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

政府與宮府: 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政府與宮府: 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邱澎生 ( 2013/02/06 ). 「專制政治」在中國. 梁啟超:中國「專制政治」之落伍 錢穆 《 國史新論 》〈 中國傳統政治 〉vs. 蕭公權 《 蕭公權全集:憲政與民主 》〈 中國君主政體的實質 〉 ;張君勱;徐復觀

Download Presentation

政府與宮府: 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政府與宮府: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邱澎生(2013/02/06)

  2. 「專制政治」在中國 • 梁啟超:中國「專制政治」之落伍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傳統政治〉vs. 蕭公權《蕭公權全集:憲政與民主》〈中國君主政體的實質〉;張君勱;徐復觀 • 甘懷真〈皇帝制度是否為專制?〉,收入氏著《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台灣大學出版社,2004)頁539-552;閻鴻中〈職分與制度──錢賓四與中國政治史研究〉,《台大歷史學報》38(2006): 105-158;侯旭東〈中國古代專制說的知識考古〉,《近代史研究》2008, 4(2008): 4-28。

  3. 明代「專制政治」的主要事例 • (一)廢相:沿襲元代舊制,設中書省,置左右丞相。洪武13年(1380)元月,藉「胡惟庸案」,廢除中書省。同年九月,置「四輔官」,不久廢罷。15年,仿宋制,設「華蓋、武英、文淵、東閣」等殿大學士,並設「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秩皆正五品(《明史》〈職官志〉)。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宰相始也」 • (二)廷杖;詔獄;東廠、西廠、內廠;錦衣衛 • (三)太監幫皇帝批奏章,並任司禮監侵凌官僚權力 • (四)中央與地方關係:縣官之上設置太多監管官員

  4. 伴君如伴虎?或是壞皇帝對付壞官吏 • 《國榷》卷21頁1411:宣德6年(1431)二月「巡察江西監察御史陳祚請上讀《大學衍義》。上怒甚!曰此吾几案間物,豎子將謂吾目不知書耶!命械入之,舉家下錦衣衛,籍其產。明年壬子,父思恭死;癸丑,母顏氏、兄祐死;甲寅,從子楄死,並獄中。凡五年始釋,得歸葬終喪」(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頁77) • 《李朝世宗實錄》卷58宣德7年11月戊午:「六部官吏羅立庭中,皇帝高拱如天。至于刑決,絕無擬議,一言決了,不知幾人無辜受戮」(王其榘,頁78)。皇甫錄《皇明紀略》:「宣廟好促織之戯,遣取之江南,其價騰貴至十數金」,民間呼為「蟋蟀皇帝」(王其榘,頁77)。宣德年間的景德鎮「青花」瓷器 • 宣德6年江西新淦縣民起事,主因為:「縣丞厲中與土豪同惡害民,凡催科必非法箠楚,加數十倍取之。所獲金銀錦綺不可數計,民不勝毒虐,遂聚眾焚劫土豪,而走山谷屯聚」(《明宣宗實錄》卷77頁1,轉引王其榘,頁80)

  5. 瓷與爐:有「品味」的宣德皇帝 右:明宣德爐 左:明宣德青花鏤空花卉海浪纹花熏 下載自:百度百科「明宣德青花瓷、明宣德爐」條

  6. 天地之公:不算好皇帝的民間評價 • 王錡(1433-1499):「大長公主之子周賢,於憲宗為甥,中丙午鄉闈。丁未會試,太母賜膳于場中,以不合格下第。憲宗聞之,但曰:孩兒尚幼。略無怒色。此天地之公也」(《寓圃雜記》卷1〈憲宗大公〉條頁6。蘇州王錡隱居不仕而「隱抱顯略,野懷朝憂」,博覽群書,尤熟於史。書前有弘治13年(1500)祝允明序) • 錢穆《國史新論》〈中國歷史上之考試制度〉;余英時《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試說科舉在中國史上的功能與意義〉

  7. 大動亂的開端:15世紀各類民眾起事 • (一)正統、景泰年間:1. 正統12年(1447)9月,浙江處州慶元礦徒葉宗留之亂;2.正統13年(1448)2月,福建沙縣佃農鄧茂七(鏟平王)之亂;3.正統13年(1448)9月,廣東南海縣海商黃蕭養(山海盜)之亂;4.景泰7年(1456)廣西大藤峽瑤族、壯族、傣族之亂 • (二)成化年間:荊襄流民 • (三)正德年間:1.正德4年(1509)12月,四川保安縣農民藍廷瑞、鄢本恕(括地王) 、廖惠(掃地王)之亂;2.正德5年(1510)10月,河北霸縣農民劉六、劉七之亂;3.正德12年江西南贛地區農民起事 • 參:《明史新編》第5章〈正統到正德年間的社會變遷〉

  8. 明代專制政治下的「政府」制度 • 「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制度得失》第四講〈明代〉頁95) • (一)政府組織:1.中央政府:六部、九卿、給事中。內閣制度(皇帝的秘書處)。地方政府:省;監司官與督撫;胥吏(一省分成「布政、按察、都指揮」三使司;前兩個簡稱藩、臬二司,下又再分許多「分守、分巡」的司,「縣官壓得太低、太可憐了」) • (二)考試制度 • (三)賦稅制度 • (四)兵制 • 皇帝與內監「秉筆」

  9. 有實而無名的「宰相」:內閣制 • 《明史》卷72〈職官志〉序:「迨仁、宣朝,大學士以太子經師恩累加至三孤(少師、少傅、少保),望益尊。而宣帝內柄無大小,悉下大學士楊士奇等參可否…自是內閣權日重,即有一、二吏兵之長,與執持是非,輒以敗」 • 《明史》卷109〈宰輔年表〉序:「仁宗而後,諸大學士歷晉尚書、保、傅,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綸言批答,裁決機宜,悉由票擬。閣權之重,儼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 • 《明會要》卷29〈職官一〉:「內閣之職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擬也」 • 轉引:《明史新編》頁117-119

  10. 明代政府與「內閣」:四階段演變 • 第一階段形成期(永樂22、仁熙0.8、宣德10,1403-1435):代言近臣的興起。蹇義、楊榮、楊士奇、楊溥 • 第二階段拉鋸期(正統14、景泰7、天順8、成化23、弘治18、正德16,1436-1521):閣臣與內臣的鬥爭。 • 第三階段確立期(嘉靖45、隆慶6、萬曆48,1522-1620):權相的出現。楊廷和、張聰、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申時行、王錫爵、沈一貫、方從哲… • 第四階段抑制期(泰昌0.1、天啟7、崇禎17, 1620-1644):閣臣任命操於內監。 • 取自:王其榘《明代內閣制度史》(北京:中華書局,1989年元月)

  11. 皇帝的兩套「班子」:太監、內閣 • 明代壞宦官:王振(英宗正統年間)、汪直(憲宗成化年間)、劉瑾(武宗正德年間)、魏忠賢(熹宗天啟年間) • 宦官間的派系鬥爭,造成如萬曆朝馮保與張居正的結納。其他的好宦官:正統朝劉永昌、成化朝懷恩、隆慶朝李芳(王天有、高壽仙《明史》頁131、153、243) • 張存武〈說明代宦官〉:分析宦官的來源、教育情況及其如何影響政治,指出明代之「雙軌政治」,一為以內閣為首的官僚體系,一為由司禮監領導的內官組織。而當內官因親近天子而得權時,司禮監便成為太上內閣,並奪取內閣之權 • 在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政體下,「宮府」與「政府」之間,形成一種動態的權力競爭與合作關係

  12. 讀書或不讀書?宦官的教育問題 • 劉若愚《酌中志》卷16〈內府衙門執掌〉:「內書堂讀書,自宣德年間創建,始命大學士陳山教授之,後以詞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宮人,選年十歲上下者二三百人,撥內書堂讀書。本監提督總其綱…擇日拜聖人,請詞林眾老師…至書堂之日,每給《內令》一冊,百家姓、千字文、孝經、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千家詩、神童詩之類,次第給之…其功課:背書、號書、判仿…凡背書不過、寫字不堪,或損污書仿,犯規有罪者,詞林它師批數目,付提督責之。其餘小事,輕則學長用界方打,重則于聖人前罰跪,再重扳著幾炷香。扳著者,向聖人前直立彎腰,以兩手扳著兩腳,不許體屈,屈則界方亂打如雨。或一炷香,或半炷香,其人必眼脹頭眩,昏暉僵仆,甚而嘔吐成疾者,此最酷、最不近理之法也…凡讀書宮人,遇令節、朔望,亦放學一日。其每日暮放學,則排班題詩…至逆賢(魏忠賢)時,此制大壞無餘,殊可嘆也」

  13. 集權政治的權力基礎與內部矛盾

  14. 中國傳統政治理論的內部張力 • 公天下/家天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大同)。道統/治統。「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論語‧季氏) • 正統論(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 • 內朝/外朝(勞幹〈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 柳宗元〈封建論〉:「封建,非聖人意也…秦之所以革之者,其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 顧炎武〈郡縣論〉:「有聖人起,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方今郡縣之弊已極…今之君人者,盡四海之內為我郡縣猶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條文薄日多於一日,而又設之監司,設之督撫,以為如此,守令不得以殘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凜凜焉救過之不給,以得代為幸,而無肯為其民興一日之利者,民烏得而不窮,國烏得而不弱?」

  15. 「皇權」與「相權」的長期較勁 • 黃宗羲(1610-1695)《明夷待訪錄》〈置相〉:「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 • 黃彰健:「(內閣制度)解決了歷代君權與相權的衝突…明代的亡國並非因其廢除丞相,而明代的內閣制度也正為清代所因襲。這一制度在君主政體下是有其好處的…後人論政,見君主多昏庸誤國,恨不得君主無權、宰相有權…(但)要君主無權,這也只有英國式的虛君共和政體才辦得到」(《明清史研究叢稿》〈論明初的四輔官〉頁78) • 他山之石?美國電視劇Capitol City →廣土眾民的國家要如何拿捏「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份際?顧炎武的「寓封建於郡縣之中」如何可能?

  16. 制衡中央集權的文化基礎:理/勢之別 • 呂坤(1536-1618): 「公卿爭議於朝,曰天子有命,則屏然不敢屈直矣。師儒相辯於學,曰孔子有言,則寂然不敢異同矣。故天地間,惟理與勢為最尊;雖然,理又尊之尊也。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聖人之權也。帝王無聖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然則,理也者,又勢之所恃以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權,無僭竊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辭而敢于任斯道之南面也」(《呂坤全集》中冊《呻吟語》頁645-646)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