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6

中國文化史總目錄

中國文化史總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第二章 民族的融合 第三章 典章制度 第四章 學術思想的演變 第五章 文學、史學與藝術. 第六章 科學與技術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八章 社會與經濟 第九章 現代的文化變遷. 第一章 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第一節 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文字的發明與演進. 中國文字的演變. 回總目錄. ◎ 資料來源:裘錫圭, 《 文字學概要 》 ,萬卷樓, pp.41 ~ 43 、 102 ~ 103. 第二章 民族的融合. 第一節 民族與文化融合的過程 第二節 民族與文化融合的因素. 蒙古. 滿. 回. 回紇. 契丹. 女真.

Download Presentation

中國文化史總目錄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中國文化史總目錄 第一章 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第二章 民族的融合第三章 典章制度第四章 學術思想的演變第五章 文學、史學與藝術 第六章 科學與技術第七章 宗教信仰第八章 社會與經濟第九章 現代的文化變遷

  2. 第一章 中國古代文明的誕生 第一節 中國文明的起源 第二節 文字的發明與演進

  3. 中國文字的演變 回總目錄 ◎資料來源:裘錫圭,《文字學概要》,萬卷樓,pp.41~43、102~103

  4. 第二章 民族的融合 第一節 民族與文化融合的過程 第二節 民族與文化融合的因素

  5. 蒙古 滿 回 回紇 契丹 女真 突厥 鮮卑 匈奴 狄 羯 羌 戎 漢 漢 夷 氐 唐 藏 明 蠻 百越 中華民族 苗 傜 中華民族融合示意圖 回總目錄

  6. 第三章 典章制度 第一節 帝制時代的政治制度 第二節 朝廷官員的培養與選用 第三節 帝制時代的財政制度 第四節 護衛帝國的軍事制度

  7. 唐代中央官員 ◎資料來源:張榮芳,〈唐代官僚體系中的史官〉,《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五輯,幼 獅,1983,p.428 下一頁

  8. 唐代長安皇城圖 宮城 ◎摘自:平岡武夫,〈唐代€ 長安 洛陽,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1956◎資料來源: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機能、特徵及轉型〉,劉石吉主編,《中國文化新論. 經濟篇──民生的開拓》,聯經,1987,p.302 下一頁

  9. 秦漢三公九卿表 ◎資料來源:《秦漢時代》上,《中國文明史》3,地球,1991,p.68 下一頁

  10. 歷代縣以下的鄉村組織 ◎資料來源:張哲郎,〈鄉遂遺規 ──  村社的結構〉,杜正勝主編,《中國文 化新論.社會篇 ── 吾土與吾民》, 聯經,1987 下一頁

  11. 明清科舉考試的內容 ◎資料來源:李弘祺,〈科舉──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鄭欽仁主編,《中國文化新  論.制度篇──立國的宏規》,聯經,1987,p.283 下一頁

  12. 清代考試入仕途徑 ◎資料來源:李弘祺,〈科舉──隋唐 至明清的考試制度〉,鄭欽仁主編, 《中國文化新論.制度篇──立國的 宏規》,聯經,1987,p.287 下一頁

  13. 宋與清科舉出身人數之比較 ◎資料來源:李弘祺,〈科舉 ── 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鄭欽仁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制度 篇──立國的宏規》,聯經,1987,pp.292~293 回目錄

  14. 商鞅廿級爵位 回總目錄 ◎資料來源:楊寬,《戰國史》,臺灣商務,pp.252~255

  15. 第四章 學術思想的演變 第一節 儒墨道法四家要義 第二節 漢代經學與魏晉玄學 第三節 宋明理學與清代考據學 第四節 明清之際傳入的西學

  16. 四家可能態度 回目錄 ◎資料來源: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上,聯經,1993,p.21

  17. 五德終始說 ◎資料來源:林載爵,〈天道變易.世運終始──歷史思想中的發展觀念〉,黃俊  傑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二──天道與人道》,聯經,1987,p.48 下一頁

  18. 今古文學之比較 回目錄 ◎資料來源:周予同,《經今古文學》,pp.6~9

  19. 北宋理學四派 ◎資料來源:陳郁夫,〈內聖外王 之學的復興──新儒學的發展〉, 林慶彰主編,《中國文化新論. 學術篇──浩瀚的學海》,聯經, 1987,p.277 下一頁

  20. 南宋至元末新儒學的重要傳授情形 ◎資料來源:陳郁夫,〈內聖外王之學 的復興──新儒學的發展〉,林慶彰 主編,《中國文化新論.學術篇── 浩瀚的學海》,聯經,1987,p.280 回總目錄

  21. 第五章 文學、史學與藝術 第一節 中國文學的特色與發展 第二節 傳統史學的特色 第三節 傳統藝術的美感呈現

  22. 五代至宋的畫風承繼 回總目錄 ◎資料來源:《宋遼金時期》第三冊,地球,p.1332

  23. 第六章 科學與技術 第一節 傳統自然觀念與科學思想 第二節 古代科技的成就 第三節 近代科技的發展

  24. 五行觀念 〈洪範〉中的五行: ◎資料來源:李約瑟,《中國的科學與文明》,臺北:商務印書館 下一頁

  25. 道家和傳統醫學的氣化說 ◎資料來源:劉君燦,<生剋消長──陰陽五行與中國傳統科技>,洪萬生主編,《中國文化新論. 科技篇──格物與成器》,聯經,1987,p.96 回目錄

  26. 九章算術 ◎資料來源:馮作民、宋秀玲編譯,《中國古代科學》上冊,星光,1982,pp.101~181 下一頁

  27. 中國傳統數學的發展線索 ◎資料來源:陳曉中等著,《中國古代 的科技》,明文,1990,p.93、95 下一頁

  28. 天元術 或 可以記為 ◎資料來源:陳曉中等著,《中國古代的科技》,明文,1990,p.123 下一頁

  29. 脈影圖 下一頁 ◎資料來源:陳曉中等著,《中國古代的科技》,明文,1990,p.455

  30. 中醫的五行 下一頁

  31. 唐代太醫署(隸屬太常寺) ◎資料來源:黃克武,<欽天監與太醫院 ──歷代的科學研究機構>,洪萬生主 編,《中國文化新論.科技篇──格物 與成器》,聯經,1987,pp.321~322 下一頁

  32. 中醫金元四大家 ◎資料來源:《宋遼金時期》第 四冊,《中國文明史》6,地 球,p.1848 回總目錄

  33. 第七章 宗教信仰 第一節 佛教 第二節 道教 第三節 回教 第四節 基督教 第五節 多神的宗教信仰

  34. 禪宗譜系表 下一頁 ◎資料來源:《隋唐五代》中冊,《中國文明史》5,地球,1992,p.976

  35. 道教的五大派 下一頁

  36. 道教的符籙 ◎資料來源:李豐楙,〈仙道的世界── 道教與中國文化〉,藍吉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化新 論.宗教禮俗篇── 敬天與親人》,聯經,1987,p.246 回總目錄

  37. 第八章 社會與經濟 第一節 以農立國的農業與農政 第二節 工商業的發展與商人精神的出現 第三節 宗族建構的社會 第四節 士人交游與民間結社

  38. 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表 下一頁 ◎資料來源:《先秦時期》上冊,《中國文明史》2,地球,1991,p.273

  39. 櫃田 ◎摘自:徐光啟,《農政全書》,七五卷  ◎資料來源:《中華古文明大圖集.第二部. 神農》,宜興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2, p.171 回目錄

  40. 春秋戰國產業分布圖 下一頁

  41. 唐代長安城的坊里形式 ◎摘自:李好文,《長安志圖》◎資料來源:劉石吉,〈城郭市廛──城市的 機能、特徵及轉型〉,劉石吉主編,《中國文化新論. 經濟篇──民生之開拓》,聯經,1987,p.293 下一頁

  42. 宋代海外貿易的盛況 ◎資料來源:李東華,〈稊山航海 ──海外貿易的發展〉,劉石吉主編,《中國文化新論.經 濟篇──民生的開拓》,聯經,1987,pp.489~490 下一頁

  43. 唐、宋歲鑄錢幣的數額 ◎資料來源:邱添生,<由貨幣經濟看唐宋間的歷史演變>, 《中國史學論文選集》第三輯,幼獅,1983,pp.415~416 下一頁

  44. 江南米價與廣東絲價的變動 ◎資料來源:全漢昇,《明清 經濟史研究》,聯經,1994, pp.75~76 下一頁

  45. 清代銀兩換錢數 回總目錄 ◎資料來源:全漢昇,《明清經濟史研究》,聯經,1994,pp.80~82

  46. 傳統過年習俗 ◎資料來源:李今芸,<新桃 舊符 ──話過年>,藍吉 富,劉增貴主編,《中國文 化新論.宗教禮俗篇 ──  敬天與親人》,聯經,1987, pp.558~566 回總目錄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