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陈 凡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国科技与社会 (STS) 委员会 主任 教育部 “科技与社会 (STS)”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首席教授 辽宁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沈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 沈阳市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 委员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 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一、“东北现象”与“振兴东北”的国策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与挑战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与振兴 陈 凡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委员会 主任 教育部 “科技与社会(STS)”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首席教授 辽宁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研究员 沈阳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委员 沈阳市政府科技顾问委员会 委员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 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2. 一、“东北现象”与“振兴东北”的国策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与挑战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 重点难点与突破点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 战略重点(“234”工程)

  3. 一、“东北现象”与“振兴东北”的国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与挑战一、“东北现象”与“振兴东北”的国策——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与挑战 1.世纪之交的五项基本国策 (1)“沿海开放”的国策(20世纪80年代) (2)“开发浦东”的国策(20世纪90年代) (3)“西部开发”的国策(世纪之交) (4)“振兴东北”的国策(21世纪初) (5)“中部崛起”的国策(2005年两会) 实践证明,国家每一项重大发展战略和国策的出台都关乎国运民生,都将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

  4. 2.“新东北现象”的反思 (1)“老东北现象”——共和国的长子 1)“一五”期间的投入—— ● 国家对辽宁工业投资46.4亿元,占同期全国工业投资 总额的18.5%。 ● 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辽宁占11.6%,吉林、黑龙江的比 例也达到4%—5%的水平。 ● 著名的156项重点工程辽宁有24项,黑龙江有26项。 2)共和国的装备部—— 以能源、原材料和大型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建设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辽宁:煤都、钢都、机床城;吉林:汽车城、化学城、黑龙江:动力城、油田)

  5. (2)“新东北现象” ——经济社会发展滞后 ● 东北老工业基地既体现了计划经济的辉煌,也集中了 计划体制的所有弊端。 ●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昔日的辉煌变成了包袱,老工业 基地呈现出衰败之态。 ● 例如改革开放初期,辽宁的GDP是广东的两倍,而现 在广东的GDP是辽宁的两倍。 1980年黑龙江省的GDP与东部六省市的平均值相当, 现在仅为其46.2%。

  6. 新东北现象之一: ——改革开放之初,工业全面滑坡,国有大中型企业 经济效益差,GDP增长为全国倒数第二、 第四、第五。 新东北现象之二: ——复关入世之后,农业高产困境,玉米、大豆等粮 食作物科技含量低,质量等级差,产品成本 高,竞争能力低,在市场上供过于求。 新东北现象之三: ——社会转型期间,社会稳定危机,赴京上访人数和 恶性案件居高不下,位居全国前列。

  7. 3.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 “新东北现象”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11)——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2)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3.03)—— 再一次强调: 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和地区发展接续产业”。

  8. (3)温家宝总理连续三次考察东北——(2003.09.10)之后:于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3)温家宝总理连续三次考察东北——(2003.09.10)之后:于北京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问题,提出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主要任务及政策措施。 (4)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2003.09.29):会议指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9. (5)中共中央、国务院终于在2003年10月底正式出台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5)中共中央、国务院终于在2003年10月底正式出台了《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 ● 由此可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党中央和国 务院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 从树立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东北老工业基地 振兴不仅关系到东北的区域经济发展,它 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因此它是一项基本国策。

  10. 4.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意义 (1)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优势 1)整体上 ——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 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 人才和较完整的基础条件; 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 发展优势的地区。 2)部分上 ——东三省的优势又各有侧重: 辽宁 ——有钢铁冶金、装备工业等优势,同时还有密集的 城市群和港口优势等; 吉林 ——在汽车、石化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黑龙江 ——则在石油、机电以及毗邻俄的地缘优势明显。 这些优势应该是实现东北协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重要基础。

  11. (2)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意义: 1)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 2)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4)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家安全。

  12. 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与挑战 (1)市场经济改革为体制创新奠定了初步基础。 1)东北老工业基地 ——是计划经济根深蒂固的重灾 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情况 下,改革将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克服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 2)老工业基地振兴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改 革成果,而且可以更多地利用包括社会保障体 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对民营企业放宽市 场准入等在内的新一轮改革的先发效应。

  13. (2)经济全球化为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 1)加入WTO ——表明中国正进一步参与以国际分工 为背景的产业结构调整; 2)老工业基地 ——要以全球眼光,培育和发挥比较 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优化产业结构和推进企 业重组; 3)老工业基地振兴 ——稀缺资源不仅可以从本地 和全国获得,而且可以更多地利用全球的资本、 技术、人才和市场等资源,加快发展。

  14. (3)科技革命推动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过程(3)科技革命推动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过程 1)老工业基地 ——可以越过传统工业化的某些阶 段,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 业,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 息化,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 业,实现超越式发展。 2)新型工业化 ——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 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5. (4)三年改革脱困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新机制(4)三年改革脱困使国有大中型企业出现新机制 1)国有企业——职工可流动机制初步建立; 2)丧失竞争力企业——退出市场的通道开始打通; 3)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转移企业办社会 机构有了相当的进展,职工由“企业人”逐渐 变成“社会人”; 4)国有企业的融资渠道——由盯着财政投资,转向 通过市场引入新的投资者和到资本市场融资。 这些新机制的萌芽 ——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具 有重大的意义。

  16.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 政策、重点难点与突破点 1.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中央的重大施政纲要 (1)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人员: 组 长: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副组长:国务院副总理黄菊、曾培炎 成 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等26位部长 办公室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张国宝 办公室设3个组:政策研究与体制创新组(综合组)、 工业规划组、相关产业协调组。

  17. (2)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领导小组的主要任务: 1)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振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方针、政策和 指示; 2)研究审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 战略、专项规划、重大问题和有关法规 3)研究审议——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的重大政策建议,协调东北地区等老工 业基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8. 2.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四个重点:创新、转型、开放、就业 2004年3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务院振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组长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振兴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

  19. (1)创新 ——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这是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根本出路。 1)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非公有制经 济发展。 2)通过改革创新,增强经济活力。 (2)转型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主要任务。 1)要继续发展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2)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国家商品粮基地的地位,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4)扶持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

  20. (3)开放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这是 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途径。 1)要积极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2)扩大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 3)吸引国内各类生产要素进入东北市场。 (4)就业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这是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 1)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就业再就业的方针和政策措 施,千方百计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2)积极做好吉林、黑龙江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试 点工作。

  21. 3.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难点与突破点 (1)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四个难点 难点之一:是东北经济的市场程度化低,经济的发展 活力不足,经济的增长缺乏自主动力。 难点之二:是东北地区的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国有 经济比重偏高,民营经济发展规模小。 如2002年,吉林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所占的固定资产占整个固定资产的82.6%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所实现的产值占到全 部工业产值的76.8%。

  22. 难点之三:是东北企业债务和办社会的负担重。难点之三:是东北企业债务和办社会的负担重。 据去年的统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 负债率在80%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办 社会每年所支出的费用大约35亿元左右。 难点之四:是东北企业技术老化,企业冗员比较多。 比如现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技术装 备相当于90年代水准的只有15%,大部分都 相当于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水准。 企业冗员下岗分流、实现再就业压力也 比较大, 到目前吉林省还有66万名下岗职工没有 实现再就业。

  23. (2)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三个突破点 突破点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 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突破点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切实解决东北 企业特别是国大中型企业历史上遗留 下来的沉重包袱。 突破点三:政府应实现职能转变,在建设良好 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 市场环境、诚信环境、人文环境等 方面下大气力。

  24. 4.加快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 调整改造方针 (1)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地位与作用 东北地区集中了大庆油田、鞍山钢铁集团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等一批中央企业,虽然企业户数只占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户数9.5%,但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46.0%、72.1%和81.5%。 东北地区中央企业大多数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在全国同行业中有较强竞争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它们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巨大优势和希望所在。

  25. (2)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问题困境 1)企业产权结构单一——适应市场经济的机制尚不健 全,缺乏体制、技术和管理创新的思想; 2)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中小学校、医疗卫生等社 会机构多,每年需支付约80亿元补助经费; 3)困难企业多,资产负债率高—— 2002年,亏损企业 371户,亏损面约为40.0%; 企业资产负债率平均为76.4%,高于全国国有 企业资产负债率64.8%的平均水平; 4)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大而全、小而全”状况普 遍,专业化协作水平低,缺乏有较强国际竞争力 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下降。

  26.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加快推进东北 地区中央企业的调整改造 1)既要解决企业思想观念上的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 又要解决企业实践发展中的新问题; 2)既要努力强化技术创新,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生产 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着力调整生产关系, 形成新体制、新机制的生长点; 3)既要整体推进、全面完成中央企业的调整改造任务, 又要坚持有限目标、实施重点突破; 4)既要扎实细致、稳妥推进,又要大胆实践,努力探 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适合东北地区中央企业 调整改造的新路子。

  27. (4)东北地区中央特大型企业要形成 ——优势产业基地 1)中石油大庆油田 ——通过加大油气勘探力 度,发展多元开发技术,不断提高油气田勘探开 发水平,原油产量继续保持国内领先。 2)鞍钢 ——主导产品汽车板、家电板等市场占有率达 到35%以上,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钢 铁企业。 3)一汽 ——汽车产量达到200万辆,成为国际知名汽车 企业集团。 4)哈电、一重 ——等企业主导产品要更加突出,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确立行业 排头兵位置,具备较强国际竞争能力。

  28. 5.中共中央、国务院《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 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的优惠政策 1)把辽宁进行的城镇社保体系试点 —— 扩大到吉林和黑龙江两省。 2)在东北优先推行从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改革 ——具体说就是对东北地区有比较优势的装备制造业 石油冶金工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允许新购进的机 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税金予以抵扣。 3)对于部分企业确实难以归还的历史欠税—— 按照规定条件,经过批准后予以免除。

  29. 6.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投资政策 (1)成立“东北振兴银行”落户沈阳 第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允许商业银行采取灵活措施处置不良资产和自主减免贷款企业表外利息”等政策,为东北企业和金融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卸包袱,以增强金融机构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力。

  30. 第二 ——新成立的东北振兴银行初步确定资本金规模为50亿元,由中央财政、东北三省地方财政以及民间资本联合出资。 其中,中央财政和东北地方财政控股,而东北三省的地方财政出资比例相同。 第三 ——东北振兴银行”落户沈阳,是因为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重工业色彩最为浓厚的省份,也是振兴东北的关键。 辽宁省省会沈阳是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集中代表,也是东北这些年来积累的诸多问题的一个缩影和集中体现。 但为了避免它成为主要为沈阳乃至辽宁服务的银行,东北银行在股本结构方面做了相应设计,即东北三省的地方财政出资比例相同。使其能为整个东北三省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支持。

  31. (2)国家发改委确定 —— “振兴东北”首批一百个项目,总投资610亿 目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首批100个项目已经获得批准,总投资额610亿元,而且绝大部分项目将享受国家的贷款贴息优惠政策。 首批100个项目中——黑龙江省37项,吉林省11项,重工业基础最优越的辽宁省获批的项目最多,有52项,总投资额突破440多亿元,占全部投资的72.5%,而大连市又以17个项目的数量,排在东北各城市之首。 在辽宁的52个被批项目中——有47个是围绕建设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的,其中的重点企业包括:辽宁三大造船厂,大连石化集团,辽化集团,鞍钢集团,本钢集团等。

  32. (3)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的 60个专项,投资56亿。 第一,根据东北地区的技术优势,支持30项已经比较成熟的、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高科技成果产业化,延伸产业链,为东 北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第二,支持10项东北地区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在信息、汽车、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 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为东北地区长期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第三,支持东北地区的高技术产业结构调整改造,实施20项具有一 定优势的、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重点项 目,形成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

  33.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振兴的战略 重点(“234”工程)——重点建设“两大基地”,发展“三大产业”, 完成“四大任务”。 1. 重点建设“两大基地” (1)建设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1)加速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保持国内领先地位。 2)大力发展基础成套装备制造业,提高自主开发能力 和成套水平。 3)巩固壮大军事装备制造业,构筑先进的国防科技工 业体系。

  34. (2)建设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做大 做强石化、钢铁、建材等优势产业。 1)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石化基地。 2)建设效益和产量都具备国际竞争力的 精品钢材基地。 3)建设以PVC型材为重点的新型建材基地。

  35. 2. 加快发展“三大产业” (1)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沈大高 新技术产业带。 以4个国家级高新区(沈阳、大连、鞍山、葫芦岛)和3个省级高新区(辽阳、营口、锦州)为主体,构建以沈阳、大连为核心区,以沈大沿线为增长带,以全省其他12个市为支撑点的高新技术发展布局。

  36. (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 农业产业化经营 以农民增收为目的,以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为契机,以主导产品和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建立起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

  37. (3)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构筑现代 服务产业体系 构建以沈阳、大连、锦州三个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发展信息咨询、金融保险、房地产和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创建东北区域金融中心,促进科技教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发展,开展清文化特色旅游和海滨城市旅游,拓展国际会展中心城市功能。

  38. 3. 积极完成“四大任务” (1)扬长避短、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1)推进以沈阳和大连等特大型城市为中心的辽 宁中部城市群和“大大连”的建设,构筑沈大 黄金经济带。 2)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和资源枯竭地 区经济转型,继续抓好阜新经济转型国家试 点城市工作。 3)加速县域经济发展,坚持走“一主三化”的道 路。(即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大力推进工 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39. (2)“三位一体”同步推进, 创造 稳定的社会环境 即把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帮困“三位一体”,使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并举,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并举,经济发展与扶贫帮困并举,造成国泰民安的小康社会局面。

  40.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 改善生态环境 1)扩建沈大高速公路,新建烟台—大连火车轮 渡和辽宁核电厂工程等基础设施。 2)改善城市环境,将城市改造和企业发展、产 业升级同步推进,在经营城市中完善城市功 能。 3)改善生态环境,推广循环经济,实施蓝天碧 水,建设绿色辽宁。

  41. (4)壮大财政实力,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 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 1)积极运用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管理经济、 调控经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2)控制政府债务规模,减少政府不良债务, 努力使政府的不良债权控制在5%以内。 3)大力压缩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金融风险, 创建金融安全区,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打造 良好的金融环境。

  42. 4. 振兴辽宁的主要措施 (1)加快体制创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1)按照市场规律,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界限,推动钢铁、汽车、石化和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与企业的战略性重组。 2)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层次高、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民营企业,大力发展有“专、精、特、新”专业化方向的中小企业。

  43. (2)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 促调整、促振兴 1)以项目为核心,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施全 方位、多层次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 2)发挥区位优势,使大连、沈阳成为承接发达国家 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3)大力推进对内开放,促进东三省区域经济一体化, 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的各类经济要素进入 辽宁,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

  44. (3)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与人才战略 1)建设人才强省——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人 才、知识、科技、信息优势,重点建设3个国家 级和7个省级大学科学园,全面拓展高校人才 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2) 建设科技强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完 善全省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 技术中心建设,加大R&D投入,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为提升传统产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 支撑。

  45. (4)加强领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老工业 基地振兴提供保障 1)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运用 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 2)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努力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宽松和谐的 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尊重知识的 人文环境、积极奋进的舆论环境、诚实守信的 市场环境。 第二,政府的管理方法要从行政管理为主向法制管理 为主转变;管理手段要从直接调控向间接协调 转变;管理领域要从偏重经济发展向经济、社 会、环境协调发展转变。

  46. 结束! 谢谢!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