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中国科技创新: 任重道远还得做

中国科技创新: 任重道远还得做. 马润林 研究员 2011 年 8 月 21 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 技术创新 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 知识创新 体系。 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 国防科技创新 体系。 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 区域创新 体系。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 中介服务 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要素. 创新主体 √ 创新基础设施 √ 创新资源 √ 创新环境 ? 外界互动 √. 有几个现象值得回味.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国科技创新: 任重道远还得做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国科技创新: 任重道远还得做 马润林 研究员 2011年8月21日 中国科学院

  2. 国家创新体系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并将其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二是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 三是建设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 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 建设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 科技创新体系要素 创新主体 √ 创新基础设施 √ 创新资源 √ 创新环境 ? 外界互动 √

  4. 有几个现象值得回味 出国成天才, 回来变庸才 社会潜规则横行,科技岂能幸免? 以北京大学绕毅教授为例

  5. 改善科技创新环境刻不容缓

  6. 科学与技术互为动力 基础科学 应用科学 技术推广 知识创新: 没有强大的科学,不会有先进的技术

  7. 在生物技术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界线已经变得十分模糊 一个新的基因及功能发现,可形成一个产业 一个新的受体或信号转导,可以导致一个新药 一个基因的修饰改变,可以改造一个物种 一个新的方法学突破,可以提高整体竞争力 一个新的思路或设想,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危险的生物恐怖,可以瘫痪一个种族或国家

  8.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面临巨大压力 国内使用的化药不是进口就是仿制 水平与我国的综合国力不适应 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水平 现状与人民健康的需求不适应 吃饱的人更加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 城市病、富裕病的迅速蔓延

  9. 我们需要更加注重面临的挑战 唯有正确面对挑战, 我们才有机会

  10. 挑战之一: 环境:缺少健全的创新机制 • 科技创新的要素浅析 • 从人需求层次角度看 • 从劳动的属性角度看 • 存在创新的四大障碍

  11. 从人的需求层次角度看 • 生命科学的长足发展 为理解人及人类行为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 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 • 科技创新是人的主动行为 • 对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有助于理解创新 • 以人为本 •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

  12. 价值实现 Impact 个性自由发展 安全及生活质量 基本生存 马斯洛---人的需求层次理论

  13. 影响力半径 个人与社会

  14. 从劳动的属性看 • 生存性劳动---以维持基本生存为根本目标

  15. 生存性劳动 • 人类和一切生物生存的原动力来自DNA自我复制的特性 • 为生存而劳动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也是人的本能 • 中国30年改革开放充分释放了中国民众的这种本能 • 生存的压力还会使这种本能得到淋漓精致的发挥 • 中国今天取得的成就----部分地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16. 创造性劳动 • 是生存性劳动的质的升华 • 只有在满足生存层次需求的基础才有可能

  17. 科技创新是人的创造性劳动,以创造性思维为特征和前提。而创造性思维得以激发和维持的基本条件是科技人员具备 衣食无忧的物质生活 赏心悦目的工作环境 民主自由的愉快氛围 融入使命的求知兴趣。

  18. 实践证明,以创造为目的的劳动是人类的一种主动行为, 与生存劳动为目标的劳动有质的区别

  19. 科技创新的四大障碍 • 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 管理体制尚未完成服务创新的转变 • 科学研究的微环境急待进一步改善 • 一些人文社会因素阻碍创新

  20. 1. 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严重不足 • 有些人成为国际一流科学家就在于他们具备构成人类智慧甚至人格魅力的那种科技洞察力和敏感性,能够把本领域的科研水平带领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便是科技领军人才。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创新群体的人数多寡。 • 我国现有科技人数尽管在总量上已据世界前列,但符合这种高度和综合素质的科技领军人物为数不多,这也是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的缘由之一 • 中国科技历史相对短,自主培养能力较差

  21. 2. 科技管理体制大有问题 • 服务意识淡薄,管理兴致勃勃 • 长官意志 • 科技资源分配仍然欠缺公平、公正、透明 • 一些科技目标急功近利,助涨虚假

  22. 3. 科研微环境亟待改善 • 科研微环境在此指科技人员日常面对的由单位领导、同事、实验室、支撑服务、政策规定、风气习俗等软硬件组合而成的具体的科技工作和生活环境。 • 国家需求驱使国家注重大环境,尚无力顾暇微环境 • 缺少民主公开,多种制度规定流于形式 • 事关科技人员利益的事项科技人员说了不算 • 在迁升、考评、机会、资源分配等一列问题上搞小圈子 • 武大郎开店 • 不少科研院校的经费基本上还只是“吃饭经费”

  23. 4. 妨碍创新的人文社会因素 • 文化传统:长期封建小农经济,关闭自首 • 封建统治者独尊孔孟,压制异己,非常不利创新 • “枪打出头鸟” • “出头的椽子先烂” • “佼佼者易污,遥遥者易折” • 1919年新文化运动才喊出请D先生和S先生,至今是否已经完全请回家了?

  24. 然而, 我们正在前进 •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 成功解决了中华民族的生存问题 • 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为解决其它问题奠定了基础 • 新技术时代来临,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 克服了短板, 科技创新会为未来发展提供支撑 • 一切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5. 谢谢各位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