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8

肿瘤登记资料收集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

肿瘤登记资料收集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 第六讲 北京肿瘤登记处 王 宁. 第六讲 — 主要内容. 质量控制系统的体系建立 收集资料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肿瘤登记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 全程质控的概念. 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建设 要贯穿于肿瘤登记工作的全过程 是保障数据及时、完整、准确的重要机制. 质量控制体系. 质量控制体系的体制保障 质量控制体系的人员保障 质量控制体系的制度保障. 质量控制体系的体制保障. 建立包括市级、区县级和报告单位的多级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逐级培训质量控制人员和开展考核工作

rae-sears
Download Presentation

肿瘤登记资料收集过程中的 质量控制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肿瘤登记资料收集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第六讲 北京肿瘤登记处 王 宁

  2. 第六讲—主要内容 • 质量控制系统的体系建立 • 收集资料过程中各环节的质量控制 • 肿瘤登记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

  3. 全程质控的概念 • 肿瘤发病和死亡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建设 • 要贯穿于肿瘤登记工作的全过程 • 是保障数据及时、完整、准确的重要机制

  4. 质量控制体系 • 质量控制体系的体制保障 • 质量控制体系的人员保障 • 质量控制体系的制度保障

  5. 质量控制体系的体制保障 • 建立包括市级、区县级和报告单位的多级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 逐级培训质量控制人员和开展考核工作 • 为开展严格的质量控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6. 质量控制体系的人员保障 • 每级设质量控制岗 • 医学背景 • 熟悉肿瘤登记流程 • 熟悉计算机操作 • 具备指导和协调全市(区、院)相关部门的工作能力 • 责任心强

  7. 质量控制体系的制度保障 • 省市级肿瘤登记处拟定肿瘤登记报告规范或操作手册 • 逐级健全原始记录、报告卡和肿瘤登记台帐 • 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和标准、完善评估制度 • 数据质量定期检查,定期反馈,纵向和横向比对,发现问题及时督导工作 • 年初公布考核指标,公示评选结果,年终兑现奖罚(建议新点以鼓励为主)

  8. 资料收集过程中各环节的保障 • 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源于设计阶段 • 也可能是来源于发病和死亡资料的搜集和整理阶段 • 因此每个环节都要重视

  9. 资料收集阶段的设计 —报告病例的范围 • 本地户籍 • 恶性肿瘤(ICD-10为C00-C97)诊断的病例 • 脑脊膜良性肿瘤,ICD—10编码为D32.0—D32.9 • 脑和中枢神经其他部位的良性肿瘤,ICD—10编码为D33.0—D33.9 • 各地可以在此基础上调整范围,例如增加 • 原位肿瘤,ICD—10编码为D00.0—D09.9 • 骨髓造血系统的特指恶性肿瘤 D45、D46.0—D46.9、D47.1和D47.3

  10. 资料收集阶段的设计 —报告渠道的选择 • 本地区各级医院的临床医生、病理科、放疗科和病案室多部门合作 • 每个医院设肿瘤报告专人进行管理 • 结合CDC的死因登记系统和殡葬/公安系统登记的信息作为补充 • 有条件的地区结合地段保健医及居委会的登记台帐

  11. 针对不同渠道开展培训 • 医院:侧重及时、完整、准确的诊断信息 • 死因:侧重漏报、患者基本信息、肿瘤的部位、死亡信息 • 片医和居委会:侧重漏报、患者基本信息、就诊信息、转归

  12. 漏报的病例 • 漏报是绝对存在的,主要原因为 • 人群中未诊断的肿瘤病人 • 漏诊的病例(与当地医疗水平有关) • 报告环节的设计或管理缺陷造成的漏报 • 外地就医造成的漏报 • 可以通过漏报调查和其他渠道收集信息的相互验证来补充当地漏报的肿瘤病例

  13. 补充漏报病例的途径—本地措施 • 死补活 • 本地数据库与CDC收集的死亡病例和殡葬系统登记的信息仔细比对,以前未报告的病例补充到数据库中,即为死补活 • 公安系统 • 查询销户的人口是否死于肿瘤 • 查询居民户籍及存活状态

  14. 补充漏报病例的途径—其他 • 流行病学调查 • 通过当地死因调查 • 其他专项流行病学调查(例如两癌筛查)收集的资料筛选肿瘤病例 • 病例的相互横转 • 有条件的地区要通过与上级地市大型综合医院和肿瘤专科医院HIS系统导出的病例比对 • 省际横传的病例减少患者异地就诊造成的漏报

  15. 肿瘤报告卡填写的审核 • 剔除外地户籍和非报告病种 • 检查及时性,即确诊时间至报告时间 • 项目填写的完整性、身份证和电话的位数,身份证与生日、性别的校验,地址详细到街道门牌号,肿瘤部位具体到亚部位,病理学类型等关键项目的填写质量

  16. 录入时的校验 • 建议平行双录入,或各项信息之间设置校验条件,通过逻辑审核甄别错误信息 • 出生日期早于诊断日期早于死亡日期; • 年龄与(诊断日期-出生日期)一致; • 性别与部位; • 性别与组织学; • 部位与组织学; • 行为学和组织学; • 诊断依据和组织学匹配

  17. 录入时错误举例 • 2007年12月份死亡,2008年1月份诊断 • 生日:1978年,白血病,年龄12岁 • 性别/部位:男,C56(卵巢);女,C61(前列腺) • 性别/组织学:女,M9061/3(精原细胞瘤) • 部位/组织学:C45(间皮瘤),M9051/3(纤维性间皮瘤)误报M9061/3 (精原细胞瘤) • 诊断依据/组织学:7(病理原发)—M8000

  18. 信息的反馈、修改和核实 •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对审核发现的错误进行纠正,是一个纠错的过程 • 实际工作中通过逻辑审核出来的错误和疑问会比较多,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准确的甄别、筛选

  19. 电话核实信息 • 对于患者户籍、基本信息或诊断情况有存疑的病例 • 先与报告单位电话核实信息 • 再联系患者家属确认资料的正确性 • 谈话的技巧 • 应考虑患者本人对病情的知晓情况 • 注意资料保密

  20. 入院核查病历 • 充分利用城市地区医疗条件 • 对医院进行督导的途径 • 发展成为常规工作

  21. 入院核查病历的检索条件 • 疑似外埠户籍的病例 • 最高诊断依据不是5-7的,即没有组织学诊断的病例 • M8000和M8010 • 原位癌 • 继发或部位不明确的肿瘤(即ICD-10前三位为C26、C39、C48、C76-C80和C97) • 儿童肿瘤(年龄0—14岁组),常见白血病、淋巴瘤及脑瘤

  22. 病例核查结果分类

  23. 患者诊断信息修改情况(%)

  24. 核查病历-外埠户籍的判断 • 外埠户籍—城市地区流动人口多的特点 • 首页地址/身份证号码的辅助判断 • 既往史:提及外地出生+久居原籍;外地就诊史/来我市就诊 • 户籍不能确定的电话/入户核实

  25. 外埠户籍的判断 来本地就诊。

  26. 肿瘤部位和组织学诊断的结果 • 病理报告 • 入院记录(病程记录) • 手术记录 • 影像学检查:各种腔镜(食管镜、胃镜、直肠镜 )、X光片 (钼靶、CR)、 B超、CT、核磁共振等

  27. 病理报告提供的信息

  28. 入院记录—现病史

  29. 入院记录—现病史

  30. 入院记录—专科检查

  31. 入院记录—诊断

  32. 手术记录—图示

  33. 手术记录—文字

  34. 各种腔镜—胃镜

  35. 各种腔镜—气管镜

  36. 影像学检查—超声

  37. 影像学检查— CT

  38. 影像学检查—核磁共振(MRI)

  39. 影像学检查—X线(钼靶)

  40. 影像学检查— X线(CR)

  41. 常见肿瘤部位参考—消化道 • 根据消化道造影,食管镜、胃镜、直肠镜等检查报告或手术记录进行肿瘤部位判断 • 食管 • 颈段/上段(距门齿18cm)、胸段/中段(距门齿18—32cm)、腹段/下段(距门齿32—40cm)、重叠部位 • 胃 • 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胃小弯、胃大弯、重叠部位

  42. 常见肿瘤部位参考—消化道 • 小肠 • 部位: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混合型 • 结直肠 • 部位:盲肠、阑尾、升结肠、结肠肝曲、横结肠、结肠脾曲、降结肠、乙状结肠、重叠部位、直肠乙状结肠连接部、直肠 • 左侧结肠、右侧结肠的判断

  43. 常见肿瘤部位参考—其他消化器官 • 参考B超、CT、MRI和手术记录判断 • 肝脏 • 部位:肝、肝内胆管 • 胆 • 部位:胆囊、肝外胆管、壶腹、混合部位 • 胰腺 • 部位:胰头、胰体、胰尾、胰导管、其他部位、混合部位

  44. 常见肿瘤部位参考—肺 • 诊断:X光片、CT、MRI、手术记录 • 部位:主支气管、上叶、中叶、下叶、重叠部位

  45. 肿瘤部位参考—妇科常见肿瘤 • 乳腺 • 诊断:根据触诊、钼靶、B超、乳透、手术记录判断肿瘤部位 • 部位:乳头、乳晕、内上象限、内下象限、外上象限、外下象限、腋尾、重叠病变 • 子宫 • 诊断:B超、其他影像学方法、手术记录 • 部位:宫颈内部、宫颈外部、子宫峡部、子宫内膜、子宫肌层、子宫底、重叠部位

  46. 常见肿瘤部位参考—泌尿系统 • 膀胱 • 诊断:膀胱镜、影像学、手术记录 • 膀胱三角、顶、侧壁、前壁、后壁、膀胱颈、输尿管口、脐尿管 • 肾盂、输尿管

  47. 常见肿瘤部位参考—其他 • 骨 • 诊断:骨扫描、CT、MRI • 部位:颅面骨、下颌骨、脊柱、肋骨、锁骨、盆骨、骶尾骨、交叉重叠部位、上肢长骨、上肢短骨、下肢长骨、下肢短骨、关节(注明关节位置) • 皮肤 • 部位:唇、上肢、下肢、头颈、躯干、外耳、男性或女性外阴的具体部位

  48. 入户随访 • 医院和其他途径的补充 • 接报肿瘤病例后转给地段保健医或登记处专人负责入户随访 • 核实信息 • 有条件的地区建立病人管理档案

  49. 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 • 标准制定的原则 • 标准的推行要注重延续性和稳定性,年年推进,稳扎稳打,导向明确 • 适用于大多数报告单位

  50. 及时性 • 制定本地上报周期 • 迟报率(%):= ×100 • 根据报告日期-诊断日期计算报告时间,检出迟报卡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