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6

第九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第九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学完本章后,应能做到:. 1 .运用本章介绍的迁移实验与测量模型,设计一个实验,说明迁移是否存在以及迁移的数量; 2 .能陈述 20 世纪 50 年代前主要迁移理论的实验依据及其对迁移实质解释的观点; 3 .比较当代三种迁移理论关于迁移本质的观点,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和测量 (一)迁移的定义 迁移被广义地定义为: “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 (二)迁移的测量. 根据迁移的定义,必须测出学习者的作业发生了某种变化,才能确定迁移是否出现,或者迁移量是多少。

pello
Download Presentation

第九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九章 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

  2. 学完本章后,应能做到: 1.运用本章介绍的迁移实验与测量模型,设计一个实验,说明迁移是否存在以及迁移的数量; 2.能陈述20世纪50年代前主要迁移理论的实验依据及其对迁移实质解释的观点; 3.比较当代三种迁移理论关于迁移本质的观点,指出它们之间的异同。

  3. 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 一、学习迁移的定义和测量 (一)迁移的定义 • 迁移被广义地定义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 (二)迁移的测量 根据迁移的定义,必须测出学习者的作业发生了某种变化,才能确定迁移是否出现,或者迁移量是多少。 表9-1 迁移实验的基本类型

  5. 二、迁移的分类 (一)侧向与纵向迁移分类 • 加涅根据原有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的难度和结果,区分为侧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二)特殊迁移与普遍迁移分类 • 布鲁纳根据迁移范围大小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 (三)低路迁移与高路迁移 1969年所罗门和帕金斯提出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的划分。 (四)辛格利和德森的2x2分类 • 辛格利和安德森(M.K.Singley & R.Anderson)根据知识学习的陈述性阶段和程序性阶段划分程序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程序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的迁移,陈述性知识向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四种迁移类型 。

  6. 三、迁移与学校教育理想 • 奥苏伯尔认为,迁移的理论争论是心理学对教育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个领域。当前我国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出现了名目繁多的教学改革的事例,其理想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即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这些教学改革措施也必须经过学习迁移测验的检验以后才能真正确认其有效性。

  7. 第二节 前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 一、传统迁移理论 (一)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 。心的各种成分(官能)是各自分开的实体,分别从事不同的活动,如利用记忆官能进行记忆和回忆,利用思维官能从事思维活动。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增强力量(能力)。这些能力在各种活动中都能发挥效用。

  8. 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最重要目标。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学习要收到最大的迁移效果,就应该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 • (二)相同要素说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在1890年首先通过记忆实验,表示了对形式训练迁移理论的怀疑。他的结论是:记忆能力不受训练的影响,记忆的改善不在于记忆能力的改善,而在于记忆方法的改善。

  9. 桑代克迁移实验的结果显然与形式训练说的迁移理论不符。桑代克似乎证明,通过某种活动训练而可以普遍迁移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是不存在的。那么,什么东西可以迁移呢?桑代克提出相同要素(identical elements)说同形式训练说相对抗。 • 相同要素说,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common components)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 这些迁移实验的研究启示人们,要提高教学效果,如果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的掌握,而一味追求提高其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那只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10. (三)概括说 桑代克的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先期学习活动与后期学习活动共有的那些因素上。贾德(C.H.Judd)的理论则不同。贾德认为,在先期学习A获得的东西,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期学习B,是因为在学习A时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运用于A、B之中。根据这一理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的共同成分,只是产生迁移的必要前提,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这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称为“概括说”或“类化说”。

  11. 贾德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的经典实验。贾德在1908年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概括说的经典实验。 • 但是,概括不是一个自动过程,它与教学方法有密切关系。这与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是一致的,即同样的教材内容,由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效果悬殊,迁移效应也大不相同。

  12. (四)关系转换说 • 格式塔心理学家并不否认依赖学习原理的迁移,但他们强调“顿悟”是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人迁移的是顿悟,即两个情境突然被联系起来的意识。 • 关系转换说(transposition theory)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学习者必须发现两个事件之间的关系,迁移才能产生。 。研究表明,转换现象受原先学习课题的掌握程度、诱因大小和练习量的影响。原先学习的课题掌握得好、诱因大和练习量增加,转换现象较易产生。

  13. (五)学习定势说 • 学习定势(learning set)是哈洛提出并用以解释顿悟现象的一个概念。哈洛认为:“学习情境的多样化决定我们的基本人格特征,并在使某些人变成会思考的人中起重要作用。这些情境是以同样的形式多次重复出现的。不应以单一的学习结果,而应以多变但类似的学习课题的影响所产生的变化来理解学习。” • 学习定势既反映在解决一类问题或学习一类课题时的一般方法的改进(学会如何学习)上,也反映在从事某种活动的暂时准备状态(准备动作效应或预热效应)中。学习定势的这两个方面都影响作业的变化。

  14. 二、传统迁移理论的局限性 迁移理论是学习理论的继续。传统迁移理论之争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一般迁移与特殊迁移之争;二是机械学习迁移与意义学习迁移之争。迁移理论的对立主要原因是传统学习论缺乏学习分类思想,把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相混淆,把知识学习与技能学习相混淆。在技能学习领域,把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相混淆。

  15. 三、关于一般迁移理论的新近争论 • 近二十年来,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激增,许多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觉得,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到社会上去以后很快过时,学习的普遍迁移问题重新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关于迁移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争又重新热闹起来。 • 当前争论的焦点是能不能离开具体学科,对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加以训练,从而达到在跨学科情境中普遍迁移的目的。西蒙认为:“强有力的一般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确是存在的,而且是可教会的。”

  16. 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得到一般思维方法的训练在跨学科情境中普遍迁移的证据。 由专门领域的知识构成的针对具体学科问题的方法被称为强方法(strong method),它们能保证问题迅速有效地解决。而非针对具体学科问题的方法,被称为一般的启发式方法(general heuristic),这种方法与强方法相对,又被称为弱方法。后者是脱离了具体应用条件的知识,难以保证问题迅速而有效地解决。

  17. 第三节当代的三种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迁移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每当有新的学习理论提出,迁移理论也随之更新。当代著名的学习论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信息加工心理学的产生式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理论(包括反省认知理论),与此相应的迁移理论有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J.R.安德森等人提出的产生式迁移理论和新近发展起来的认知策略迁移理论。每一迁移理论都有许多实验证据和不同的教学含义。

  18. 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一)从认知结构观点看学习的迁移一、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一)从认知结构观点看学习的迁移 奥苏伯尔认为,当用他的认知结构的观点重新考察迁移时,会发现原先的迁移模式在有意义学习中仍然适用 无论在接受学习还是在解决问题中,凡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就存在着迁移。

  19. (二)影响学习迁移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 奥苏伯尔提出了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三个认知结构变量。通过操纵与改变这三个认知结构变量可以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 1.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当学习新的知识时,如果在学生原有知识结构中能找到适当的可以用于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包括概念、命题或具体例子等),那么该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具有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 2.原有知识的巩固性 原有知识影响新的学习和保持的第二个变量是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原有知识越巩固,越易促进新的学习。 3.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是指利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时,学习者意识到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异同点。可辨别性是建立在原有知识的巩固性基础之上的。

  20. (三)教学含义 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实际上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问题。为此,必须从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材的呈现方式两方面确保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形成。 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根据同化理论,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是决定新的学习与保持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布鲁纳认为,这样的概念和原理应放在教材的中心。他认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训练迁移的大道。”奥苏伯尔指出,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从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

  21. 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 奥苏伯尔认为,“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是人的认知组织的原则。这两条原则也适用于教材的组织和呈现。 在呈现教材时,除了要从纵的方面遵循由一般到具体、不断分化的原则之外,还要从横的方面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联系。

  22. 二、产生式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 (一)理论与实验依据 • 迁移的产生式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J.R.安德森提出的。这一理论适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其基本思想是,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是这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 • J.R.安德森认为,这一迁移理论是桑代克相同要素说的现代化。信息加工心理学家用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人的技能,这样就抓住了迁移的心理实质。导致先后两项技能学习产生迁移的原因,不应该用它们共有S—R联结的数量来解释,而应该用它们之间共有的产生式数量来解释。

  23. (二)教学含义 因两项任务共有的产生式数量决定迁移水平,要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在教材的选编、教法的选择和练习的设计等方面都应考虑这一原理。从教材的选编来看,必须考虑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教学方法看,技能之间产生迁移的本质是共同的产生式而不是它们的表面相似,共同的产生式也就是共同的规则,规则又必须以概念和原理为基础,所以不论何种具体技能的教学,都必须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 从练习的设计来看,有研究表明,先前学习的内容,必须有充分的练习,才易于迁移,否则先后两项任务因有共同成分而会导致混淆。

  24. 三、认知策略迁移理论(一)认知策略迁移的早期研究三、认知策略迁移理论(一)认知策略迁移的早期研究 1977年心理学家贝尔蒙特(J.M.Belmont)等系统分析了100项有关研究,涉及多种多样策略和不同被试。结果表明,没有一项策略训练在迁移上获得成功。研究者指出,这100项研究无一项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策略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1982年贝尔蒙特等又评述了7项策略研究资料。这7项研究都要求被试对策略的运用成功与否进行反思,结果有6项获得了迁移。 在这一发现之后,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了类似的研究,证实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影响策略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25. (二)关于策略作用的自我评价实验 在正式实验前,研究者对被试儿童进行三种不同的自我评价训练。其中1/3的儿童为策略—用途组,接受策略有效性评价训练。方法是反思自己使用或未使用某一策略是怎样影响回忆结果的。要求儿童徒手和用圆规各画一个圆。继而问:用哪种方法画的圆更好?另1/3的儿童为策略—情感组,要求他们评价使用某一策略是否感到“开心”?最后1/3儿童为控制组,不接受任何评价训练。 这一结果表明,经过策略的有效性自我评价训练的儿童能长期运用训练过的策略,并能迁移到类似的情境中,而在其他训练条件下,策略训练仅有短期的效果。

  26. (三)教学含义 • 要实现“为迁移而教”,除了要重视陈述性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迁移之外,更应重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和迁移。 • 科学心理学在否定形式训练说之后,经过近100年百折不挠的努力,终于找到可以替代形式训练说的认知策略迁移说,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新的方向。 • 根据知识分类学习论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迁移研究结果,我们应把策略性知识教学作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为此,教材中也应适当反映策略性知识教学的要求,还要以策略性知识教学实验中积累的成功经验来训练教师,使之掌握策略性知识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