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 国际理解教育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 国际理解教育. 刘敏.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 —— 老子. 文化差异的存在. 家庭 城乡 社会经济地位 社会期盼 种族差异 国别差异.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表达个人观点.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守时.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人际关系.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表达愤怒的方式.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排队.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自我.

rana-dillon
Download Presentation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 —— 国际理解教育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国际理解教育 刘敏

  2.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 —— 老子

  3. 文化差异的存在 • 家庭 • 城乡 • 社会经济地位 • 社会期盼 • 种族差异 • 国别差异

  4.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表达个人观点

  5.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守时

  6.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人际关系

  7.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表达愤怒的方式

  8.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排队

  9.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自我

  10.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周末或假日街景

  11.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聚会

  12.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餐厅里

  13.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饮料

  14.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旅游

  15.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生活方式

  16.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处理问题的方式

  17.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一日三餐

  18.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交通工具

  19.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晚年生活

  20.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洗澡时间

  21.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心情与天气

  22.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领导

  23.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时尚

  24. 一个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 对待孩子

  25.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26.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 20世纪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后期-—— 产生和形成的时期 - 早期美国外国区域研究课程和研究计划 - 康德尔的国际教育观 - “富布莱特法” - 国际关系研究和外国区域问题研究的发展 - UNESCO( “Associated Schools Project”) - 理论发展:康德尔《教育的国家主义侧面与国际主义侧面》;汉斯《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

  27.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发展阶段 - 美国:1961年美国“和平队法”; 1966年“国际教育法案” - 国际教育实体机构——国际学校 - 国际和平教育蓬勃发展 - 国际教育合作形式多样化:地区教育部长会议

  28.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2. 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后期——发展阶段 - 国际组织层面:1970年“国际教育年”,1974年联合国“建议”,70年代联合国“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 理论发展:研究日益兴盛,布雷迪、弗雷泽、安德森等都发表学术论文分析国际教育、国际学校及国际教育学科前景。并且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系统理论,比如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依附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

  29.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3. 20世纪80年代至今——确立巩固阶段 - 国家高度重视国际教育发展,普遍把国际教育纳入各国战略发展之中,并提供政策、资金等保障; - 国际组织层面:1983年会议,“联合大学计划”; - 国际教育援助出现新变化:“foreign aid”发展到“development assistance”; - 理论层面:研究在深度和广度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外延更为明晰广阔,理论性更强:D.S. Hoopes, A.H.Wilson, C.Kerr, P.G.Altbach, E.H.Epstein等; - 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

  30. 一、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地区间交流日益频繁 - 欧洲共同体,欧盟一体化; - 我国留学生数量逐年递增

  31.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 • 1. 教育国际化与国际理解教育 - 全球化,来了! - 相应的教育变革: 培养国际型人才; 开展国际研究和外语培训; 争夺国际学生市场

  32.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 • 2. 相互依存理论与国际理解教育 - 经济、政治、未来相互依存 - 相应的教育变革: 确立全球价值取向(教育的四大支柱) 培养相互依存意识,求同存异; 推进教育的国际交流和合作

  33.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 • 3. 文化相对论与国际理解教育 - 文化相对论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众多国家与民族的不同文化构成的,每个国家与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更新,无所谓高低优劣,文化是多元共生的。 - 相应的教育:国际理解教育

  34.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容 受教育者对所有民族和文化、文明、价值观、生活方式有理解和尊重的态度,能从他人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能与不同伦理背景的人共同生活工作,培养与世界人民和平共处的素质和能力,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意识到其他文化是人类的共同遗产,确立人类及其文化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相互依存意识。

  35.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立场: 国际理解教育就是和平文化的教育,其概念领域包含: • 国际间相互理解与合作教育 • 和平教育 • 人权教育 • 民主主义教育 • 宽容教育 • 全球视野教育 • 发展教育 • 多元文化教育

  36.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内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建立了国际理解教育合作校: 1953年15个国家33所合作校, 2003年170个国家设有7522所合作校

  37. 四、课程改革与国际理解教育

  38. 国际理解教育在几个国家课程设置及课程渗透情况国际理解教育在几个国家课程设置及课程渗透情况 • 美国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简介

  39. 国际理解教育在几个国家课程设置及课程渗透情况国际理解教育在几个国家课程设置及课程渗透情况 • 韩国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简介

  40. 我国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情况简介

  41. 案例分析: • 地理课:“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1)介绍哥伦布、华斯科、麦哲伦,让学生说出对大航海时代的印象(发现新大陆、周游世界等) 2)介绍“发现新大陆”被改称为“大航海时代”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西方中心主义在世界历史观造成的谬误

  42. 案例分析: • 地理课:“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3)华斯科,达·伽马与印度航路 1498,两人到达印度卡利卡特; 1950年 亚美利哥·韦斯普奇与“亚美利加”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力图环游地球 15世纪前叶,郑和、穆斯林商人、伽马早已横穿印度洋 4) 1521年麦哲伦与拉普拉普 为什么你只认识麦哲伦?

  43. 案例分析: • 地理课:“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 思考: 1)新航海时代为何导致征服和屠杀? 2) 如何评价哥伦布、华斯科、麦哲伦,他们过去被称为英雄,现在对其评价却产生了分歧? 3) 调查和分析1992年美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帆船游行纪念活动”后各国的反映。包括拉美国家、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日本及其他国家

  44. 北京师范大学 姜英敏老师调研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