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臺灣史的分期及特色

臺灣史的分期及特色. 報告人:洪健榮. 壹 、臺灣歷史的分期  一、荷據以前( 1624 年以前)  二、荷西時期( 1624-1662 年)  三、明鄭時期( 1661-1683 年)  四、清治時期( 1683-1895 年)  五、日治時期( 1895-1945 年)  六、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一、荷據以前( 1624 年以前). 臺灣:原住民部落社會(史前時代)。大陸沿海漢人與日本人零星至此活動。

Download Presentation

臺灣史的分期及特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臺灣史的分期及特色 報告人:洪健榮

  2. 壹、臺灣歷史的分期  一、荷據以前(1624年以前)  二、荷西時期(1624-1662年)  三、明鄭時期(1661-1683年)  四、清治時期(1683-1895年)  五、日治時期(1895-1945年)  六、戰後時期(1945迄今)

  3. 一、荷據以前(1624年以前) • 臺灣:原住民部落社會(史前時代)。大陸沿海漢人與日本人零星至此活動。 • 澎湖:1360年(元順帝至正20年)在澎湖設立巡檢司,成為元朝的行政區。明帝國前中期亦曾派兵駐守。1622年荷軍佔領澎湖,當時澎湖應有為數不少的漢人。 • 就漢人中心史觀的角度,澎湖進入中國地方史的範疇較臺灣早(約300年)。

  4. 二、荷西時期(1624-1662年) • 1624年荷蘭軍隊自澎湖轉進臺灣南部(大員),建立統治機構。 • 1626年西班牙軍隊陸續佔領北臺雞籠(基隆)和滬尾(淡水)等地區,設立貿易與傳教的據點。 • 1642年荷軍趨逐北部西班牙守軍,自此臺灣西部幾全淪入荷蘭人的控制。 • 這段時期(共37年),臺灣成為西方殖民帝國競逐的舞臺,被納入世界史的範圍。

  5. 三、明鄭時期(1661-1683年) • 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佔臺灣,改赤崁地方為東都明京,鄭氏延平王國東移臺灣,將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 • 臺灣出現第一個漢人政權。 • 1662年2月1日,熱蘭遮城(今臺南安平古堡)荷軍將領與鄭氏簽訂一紙國際合約,宣告荷蘭統治時期的結束。 • 這段時期(又稱鄭氏治臺時期,共23年),延平王國在臺灣與大清帝國長期處於對峙的情勢。

  6. 四、清治時期(1683-1895年) • 1683年6月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攻臺,鄭克塽投降納土,結束鄭氏王國對臺統治權。 • 清帝國於次年設置臺灣府下轄臺灣、鳳山、諸羅3縣,隸屬於福建省。1723年增設彰化縣及淡水、澎湖2廳。1812年增設噶瑪蘭廳。 • 1875年行政區劃調整為2府8縣4廳。1887年臺灣建省,調整為3府11縣4廳1直隸州。

  7. 通常以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之前為清代前期,之後為清代後期。通常以1860年代臺灣開港通商之前為清代前期,之後為清代後期。 • 這段時期(又稱清領時期,共213年),臺灣的歷史概屬於清朝地方史的範疇。

  8. 五、日治時期(1895-1945年) • 1895年5月,日本依據中日馬關條約取得臺灣。 • 1895年6月17日,臺灣總督府在臺北舉行始政典禮。 • 行政區劃自1895年的臺北、臺灣、臺南三縣及澎湖島廳,演變至1926年的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五州及澎湖、臺東、花蓮港三廳,其間經歷近10次的調整,變化幅度頗大。

  9. 這段時期(又稱日據時期,共51年),臺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各權於一身,行獨裁統治,形同土皇帝。臺灣被納入日本史的一環。這段時期(又稱日據時期,共51年),臺灣總督集行政、立法、司法及軍事各權於一身,行獨裁統治,形同土皇帝。臺灣被納入日本史的一環。

  10. 六、戰後時期(1945迄今) • 1945至1949年為戰後初期(或稱光復初期),1949年後又稱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 •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中華民國接收臺灣,設置臺灣省下轄八縣九省轄市。 • 戰後初期,中華民國政府以臺灣情形特殊,省設行政長官公署而非省政府,委任行政長官立法、行政大權,並兼臺灣省警備總司令(軍事權)。 • 這時中華民國擁有大陸與臺灣,以大陸為重心。

  11. 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5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1947年爆發二二八事件,5月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 • 1949年5月19日,陳誠在臺灣頒布戒嚴令,實施軍事統治,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有權力限制人民自由民權,可以掌管戒嚴地區行政事務及司法事務。憲法所規定的人民之基本自由人權,如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講學等各項自由受到嚴格限制。直到1987年7月蔣經國總統任內宣布解除長達38年的戒嚴,成為世界上實施最久的戒嚴令。 •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12. 1949年底,國共內戰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臺北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臨時首都。其統治權僅止於臺澎金馬。1949年底,國共內戰失利的中華民國政府播遷臺灣,臺北成為中華民國政府的臨時首都。其統治權僅止於臺澎金馬。 • 自此迄今,海峽兩岸形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政權對立的局面。

  13. 貳、臺灣歷史的特色  一、近代漢民族殖民成功的特例  二、政權變動頻仍  三、兼具海洋與國際雙重性格  四、文化多元發展

  14. 一、近代漢民族殖民成功的特例 • 16、17世紀,因大陸閩粵地區的人口壓力加上臺灣新天地的吸引力,當地人民陸續移臺,令臺灣從原住民社會轉型為漢文化社會。 • 荷據時期荷蘭人提供船隻,將漢人自福建運抵臺灣。1636年獎勵農耕。臺南及其附近區域漢人人數呈穩定增長。 • 1650年時1萬5千人,1661年漢人壯丁增為2萬5千人。1662年鄭氏王國進駐後,及嗣後清治時期,漢人大量移墾臺灣。1810年時漢人約2百萬人左右,1940年時漢人達550萬。

  15. 相對於菲律賓,1836年漢人約2萬5千至3萬人左右,1939年約11萬5千人。相對於菲律賓,1836年漢人約2萬5千至3萬人左右,1939年約11萬5千人。

  16. 二、政權變動頻仍 • 臺灣歷經原住民自治以及荷蘭、西班牙、明鄭、大清帝國、日本、中華民國等政權的統治,在原住民、漢文化之外,雜染了幾分異國色彩,其中以日本的影響較深。 • 臺灣與大陸政權分合不斷,清代與戰後初期處於同一政權,其餘時期則處於不同政權,導致兩地之間文化差異性的產生。 • 二十世紀一百年中,分離時間達96年,合僅4年,導致部分臺灣人民的國家認同產生混淆。

  17. 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結果往往犧牲個別地域的文化成就;反之,分裂時期有競爭、有機會,更能促進文化的進展。例如,臺灣民主化的成就(總統直接民選),可作為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指引或借鏡。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結果往往犧牲個別地域的文化成就;反之,分裂時期有競爭、有機會,更能促進文化的進展。例如,臺灣民主化的成就(總統直接民選),可作為中國未來政治發展的指引或借鏡。

  18.   三、兼具海洋與國際雙重性格 • 臺灣係歐亞大陸版塊與菲律賓海板塊推擠而成的海島,位於東亞大陸東南外海,為中國大陸、東北亞、東南亞的交通要衝,歐亞遠東航線的必經之地。 • 16、17世紀曾受荷、西等海權國家的佔領。 • 鄭氏王國為改善臺灣物資不足的困境及取得軍火補給,乃與英、日、南洋各地發展國際貿易。

  19. 清治時期臺灣因交通位置及蘊藏煤礦,成為英、美、法、日各國覬覦的對象。(其中,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在臺灣兩度失利被俘,為大清帝國唯一的勝戰)。清治時期臺灣因交通位置及蘊藏煤礦,成為英、美、法、日各國覬覦的對象。(其中,鴉片戰爭時期英軍在臺灣兩度失利被俘,為大清帝國唯一的勝戰)。 • 日治時期,臺灣成為日本南進的基地(不沉的航空母艦)。 •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致力在臺灣發展國際貿易,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大學國際貿易學系一度高居社會組榜首)。 • 海洋性格反映在文化層面上,展現出一種開放性、包容性及多元性。

  20. 四、文化多元發展 • 史前時代:從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約7千至2千年前)至金屬器時代(約2千至400年前),已出現多元類型文化並存及發展的內容。 • 原住民文化:多元族群各自發展自我獨特的文化。 • 荷西時期:引進近代歐洲文化,傳佈基督新教與天主教。

  21. 明鄭時期:漢文化開始大舉傳入。如「全臺首學」孔子廟,引進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以及關帝信仰、媽祖信仰等。明鄭時期:漢文化開始大舉傳入。如「全臺首學」孔子廟,引進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以及關帝信仰、媽祖信仰等。 • 清治時期:傳統中國菁英文化及庶民文化大規模進入臺灣。令臺灣成為漢文化社會。 • 這段時期,原住民逐漸漢化,漢人也習染了原住民文化,彼此之之間互為涵化(acculturation)。 ex.牽手(老婆)、紅姨、拿拔仔、芒果、   「真的贊」、「馬西馬西」(酒名馬西    卡)。

  22. ex.各類緣自原住民語的地名,如: 大員-臺灣(原稱臺南安平西拉雅族大員社) 艋舺-獨木舟(北部凱達格蘭族語) 北投-女巫(北部凱達格蘭族語) 奇里岸-海灣(北部凱達格蘭族語) 八里- 「八里坌」之簡稱(凱達格蘭族語) 雞籠-「凱達格蘭」之簡音 羅東-猴子(東北部噶瑪蘭族語) 大甲-「道卡斯」族名之音譯 麻豆-眼睛(南部西拉雅族語) 烏來-溫泉(泰雅族語) 霧鹿-溫泉(布農族語,原稱buruburu)

  23. 日治時期:日本文化在統治當局的提倡與重視之下,遍及臺灣城鄉角落,逐漸蔚為主流。臺灣形成以日本文化為表、漢文化為裏的二元文化型態。日治時期:日本文化在統治當局的提倡與重視之下,遍及臺灣城鄉角落,逐漸蔚為主流。臺灣形成以日本文化為表、漢文化為裏的二元文化型態。 • 近代歐美文化亦隨日本文化傳入臺灣,至日治後期日語成為臺人吸收現代知識的主要工具。(參李登輝《臺灣的主張》)。 • 1945年以後:大陸各省的地方文化隨大批官兵與人民傳入。

  24. ex.大陸蘇、粵、川、魯四大菜系及各種小吃。 ex.大陸蘇、粵、川、魯四大菜系及各種小吃。 蘇(江浙):西湖糖醋魚、大閘蟹、甜糕… 粵(廣東):燒臘系列 川(四川):麻辣火鍋、蒜泥白肉、宮保雞        丁… 魯(山東):脆皮烤鴨、九轉肥腸、燕窩、        魚翅、水餃、牛肉麵… *臺灣本土化的吃法:吃水餃、鍋貼配酸辣湯(南北小吃大雜燴)。 *在臺灣可以吃到中國南北各地及世界各地的食物。

  25. 戰後以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文化,其制度、價值觀與流行文化(如音樂、電影、運動、飲食)大量傳入。(來來來臺大,去去去美國)戰後以來,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文化,其制度、價值觀與流行文化(如音樂、電影、運動、飲食)大量傳入。(來來來臺大,去去去美國) • 哈日、哈韓的風潮,伴隨著經濟影響力而來的文化衝擊。 • 原住民族群文化的自覺:近來不時發起「還我土地」、「改回原姓」等運動。 • 迄今,臺灣已發展出以漢文化為主體,融合原住民文化、美式西方文化、以及日本文化成分的獨特文化,多元發展。

  26. 參、結語 • 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係由多元族群、不同政權及其他各種外來文化共同創造出來的成果。 • 臺灣人的活力:活潑開放、積極進取以及勇於接受新挑戰與新事物的海洋文化性格。 • 臺灣人的悲情:移民社會的變動性與不安定特質,導致自我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加上數百年來不斷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令臺灣人喪失當家作主、決定自我命運的主體性。 • 我們應凝視身邊的他者,加強彼此的了解和包容,並尊重不同歷史背景者的歷史經驗。

  27. 本課程的思考基點: ◎擺脫中國中心觀 才能掌握臺灣社會的主體性 ◎擺脫大陸邊陲觀 才能洞悉臺灣發展的海洋性 ◎擺脫漢族中心觀 才能發掘臺灣文化的多元性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