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视野 ---- 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 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视野 ---- 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 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甲 40 号 邮编 100032 电话: 010-66064656 (办)手机: 13501349043 电邮: jiangdy02@sina.com 2004.8.10 北戴河. 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教育对象 教育功能. 姜大源, 2003. 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

Download Presentation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视野 ---- 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 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新视野 ----关于专业建设的思考 姜大源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北京西单大木仓胡同甲40号 邮编100032 电话:010-66064656(办)手机:13501349043 电邮:jiangdy02@sina.com 2004.8.10 北戴河

  2. 职业教育的教育观 教育对象 教育功能 姜大源,2003

  3. 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 发现人的价值---- 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 逻辑思维 专 家 形象思维 姜大源,2003

  4. 教育 职业教育 思维范式变化 基本出发点 职业 技术 教育 教育 职业 技术 职业 技术 姜大源,2003

  5. 姜大源,2003 经济结构的变化 全球性 动态性 服务性 经济全球竞争日益尖锐及国际分工的强化,使得生产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人员、资本、货物和服务的跨国界交易即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 大多数经济活动的动态性增强,特别是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应用,导致创新周期越来越快,产业围绕信息流而不是围绕产品流来组织 工业国家传统制造业逐渐失去重要地位,服务业在生产、管理、科学、社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出现生产社会向服务社会转变

  6. 劳动组织的变化 主体性 团队性 网络性 人本性 劳动者自身的主体意识与工作责任心 劳动组织的小组形式与团队合作精神 劳动岗位水平与垂直纬度的交叉与融合 劳动者参与、参加民主管理及人性化

  7. 职业资格的变化 模式转变 方式转变 从思维与生产的泰勒模式,即由上至下的指令式结构,向当今的平台式结构,即以员工独立工作为目标的责任委托制过渡 由依照上级指令并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工作,转化为参照小组独立制定、独立实施和独立检查计划的工作方式过渡

  8.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跨越 劳动分工 出现 单一工种 向 复合工种 转变 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 跨越 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 跨越 跨岗位能力

  9. 跨专业的智能结构 技术进步 导致 简单职业 向 综合职业 发展 跨行业智能结构 跨产业的智能结构 跨职业能力

  10. 显形学习 信息爆炸 催化 一次学习 向 终身学习 跃迁 隐形学习 虚拟学习 开发自身潜能能力

  11. 跨职业转移 竞争机制 迫使 终身职业 向 多种职业 嬗变 跨行业转移 跨产业转移 适应劳动市场能力

  12. 职业能力 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掌握技能掌握知识 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基本发展能力 基本生存能力 基本发展能力 关键能力 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当职业发生变更的时候,这种能力依然存在从而能重新获得新的知识或新的技能 定位能力

  13. 教育体系到就业体系过渡的门槛 普通学校教育 第一级门槛 问题区域一 职业学校教育 第二级门槛 问题区域二 失业 就 业 第三级门槛 问题区域三 职业继续教育

  14. 学校就业模式 高 高 学 校 (未经过 ) 就 业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市场) 职业培训模式 较高 较高 学 校 非正规 就 业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市场) 学校职教模式 低 高 学 校 学校型 就 业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市场) 校企职教模式 低 低 学 校 双元制 就 业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市场) 第一级门槛 第二级门槛

  15. 职业教育的专业观 专业属性 专业建设

  16. 职 业 “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 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现代汉语词典) 职业教育专业的职业属性 职业性原则----关于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职 业 性 原 则 任何劳动和培训,都是以职业的形式进行的。 它意味着,职业的内涵既规范了职业劳动 (实际的社会职业或劳动岗位)的维度, 又规范了职业教育(职教专业、 职教课程和职教考试)的标准

  17. 职业的社会学意义 从业资格与 工作经验组合 职 业 职 业 控制与调节 控制与调节 社会环境 稳 定 个人心理 控制与调节 个体与社会 融合载体 个体与社会 交往空间 控制与调节 职 业 职 业 社会定位与 生计发展媒介

  18. 职业特征: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 群集式的 工作资格 工作对象 工作地点 规范性的 工作领域 层级型的 工作空间 职 业 工作手段 工作岗位 社会化的 工作价值

  19. 职业定向 职业本质 生计主导 社会保障 职业本质三角形 社会安全 从业资格 职业功能三角形 职业 个体 功能 职业 社会 功能 社会融入 劳动作用 价值认可 社会稳定

  20. 专业与职业的关系 与相关职业 能力一致性 与相关职业 功能一致性 专业与职业 关 系 与相关职业劳 动过程一致性 与相关职业社 会认可一致性

  21. 描点法 知识--技能点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a1 a2 a3 ………… an b1 b2 c 社会职业 (矩阵法、列表法)

  22. 职业分析的方法 适用领域:教育主管部门、学校联合体或较大规模学校开设新专业或调整专业结构。 典型特征:具有系统设计的性质,分析方法是职业能力取向的,是对社会职业的结构模拟(“白箱”效应)。 a 1 a2 … an b 1 b2 c A B C 专 业 A’ B’ C’ 关于专业划分的途径 社会职业 职业群

  23. 种粮 种油料作物 … 种菜 种茶 … 种植 养殖 种植养殖加工 … 养猪 养鸡 … 养鱼 养蛙 … 农艺 园艺 畜牧 水产 种 植 农家经营 养 殖 现代种植技术 农村家庭经营 现代养殖技术 湖南农村职业高中专业划分过程

  24. 课程分析的方法 适用领域:教育主管部门、职业学校对已有专业进行归并、整合或开设新的专门化方向。 典型特征:逆向职业分析,具有经验推演性质的性质,分析方法是教学内容取向的,是对社会职业的功能模拟(“黑箱”效应) a 1 a2 … an b 1 b2 c 专业课程 课程群 A B C A’ B’ C’ 专 业 关于专业划分的途径

  25. 培训分析的方法 适用领域: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及“次级”服务业(以教育、咨询为代表的服务业)对人才需求迫切,而现有专业又不能覆盖时,职业学校可先从培训入手并根据发展趋势和积累的经验,实施职业分析或课程分析,开发新专业或专门化。 典型特征:具有系统设计和经验推演的性质,分析方法是能力或内容取向的,是对社会职业的结构或功能模拟(“灰箱”效应)。 a 1 a2 … an b 1 b2 c 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 职业能力组 课程内容组 A B C 专 业 A’ B’ C’ 关于专业划分的途径

  26. 专业设置的驱动因素 实施主体 利益目标 服务客体特定需求 运作机制 变化趋势

  27. 社会需求 行业地区对 专业设置的 认可与评价 选择导向作用 个人需求 学生心理对 专业设置的 选择与意愿 牵引拉动作用 市场匹配要素 劳动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匹配要素

  28. “供给驱动”模式: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主宰的专业设置的“供给驱动”模式,由于专业设置往往滞后于经济发展,这种供给常无法满足近期需求和动态变化的市场,是一种“短缺型”模式。 供给保障 社会需求 供给驱动 职业学校 政府 指令性计划 专业设置 个人需求 供给驱动的专业设置是计划中心的 “供给驱动”模式

  29. “需求驱动”模式: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宰的专业设置的“需求驱动”模式,由于培养目标既满足社会需求,又满足个人需求,这种 供给满足动态的劳动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动力型”模式。 社会需求 需求匹配 需求驱动 职业学校 政府 专业设置 劳动市场 个人需求 需求驱动的专业设置是市场中心的 “需求驱动”模式

  30.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新旧模式对比

  31. 专业设置的发展趋势 专业内涵 专业结构 专业目标 多 极 更 新 复 合 稳定 分化 教学 课程 同质 异质

  32. 产业结构的提升 农 业 产业化 城市化 工 业 高新化 信息化 服 务 业 知识化 个性化

  33. 姜大源,2003 专业类型的创新趋势 产品生产与后续服务 服务扩展与结构升级 信息技术与职业融合 核心资格、专门资格、关键能力、特定需求 与产品相关的服务领域 与媒体相关的工业领域 与个人相关的服务领域 与环境相关的工业领域 与专题相关的服务领域

  34. 职教专业设置的定位方略 目标定位 地区综 合为主? 行业专 业为主? 主体定位 中心校 辐射式? 学校联 合体式? 职教专业设置定位方略

  35. 稳定性与灵活性长线与短线结合 以短补长 职业学校专 业 组合策略 主体性与分支性主干与辐射贯通 滚动发展 规范性与需求性学历与培训互补 多元结合 适应性与针对性 宽口径与窄口径并存 以宽为主

  36. 满足劳动市场需求 就业率、创业率、对口率、稳定率 就业机会好 重点专业 发展前景好 教育资源好 经济、个人、科技、教育 人力、物质、人文、管理 适应社会整体发展 体现办学效益优化 重点专业遴选的原则

  37. 因校制宜 因地制宜 因人制宜 重点专业 建设策略 人无我有 人优我特 人有我优 重点专业建设策略

  38. 地区品牌 提高办学效益 学校品牌 强化调控作用 重点专业建设 目标:品牌效应 满足经济需求 行业品牌 重点专业建设的目标

  39. 主干辐射式  模块组合式  阶段组合式  复合集成式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模式选择

  40. 职业教育专业的选择方法 同质结构  近质结构  异质结构 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形式选择

  41. 建立信息渠道 开展市场调研 上报审批备案 专业设置基本程序 实施职业分析 进行可行性研究 完成教学开发 课程开发 师资培训硬件配置软件配置 专家论证 修改草案 招生宣传 专业实施 质量评估

  42.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性 国家职业分类大典的基准性 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趋向性 顺应产业结 构调整的职 教专业改革 五项原则 行业发展需求重点的首选性 办学主体教育效益的最优性 顺应产业调整的职教专业结构改革的五项原则

  43. 各个学校在专业设置中自身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并不等于社会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注重利益,政府则应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各个学校在专业设置中自身办学利益的最大化并不等于社会全局利益的最大化,市场注重利益,政府则应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专业结构的适当控制 专业设置的适时引导 调 控 各个学校在专业设置中自身办学投入的着力点并不代表整个社会办学的着力点,市场注重竞争,政府则应保证所有教育资源的整合 市场机制下专业设置的管理手段

  44. 一元结构: 计划经济下的专业设置管理是指令计划导向的,这一管理型的环路机制是在教育内部封闭运行的,社会用人单位的人力需求结构与政府教育部门的人力供给结构只能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的人力投资结构来匹配。 政府职能 部门人力 投资结构 指令性计划 职业 学校 专业 设置 政府教育 部门人力 供给结构 社会用人 单位人力 需求结构 专业管理的一元结构:教育管理者推动方式

  45. 多元结构: 市场经济下的专业设置管理是劳动市场导向的,这一市场型的环路机制是对整个社会开放式运行的,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结构与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供给要由劳动市场的供需结构调节匹配,但市场注重效益,政府则要通过调控保证社会公平。 多元办学主体目标 多元服务客体需求 政府职 能部门 ===== 政府教 育部门 职业学校 专业设置 人力供给 结构 社会用人 单位 人力需求 结构 劳动市场 人力供需 结构 调控:建立框架条件 专业管理的多元结构:市场受益者推动方式

  46. 职业教育的发展观 发展维度 发展动力

  47. 学生数(人) 中职:1197万 高职:161万 培训:1亿 (2002年) 招生数(人) 中等职校:515万(比2001年增加28%) 高职学院:480万(比2001年增加3.1倍) (2003) 学校数 中 职:14000所校均生: 733人重点校: 3000人高 职: 1047所 (2004) 1999: 85.1%; 就业率: 2000: 85.4%; 2001: 88.6% 从数字看我国职业教育 (2001--2003年) 社区教育 实验地区:28个 实验社区:140个 西部职教 12个省区,投资3亿建立县职教中心186个 农村职教 初等、中等文化技术学校:63万所 培训人员:9194万人 在校人数:7549万人 重点师资基地:52 技能示范基地:6 省级师资基地:125

  48. 现状:4.8亿农业人口(1.6亿非农产业,3.2亿农业)现状:4.8亿农业人口(1.6亿非农产业,3.2亿农业) 趋势:1.7亿农业人口(1.4亿农业,0.2亿林牧渔) 问题:1.5亿富裕人口,新增600万劳动力 农业 教育:小学级以下文化程度占38.2% 初中文化程度占49.3% 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 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 受过专业技能培训者仅占9.1% 紧缺人才 数控机床60万 城市 汽车维修80万 (汽车年增长13%) 任务:2003-2005 引导培训:转移1000万 技能培训:其中500万 岗位培训:已转移5000万 2006-2010 引导培训:将转移5000万 技能培训:其中3000万 任务:数控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护理 培养:100万 培训:300万 培训:企业下岗1150万 新增初中生700多万 姜大源,2004

  49. 终身教育体系 政府宏观调控 普通教育 职业教育 劳动就业 继续教育 职业教育市场 劳动就业市场 继续教育市场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