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七章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及其控制

第七章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及其控制. 第一节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一、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 、巷道围岩应力:. 弹性变形应力分布. 塑性变形应力分布. 2 、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 峰值一般在煤壁前 4~8 米, 影响范围为 40~50 米。少 数可达 60~80 米。应力集 中系数为 2.5~3 。 工作面倾斜方向固定支承压力范围一般为 15~30 米。 少数可达 35~40 米,峰值一般距煤壁 15~20 米,应力集中 系数为 2~3 。

orsen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七章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及其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章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及其控制

  2. 第一节 采区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一、受采动影响巷道的围岩应力: 1、巷道围岩应力: 弹性变形应力分布 塑性变形应力分布

  3. 2、回采工作面周围支承压力分布: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 峰值一般在煤壁前4~8米, 影响范围为40~50米。少 数可达60~80米。应力集 中系数为2.5~3。 工作面倾斜方向固定支承压力范围一般为15~30米。 少数可达35~40米,峰值一般距煤壁15~20米,应力集中 系数为2~3。 在拐角区要形成应力叠加,应力集中系数可达5~7。

  4. 3、采动引起的底板应力分布: 一侧采空 两侧采空 影响深度为1.5~2B 影响深度为3~4B 压力传递影响角一般为30~40度

  5. 4、构造应力对巷道稳定性的影响: 1)构造应力特点: 以水平应力为主,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区域性。 2)水平应力对巷道的影响: 影响 薄层页岩岩层面滑移 厚层砂岩剪切、失稳冒落 巷道顶板—— 巷道底板——软岩(煤层)底臌、蠕变 巷道两帮——引起拉应力,破裂、鼓出、塌落 3)合理巷道方向: 巷道轴向与最大主应力夹角小于25—30度

  6. 5、相邻巷道合理距离: 一般间距: 大巷———20~40米(围岩稳定取小值,不稳定取大值); 上下山——15~30米; 集中巷——15~30米。

  7. 二、走向平巷矿压显现规律: 1、巷道围岩变形量: 顶底板移近量——巷道中心线高度减少值; 两帮移近量———巷道腰线平距减少值。 总变形量:

  8. 2、走向平巷矿压显现特点: Ⅰ:巷道掘进段——弹塑性、量小、趋于稳定、时间短; Ⅱ:无采掘影响段——主要为流变,受岩性影响较大; Ⅲ:采动影响段——前30~50m,后40~60m(峰值5~20m),量大; Ⅳ:采动影响稳定段——位移、变形均较小,工作面后方100米以远; Ⅴ:二次采动影响段——影响剧烈程度及影响范围均较第一次为大。

  9. Ⅰ—卸载带;Ⅱ—支承压力带;Ⅲ—原岩应力带Ⅰ—卸载带;Ⅱ—支承压力带;Ⅲ—原岩应力带 三、倾斜巷道矿压显现规律 Ⅰ、原始压力带 显现轻微,一般不受破坏。 Ⅱ、支承压力影响带 工作面距巷道40~50m开始 变形、破坏严重,移近速度 达10mm~30mm/d。峰值区严重。 Ⅲ、煤体边缘卸载带 煤体破坏,应力降低,向平衡过度,移近量仍较大。

  10. 第二节 采区巷道矿压控制原理 一、“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原理 支架——围岩构成统一的力学体系,二者之间有相互作用,而二者合之又共同承载。 1、支架—围岩相互作用的基本状态: 给定载荷状态——支架仅承受其自重作用,与母体岩层的移动变形无关。 给定变形状态 ——支架阻力与围岩移动性质、支架特性有关。

  11. 2、“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原理: 由曲线有: 支撑力↑ →位移量↓ 支撑力↓ →位移量↑ 支撑力不可能完全限制围岩的位移; 支撑力小到一定程度,围岩变形急剧增大,甚至破坏; 合理支撑力应在曲线拐点附近。

  12. 3、“支架—围岩”相互作用原理的应用: 1)二次支护 2)柔性支护——允许产生一定变形。 3)主动支护——加大围压,提高围岩强度。

  13. 第三节 巷道保护基本措施 一、基本原则: 允许围岩变形、提高围岩强度、降低围岩应力。 二、基本方法和途径: 1、控制方法: 巷道保护——使围岩应力与岩体强度相适应 (采用适当断面,预留断面,煤柱护巷,巷道在减压区) 巷道支护——架设支架防止围岩过度变形与移动 巷道维修——改换已恶化的支撑系统,恢复围岩移动稳定性。 2、控制原理 抗压 让压 躲压 移压

  14. 三、基本措施: 将巷道布置在岩性好的岩层内 将巷道布置在应力降低区 对巷道进行卸压保护 常用方法为:卸压 无煤柱护巷

  15. 1、巷道卸压保护: 卸压原理——采用人为方法,改变周边围岩应力分布,使 峰值应力内移,巷道处于应力降低区。 1)巷道跨采卸压: 跨采类型 纵跨——采面推进方向与巷道轴向平行; 横跨——采面推进方向与巷道轴向垂直。 纵跨——巷道逐段受采动影响(岩石集中巷); 横跨——巷道全长同时受采动影响(上山石门) 矿压特点 跨采期间围岩移近量大,过后稳定。

  16. 2)开槽(松动)卸压: 巷道周边开槽(孔)卸压 巷道围岩松动爆破卸压 卸压措施 开槽后可改变周边应力分布状态,使应力内移。 无切缝 两帮切缝 顶底切缝 两帮顶底切缝

  17. 3)卸压巷硐卸压: 卸压巷硐位置 巷道一侧——被保护巷变形减少70—90%; 巷顶————被护巷移近量为原来1/7—1/12; 宽面掘巷——矸石带填充,隔离,效果好。 一侧卸压 顶板卸压 宽巷卸压

  18. 4)掘前预采: 在岩巷尚未掘进时,先将其上部煤层采掉,然后在采 空区下掘进岩石巷道,使之在应力降低区。 为效果最理想的方法。 巷道围岩变形量减小 4/5—5/6。 要求岩巷距煤层较近, 距开采区域平距足够。

  19. 2、无煤柱护巷技术 1)护巷煤柱的稳定性: 留设煤柱 优点:可双巷掘进;技术简单;对通风、运输、排 水、 安全有利; 缺点:煤损大;风巷受二次采动影响,维护费高;不利底 板巷道稳定;成为冲击地压、煤炭自燃隐患。

  20. 2)煤柱的应力分布: 形成: Ⅰ——破裂区 Ⅱ——塑性区 Ⅲ——弹性区 Ⅳ——原始应力区 一侧采空 煤柱很宽 煤柱较宽 煤柱较窄

  21. 3)沿空掘巷的三种方式: 完全沿空掘巷;留小煤皮掘巷;保留部分老巷掘巷

  22. 第四节 采区巷道支护 • 一、巷道支护原则: • 支护特点:临时性、可变形。 • 支护要求:确保安全,维护最小允许断面。 • 基本支护类型: • (1)木支护:梯形(对棚或密集等) • (2)金属支架: • 工字钢梯形支架 • 平顶可缩金属支架 • 拱形可缩性金属支架 • 棚间距0.5~0.7m • (3)锚杆支护:

  23. 二、巷道金属支架支护: 1、U 型钢可缩性支架: (拱可缩) U 型钢型号:U18、U25、U29、U36 (kg/m) 1)基本结构类型: 三节规格: 10.4;12;14

  24. 2)支架连接件: (螺栓连接件, 楔式连接件) 上限位连接件 中间连接件 下位连接件 螺栓连接件:强度高、刚性大、可缩性好、工作 阻力稳定、型钢滑移平稳。

  25. 2、矿用工字钢支架: 刚性特性,可缩量小,适用于围岩稳定条件。 通过增加接榫木垫、棚腿插入底板(垫柱鞋)等措施 可以增加适量可缩量。 现场以梯形支架为主,拱型有如下类型: 拱顶斜腿 拱顶直腿 锚喷加强拱顶

  26. 三、 巷道锚杆支护 1、锚杆种类与锚固力: 锚杆分类 锚固力 机械锚固式——账壳式、倒楔式、楔缝式; 粘结锚固式——树脂、快硬水泥、水泥沙浆; 摩擦锚固式——缝管式、水胀式管状锚杆。 托锚力——安装时,拖板与锚杆的预紧力; 粘锚力——粘结摩擦力与锚杆轴力; 切向锚固力——限制岩块沿弱面滑动的力。

  27. 2、锚杆支护原理: 1)悬吊原理 2)组合梁原理 3)压缩拱原理 4)最大水平应力原理 5)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28. 3、组合锚杆支护: 1)锚梁网联合支护: 锚杆 + 钢带+ 金属网 2)桁架锚杆支护: 锚杆 + 拉杆 + 拉紧器 + 垫块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