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8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六节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第七节 青藏区工业与交通. 教学重点 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农业发展特色及方向。.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paulos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第六节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第七节 青藏区工业与交通

  2. 教学重点 • 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 阐明青藏高原隆升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阐明青藏区农业发展特色及方向。

  3. 第一节 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山阻隔。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 km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2001年),仅占全国人口的6%。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4. 一、地质构造概述 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山脉。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5.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 青藏高原隆起的理想模式(据李吉均,1983)

  6.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

  7. 主要地貌单元: (1)青海北部山地盆地 (2)青南山原 (3)唐古拉山地与藏北高原 (4)藏南山地与谷地

  8. 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其地势总体自西北向东南倾斜。高原周边被巨大的山系环绕,内部耸立着数十列北西向和东西向的山脉。地球上所有超过8 000 m的山峰无一例外地分布于高原南部和西部边缘。 • 高原最西端是切割最强烈的地区,以高山深谷相间为特点,中部保存有宽广、完整、切割轻微的夷平面,内陆湖盆众多;东南部为近南北向的平行岭谷,由蚀余山、夷平面、宽谷面、多级谷肩和阶地构成的成层地貌随处可见。

  9. 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 •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 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 • 3. 流水作用 • 4. 其他外动力作用

  10. 第二节 青藏高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11. 第三节 青藏高原的隆升及其意义 一、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 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2. 首先,在冬季,北半球的西风带南移。 •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本身所产生的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热力作用直接影响着东亚的季风环流。 • 再次,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它直接阻挡了我国西部地区对流层下部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流。 • 另外,造成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雨或暴雨的西南低涡,其涡源就在青藏高原。

  13. 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气候格局形成的最新研究二、青藏高原的隆升对我国气候格局形成的最新研究 1、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

  14. 2、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2、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 根据模拟的结果,过去1000万年以来,印度次大陆一直向亚洲挤压,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并使得青藏高原上升大约2000米。科学家指出,这个挤压作用不仅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格局,山体的隆升很可能在800万年前开始了亚洲的季风,并对开始于约250万年前的几个冰期有贡献。换句话说,距今1000万至8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亚洲季风的出现,距今360万至260万年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则奠定了亚洲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 3、青藏高原隆升导致中国东南多雨,西北干旱气候格局的形成

  15. 第四节 河流与湖泊 一、内流区与外流区 外流区,包括藏南谷地、藏东、藏北东部、青南东部、河湟谷地及祁连山东段南翼,面积占青藏区的48.3%; 内流区,包括藏北西部、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山西段南冀,面积占青藏区的51.7%。

  16. 二、河流 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等。除长江、黄河外,其余都是国际河流。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来源。大河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 径流的年内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5—10月为丰水期,径流一般占全年80%~90%,11—4月为枯水期,径流仅占全年10%~20%。 内流河降水较少,这些河流多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来源,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

  17. 三、湖泊 青藏区湖泊的特点: (1)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 (2)湖面海拔普遍在4 000~5 000 m之间; (3)依湖泊水文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 (4)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 (5)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 (6)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18. 第五节 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 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 山地荒漠: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 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长江源、黄河源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 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 草、西藏嵩草为主。 高寒灌丛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 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 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山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

  19. 二、青藏区的土壤 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 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山荒漠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件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山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山草原土和高山草甸土。 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形成了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20. 海洋性系统各主要土类的相互关系及发育趋势

  21. 三、高原自然地带 青藏高原热量和水分条件相结合,导致青藏高原自南向北或从东向西出现复杂的地带更替现象,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然地带。 张新时(1978年)以青藏高原海拔高、热量低、大气环境与降水状况均不同于低海拔平原为依据,首倡把高原上的自然地带称为高原地带。认为它是“具有平面形式的”、“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带性相结合的””准平原式”的植被垂直带。 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1979年)共划分出9个自然地带,即高原亚寒带下属的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昆仑高寒荒漠地带和羌塘高寒草原地带;高原温带下属的川西藏东山地针叶林地带、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阿里山地荒漠半荒漠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和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

  22. 第六节 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青藏区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0.49%,而牧草地却占全区面积的61.65%,大部分地区适宜畜牧,不宜从事种植业。 一、畜牧业 以草地资源丰富、类型复杂、牧草营养价值高而著称。青海天然草地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0%;西藏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5强,在各省(区)中居首位。主要畜种有藏绵羊、蒙系绵羊,牦牛、犏牛、马,以及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的黄牛、驴、骡、猪等。2001年末大牲畜头数为1062.2万头(只),牛羊肉产量为29.1万吨。 二、种植业 主要作物为粮食作物,除青稞外,还有小麦、豌豆、蚕豆、燕麦、荞麦等,播种面积在青海占耕地的77%,在西藏则占85%以上。藏南河谷和盆地冬小麦种植上限可达4320 m,青稞更高达4750m,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农业区。

  23. 三、青藏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 一是要改变传统的重粮轻牧、重畜轻草、重数量轻质量的观念,充分发挥本区农牧资源丰富、畜牧业的基础雄厚的优势,实行农牧结合,以种扶养,以养促种的农业发展及其科技进步的路子。 • 二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经营观念,突破养牛为酥油、种田为糌粑、以粮换盐巴的自然经济状态,发展商品经济,走开发和开放式脱贫致富的道路。农业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益。 • 三是重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综合防护林体系和水土保持体系,充分利用丰富的太阳能、风能资源,重视农村能源建设。

  24. 第七节 青藏区工业与交通 已初步建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塑料、畜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多的工业体系。 一、采矿和冶炼工业 共发现各类矿产130余种,矿产地4500余处,矿产保有储量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10位的就有60余种,其中有青海的锂、冶金用石英岩、芒硝、电石用石灰岩、化肥用蛇纹岩、盐矿、钾盐、镁盐、石棉和玻璃用石英岩等10种,西藏的铬、锶、工艺用水晶和刚玉共4种名列全国各省(区)之首。 二、地热、水能与电力工业 西藏地热年天然热流量相当于300×104 t标准煤释放的热量。已探明羊八井、羊易、那曲、那多岗等热田。西藏地热资源利用已达1/3。 全区理论水力蕴藏量达2.22×108 kW,约占全国1/3,其中90%分布于西藏,10%分布于青海。雅鲁藏布江就达1.135×108 kW。但目前全藏水电站装机容量只有11.87×104 kW,占自治区可开发水能的0.21%。

  25. 三、其他工业 青藏区的机械工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目前青海工业以机床工具、工程机械和汽车三大行业为支柱。西藏目前仍处于“无铁无钢”的状态,机械工业相对落后,以农机修造和汽车修配为主。 毛纺工业由于拥有大量羊毛和牦牛绒资源,发展比较迅速。 四、交通运输 半个世纪前的青藏区交通运输还以驮运为主,西藏几乎完全没有公路,青海也只有472 km低等级公路,铁路和空运就更谈不上了。目前已由四横两纵的国道加上省(区)公路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公路网。 青藏铁路经青海湖盆地、柴达木盆地至格尔木以南的昆仑山麓,即将向拉萨延伸,滇藏铁路也将开始勘察。这两条铁路建成之后,将标志青藏区尤其是西藏无铁路的历史彻底终结。 民航以西宁和拉萨为中心,开通了至成都、西安、北京、上海等地的航线。拉萨与加德满都之间还有国际航班,使青藏区与外界的交通更加便利。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