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0

第二节 阻燃整理

第二节 阻燃整理.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背景 第二节 阻燃整理的概念 和 评价 第三节 阻燃机理 第四节 阻燃剂 第五节 阻燃整理的方法. 从 1998 年到 2010 年问共发生火灾 1757099 起,每年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到 12 . 08 亿元,平均每年有 2088 人在火灾中失去生命。 2011 年,全国共接报火灾 125402 起,死亡 1106 人,受伤 572 人,直接财产损失 18.8 亿元 2012 年 1 至 10 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 11 万起,死亡 1123 人,受伤 582 人,直接财产损失 12.5 亿元. 一、 背景.

ophira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二节 阻燃整理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节 阻燃整理

  2. 主要内容 • 第一节 背景 • 第二节 阻燃整理的概念和评价 • 第三节 阻燃机理 • 第四节 阻燃剂 • 第五节 阻燃整理的方法

  3. 从1998年到2010年问共发生火灾1757099起,每年的火灾直接经济损失到12.08亿元,平均每年有2088人在火灾中失去生命。 2011年,全国共接报火灾125402起,死亡1106人,受伤572人,直接财产损失18.8亿元 2012年1至10月份,全国共发生火灾11万起,死亡1123人,受伤582人,直接财产损失12.5亿元 一、背景

  4. 吉林省宝源丰禽业公司特别重大火灾事故,119人遇难

  5. 2007年吉林辽源市最大医院---中心医院发生火灾, 造成38人死亡

  6. 上海2010.11.15高层起火,10人死,消防员3牺牲

  7. 纺织品阻燃的重要性 ◆ 约20%的住宅火灾是由纺织品引起的(即纺织品是首先被引燃的材料),50%以上的死亡是由这些(纺织品)火灾造成的。也有统计,一半的火灾是由纺织品引起的。 ◆消防难度增加:现代化大城市人口密集、高层与地下建筑越来越多,灭火工作难度很大,为减少火灾发生及降低火灾危害,包括阻燃纺织品在内的阻燃系列产品的开发被提上日程,对纺织材料进行阻燃整理显得更为重要。

  8. ◆特殊作业环境要求阻燃防护纺织品 ; ◆强制性法规要求特殊场所使用阻燃纺织品。 1989年通过法律强制实施在英国国内市场销售阻燃装潢型家具。 美国、日本推出法规,要求儿童、老人的睡衣有阻燃性; 我国法规规定,在交通工具(飞机、火车、轮船等)、影剧院 等场所使用阻燃纺织品。

  9. 二、阻燃整理的基本概念 1.织物的可燃性 1)着火性:即着火点高低,表示起火的难易。 2)燃烧性能:在特定条件下,样品燃烧的速率 3)燃烧的毁坏性: 燃烧中,通过热传导使皮肤T↑,引起灼伤。 还有烟及有毒气体的危害。 2.阻燃整理是指经过整理的织物具有不同程度的阻止 火焰蔓延的能力,离开火源后,能迅速停止燃烧。

  10. 3.阻燃整理目的 • 降低织物的燃烧性 • 火焰蔓延速度慢 • 离开火源后能自行熄灭 • 不发生阴燃

  11. 4. 纤维按燃烧性能一般分为: (1)不燃性:玻璃纤维、石棉、钢铁纤维等 (2)难燃性:聚氯乙烯,聚丙烯腈等 (3)可燃性:羊毛,丝,涤纶、尼龙等 (4)易燃性:纤维素纤维,硝化纤维素

  12. 阻燃纺织品:是用来防止火灾的发生和保护 人体免受烧伤。 第一个要求重点针对装饰织物, 第二个要求是指阻燃防护服. 从实际使用要求出发,装饰织物耐洗性可以 差一点,有熔融特性的不一定是坏事。 但是,阻燃服装就要求耐洗,燃烧时没有熔融,阻燃剂对人体无害,处理织物与皮肤长期接触不会发生皮炎或引发癌症,至于在燃烧时释放有毒气体或浓烟的,它危及救援人员,也在禁用之列。

  13. 5.阻燃(整理)效果的评定指标(1)燃烧试验样法:试样于阻燃试验仪中,固定试5.阻燃(整理)效果的评定指标(1)燃烧试验样法:试样于阻燃试验仪中,固定试 样,使试样下端离火口距离为19cm,调节火焰 高度为38mm , 试样12S取出,计算剩余燃烧 时间和阴燃时间。阴燃停止后,按规定的方法 测出损毁长度(炭长) 根据试样与火焰的相对位置,可以分为垂直法、 倾斜法和水平法。 一般来说,垂直法比其它方法更严厉些,垂直 法适用于装饰布、帐篷、飞机内装饰材料等; 倾斜法适用于飞机内装饰用布;水平法适用于 衣用织物等普通织物。 余燃:离开火源后保持烛状燃烧的时间 炭长:烧焦的长度

  14. (2)测需氧指数(LOI) OI指样品在N2、O2混合气体的环境中保持烛状 燃烧所需O2的最小体积分数,即: 氧指数越高,表示它在空气中越不容易燃烧, 即说明该物质的阻燃性能越好。

  15. 纤维燃烧性能与极限氧指数 纤维 LOI值(%) 不燃纤维 ≥35 阻燃纤维 难燃纤维 27-34 可燃纤维 20-26 非阻燃纤维 易燃纤维 ≤20

  16. 三、阻燃机理 1.织物燃烧机理 燃烧包括:裂解和燃烧两个过程 纺织品无蒸气压,在燃烧前,必然先发生分解,生成挥发性的可燃性气体,再与氧反应发生燃烧。 纺织材料分解温度和热裂解产物决定于材料的组成。不同的高聚物具有不同的热分解温度和产物,因此燃烧机理和燃烧性能不同。

  17. 纺织品的燃烧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1)加热(heating)――热量从火源传递到织物 (2)热裂解(pyrolysis)――织物受热开始分解 (3)挥发(volatiligation)――热分解化合物的扩散及对流 (4)氧化(oxidigation)――热分解产物与大气中的氧发生反应(产生光和热) 图1聚合物燃烧过程示意图

  18. 从纺织品燃烧的四个阶段分析,控制每个阶段都有可能使其停止燃烧: (1)去除热源或冷却基质,使织物达不到裂解温度。 (2)选择既不分解又不挥发的稳定的基质;或改变基质的热分解历程,显著减少可燃性气体的生成量。 (3)降低燃烧区内氧气浓度以终止氧化。 (4)干扰火焰的燃烧反应,减少燃烧产生的热量

  19. 纤维素纤维分解燃烧模型图

  20. 纤维素纤维是一种易燃性纤维。在较低温度下热裂解时,可能发生分子链1,4一甙键的断裂,继而残片发生分子重排,并首先生成左旋葡萄糖。左旋葡萄糖可通过脱水和缩聚作用形成焦油状物质,接着在高温的作用下又分解为可燃的有机物、气体和水。纤维素纤维是一种易燃性纤维。在较低温度下热裂解时,可能发生分子链1,4一甙键的断裂,继而残片发生分子重排,并首先生成左旋葡萄糖。左旋葡萄糖可通过脱水和缩聚作用形成焦油状物质,接着在高温的作用下又分解为可燃的有机物、气体和水。

  21. 整个燃烧过程是一系列非常剧烈的氧化反应。 实验表明,这是由高度活泼的羟基自由基和氢自由基引发的链式反应。 羟基自由基是维持链式反应的关键,羟基自由基浓度越大,燃烧反应速度就越快。

  22. 2. 阻燃机理 • 保护膜机理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形成了一层不燃烧的保护膜,覆盖在材料上,隔离空气而阻燃。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 玻璃状薄膜 •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的分解成为不挥发、不氧化的玻璃状薄膜,覆盖在材料的表面上,隔离空气(或氧),从而达到阻燃的目的。如使用卤代磷作阻燃剂就是这种情况。

  23. 硼酸和水合硼酸盐都是低熔点的化合物,加热时形成玻璃状涂层,覆盖于聚合物之上。硼酸和水合硼酸盐都是低熔点的化合物,加热时形成玻璃状涂层,覆盖于聚合物之上。 • 当温度高于325℃时,B2O3软化形成玻璃状物质。 • FB阻燃剂即硼酸锌2ZnO·3B2O3·3.5H2O,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硼阻燃剂。它在300oC以下稳定,在300℃以上释出结晶水,吸收大量热能,最终生成B2O3玻璃状薄膜,覆盖于聚合物上,起到隔热排氧的功能。

  24. 隔热焦炭层 • 阻燃剂在燃烧温度下使材料表面脱水炭化,形成一层多孔性隔热焦炭层,从而阻止热的传导而起阻燃作用。如经磷化物处理过的纤维素,当受热时,纤维素首先分解出磷酸,它是一种有很好脱水作用的催化剂,与纤维素作用的结果,脱去水分留下焦炭。当受强热时,磷酸聚合成聚磷酸。后者是一种更强有力的脱水催化剂。 • 实验中发现,生成的焦炭量在一定范围内与磷的含量呈很好的线性关系,生成的焦炭呈石墨状,焦炭层起着隔绝内部聚合物与氧的接触,使燃烧窒息的作用。同时焦炭层导热性差,使聚合物与外界热源隔绝,减缓热分解反应。

  25. 不燃性气体机理 • 阻燃剂能在中等温度下立即分解出不燃性气体,稀释可燃性气体和冲淡燃烧区氧的浓度,阻止燃烧发生。这类催化剂的代表为含卤阻燃剂,有机卤素化合物受热后释出HX。 • HX是难燃性气体,不仅稀释空气中的氧,而且其相对密度比空气大,可替代空气形成保护层,使材料的燃烧速度减缓或熄灭,HBr与HCl的重量比为1∶2.2,因而含溴阻燃剂的效能约为含氯阻燃剂效能的2.2倍。 • 硼系阻燃剂,如硼酸、水合硼酸盐、FB阻燃剂等,加热时脱去水分,稀释空气中的氧,抑制燃烧反应。氮阻燃元素,如(NH2)HPO4、NH4H2PO4、(NH4)2SO4等,主要以受热形成的H2SO4起脱水碳化催化剂作用,同时释放出的氨气为难燃性气体,氨稀释空气氧的浓度,起到阻燃作用。

  26. 冷却机理 • 阻燃剂能使聚合物材料的固体表面在较低温度下熔化,吸收潜热或发生吸热反应,大量消耗掉热量,从而阻止燃烧继续进行。此类阻燃剂的代表有氢氧化铝和氢氧化镁。 • 氢氧化铝即三水合氧化铝。当温度在200℃以内时,水合分子与氧化铝结合非常紧密,不易释出,此时外部加入的热量由于聚合物本身的熔化而吸收消耗掉,氢氧化铝仅作为填料存在于材料中,当温度升到大于250℃,氢氧化铝发生分解,吸收大量热量,并生成水。 • 产生的水汽化,亦需吸收大量潜热,从而降低聚合物温度,减缓和阻止燃烧。 • 氢氧化镁与氢氧化铝类似,在340℃左右开始吸热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生成的水吸收大量热能,降低温度,达到阻燃效果。

  27. 终止链锁反应机理 • 阻燃剂的分解产物易与活性游离基作用,降低某些游离基的浓度,使作为燃烧支柱的链锁反应不能顺利进行。聚合物燃烧时,一般分解为烃,烃在高温下进一步氧化分解成OH·游离基。OH·的链锁反应使得火焰燃烧持续下去。 • 因此,如能将发生链锁反应的HO·除去,则能有限地防止燃烧。

  28. 由于在上述众多的游离基中,HO·游离基能量很高,反应速度很大,所以燃烧速度取决于OH·的浓度大小。当有含卤阻燃剂存在时,由于它在燃烧温度下分解产生卤化氢HX,而HX能捕获高能量的OH·游离基,并生产X·和H2O,同时X·与聚合物分子反应生成HX,又可用来捕获HO·,如此循环下去,即可将HO·促成的链锁反应切断,这就终止了烃的燃烧,达到阻燃的目的。由于在上述众多的游离基中,HO·游离基能量很高,反应速度很大,所以燃烧速度取决于OH·的浓度大小。当有含卤阻燃剂存在时,由于它在燃烧温度下分解产生卤化氢HX,而HX能捕获高能量的OH·游离基,并生产X·和H2O,同时X·与聚合物分子反应生成HX,又可用来捕获HO·,如此循环下去,即可将HO·促成的链锁反应切断,这就终止了烃的燃烧,达到阻燃的目的。 • 协同作用机理 • 阻燃剂的复配是利用阻燃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提高阻燃效能,称为协同增效作用。常用的协同作用体系有锑-卤体系、磷-卤体系、磷-氮体系。

  29. 锑-卤体系 • 锑常用的是Sb2O3,卤化物常用的是有机卤化物。 • Sb2O3-有机卤化物一起使用,能发挥阻燃作用,其机理认为:它与卤化物放出的卤化氢作用,生成SbOCl。 • SbOCl热分解产生SbCl3。 • SbCl3是沸点不太高的挥发性气体,这种气体相对密度大,能长时间停留在燃烧区内稀释可燃性气体,隔绝空气,起到阻燃作用;其次,它能捕获燃烧性的游离基H·,HO·,CH3·等,起到抑制火焰作用。另外,SbCl3在火焰的上空凝结成液滴式固体微粒,其壁效应散射大量热量,使燃烧速度减缓或停止,有人报道SbCl3可进一步还原成金属锑。它与聚合物脱HCl或形成的不饱和化合物反应,形成交联聚合物,提高了此类的热稳定性。

  30. 磷卤体系 • 磷与卤素共存于阻燃体系中并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将磷化物和溴代多元醇用作聚氨酯泡沫的阻燃剂,研究其阻燃效能(OI值)及焦炭生成量与磷、溴含量之间的关系发现,阻燃剂中磷几乎全部转入到焦炭中,而且溴也转入到焦炭中,两者都促使焦炭生成量的提高;还发现300℃以下生成的焦炭中,磷原子和溴原子比例为1∶1,在500℃下生成焦炭中,它们的比例为1∶2.5~3.0。这表明磷和卤素间有着特殊的相互作用。当采用芳香族溴化物时,这种作用消失。 • 对磷-卤协同作用机理的研究还很不完善,磷-卤体系的相互作用不仅取决于聚合物,也取决于磷化物和卤化物的结构。例如,在聚烯烃、聚丙烯酸酯和环氧树脂中,其作用为协同作用;在聚丙烯腈中呈加合增效作用;在聚氨基甲酸酯中呈对抗作用。

  31. 磷-氮体系 • 磷阻燃剂中加入含氮化合物后,常可减少磷阻燃剂用量,说明二者结合使用效果更好。例如,用磷酸和尿素将棉织物进行磷酰化,这是一种较早的棉织物阻燃处理方法,它们的结合降低了磷酸用量。 • 氮化物(如尿素、氰胺、胍、双氰胺、羟甲基三聚氰胺等)能促进磷酸与纤维素的磷酰化反应,其过程如下: 磷酸与含氮化合物反应形成磷酰胺。 • 形成的磷酰胺更易与纤维素发生成酯反应,这种酯的热稳定性较磷酸酯的热稳定性好。

  32. 磷-氮阻燃体系能促使酯类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形成焦炭和水,并增加焦炭残留物生成量,从而提高阻燃效能。磷-氮阻燃体系能促使酯类在较低温度下分解,形成焦炭和水,并增加焦炭残留物生成量,从而提高阻燃效能。 • 磷化物和氮化物在高温下形成膨胀性焦炭层,它起着隔热阻氧保护层的作用,含氮化合物起着发泡剂和焦炭增强剂的作用。 • 氮化物通过对磷的亲核作用,使聚合物形成许多P-N键,P-N键具有较大的极性,结果使磷原子的亲电性增加(即磷原子上缺乏电子程度增加),Lewis酸性增加,有利于进行脱水碳化的反应。 • 含氮基团对磷化物中R-O-P键发生亲核进攻后,使磷以非挥发性胺盐形式保留下来,使之具有阻止暗火的作用。 • 基于元素分析得知,残留物中含氮、磷、氧三种元素,它们在火焰温度下形成热稳定性无定形物,犹如玻璃体,作为纤维素的绝热保护层。 • 由上述观点可见,磷-氮体系的阻燃过程主要是保护膜机理。

  33. 四、阻燃剂的种类

  34. 阻燃剂的分类 • 按化合物的种类分裂 分为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两大类。 • 无机化合物主要包括:氧化锑、水和氧化铝、氢氧化镁、硼化合物; • 有机化合物主要包括有机卤化物(约占31%),有机磷化物(约占22%)。 • 按使用方法分类 可分为添加型阻燃剂和反应型阻燃剂。 • 添加型阻燃剂是在聚合物加工过程中,加入具有阻燃作用的液体或固体的阻燃剂。其优点是使用方便,适应面广,但对合成纤维性能影响较大。添加型阻燃剂主要包括磷酸酯、卤代烃和氧化锑等。 • 反应型阻燃剂是在聚合物制备过程中作为单体之一,通过化学反应使它们称为聚合物分子链的一部分。它对聚合物使用性能影响小,阻燃性持久。反应型阻燃剂主要包括卤代酸酐和含磷多元醇、乙烯基衍生物、含环氧基化合物等。

  35. 添加型阻燃剂 • 有机卤化物 阻燃机理:①在一定温度下阻燃剂分解产生卤化氢,它是不燃性气体,它稀释了聚合物燃烧时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冲淡了燃烧区的浓度,阻止了聚合物的继续燃烧; ②燃烧生成的HX极易与HO·等活性游离基结合,从而降低了其浓度,也就抑制了燃烧的发展; ③含卤酸类能促进聚烯烃在燃烧时,固体碳的形成有利于阻燃。

  36. 从化学键能得知:C-C键能347.8kJ/mol,C-H键能414.8kJ/mol,C-Cl键能339.4kJ/mol,C-Br键能284.5kJ/mol。所以C-X键较C-C键容易断裂。阻燃剂受热时则释出HX,从H-X键键能看出:H-Cl 433.54kJ/mol,H-Br 365.8kJ/mol,H-Br键的键能小于H-Cl键的键能,HBr捕获游离基的能力比HCl强, • 含溴阻燃剂的效能比含氯阻燃剂的效能高。 • 卤素元素的阻燃效果为I>Br>Cl>F。C-F键很稳定,难分解,故阻燃效果差;碘化物的热稳定性差,所以工业上常用溴化物和氯化物。 • 卤代烃类化合物中烃类阻燃效能顺序为:脂肪族>脂环族>芳香族。但脂肪族卤化物热稳定性差,加工温度不能超过205℃;芳香族卤化物热稳定性好较好,加工温度可以高达315℃。

  37. 芳香族溴化物主要品种 • 溴代联苯醚 • 主要品种是十溴联苯醚。它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芳香族溴化物,在300℃是稳定的 • 它是由二苯醚在卤代催化剂存在下(如Fe粉)和溴进行反应而制得。

  38. 四溴双酚A(TBA或TBBPA) • 又叫4,4’-异亚丙基双(2,6-二溴苯酚),它是将双酚A溶于甲酸或乙醇水溶液中,在室温下进行溴代,溴代后再通入氯气。 • 四溴双酚A是多种用途的阻燃剂,可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又可作为反应型阻燃剂。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可用于抗冲击聚苯乙烯、ABS树脂、AS树脂及酚醛树脂等。四溴双酚A还是目前最有实用价值的反应型阻燃剂之一。 • 四溴双酚A的产量在国内外有机溴阻燃剂中均占首位。

  39. 四溴双酚A双(2,3-二溴丙基)醚 • 工业上是将四溴双酚A溶于氢氧化钠乙醇或甲醇溶液中,与氯丙烯进行反应,生成四溴双酚A双(丙烯基)醚,再将四溴双酚A双(丙烯基)醚溶于卤代烷中(如四氯化碳、氯仿等),加入计量的溴进行溴代,溴代后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除去未反应的溴,将溶剂蒸出即可得到产品。 • 四溴双酚A双(2,3-二溴丙基)醚为白色至淡黄色粉末,用于聚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及聚氯乙烯中。

  40. 四溴双酚S的化学名称为3,5,3’,5’-四溴-4,4’-二羟基二苯砜,它是将双酚S溶于四氯化碳中,然后再加入少量水,在搅拌下加入计量的溴,反应温度保持在20~40℃,反应后在70℃保温2h,残存的溴用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得到产品。四溴双酚S的化学名称为3,5,3’,5’-四溴-4,4’-二羟基二苯砜,它是将双酚S溶于四氯化碳中,然后再加入少量水,在搅拌下加入计量的溴,反应温度保持在20~40℃,反应后在70℃保温2h,残存的溴用亚硫酸钠水溶液处理,冷却过滤,用水洗涤,干燥后得到产品。 • 四溴双酚S为白色粉末,应用范围与四溴双酚A相似,作为添加型阻燃剂可用于聚乙烯、聚丙烯及聚苯乙烯。

  41. 三(2,3-二溴-1丙基)氰酸酯 • 此是纤维上常用的阻燃剂,热稳定性较好,可用于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氨酯泡沫塑料、聚酯及聚碳酸酯等,并可作合成纤维防燃整理剂,尤其是用于丙纶。

  42.     有机磷系阻燃剂 • 有机磷化物是最主要的添加型阻燃剂,其阻燃效果比溴化物要好,主要类型有:磷酸酯、含卤磷酸酯和膦酸酯三大类。 • 磷酸酯 • 磷酸酯中主要包括磷酸三甲苯酯(TCP)、磷酸甲苯二苯酯(CDP)和磷酸三苯酯(TPP)等,脂肪族磷酸酯中较重要的有磷酸三辛酯(TOP)。 • 磷酸酯是由醇或酚与三氯氧磷反应而得,或由醇或酚与三氯化磷反应,氯气氧化、水解制得。磷酸酯主要作为阻燃增塑剂,用于聚氯乙烯树脂和纤维素。 • 含卤磷酸酯 • 含卤磷酸酯分子中含有卤和磷,由于卤和磷的协同作用,所以,阻燃效果较好,是一类优良的添加型阻燃剂。

  43. 磷酸三(β-氯乙基)酯(TCEP)的合成: • 第一种方法是由三氯化磷与氯乙醇酯化,再经氧化(氧化剂为SO3、KMnO4等)而得: • 第二种方法是由三氯氧磷与氯乙醇酯化: • 第三种方法是由三氯氧磷与环氧乙烷反应制备最有工业实用价值: • TCEP热分解温度240~280℃,水解稳定性良好。广泛用于醋酸纤维素、硝基纤维清漆、乙基纤维漆、聚氯乙烯、聚氨酯、聚醋酸乙烯、酚醛树脂等。除阻燃性外,它还可以改善材料的耐水性、耐候性、耐寒性、抗静电性、手感柔软性,但存在着挥发性高,持久性差的缺点。一般添加量为5~10份。

  44. 常见的含卤磷酸酯类阻燃剂

  45.       卤化鏻 • 系由烷基卤化物与膦R3P反应制得。 • 代表性品种是亚乙基双三(2-氰乙基)溴化鏻(ETPB),商品名称Cyagard RF-1;四(2-氰乙基)溴化鏻(TPB),商品名称Cyagard RF-272。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