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9

《 狂人日记 》

《 狂人日记 》. 作者:鲁迅. 主要内容:. 《 狂人日记 》 的思想深度 《 狂人日记 》 的情感特征 《 狂人日记 》 象征手法. 《 狂人日记 》 最初发表于 1918 年的 《 新青年 》 杂志上,在发表 《 狂人日记 》 的时候,鲁迅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它是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新文学第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白话小说。小说一发表,就立刻引起反响。在五四文坛上,最初鲁迅的名字,是和狂人日记联系在一起的。.

rae
Download Presentation

《 狂人日记 》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狂人日记》 作者:鲁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 主要内容: • 《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 《狂人日记》的情感特征 • 《狂人日记》象征手法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在发表《狂人日记》的时候,鲁迅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它是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新文学第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白话小说。小说一发表,就立刻引起反响。在五四文坛上,最初鲁迅的名字,是和狂人日记联系在一起的。《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的《新青年》杂志上,在发表《狂人日记》的时候,鲁迅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它是鲁迅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也是新文学第一部具有巨大影响的白话小说。小说一发表,就立刻引起反响。在五四文坛上,最初鲁迅的名字,是和狂人日记联系在一起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4. 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对于鲁迅来说,《狂人日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狂人日记》是典型的鲁迅式的作品,最大程度地折射出鲁迅思想和文学气质。一方面是对封建文化的激烈否定,另一方面也凝聚着鲁迅式的对人的终极自由的探索和思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5. 一、《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 • 《狂人日记》它非常充分地显示了鲁迅作为思想型作家的气质和个性。《狂人日记》的思想深度具体体现在两种思想的交错混合。一是封建文化批判;一是对人存在悲剧的叩问、思考。前者体现出那个时代的声音,即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封建的精神;后者超越时代,切入了人类文化的难题,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我认为,鲁迅的杰出就体现在这点上。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6. 他立足于时代,在对时代进行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又超越时代。既有现实感又有超越性。人们说,文学作品要表现永恒的人性,也就是这个意思。他立足于时代,在对时代进行思考和体验的过程中,又超越时代。既有现实感又有超越性。人们说,文学作品要表现永恒的人性,也就是这个意思。 • 原苏联的著名思想家和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1975),在研究陀斯托也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时,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就是在小说中,多种人物都发出各自的声音,不受作者的支配。人物和作者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们可以借用复调小说的概念,说鲁迅小说的主题,往往是多种思想复合。二种以上的思想意识的汇合。两种声音交错在一起。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7. 1、礼教吃人:对封建文化的深度批判 • 《狂人日记》是日记体小说,全部都是狂人神经质的精神妄想。表面看好象很荒诞,不过是一些梦呓式独白,但是这种梦呓暗示着对封建文化的深刻否定。狂人是一个迫害狂,他对世界的核心感觉是恐惧:所有的人都是他的敌人,都在迫害他,都要吃他。走在街上,所有的人都要害他,都要吃他,他大哥也要吃他,医生给他看病,也是看肥瘦,也要吃他,最后发现,自己也是曾经吃过人的。总之,狂人感到他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人吃人的世界。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8. 在作品中有一段很经典的语言: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9. 怎样理解礼教“吃人”? 首先应该是精神上吃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0. 就是说,礼教在根本上是扼杀人性的文化,既扼杀了人的良知,又泯灭了个性。但是,在作品中,这种精神上的吃人,是通过肉体吃人来象征的。鲁迅在谈到《狂人日记》成因时说:“偶阅《通鉴》,乃知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1918年8月20日改许寿裳信)在作品中,鲁迅就写了很多肉体吃人的现象:古人“易子而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说人肉可以煎着吃,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徐锡林被吃,狼子村的人吃人,人血馒头等。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1. 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鲁迅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人的资格。中国历史只是两个时代的循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狂人总是感到别人要吃他,同时也认为自己也是吃过人的人。甚至,吃过自己妹妹的肉。但是,这些肉体上的“吃人”却并不指向肉体吃人,而是象征着精神吃人。即封建文化对人的摧残。鲁迅说,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人的资格。中国历史只是两个时代的循环: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吃人的筵席。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2. 其次,我们要理解为什么说礼教“吃人”? • 礼教是指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说“《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家族制度与儒家文化具有密切关系。家族制度是儒家文化的根基,儒家文化是家族制度的文化结晶。儒家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家族制度为根基的封建文化。儒家文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压制个人而维护群体秩序的文化。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3. 在群体和个人之间,中国儒家文化存在着一种荒谬的逻辑。就是把个人与群体完全对立起来,然后,牺牲个体而满足群体需要。中国文化总是无止境地要求个人对国家、集体的奉献和忠诚,用群体来扼杀个人。国家/集体总是最高准则,而个人的一切,总是构成对国家/群体的危害,所以就要求压制个人。个人越是压制、克服自我,国家/群体似乎就越是繁荣。在古代中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知识分子最高的精神境界。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4. 儒家文化是一种家族伦理。它以血缘化的等级化的道德伦理为准则。它的核心是“仁”。它首先把亲情放在第一位。“仁”,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的基本结构就是“孝悌”,“孝”是纵向的,对长辈责任、义务、感情,“悌”同辈之间的责任、义务、感情。它从纵横两个方面,把家族制度的等级伦理构造起来。无论是那个方面,都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家族群体的责任、义务、感情,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要克制自我,服从他者。没有自我的空间。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服从家族整体要求。儒家文化是一种家族伦理。它以血缘化的等级化的道德伦理为准则。它的核心是“仁”。它首先把亲情放在第一位。“仁”,孟子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离娄上》)“仁”的基本结构就是“孝悌”,“孝”是纵向的,对长辈责任、义务、感情,“悌”同辈之间的责任、义务、感情。它从纵横两个方面,把家族制度的等级伦理构造起来。无论是那个方面,都是强调个人对他人,对家族群体的责任、义务、感情,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要克制自我,服从他者。没有自我的空间。自我的一切都要服从家长,服从家族整体要求。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5. 在肉体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孔子的学生曾子在死前说:“启予足,启予手”(要人们检查手脚,没有任何损伤,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交回到祖先)。在感情、灵魂上,都要服从父母。在婚姻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非常自由的漫无目的旅游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孝子“不爬高,不涉险”,所以,中国古代缺少冒险家。甚至使一切个人化的生活、情感都失去可能性。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6. 林语堂在《中国人》中说家族制度,“它从我们手中夺去了缔结婚姻的权利,把这种权利给了我们的父母;它让我们与媳妇结婚而不是与妻子结婚,它使我们的老婆生‘孙子’而不是生儿子;它百倍地增加了新娘的义务;它使年轻人感到如果大白天将自己的房们关起来是非礼行为,使英文中的‘privacy’(独处、私事、秘密、隐私)这个词失去存在的可能性。它象收音机那样迫使我们习惯于喧闹的婚姻、喧闹的葬礼、喧闹的晚饭、喧闹的睡眠。”总之,个人被完全消解了。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7. 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以这种家族伦理为基础的。“国”是“家”的自然延伸和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国家的政治逻辑,是家族伦理逻辑的延伸。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并列,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的人生价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原则。这无非是要求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就是以这种家族伦理为基础的。“国”是“家”的自然延伸和扩大,家是国的缩小。国家的政治逻辑,是家族伦理逻辑的延伸。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并列,成为封建社会最高的人生价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普遍原则。这无非是要求把个人的一切,都献给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8. 个人一旦被消灭,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关系、感情。必然道德沦丧。因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崇高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的。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最好的关系,不是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而是求同存异。个人总是有自己的东西。而家族制度却要把一切交给家长、家族。所以,在家庭中往往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红楼梦》中,这些都有充分的反映。个人一旦被消灭,人与人之间就不可能有正常的关系、感情。必然道德沦丧。因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崇高的感情是建立在相互独立的平等的基础上的。人与人是不同的,人与人最好的关系,不是一个人服从另一个人,而是求同存异。个人总是有自己的东西。而家族制度却要把一切交给家长、家族。所以,在家庭中往往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红楼梦》中,这些都有充分的反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19. 总之,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个人性缺席的文化。那么,鲁迅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中就把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抓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封建文化。这是《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理性精神。总之,以家族制度为基础的中国封建文化,是一个人性缺席的文化。那么,鲁迅在自己的第一篇作品中就把整个封建文化的要害抓住,从根本上彻底否定封建文化。这是《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小说所体现出来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代理性精神。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0. 鲁迅的反传统问题 《狂人日记》把封建文化看作是吃人的文化。实际上也就等于把传统文化看作是吃人的文化。这就涉及到鲁迅对待中国文化传统的态度问题。在80年代中期以后,先是海外学者指出,鲁迅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90年代以后,新儒家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化保守主义都指责鲁迅激进反传统,割裂了中国文化。认为,这种激进的反传统是造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展迟缓的根本原因。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1. 五四时期的鲁迅,是激烈的反传统的。如,鲁迅在《青年比读书目》中说,不要读中国的书,要读西方的书。我认为,这种反传统是必须,也是正确的。反传统本身,就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还没有丧失生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正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或者说在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系统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如果不作出果断的调整,那才是最大的悲哀。五四时期的鲁迅,是激烈的反传统的。如,鲁迅在《青年比读书目》中说,不要读中国的书,要读西方的书。我认为,这种反传统是必须,也是正确的。反传统本身,就证明了我们这个民族还没有丧失生命力。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正是我们民族生命力的体现。在西方文化的压力和挑战之下,或者说在一个更先进的文化系统的压力和挑战之下,如果不作出果断的调整,那才是最大的悲哀。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2. 五四反传统,并不是激进的,而是常态的文化行为。它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压力之下的合乎逻辑的反应。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然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合情合理的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先是器物上发现西方文化先进,以夷制夷,开始洋务运动,由军事到民用工业,中国的民族工业就开始于洋务运动;然后,是制度上,戊戌变法。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3.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认识到仅仅是船尖炮利也改变不了民族危机的现实,于是就在政治体制上进行变革。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时候,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政权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然后,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必然结果,在体制上彻底粉碎了封建制度之后,必然要对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进行否定。在五四的时候,中国才真正认识到西方文化的深层精神:民主和科学。用民主科学的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很正常,并没有什么过激的地方。所以五四并不激进,而是进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认识到仅仅是船尖炮利也改变不了民族危机的现实,于是就在政治体制上进行变革。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展开的时候,就发生了辛亥革命,政权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然后,就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必然结果,在体制上彻底粉碎了封建制度之后,必然要对封建制度的意识形态进行否定。在五四的时候,中国才真正认识到西方文化的深层精神:民主和科学。用民主科学的反对封建专制文化,去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很正常,并没有什么过激的地方。所以五四并不激进,而是进步。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4. 2、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探索 • 如果说《狂人日记》对封建文化的否定,是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所体现出一种时代理性的话。那么,在这种时代理性的背后,蕴涵着更为尖锐、深沉的文化意识和人性精神。就是对人的存在悲剧的思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5. 所谓人的存在悲剧,我认为就是人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悲剧的存在。这种悲剧,主要体现在人的存在的悖论性。即人与文化的悖论,人性与文明之间的永恒的冲突和矛盾。这里就渗透着鲁迅个人化的关于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它是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难题。鲁迅经由现实而切入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母题。所谓人的存在悲剧,我认为就是人在根本上就是一种悲剧的存在。这种悲剧,主要体现在人的存在的悖论性。即人与文化的悖论,人性与文明之间的永恒的冲突和矛盾。这里就渗透着鲁迅个人化的关于人的自由与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它是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难题。鲁迅经由现实而切入了人类文化的一个母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6. 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没有文化就是动物。人类的进步就是文化的进步,文化是人的进步的工具。但是,文化与人又存在着剧烈的矛盾的。文化对人具有一种压抑性。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人构成了压抑。比如说,市场经济是进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人沦为金钱的努力。科学技术也是进步的,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但是,科学也对人本身造成危害。我们说将来社会一定比现在进步,但是却无法断定在将来社会中,人就一定是自由的。我觉得,《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否定的时候,就触及到这样的问题。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人总是离不开文化的,没有文化就是动物。人类的进步就是文化的进步,文化是人的进步的工具。但是,文化与人又存在着剧烈的矛盾的。文化对人具有一种压抑性。文化一方面促进了人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对人构成了压抑。比如说,市场经济是进步的,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人沦为金钱的努力。科学技术也是进步的,为人类带来巨大的益处。但是,科学也对人本身造成危害。我们说将来社会一定比现在进步,但是却无法断定在将来社会中,人就一定是自由的。我觉得,《狂人日记》在对封建文化进行深度否定的时候,就触及到这样的问题。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7. 《狂人日记》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由两大部分构成的:《狂人日记》是一种二元对立的结构。由两大部分构成的: 一是标题下面文言的序文; 一是白话正文, 狂人的疯言疯语。序文与正文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也是两个不同的人。 • 文言的序文是现实世界或者说是社会现实的象征。文言在当时无疑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在旧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狂人已经不是狂人,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对立,而是融合,或者说亲和。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去某地候补了。从这种社会现实立场去看,他的日记都是胡言乱语,唯一的价值是供医生研究精神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8. 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是精神病患者,狂人的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它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鲁迅用狂人作为象征意义的载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发狂——精神病,才能与现实完全划开界限,才能斩断与现实、文化的联系,才能对现实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这里,狂人与现实、历史、文化是完全对立的,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有的人都要吃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都是吃人的。白话的正文是狂人的内心独白,狂人是精神病患者,狂人的胡言乱语被赋予鲜明的文化意义,它是个人/自我/新文化的象征。鲁迅用狂人作为象征意义的载体,具有非常深刻的文化意识。发狂——精神病,才能与现实完全划开界限,才能斩断与现实、文化的联系,才能对现实进行毫不妥协的反抗。这里,狂人与现实、历史、文化是完全对立的,没有一点缓和的余地。所有的人都要吃他,所有的人都是吃人。中国社会历史文化,都是吃人的。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29. 这里的关键是: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这里的关键是:狂人精神病一旦痊愈,精神恢复正常,成为正常的人,他就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社会秩序、文化秩序之中。他就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没有任何叛逆性、反抗性。而狂人一旦发狂,就没有了社会束缚和文化压抑,就会露出自己的本性,他只要依靠自己的本性就可以说出真理,就是一个反封建文化的斗士。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0. 这里,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人只要在文化状态,就无法彻底反抗。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都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那么,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只能的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这里,鲁迅无疑具有一种反文化的倾向。人只要在文化状态,就无法彻底反抗。鲁迅说,中国的“仁义道德”即中国文化“吃人”,连狂人自己也是吃人的人,中国人从来就没有争得过人的资格等,都包含了这样的道理。这就是人的生存的悖论,也可以说是人的生存悲剧。那么,在人的文化状态,是没有自由的。只有抛开了文化进入纯粹的自我精神领域才可以获得自由。但是,人一旦离开了文化,斩断与社会的联系,人也难以存在,所以,进入自我以后,就是只能的狂人。只有摆脱了文化束缚,才可以彻底反抗。鲁迅小说中的觉醒者,凡是反抗到底的,都是疯子。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1. 这里就触及到人的存在悖论。人要存在就必须有文化,文化就是人之为人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的自由。有了文化人才从动物状态进入到人性状态,人无法离开或者超越文化,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但是,文化又反过来对人性构成压抑、摧残。这里就触及到人的存在悖论。人要存在就必须有文化,文化就是人之为人标志,或者也可以说文化就是人的自由。有了文化人才从动物状态进入到人性状态,人无法离开或者超越文化,人的存在是文化的存在。但是,文化又反过来对人性构成压抑、摧残。 • 这里,人处在两难境遇,任何一种选择都意味着人性的缺失。鲁迅的《狂人日记》实际上涉及了文学人性主题。人的文化难题。它的思想意义、文化意义是时代理性性与永恒人性之间的高度结合。或者说是在一个具体的点上切入广阔的领域。在有限与无限之间穿梭,从而产生的巨大的艺术张力。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2. 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探讨的就是人的异化问题。一些思想家认为,异化是人无法克服的。只要人存在着,人就无法避免异化。异化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异化是人成为人的条件或契机。那么,人的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选择,我的意志和激情就是自由。鲁迅就属于这样的思想类型的人。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探讨的就是人的异化问题。一些思想家认为,异化是人无法克服的。只要人存在着,人就无法避免异化。异化存在于人的本质之中。异化是人成为人的条件或契机。那么,人的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由选择,我的意志和激情就是自由。鲁迅就属于这样的思想类型的人。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3. 二、《狂人日记》的情感特征 • 在各种文学体式之中,小说和诗歌、散文相比,其主要特点是叙事。诗歌、散文都是抒情的,诗歌的情感最突出。一般来说,小说具有三大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人物,是人物性格。小说要塑造丰满的人物性格。情节实际就是人物的行动,要求有一个完整的过程,也就是故事情节。最好是生动的。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场所。也要很具体生动的环境。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4. 但是,这只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在小说的创作中,特别是现代小说创作实践中,这种基本结构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有的小说故事情节很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现代通俗小说。有的人物性格很深刻、复杂,现实主义小说;有的非常注重环境描写,比如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但是,这只是小说的基本结构。在小说的创作中,特别是现代小说创作实践中,这种基本结构也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有的小说故事情节很生动,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现代通俗小说。有的人物性格很深刻、复杂,现实主义小说;有的非常注重环境描写,比如说沈从文的乡土小说。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5. 现代小说,有一个明显倾向,就是抒情性增强。有人把这种小说叫抒情小说,或者叫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在这样的诗化小说中,情节这种因素处于次要地位。情节淡化。抒情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环境描写突出。比如,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一种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也有人说这是现代小说向内转的一种趋势。大量的描写人的内心生活。情感、欲望、意识等。这种小说往往有比较强的情感特征。现代小说,有一个明显倾向,就是抒情性增强。有人把这种小说叫抒情小说,或者叫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在这样的诗化小说中,情节这种因素处于次要地位。情节淡化。抒情小说有两种:一种是环境描写突出。比如,废名、沈从文的乡土小说。一种是进入人物内心世界。也有人说这是现代小说向内转的一种趋势。大量的描写人的内心生活。情感、欲望、意识等。这种小说往往有比较强的情感特征。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6.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7. 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是那种摇滚情感,凄厉、压抑而愤怒。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或者说是那种激情小说。但是,这种激情又不是那种很畅快的宣泄出来的情感,而是带有很强的压抑性。所以,我感觉它是那种凄厉、压抑而愤怒的感情。感情很剧烈,象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情感。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是那种摇滚情感,凄厉、压抑而愤怒。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或者说是那种激情小说。但是,这种激情又不是那种很畅快的宣泄出来的情感,而是带有很强的压抑性。所以,我感觉它是那种凄厉、压抑而愤怒的感情。感情很剧烈,象摇滚所表达的那种情感。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8. 王朔说,《狂人日记》要是发表在今天的话,就可以改变成摇滚。语言上,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句子都比较短,不是很流畅的感觉,有压抑感。但是,同时又比较硬,好象下边有很多被压制的东西在沸腾。王朔说,《狂人日记》要是发表在今天的话,就可以改变成摇滚。语言上,就体现了这个特点,句子都比较短,不是很流畅的感觉,有压抑感。但是,同时又比较硬,好象下边有很多被压制的东西在沸腾。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39. 三、象征手法 • 《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 中 国 文 学 欣 赏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