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5

第六章 知 觉

第六章 知 觉.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a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b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A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B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C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六章 知 觉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知 觉

  2. 第一节 知觉的概述 一、什么是知觉 • a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与意义的反映。 • b 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3.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A 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则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 B 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 C 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 D 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4. 感觉和知觉的联系 A 感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 B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

  5. 二、知觉的相关理论 • 知觉的刺激物说 • 知觉的假设考验说

  6. 三、知觉活动过程 • 知觉活动的三个阶段:觉察、分辨、确认。 • 模式识别学说:模版说、原型说、特征说。

  7. 四、知觉过程的信息加工 • 数据驱动加工 • 概念驱动加工 • 图式与知觉

  8. 第二节 知觉的种类 一、空间知觉 • 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空间特性与关系的认识

  9. (一)形状知觉 • 形状知觉是物体所有属性中最重要的属性,它是由视觉、触觉、动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 轮廓与图形 • 图形是视野中的一个面积,而轮廓则代表了图形及其背景的一个分界面。 • 轮廓的作用: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10. 轮廓的影响因素: • ①空间因素→图形镶嵌 • ②时间因素→图形掩蔽 • ③主观因素: 主观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也称错觉轮廓。 可能原因:一是视觉系统的特点,当视野中出现不完整因素时,视觉系统倾向于把它们完整起来,变成比较简单、稳定、正规化的图形;二是由于明度对比产生的。

  11. 图形的组成: • 邻近性:其它条件相同,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 相似性: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 对称性:视野中对称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 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 共同命运:某些成分按共同方向运动或变化时容易组成图形。 • 封闭: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 线条方向:根据不同的方向容易组成图形。 • 简单性:视野中具有简单的结构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12. 知觉特性: A:接近性 B:相似性 C:连续性 D:封闭 E:良好图形

  13. (二)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和距离知觉

  14. (二)深度知觉 • 深度知觉就是判断物体距离的知觉。 • 绝对知觉 • 相对知觉 • 立体知觉

  15. 深度线索 • 眼球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双眼视轴幅合。 • 视觉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

  16. 1、眼球运动线索 • 眼睛的调节 • 双眼视轴幅合

  17. 2、单 眼 线 索 • 大 小 • 遮 挡 • 线条透视 • 空气透视 • 光亮与阴影 • 纹理梯度 • 运动视差

  18. 单眼线索之大小

  19. 单眼线索之遮挡

  20. 单眼线索之线条透视

  21. 3、双眼线索—两眼视差 • 两眼视差:人们知觉物体的距离与深度,主要依赖于两眼提供的线索,叫两眼视差。 • 视觉单像区:在一定的辐合条件下,在网膜对应区域成像空间中所有各点的轨迹。 • 双像:如果两眼成像的网膜部位相差太大,那么人们看到的将是双像,即把同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22. (三)大小知觉 • 大小—距离不变假说 • 物体在网膜上投影大小公式:a=A/D • 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即物体大小=网膜大小×距离。 • 大小知觉的影响因素 • 物体的熟悉性 • 邻近物体的大小对比 • 体态变化与大小知觉

  23. 邻近物体大小对大小知觉的影响

  24. 三、时间知觉 • 人脑对客观事物和事件的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 形式: ①对时间的分辨; ②对时间的确认; 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 ④对时间的预测。

  25. 时间知觉的依据 • 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 • 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 借助计时工具。 •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 • 感觉通道的性质。 • 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 人的兴趣和情绪。

  26. 四、运动知觉 •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 真动知觉:人脑对物体本身真正在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 •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把静止的物体间看成是运动的,或者在不连续的位移看成是连续的、运动的。

  27. 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似动现象。似动现象: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称为似动现象。 • 诱发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而使其相邻的一个静止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 • 运动后效: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28. 五、社会知觉 • 以社会生活中的人为知觉对象的自觉叫社会知觉。 • 对他人的知觉 • 人际关系知觉 • 自我知觉 • 角色知觉

  29. (一)对他人的知觉 一个新闻系的毕业生正急于寻找工作。一天,他到某报社对总编说:“你们需要一个编辑吗?”“不需要!”“那么记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对呢?”“不,我们现在什么空缺也没有了。”“那么,你们一定需要这个东西。”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用”。 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这个大学生通过自己制作的牌子表达了自己的机智和乐观,给总编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其极大的兴趣,从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份满意的工作。这种“第一印象”的微妙作用,在心理学上称为首因效应。

  30. 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就是说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实验证明,第一印象是难以改变的。因此在日常交往过程中,尤其是与别人的初次交往时,一定要注意给别人留下美好的印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注重仪表风度,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愿意同衣着干净整齐、落落大方的人接触和交往。其次,要注意言谈举止,言辞幽默,侃侃而谈,不卑不亢,举止优雅,定会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首因效应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非常微妙的作用,只要能准确地把握它,定能给自己的事业开创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31. 阿希实验(S.Asch,1946) • 甲:聪明的、勤奋的、冲动的、爱批评的、顽固的、嫉妒的。

  32. 乙:嫉妒的、顽固的、爱批评的、冲动的、勤奋的、聪明的。乙:嫉妒的、顽固的、爱批评的、冲动的、勤奋的、聪明的。

  33. 琼斯实验(E.E.Jones,1968) • 让一组被试观察两个学生解答许多复杂的选择题,要求被试评定学生的智力。 • 行动者都答对了30个测试项目中的15个。 • 判断A生:正确答题平均为20.6题 • 判断B生:正确答题平均为12.5题 • 其实两人都答对了15题

  34. 洛钦斯实验(上半段) • 吉姆离家去买文具。他和两个朋友走进洒满阳光的街道,边走边晒太阳。吉姆走进文具店,里面已经挤满了人。当他等待店员招呼时,找着熟人聊天。走出店门,他停下来和一位正要买东西的同学寒暄。回家路上,他又碰到一个前几天晚上才认识的女孩。分手后,吉姆就上学去了。

  35. 洛钦斯实验(下半段) • 放学后,吉姆独自离开教室。出了校门,他走在漫长的回家路上。街道上还是洒满了明亮灿烂的阳光,于是吉姆走到阴凉的一边。他看到迎面而来的是一位前天晚上才认识的漂亮的女孩。杰姆穿过街道,进入一家糖果店。店里挤满了学生,人声鼎沸,他看到了一些熟面孔。他静静地等待着,直到眼光和店员接触后,他们才点点头。拿到饮料后,在桌子的一角坐下,喝完饮料,他便回家了。

  36. 首应效应实验 第一组:先正向、后反向 第二组:先反向,后正向 第三组:只出示正向 第四组:只出示反向

  37. 2、近因效应 •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交往中,新近得到的信息比以前得到的信息对于交往活动有更大的影响。 • 近因效应是相对于首因效应面言的,主要产生于“熟人”之间。由于最近时间的某一信息,使过去形成的认识或印象发生了质的变化。

  38. 洛钦斯实验(修改版) • 仍然采用前面讲的那个故事。 • A:主试提醒被试,注意全面判断吉姆的特点,有了全面的知识、情报、信息之后才下判断,仅凭一部分就做判断会出错的。 • B:在念故事时,使上、下半段之间隔开来,有一个时间间隔。中间让被试做数学题目,或听历史故事,插入无关的东西。然后在念后一部分,告诉被试要作全面的判断。

  39. 结果,大部分被试根据隔开那段时间以后所听到的故事情节评价吉姆。结果,大部分被试根据隔开那段时间以后所听到的故事情节评价吉姆。 • 在两种信息之间插入无关的工作,则后来的信息有较大的影响力。 • 信息间的时间间隔越大,则近因效应越强。

  40. 3、晕轮效应 • 一旦我们对另一个人形成了一个大体上的印象后,我们往往会以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式去估价他所有的特征或特点,这就叫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

  41. R.E.Nisbett,T.I.Wilson.实验(1977) • 大学生被试分别看有关一个教师的录像,要求指出对教师的喜欢程度,并评价他的外貌、举止和语言。 • 录像A:教师以一种非常热情和友好的方式行动。 • 录像B:教师以一种冷淡和疏远的方式行动。

  42. 看了A录像的学生比看了B录像中的学生更喜欢这位教师。看了A录像的学生比看了B录像中的学生更喜欢这位教师。 • 看了A录像的学生对教师的外貌、举止和语言都作了积极评价,看了B录像的学生他的外貌、举止和语言却作出了消极的评价。

  43. 问题1:是不是教师的令人喜欢的程度影响了对他的外貌、举止和语言的评价。问题1:是不是教师的令人喜欢的程度影响了对他的外貌、举止和语言的评价。 • 被试全部否认这一点。 • 问题2:是不是教师的外貌、举止和语言影响了对他的喜欢程度。 • 一部分被试认为是这样。

  44. 被试认为的过程与实际发生的过程全然相反。 • 事实上,他们对于教师的喜欢程度,已经由主试通过对“热情”与“冷淡”的变量的操作使之影响了对个别特征的评价,但是,被试认为,教师个别特征影响了他们对他的整个印象。

  45. 晕轮效应实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