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及經濟整合影響

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及經濟整合影響. 國 民 黨 副 主 席 江 丙 坤 博 士 2007 年 8 月. 目 錄 一、前 言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四、東亞經濟整合排除台灣之威脅 五、 台灣因應之道. 一、前  言.

Download Presentation

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及經濟整合影響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及經濟整合影響 國 民 黨 副 主 席 江 丙 坤 博 士 2007年8月

  2. 目 錄 一、前 言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四、東亞經濟整合排除台灣之威脅 五、台灣因應之道

  3. 一、前  言 • 自1997年7月2日泰國首先引爆亞洲金融風暴以來,迄今已滿十週年,當時(1997~99)以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與韓國等五個國家受創最嚴重;中國與越南因外匯管制而能阻絕風暴衝擊;新加坡位居東協核心,受創難免;香港恰於7月1日被中國接管,受到雙重衝擊;正面臨經濟泡沫襲擊的日本也因而雪上加霜,復甦受挫;台灣因外匯自由、經濟平衡發展且政策因應得當,受到影響最小;近年快速發展的印度則在風暴圈之外。 • 十年來,最受創五國,均快速恢復再起;中國、越南、印度等未受創國家更加速成長;日本也在厲行結構改革,逐漸擺脫失落的十年;台灣首要競爭對手-韓國,不僅擺脫風暴,正以後來居上之勢超越台灣。 • 台灣曾因安然度過亞洲金融風暴而備受稱譽,然而,2000年後台灣內生的政治與經濟風暴,卻逐漸腐蝕原來享有的優勢不僅未擴大領先風暴國家,反被競爭對手逐漸逼近、超越。 1

  4. 一、前  言 日本 香港 韓國 印尼 泰國 新加坡 菲律賓 馬來西亞 中華民國 • 亞洲金融風暴時,政府採取穩定股市、振興房市、擴大內需 (638億)等措施,1998年亞洲自由國家經濟成長率臺灣一枝獨 秀達4.6%,失業率僅2.7 %,1999年雖有921大地震,失業率仍 在3%之內。 2

  5. 一、前  言 馬來西亞 中華民國 菲律賓 新加坡 日本 泰國 韓國 香港 印尼 2001年台灣經濟成長率位居亞洲倒數第二 3

  6.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1.1997風暴至今十年來,亞洲主要經濟體分三個段速成長,較晚開發的中國大陸、印度與越南以平均>8%高速成長;東協與四小龍則以約5%中度成長;已開發的日本僅以平均<2%成長。近年亞洲開發中經濟體平均以8%速度成長。 4

  7.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2.比較具相互競爭性的東協與四小龍:1998年除台灣安然維持4.6%的正成長外,其餘均受重創而負成長,隨後各國經濟雖均明顯恢復,但成長速度已不復當年。亞銀2007年報告,風暴最受創五國,1990-06(風暴前)與2000-06(風暴結束後)相較,平均成長率減緩2.5個百分點,約從7.5%降至5%;然而,台灣卻從6.9%降至3.8%,減緩3.1個百分點,2000-06期間成長率屢居倒數地位,顯示台灣內部風暴不小於上述5國金融風暴。 5

  8.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3.與1997年(風暴前)之經濟規模相較:迄2006年各國十年來累積之經濟成長幅度也分為三段速,就中段而言,2000年前台灣尚居領先地位2001、04分別被韓、星超越,2006被香港趕上,東協也逼近,顯示台灣原先因金融風暴而享有的擴大優勢,在2000年後逐年消耗殆盡,可見台灣近年經濟累積受創程度甚至大過亞洲金融風暴受創國家。 6

  9.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4.1998年各國出口均受重創而負成長,2001年再受網路泡沫衝擊,東協及星、韓的出口成長率均快速反彈,並自2003年起明顯超越台灣,顯示風暴受創國家出口競爭力再起,甚至後來居上。 東協6: 星、 馬、泰、印、菲、汶萊 7

  10.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5. 與1997年(風暴前)之出口規模相較:迄2006年韓、星及東協均快速回復,累積之出口成長幅度先後超越台灣。韓國(台灣最競爭的對手)超越的幅度也最大,顯示台灣出口競爭力近幾年來嚴重下滑。 東協6: 星、 馬、泰、印、菲、汶萊 8

  11.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 日本、中國大陸與韓國分別為東亞前三大經濟體,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各不相同,十年期間各有突破性作為,克服金融風暴的負面衝擊,將各自經濟發展帶入新的境界。 • 韓國因1997年11月外匯枯竭,向IMF求助並接受干預與監督,適逢金大中1998年初上台,全面厲行改革,整頓財閥、開放外資、精簡政府、取消對企業不當干預與保護、下放權力強化地方自治、公私機構透明化、改善勞資關係機制、政治和解不搞政治報復等等,還很有遠見地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近年韓國電子、汽車等產業重振雄風,文化產業的“韓流”亦席捲亞洲各國,平均國民所得後來居上,超越台灣,出口領先台灣的幅度日益擴大。 9

  12. 6. 韓國vs.台灣 : 韓國出口領先擴大,平均每人GDP超越台灣1997~2006年期間,韓國出口由台灣的1.10倍擴大為1.45倍 ; 對韓逆差由26.6億增至78.5億美元;平均每人GDP則由台灣的0.81倍,到1.15倍。 單位:億美元 單位:美元 10

  13.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 日本於1990年代初泡沫經濟破滅後的十年期間,由於制度與政策僵化,跟不上國內外政經情勢的快速演變,以致經濟發展長期陷入停滯,過度仰賴舉債建設刺激景氣,效果不彰,2000年國債達GDP 1.3倍以上,國民信心受到重創,國際地位及影響力式微,造成所謂「失落的十年」。 • 大力倡導改革的小泉首相2001年上任後,堅持“沒有結構改革就沒有日本的再生與發展”,先後推動多項結構性的制度變革,諸如:中央暨地方財稅改革、地方分權、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推動小而能政府、社會安全保險改革等,2005年更為貫徹郵政金融改革,毅然解散國會,為自民黨贏得眾議院過半數席次的大勝。小泉政府大刀闊斧的改革作為,重新啟動日本經濟發展的契機,日經股價指數已從2003年的7000點持續走揚到今年的17000點左右,經濟持續自發性復甦。 11

  14.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7. 1992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經濟成長急速走緩,歷任首相均採舉債增加公共投資勉強拉抬景氣,1997年失策將消費稅由3%提高至5%,景氣陡降,又遭逢1997-99金融風暴拖累,2000年再逢網路泡沫破滅,2001年小泉首相上任,控制國債發行,縮減公共投資20%,厲行系列改革,雖如預料造成2001-03的低成長,但自2004年首見10年來不仰賴公共投資與出口維持的適度成長,2006年歷時8年的通貨緊縮消退,終止零利率政策。 12

  15.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8.中國大陸實施外匯管制,亞洲金融風暴(1997-9)影響有限,僅使其經濟成長率由兩位數稍降至7~9%,持續快速的發展雖大幅增加自東亞各國之進口,但也吸走外資,對東亞其他國家吸引外資及對歐美出口均產生替代或排擠效應。 • 2002~04東亞吸收外資占亞洲地區7成以上,但中國即占東亞部分的6成,約占整個亞洲的一半,2002~04其比重分別為55%、50%與41%。 13

  16.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 台日韓對中國投資巨幅成長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中國商務部 迄2007年6月底止台灣對中國投資金額累計為445.8億美元,日本為597.9億美元, 韓國為368.6 億美元 台灣自1992年起對中國大幅投資,相較日本及韓國起步較早,至2005年台灣對中國投資占總對外 投資比重達50%以上*註;日本及韓國對中國投資則自1998年起大幅增加分別自1998年之34億美元 及18億美元,大幅成長至2004~05年均達50億美元以上規模,惟2006年有下降之趨勢。 註:2006年3月起對外投資統計為事後核備統計資料,為避免統計數誤導起見,2006年不計算我國對大陸投資佔整體對外投資比重. 14

  17.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東亞各國在美國市場占佔有率 東亞各國在歐盟市場占佔有率 15

  18. 二、東亞歷經風暴再起 以及: • 2006年,中國大陸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次於美、日、德;第三大貿易國,次於美、德;第一大外匯存底國,最新外匯存底1兆3326億美元(2007年6月)。 • 中國大陸已成為日(迄2007年3月財年)、韓、台的第一大貿易夥伴;韓、台的第一大出口市場及出超來源。 • 2006年,中+港對美出超2325億美元; 日對台出超300億美元,韓對台出超79億美元,台對中+港出超625億美元; 日對韓出超253億美元,韓對中出超453億美元; 日對中+港出超73億美元(對中入超256億,對港出超329億); 台對東協出超78億美元; 東協對中出超182億美元,對日出超36億美元。 16

  19.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 東亞興起經濟整合或FTA風潮之原因 • 東亞歷經風暴後再起,中國大陸近年展現的強大經濟動能,日本逐漸復甦,韓國重振雄風,東協發展成為各方爭取簽署FTA的共同平台,東亞的經濟動能、區域內的貿易與投資互動、以及對區域外的影響力,各方面皆非1997年金融風暴時所能想像,也非風暴前所可比擬,促成亞洲國家尋求更緊密的區域經濟合作,以抗衡EU與NAFTA不斷擴張的威脅。 • WTO杜哈新回合進展緩慢,國際上區域經濟整合與雙邊或多邊FTA或RTA盛行。 • 東亞15國和地區的區域內貿易比重從1988年的34%增加到2005年的55.6%。 • 中國崛起成為世界工廠及首要貿易夥伴,東亞各國交互結盟,以避免在吸引投資及出口市場上受到排擠。 17

  20. WTO多邊貿易體制存在談判費時、進展緩慢等缺失, 1999年西雅圖會議及2003年坎昆會議失敗,許多國家各自加速發展WTO容許之區域經濟整合或雙邊貿易協定。 透過簽訂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RTA)從事貿易自由化及經濟整合之活動,使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程度較區域外為高。 RTA是WTO最惠國待遇(MFN)的例外,RTA締約國可以彼此給予比最惠國待遇還要優惠的待遇,但是RTA必須必須符合WTO對RTA的規範,同時接受WTO的監督。 WTO對RTA之規範包括:(1) 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第24條;(2) 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第5條;(3) 授權條款(Enabling Clause)等。 ★ ★ ★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2. WTO容許之規範 18

  21. 高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3. 區域經濟整合之形態 19

  22.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4. FTA涵蓋內容之範圍 WTO PLUS 廣 度 (包括WTO未規範部份) • 勞工 • 環保 • 電子商務 • 關務合作 • 競爭政策 • 貿易便捷化 • 消費產品安全 (市場較WTO更開放) • 貨品貿易 • 服務業貿易 • 檢驗檢疫 • 技術性障礙 • 政府採購 • 投資 • 智慧財產權 • 爭端解決 深 度 WTO 20

  23.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5. 區域經濟整合之範例 1) AFTA 1993-2005年 A 、內部間貿易額,成長270%。 B 、東協國家對區內出口之成長率,在 2005年達36.47%,較其總出口成長率 31.6%為高,貿易移轉效果明顯。 2) EU 1992-2000年 A、區域內相互投資成長14倍。 B、區域外對歐盟之投資成長11倍。 3) NAFTA 1994-2003年 A、成員國總貿易量成長一倍。 B、墨西哥區域內出口成長約1.6倍。 C、美國就業機會增加2000萬人次 。 D、美國製造業生產總值成長44%。 21

  24. 以色列 1975年 歐洲自由貿易協會 1960 (EFTA) FTA 南非 1999年 歐洲經濟區(EEA) 1994 (瑞士未加入) 歐盟 15國 1957年羅馬條約 1992馬斯垂克條約 1995年擴大為15國 歐盟 27國 1957年羅馬條約(EC) 1992馬斯垂克條約(EU) 2004年5月擴大為25國 2007年1月再増為27國 FTA 墨西哥 1999年 FTA 智利 2002年 FTA FTA 南方共同市場 FTA 談判中 北非與中東 地中海沿岸9國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6. 三大區域經濟整合板塊-歐 洲 板 塊 22

  25.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美 洲 板 塊 美洲自由貿易區 FTAA 34國(古巴除外) 美國: 以色列(1985) 約旦(2000) 新加坡(2003) 智利(2003) 澳洲(2004) 摩洛哥(2004) 洽簽中- 泰國 巴林 南非 巴拿馬 紐西蘭 北美自由貿易區 (1994) 中美洲五國共同市場 南錐共同市場 (1995) 美國與中美洲五國&多明尼加 DR-CAFTA(2005) 23

  26. 紐澳CEP(1983)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亞 洲 板 塊 東協加三(中日韓)倡議 日本:新加坡、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 韓國:智利、新加坡、 曼谷協定、東協、美國 新加坡:日本、紐西蘭、EFTA 、澳洲、美國 、約旦、P4(汶萊、紐西蘭、智利、新加坡) 、印度、巴拿馬、韓國 紐西蘭:澳洲、新加坡 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美國、泰國 韓國-東協FTA 韓國—美國FTA 中港、中澳 CEPA(2003) 日本-東協FTA (2012年完成) AFTA(1992) 東協-中國FTA (2010年完成) 24

  27.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7. 東亞經濟整合類型 • 東亞地區目前為止尚未簽訂具有「對外共同關稅」特性之「關稅同盟」。目前簽訂的有「自由貿易協定」或其他兩種類似之整合類型:CEP及EPA。 經濟夥伴協定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如日星經濟夥伴協定(JSEPA) 強調經濟無國界、國內經濟制度開放、重視經濟合作 如東協自由貿易區重視撤除關稅 及非關稅障礙。 EPA 緊密經濟關係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如澳紐緊密經濟關係 FTA+資本流動+服務業開放 CEP FTA 25

  28.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8.東協經濟整合背景 • 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為東協(ASEAN),係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及新加坡等五個國家為防止共產主義擴散、促進區域經貿交流及合作,於1967年所創立。1984年汶萊入會後,會員國增加為六國,通稱為創始會員國,隨著1995年越南、1997年寮國與緬甸、1999年柬埔寨等國相繼入會,目前會員國擴增為十個。 • 1992年元月第四屆東協高峰會議時,簽署「東協自由貿易區共同有效優惠關稅方案協議」,計畫在2008年以前成立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 • 1995年第五屆東協高峰會議,決議提前於2003年前成立AFTA。 • 1999年東協第三屆非正式高峰會決議,六個創始會員國將於2010年提前完成全面自由化,而寮、緬、柬及越南等四個新加入之會員國最遲可寬延至2018年達成。 • 2003年10月7日在印尼峇里島召開之第九屆東協高峰會中簽署「峇里協約二號(Bali Concord Ⅱ)」,期望在2020年以前能將東協轉型成為類似歐盟的東協經濟共同體(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AEC) • 2007年1月13日在菲律賓宿霧召開第十一屆東協高峰會簽署「東協提前在2015年建立共同體宿霧聯合宣言 」 東 協 26

  29.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9. 東協經濟整合現況 27

  30.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0. 東協+中國之發展 • 2001年11月第五屆東協加三高峰會議,朱鎔基與東協領袖決定十年內建立東協與中國自由貿易區。2002年11月雙方簽訂「東協與中國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其中第二條約定:「10年內成立ASEAN-CHINA FTA」。 • 2003年10月6將自由貿易區成立時間訂為2010年,並於2004~06年分三階段以農漁產品為主的關稅減免行動─「早期收穫計畫(Early Harvest Programme) 」(涵蓋產品之貿易總額由2003年的12.6億美元,增加至2006年的25.1億美元成長99.2%。 ) • 2004年11月29日雙方簽署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貨物貿易架構協定」,2005年7月啟動第一階段農工產品降稅。 • 2007年1月雙方再簽署東協─中國自由貿易區「服務貿易架構協定」 ,2007年7月執行第一階段服務貿易自由化 。 28

  31.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1. 東協+南韓之發展 • 東協與韓國於2005年12月簽署「東協­—韓國經濟合作架構協定」 。 • 東協9國(除泰國)與韓國於2006年5月簽署東協­—韓國經濟合作架構協定之「貨品貿易協定」,雙方將在2010年前各自對90%的進口商品取消關稅,其中與越南、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5國之商品協議自2007年6月1日起生效,而與汶萊、菲律賓、柬埔寨及寮國等4個國家之貨品協議,則將近期內生效。 • 南韓政經濟部分析指出這是南韓首次與其前五大出口市場締結FTA,就長遠而言,估計可為南韓對東協出口約增加100億美元,對東協貿易順差約增加60億美元。 29

  32.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2. ASEAN+3與ASEAN+6目前尚在研究階段 • 1998年第一次舉行東協加三非正式領袖高峰會 。 • 2000年11月第四屆東協加三高峰會議期間,中國倡議成立東協加一之際,新加坡總理吳作棟亦提出「東亞自由貿易區」構想(東協十國加日本、韓國、中國,即所謂「東協加三」),期望在2020年以前使東亞成為自由貿易單一市場。 • 2001年中共主導成立「亞洲博鰲論壇」,有意主導東亞整合。 • 2006年日本在東協加三經濟部長會議倡議建立包括東協、中、日、韓、澳、紐、印度等16國之「東亞全面經濟夥伴關係」(ASEAN+6) ,並撥款研究,競相主導東亞整合。 • 惟東協目前以分別與中國、日本和南韓的「東協加一」FTA談判列為優先。 30

  33.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3. 中國經濟整合現況 31

  34.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4. 日本經濟整合現況 32

  35.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5. 新加坡、韓國經濟整合情形 已簽署: ASEAN 、日本、紐西蘭、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澳洲、美國、約旦、 P4(汶、紐、星、智) 、印度、巴拿馬、韓國 洽簽中: 加拿大、墨西哥、祕魯、巴基斯坦、中國大陸 新加坡 已簽署:智利、新加坡、曼谷協定、ASEAN架構協定、 ASEAN架構協定之貨品貿易協定(不含泰國)、 EFTA 、美國 洽簽中: 日本、墨西哥 、加拿大、印度 韓 國 33

  36. 三、東亞經濟整合現況與趨勢 16. 台灣經濟整合現況 34

  37. 四、東亞經濟整合排除台灣之威脅 1. 就三個ASEAN+1而言,台灣銷往東協方面,將面臨日、韓、中三方之不利競爭;銷往日、韓、中方面,將面臨東協方面之不利競爭;台灣受衝擊產業如為保住既有市場,恐被迫轉往東協或中國投資生產。 2.中、日、韓三方佔東亞外貿總額達九成以上,如在東北亞地區簽訂FTA,加上剛簽署的美韓FTA,將因彼此產品與台灣具有競爭性及替代性,貿易轉向效果將特別明顯,對台灣衝擊特別大,台灣產業恐將加速外移大陸。 3. 東亞各方FTA進展越大,台灣對外貿易面臨更大排擠,台灣產業外移壓力越大,外人投資來台誘因越小。 4. RTA或FTA提供的開放廣度及深度均超越WTO現行規範,尤其在服務業貿易及投資方面。台灣製造業競爭力強,但佔經濟比重滑落,對成長貢獻空間有限,服務業國際競爭力弱,佔經濟比重則持續上升;我服務業未來在海內外拓展受限,將嚴重不利未來經濟成長。 35

  38. 四、東亞經濟整合排除台灣之威脅 5. 政府或受委託研究機構常僅就目前直接可見-既有貨品貿易部份評估,輕忽受影響程度,對於目前未發生或間接,以及對經濟成長重要的未來投資與技術合作,卻無從評量而忽略。 以美韓FTA對台影響評估為例: • 政府經建部門認為,台灣出口已以高科技產品為主,由於六年前全球主要國家已簽署資訊科技協定(ITA),多數半導體等電子產品關稅已降至零,因此,電子產品輸美較沒影響;初估傳統產品輸美有20億美元受到影響,出口可能減少的金額會更低。對GDP的影響也只有0.05%。 • 經濟日報社論認為,2006年台灣輸美324億美元,享零關稅IT產品約佔四成,應稅產品近200億美元,而美國部份進口關稅仍高,成衣紡織品最高仍達32%,鞋類亦高達17%,其他如機械、工具機、自行車、塑膠製品、金屬製品等都有關稅,韓國未來皆可能享有極低或零稅率,只有20億美元受影響?頗值得懷疑。 36

  39. 四、東亞經濟整合排除台灣之威脅 • 2006年銷陸+港金額高達892億美元,大多係原材料、零組件與半成品等,經大陸加工後大多銷往美國,同樣要課關稅。美韓FTA後,大陸輸美將受相當大影響,加上美國將韓國在北韓生產的產品視為韓國生產而可享有零關稅待遇,將進一步衝擊大陸銷美傳統產品,間接衝擊台灣銷大陸之原材料、零組件及半成品等,其影響可能大過直接對美的出口。 • 美韓FTA對雙方投資、技術合作提供優惠,美國各行業掌握眾多的高科技或know-how,若因優惠條件而增加對韓投資與合作,很可能對台灣產生替代或排擠效應,對台灣吸引美資與技術,進而促進台灣產業升級,都有中、長期的負面影響。 • 中國大陸因美韓FTA而有意暫擱置農業問題,加速簽署中韓FTA韓方估計,美韓FTA 7~10年內可使韓國GDP增加1.99%;但因中國關稅是美國的6.5倍,韓國出口對中國係對美國的1.6倍,因此中韓FTA對韓國利益更大,GDP可增加3.17%。 • 如此看來,影響只有20億美元? 37

  40. 五、台灣因應之道 當前台灣同時面對內部與外來的雙重挑戰: • 對內而言,相對於東亞相互競爭的國家,台灣近年經濟發展陷於低迷,亟須推動系列結構改革,破除政經體制對經濟發展的鉗制; • 對外而言,兩岸政策僵化,參與東亞經濟整合受阻,台灣經濟發展有邊緣化之虞。 日本與韓國扭轉國家重大危機的強力作為頗值得此刻的台灣借鏡。 38

  41. 五、台灣因應之道 1. 對內方面,他山之石可以攻錯- -小泉首相面對日本「失落的十年」,金大中總統遇上1997金融風暴,他們均勇於面對國家數十年來最大困境,大刀闊斧全面推動結構性改革,針對沉疴不畏阻逆,精簡政府、財稅改革、強化地方分權、金融改革、社會保險改革、取消對企業不當干預等等,做法與內容或有不同,分別以明確的改革方向,無畏的魄力,帶領日本與韓國逐漸擺脫長期失衡的泥沼。 -台灣近年政經發展面臨困境,也失落了將近十年,儼然重蹈日本當年覆轍。我們需要政府改造,建立小而能政府;政治改革,建立行政中立透明、政黨良性優質競爭;國會改革,提升立法品質與效率;財金改革,健全財政與金融自由化;社會安全制度改革,保障並提升全民福利。全面檢討,解除政府對經濟或企業發展的不當干預與保護,提振國家與企業之國際競爭力。 39

  42. 五、台灣因應之道 2. 對外方面,首重改善兩岸關係- -依據2005.4.30連胡會五大願景,凝聚共識,發展正常兩岸經貿    關係,緩解台灣參與東亞經濟整合的阻力 促進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儘速恢復平等協商,推 進兩岸關係良性健康發展 。 五大 共同願景 促進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構兩 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包括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避免兩岸軍事衝突。 建立密切的經貿合作關係,包括全面、直接、雙向三 通,開放海空直航,加強投資與貿易的往來與保障, 進行農漁業合作,解決台灣農產品在大陸的銷售問題 ,改善交流秩序,共同打擊犯罪,進而建立穩定的經 濟合作機制,並促進恢復兩岸協商後優先討論兩岸共 同市場問題。 政治和諧 經濟合作 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 建立黨對黨定期溝通平台 40

  43. 五、台灣因應之道 -務實強化推動與東亞各方之雙邊協商,尋求適當模式實質建立雙邊FTA關係,以破除邊緣化之威脅。 -強化在中國大陸與東協投資之深度與廣度。東亞再起,市場規模與國民所得今非昔比,台灣產業應利用並擴大既有生產加工優勢,協助相關物流、行銷、品牌或金融服務產業立足當地市場,強化在地主國之綜合競爭力,以消解經濟整合對台灣產業之負面衝擊,並藉地主國參與經濟整合之效益,拓展在東亞地區之市場。 41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