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4

現代小說入門

現代小說入門. 王怡心 92.10. ※ 何謂小說?. 小說是有 人物 ,有 結構 ,有 情節 的創作故事,是小說家透過它個人對人生社會特殊看法,而以文學技巧表達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小說的寫作,基本上就是說故事,但現代小說又不是單純的說故事而已,它必須有情節。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如果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或者說:「王后死了,原因不明,後來才發現她是死於對國王之死的悲傷過度。」這便是有因果關係的情節。. ※ 虛構的必要.

Download Presentation

現代小說入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現代小說入門 王怡心92.10

  2. ※何謂小說? • 小說是有人物,有結構,有情節的創作故事,是小說家透過它個人對人生社會特殊看法,而以文學技巧表達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小說的寫作,基本上就是說故事,但現代小說又不是單純的說故事而已,它必須有情節。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死了。」這是故事;如果我們說:「國王死了,王后也傷心而死。」或者說:「王后死了,原因不明,後來才發現她是死於對國王之死的悲傷過度。」這便是有因果關係的情節。

  3. ※虛構的必要 • 小說既是創作故事,它離真實必然有個距離,以達到表現主題意識的目的。作者必須運用很多的技巧,包括題材的選擇,並將真實的故事適當增刪,以配合創作的意圖,所以佛斯特說:「小說的基礎是事實加X或減X。」 • 小說與散文的分別,就在於它是「用散文寫成的某種長度的虛構故事。」就拿人物來說,小說所刻劃的人物必須具備共性,以呈現永恆的人性,才能為大家接受;又必須反映時代,凸顯個人的特質,這樣的小說人物才能永存不朽。所以說小說創作,非得依賴想像去虛構不可。

  4. ※素材的來源 • 小說創作為了表達作者的某種觀點與旨趣,必定有虛構的成份;但是,雖說虛構,也得處理得合情合理,以接近真實人生。小說素材的來源,可能來自作者的人生體驗,所見所聞,以及由大眾傳播媒介所得的第二手資料。 • 我們可以說,最常被呈現於小說中的,是作者一生中難忘的片段,因此,個人的經驗是最根本的憑藉。如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個人失戀的親身體驗,但維特自殺了,歌德卻因此獲得解脫。

  5. 另外一種情況是,小說家常由他認識的人身上找到寫作的素材。像是白先勇的姐姐談起從前的保姆,人長得很俊俏,喜歡戴白耳環,後來跟她一個乾弟弟同居。白先勇因此想像戴白耳環的那樣一個女人,愛起人來,一定死去活來的-----那便是「玉卿嫂」。另外一種情況是,小說家常由他認識的人身上找到寫作的素材。像是白先勇的姐姐談起從前的保姆,人長得很俊俏,喜歡戴白耳環,後來跟她一個乾弟弟同居。白先勇因此想像戴白耳環的那樣一個女人,愛起人來,一定死去活來的-----那便是「玉卿嫂」。

  6. ※題材的增刪 • 小說並不等於事實,而增刪的條件全看作者旨趣決定。為了呈現主題,讓情節發展順利,小說家常略作刪節。如王禎和的〈嫁妝一牛車〉,故事的粗胚是真人真事,他說「那是我小學四、五年級的時候,從親戚口中得知的辛酸故事:一個人為了免於挨餓,只得讓一個經濟能力較好的男子住進家裡,共用他的太太。---原來人物是四肢健全,耳聰目明,我覺得這樣一個相貌堂堂的人,喜感不夠,悲哀感不足,請他當男主角,給人的印象不會深刻,而且有礙情節的鋪張(人家不相信他會這樣那樣)。------於是我就讓主角耳聾,讓他的男性不及格一點。」

  7. ※題旨的深化 • 小說家掌握了某種素材,卻要經過多年,主題才醞釀成功。據朱西甯說,最初寫〈狼〉,只寫了結尾獵狼的一段,約三千字左右,兩三年之後,改寫到兩萬字。〈狼〉現今以多線式的情節鋪展,交織出複雜的義蘊。原來只寫狡獪的狼,現在也寫偷漢子的婦人,一實一虛,交互迭現,狼的無可感化與婦人的蕩滌罪孽相對照,對人性的深刻探討自有一番呈現。由此足見一個題材孕育得久,內涵也滋榮了起來。

  8. ※敘事觀點 • 第一人稱非主角敘述 • 全知全能觀點 •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者 • 第一人稱主角敘述者

  9. 第一人稱非主角敘述 圖解R代表讀者,(N)代表不露面的作者,大圓代表作者想像的世界,小圓ABCDE代表在那世界裡活動的人物。作者自己是故事人物之一,介紹讀者進入想像世界。因為作者地位與其他人物地位相等,所以僅能從言行來觀察其他人物,無法透視其他人物的性格。如圖示中,各人物間只以虛線接觸,不能進入對方的小圓之內。

  10. 由此可知,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是有限度的,此即旁知觀點。他只能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如敘述者想要超越自己的觀察,他所表露的也只是推測而非親身經歷。由此可知,第一人稱的敘事觀點是有限度的,此即旁知觀點。他只能告訴讀者他所看到的,如敘述者想要超越自己的觀察,他所表露的也只是推測而非親身經歷。

  11. 示例:蕭紅〈手〉 王亞明的氈靴在樓梯上撲撲地拍著。父親走在前面,變了顏色的手抓著行李的兩角。     那被朝陽拖得苗長的影子,跳動著在人的前面先爬上了木柵門。從窗子看去,人也好像和影子一般輕浮,只能看到他們,而聽不到關於他們的一點聲音。     出了木柵門,他們就向著遠方,向著迷漫著朝陽的方向走去。     雪地好像碎玻璃似的,越遠那閃光就越剛強。我一直看到那遠處的雪地刺痛了我的眼睛。

  12. 全知全能觀點 作者就是敘述者。箭頭停在大圓圈的邊緣,表示作者超離各個人物之外,以凌駕之姿的眼光來交代一切人物事件。但他以可以如第一人稱敘述者進入大圓之內,自去認知那想像世界裡的事物,了解每一小圓所代表的人物事件,所以說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但他卻不能也不願引導讀者進入到圓圈之內,所以圖示的箭頭停留在各個圓圈的邊緣。

  13. 此一敘事觀點的優點在於給予讀者廣泛的觀察,以新奇細密的手法不斷改變事物的焦點,而收取觀察周詳的效果。此一敘事觀點的優點在於給予讀者廣泛的觀察,以新奇細密的手法不斷改變事物的焦點,而收取觀察周詳的效果。

  14. 示例 • 傳統的古典小說常採行第三人稱全知觀點,並且慣於徹底交代;現代小說卻求含蓄、變化。為避免場景更換的跳脫現象,一般常見的技巧是盡量透過一個人物的見事觀點來推展情節。如《紅樓夢》第一回藉冷子興之口介紹賈寶玉,第三回藉林黛玉之眼,描繪迎春、探春、惜春、鳳姐與寶玉;又藉寶玉之眼,細描寶玉。第四十一回,更藉劉姥姥的見事眼睛描大觀園的景致。

  15. 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中,採用全知觀點寫成的不少,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是著名的一例。作者寫尹雪豔的雪白細窕、俏麗甜淨,寫尹雪豔的風情、嫵媚、神秘;寫她前後兩個恩客----吳經理、徐壯圖。至於有關徐狀圖與她交往之後,性情大變的實況,則藉由徐太太向無家阿婆訴苦時轉述出來,便是善用小說人物的見事觀點,轉換敘述口氣,調整角度,能收到耳目一新之感。在中國現代短篇小說中,採用全知觀點寫成的不少,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豔〉是著名的一例。作者寫尹雪豔的雪白細窕、俏麗甜淨,寫尹雪豔的風情、嫵媚、神秘;寫她前後兩個恩客----吳經理、徐壯圖。至於有關徐狀圖與她交往之後,性情大變的實況,則藉由徐太太向無家阿婆訴苦時轉述出來,便是善用小說人物的見事觀點,轉換敘述口氣,調整角度,能收到耳目一新之感。

  16.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者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與第一人稱主角敘述的圖形相同,不同只在人稱(他、我)而已。敘述者已化身為小說中的主角。小說中所有的人事都與他(我)有觀,他(我)記述並評價每個事件,包括他(我)本身內心的衝動與外界接觸所發生的各事。長箭頭穿過大圓周進入小圓A的圓周,而從A發出的短箭則止於小圓B、C、D、E各圓周之外,表示活動狀況全繫於主角的心靈,其他人物的言行主要是受他(我)的意識影響而活動。

  17. 第三人稱主角敘述,亦即所謂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是指作者為了顧及某種程度的效果,故意把全知敘述觀點加以局限,選擇特定的一、二個人物,精細地描繪,深入內心,刻劃心理。其他人物則用泛筆,只鋪寫他們的外在動作言行。這種筆法有些類似西方畫家對於遠近距離的透視處理,濃淡不一,詳簡有異,自然產生真實感。第三人稱主角敘述,亦即所謂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是指作者為了顧及某種程度的效果,故意把全知敘述觀點加以局限,選擇特定的一、二個人物,精細地描繪,深入內心,刻劃心理。其他人物則用泛筆,只鋪寫他們的外在動作言行。這種筆法有些類似西方畫家對於遠近距離的透視處理,濃淡不一,詳簡有異,自然產生真實感。 第三人稱有限全知觀點,可以說是為了要彌補全知觀點與讀者過份疏遠所造成的缺陷,而力求改善的一種折衷技巧。在相當的範圍內,做有限度的約制,正合乎常人的推理範疇,使讀者能有相當的參與機會。

  18. 示例 • 如王禎和的〈嫁粧一牛車〉,描寫無可奈何地與別人共用妻子的悲涼境遇。起初作者用客觀的敘筆,簡潔地提示,暗示主角萬發背負著某一種相當沉重的屈辱,再者萬發耳聾,卻又聾得並不完全。接著作者便藉由萬發的觀點帶領讀者進入萬發的重聽世界,也時而進入萬發的心靈深處。於是讀者了解:萬發的境遇悲涼,非關本身個性,也不是他不勤儉;小說中他的妻子無品無貌,闖入的第三者也大有缺陷,可就偏偏他們好上了,真是無可奈何。至於萬發以外的人,內心想些什麼?作者不加置喙,讀者只有自己去揣想,這正是有限全知的特色。

  19. 第一人稱主角敘述者 • 敘述者已化身小說中的主角「我」,敘述者由各種角度講述自己的故事,包含外在言行的鋪述與內在心理的描摩,此即自知觀點,是許多初學寫作的人愛用的敘述方法,最便利於刻劃人物心理。

  20. 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除首段外皆是狂人的日記,其中提到: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除首段外皆是狂人的日記,其中提到: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全文重心在分析有關“吃人”的問題與作者對待“吃人”的態度。 從“吃人”的動機來看,無論是出於忠君(易牙),出於飢荒(易子而食),出於孝道,出於憎惡(食肉寢皮),為了報仇(徐錫林),或是為了懲罰罪惡(狼子村吃了“大惡人”),理由萬端,結果卻完全一樣:“吃人”。縱觀歷史,環顧現實,“吃人”實在是太常見,太普通了,最後,連“我”也不能保証定然沒有吃過人。

  21. ※小說創作程序 • 一、定主題 主題是小說的靈魂,作者思想意識的表現。處理原則應注意: (一)當以人物和故事來襯托主題,不可由主題來牽引故事 (二)力求新鮮,避免陳舊的主題 (三)主題應含蓄而非顯露

  22. 二、選題材──向人生取材 法國劇作家題供故事情節三十六種,強調人生的味道,盡在這裡了。即:求告、援救、復仇、骨肉間的報復、逋逃、災禍、不幸、革命、壯舉、綁劫、釋謎、取求、骨肉間的仇視、骨肉間的競爭、姦殺、瘋狂、鹵莽、無意中戀愛的罪過、無意中傷殘骨肉、為了主義而犧牲自己、為了骨肉而犧牲自己、為了情慾衝動而不顧一切、必須犧牲所愛的人、兩個不同勢力的競爭、姦淫、戀愛的罪惡、發現了所愛的人的不榮譽、戀愛受阻礙、戀愛一個仇敵、野心、人和神的鬥爭、因錯誤而生的嫉妒、錯誤的判斷、悔恨、骨肉重逢、喪失所愛的人。

  23. 三、設計人物、情節 使人物具有真實生命,以引發讀者的參與感。 情節設計原則:真實性、不尋常、具有「衝突」。

  24. 四、決定體式與手法 體式:自述式、他述式、日記體、書信體。 手法: (一)平述法:用平鋪直敘之口將故事從頭到尾陳述出來,容易寫,讀者也容易接受,但缺點是過於刻板。 (二)倒述法:利用回憶方法將故事寫出。 (三)突起法:利用突出之一點開始,然後回溯或向後延伸。 (四)合攏法:雙管並進,漸漸合一。 (五)錯綜法:以現在、過去、未來三種時態與人事錯綜進行,或以主線、支線交叉進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