關

  8. 常見對災害的錯誤認知 (續) • 災害造成大規模的混亂(chaos),因此不可能有系統地管理 • 致災的因素固定且不斷重複,科學家們在超過75年的研究後已經掌握大半 • 在災害發生後,任何救災物資均有幫助 • 匆忙的捐獻常造成現場混亂 • 災區通常只需要某些特定的資源與協助 • 不是災區所有物資都被摧毀 • 過多的物資耗用志工人力

  9. 常見對災害的錯誤認知 (續) • 災區的屍首需趕快焚化,否則易生衛生安全問題 • 匆忙的焚化屍首造成倖存者的心情低落,並增加指認的困難 • 在災害發生後,要趕快捐獻穿過的衣服 • 災民常不會穿這些舊衣,因此造成成堆的浪費 • 12/26/2004 Sri Lanka Tsunami

  10. 臺灣面臨的挑戰 2014 返臺演講 • 對未來的準備 • 人口老年化 • 政見與政策淺碟化 • 對未來的想像 • 人口過度集中

  11. 臺灣面臨的挑戰 (續) 2014 返臺演講 • 國際性的災害管理 • 國際觀的缺乏也反映在災害管理上面 • 消防署無力也無權去主導國際災害管理合作 • 英文是國家層級災害管理者的基本工具 • 溝通與協調是必備能力

  12. 臺灣面臨的挑戰(續) • 對科學視而不見 • 核彈與核電廠是否相同? • 核能,核彈與恐怖攻擊的科學根據 • (Muller, 2008) • 對日常事物不加思考 • 帶一顆原子彈上捷運? • 火場保持低姿勢會不會被踩死? • 無法將教育內容應用在生活思考之中 除了專業書籍之外,還要多讀其它科目的書,才能旁徵博引,融會貫通 2014 返臺演講

  13. 謝謝您的聆聽 hchang@udel.edu

  14. 災害管理新思維

  15. 災害管理的本質是解決人的問題 • 同樣的事件在不同的時空發生 • 森林火災 • 土石流 • 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致災的關係 • 管理人來應付災害 • 管理救災人員的身心狀態(Jensen, 1999) • 管理民眾面對災害的身心狀態 • 避難處所不能只提供食物飲水 • 官員面對災害除了陳述事實,也要有同理心

  16. 災害管理的本質是解決人的問題 “這次救災比起九二一震災,速度其實很快,至少「我的評價是很快」。但若有可改進的地方都可再改進。(08/13/2009,劉兆玄,時任行政院長)” “They [evacuees] have been treated like boxes, in many cases, warehoused.” --- Arkansas Governor Mike Huckabee relayed during Hurricane Katrina 2014 返臺演講

  17. 災害管理的本質是解決人的問題 管理組織來應變災害 Mechanistic org. • 優點 • 與官僚組織相似 • 確保命令執行 • 便於管控 • 缺點 • 缺乏彈性 • 組織越大,應變得時間越長 • 無法吸引外部人才(或志工團體)加入 適用於可預見的災害事故

  18. 災害管理的本質是解決人的問題 管理組織來應變災害 organic org. • 優點 • 廣納各種不同的意見 • 組織可大可小 • 突發狀況也可找出共識 • 缺點 • 耗費時間 • 管理困難 (Accountability) 適用於突發的大型災害

  19. Content Analysis • ICS’ official documents • NIMS document • ICS Review • ICS online training courses • ICS-100b (Introduction to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 ICS-200b(ICS for Single Resources and Initial Action Incidents)

  20. Content Analysis Mechanistic- Command and control Mechanistic- Use pre-determined rules Organic- Focus on external relationship

  21. 幾個想法 災害管理者需有強大的耐壓性(每個人都有極限),對人敏銳的觀察力,與海納百川的胸懷 災害事件的背後是社會問題的反射 想把人及組織的問題處理好不能只靠工程師 科技及其他學問永遠來自於對人的考量與尊重 實務經驗對研究災害管理有助益 2014 返臺演講

  22. 未來災害管理的趨勢 Natural science will in time incorporate into itself the science of man, just as the science of man will incorporate into itself natural science: there will be one science. --- Karl Marx •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合流 • 用社會科學來輔助自然科學建立的模型(Aguirre, El-Tawil, Best, Gill, & Fedorov, 2011) • 自然與社會科學係一體兩面,很難獨立視之(Hinchliffe, 2000) 2014 返臺演講

  23. 未來災害管理的趨勢 • 理論與實務結合 • 對這領域有興趣的同學別出了校門就往研究所鑽 • 實務工作者與學者看災害的角度不同 • 你真的懂得我們在想些什麼嗎? • 跨國界的災害管理研究 • 日本大地震影響了韓國,中國,與台灣的食品安全 2014 返臺演講

  24. "I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 -- Albert Einstein 2014 返臺演講

  25. 註釋與參考書目 Aguirre, B., El-Tawil, S., Best, E., Gill, K., & Fedorov, V. (2011). Contributions of social science to agent-based models of building evacuation.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6(3), 415-432. Alexander, D. (2007). Misconception as a barrier to teaching about disasters. Prehospital and Disaster Medicine, 22, 95-103. Bryan, J. (2003). Human behavior and fire. In K. Throne (Ed.), Human behavior in fire emergencies (pp. 3-35) National Fire Protection Associati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EERI). (2011). The march 11, 2011, great east japan (tohoku) earthquake and tsunami: Social dimensions. Retrieved from http://www.eqclearinghouse.org/2011-03-11-sendai/files/2011/03/Japan-SocSci-Rpt-hirez-rev.pdf 2014 返臺演講

  26. 註釋與參考書目(續上頁) Hinchliffe. (2000). Living with risk: The unnatural geography of environmental crises. In Hinchliffe, S., and Woodward, K. (Ed.), The natural and the social: Uncertainty, risk, change (pp. 117-155). USA: Routledge. Jensen, R. (1999). Mass fatality and casualty incidents: A field guide. USA: CRC Press LLC. Muller, R. (2008). Physics for future presidents: The science behind the headlines. U.S.A: W. W. Northon & Company, Inc. Quarantelli, E. L. (2005). A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disasters of the 21st century. In Perry, R.W., & Quarantelli, E.L. (Ed.), What is a disaster? new answers to old questions (pp. 325-396). Philadelphia: Xlibris. Yang, D. (2008). Coping with disaster: The impact of hurricanes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flows, 1970-2002, Journal of Economic Analysis & Policy, 8 2014 返臺演講

  27. 感謝您的聆聽 hchang@udel.edu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