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終 結 霸 凌

終 結 霸 凌. 王美恩 東吳社工 兼任講師 親子天下 資深撰述 兒福聯盟 專案督導. 友善校園. 學生喜愛學習,友愛同學,尊敬老師. 認識霸凌 (BULLY). 孩子一進班級後的行為變化. 班級. 人. 霸凌的三個角色. 霸凌 (bully) 現象主角介紹. 霸凌兒童 ( 胖虎型兒童 ) 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 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受凌兒童 ( 大雄型兒童 ) 被霸凌的對象,其中有些甚至是長期被霸凌,對身心健康與發展造成深遠的負向影響.

reuel
Download Presentation

終 結 霸 凌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終 結 霸 凌 王美恩 東吳社工 兼任講師 親子天下 資深撰述 兒福聯盟 專案督導

  2. 友善校園 學生喜愛學習,友愛同學,尊敬老師

  3. 認識霸凌(BULLY)

  4. 孩子一進班級後的行為變化 班級 人

  5. 霸凌的三個角色

  6. 霸凌(bully)現象主角介紹 • 霸凌兒童 (胖虎型兒童)一個在學校或團體中不停地對其他同儕或某些特定對象進行傷害、恐嚇、威脅或刻意排擠的兒童 • 受凌兒童 (大雄型兒童)被霸凌的對象,其中有些甚至是長期被霸凌,對身心健康與發展造成深遠的負向影響 • 旁觀者(小夫型兒童)任何一個知道霸凌正在發生的人,有些旁觀者主動「推波助瀾」協助霸凌兒童進行傷害性的行為

  7. 霸凌(bully)對孩子的影響 • 霸凌兒童—犯罪行為成年之後的犯罪率較高、青少年期與幫派結合、成年後對政府部門的矯治服務需求較大(法院服刑、毒品或酒精濫用戒癮、因人格違常所需之心理衛生) • 受凌兒童—情緒與學業困擾「被霸凌」與「情緒困擾」和「課業困難」相關;受凌兒童被貼上負面標籤且被嚴重排擠,對學校易發展負向觀感,較可能逃課、輟學;受凌兒童在成年後發展精神問題的比例也較高 • 旁觀者—學習環境受染旁觀者目睹霸凌事件內心會產生害怕與焦慮感,且霸凌事件已污染整個學習環境;在充滿暴力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長大之後也學會用攻擊的方式解決問題

  8. 霸凌的形式 • 肢體的霸凌:踢、打、搶奪財物等 • 言語的霸凌:取綽號、言語刺傷、嘲笑、恐嚇威脅等 • 關係的霸凌:排擠弱勢同儕、散播不實謠言等 • 性霸凌:以身體、性別、性取向、性徵作取笑或評論的行為;或是以性的方式施以身體上的侵犯

  9. 言語霸凌比例最高

  10. 事發的19分鐘

  11. 我的孩子是「大雄」? • 不想告訴大人被霸凌的事 • 身心症:常不舒服不想上學 • 下課後不想找同學出去玩 • 不想參加班上活動,校外教學 • 成績有退步,衣服有磨破,文具、便當盒常遺失 • 肢體語言,包括眼神不夠專注、走路姿勢低頭、面對權威角色總是呈現害怕的表情,整體而言是沒有自信的氣質。 • 比較溫和善良,中性特質的男孩。 • 肢體外型有別於大多數人,像是男孩的高矮,女孩的胖瘦,五官上的特殊特質,青春期第二性徵發育早熟現象,肢體上的障礙等。

  12. 我的孩子是「胖虎」? • 被別人拒絕或是不如意時,比較有暴怒的反應,或是摔東西的動作。 • 口語表達內容較多否定他人的字眼,比較無法同情弱勢的同學,比較無法體會別人的需求。 • 有幾位如「小跟班」的朋友,朋友對他多是展現出討好、巴結的氣質。 • 遊戲和競賽,很在乎輸贏,並且不太尊重遊戲競賽規則。 • 容易造成老師上課的困擾。

  13. 同理心

  14. 同理心的力量 • 誠實、謙遜、接納、包容、感恩、希望、與寬恕 • 不再容易處處挑剔他人、抱怨、責怪、嘲笑、譏諷….;取而代之的是讚賞、鼓勵、諒解、相扶持。 • 讓人產生力量,讓人有想改變自己以及他人生活的力量,這是正義感長出來促發的行動力。

  15. 預防霸凌的思索 腦科學家吉兒‧泰勒 『我的左腦塞滿各種細節,嚴格按照行程表來過日子,那是我比較嚴肅的一面。〈理性〉……..我的右腦只注重此時此刻的豐富,它充滿感激之情,感激我的生命,感激我生命裏的每一個人與每件事物,它很滿足、很慈悲、充滿關愛,永遠是個樂天派。〈感性〉』P.184 『我的右腦….,它熱情奔放、無牽無掛、常常微笑,極為友善。』P.184 『右腦的基本性格最基本的特質是內在深處的和平與同情,….我們如果花比較多的時間來運轉〈右腦〉迴路,….最後我們的星球就會擁有更多的和平與同情之心。』P.176

  16. 透過「專注」在視、聽、觸、嗅、味覺的五官感受,就會刺激右腦的迴路運轉,我們會有「感覺」和「感受」。透過「專注」在視、聽、觸、嗅、味覺的五官感受,就會刺激右腦的迴路運轉,我們會有「感覺」和「感受」。 接觸真善美特質的人事物,產生共鳴就會有感動,感動被累積,會想超越自己,與更偉大的事物之間有相連。 右腦迴路的「滋潤」,累積內在的感動,會有更多和平與同情之心產生。

  17. 日本腦科學家茂木健一郎 • 在〈感動腦〉一書中也指出腦部的額葉區 是負責自我激勵、合宜行為、價值判斷等功能,但是只要前額葉沒有反應,接受的正向訊息〈像是要同理他人,要尊重他人等訊息〉都是沒用的,所謂前額葉要有反應,就是要有「感動」,茂木先生強調要有「感動」,才會有「真知灼見」的產生,才會有行動。 • 知 感動 行

  18. 成功案例分享: 《放牛班的春天》

  19. 《自由寫手日記》

  20. 《飛行少年》

  21. 感動的媒介 最有影響力的感動觸媒:老師與家長 家庭、教室環境布置 音樂 戲劇 電影 生活體驗 閱讀與寫作

  22. 天下雜誌出版

  23. ORID的對話—增加同理心 • The Objective Level〈客觀性層次〉 • The Reflective Level〈反映性層次〉 • The Interpretive Level〈詮釋性層次〉 • The Decisional Level〈決定性層次〉

  24. 案例一:同學都不跟我玩 • O: 從甚麼時候開始?是因為什麼事? 所有人嗎? • R:一定很不好受吧?會孤單嗎? 我要是你會很希望有一位好朋友… 會很難過嗎?

  25. I: 你覺得是甚麼原因? 他們會對其他同學作一樣的事嗎? 你覺得跟老師說,如何? 你有試過甚麼方法嗎? D:我們來想想有什麼方法改善? 如果還是有同學作出令你難堪的事,你可以做甚麼?

  26. 案例二:我希望大家都不要跟國志玩 • O:發生了甚麼事,讓你那麼討厭國志? • R:喔!聽起來讓你很生氣,別人的反應呢? • 嗯,或許很多人遇到這樣的狀況都會像你一樣生氣!

  27. 案例三:美芬好可憐,都沒同學跟她玩 • O:從甚麼時候開始?是甚麼原因? 老師知道嗎? R:你看到時,會有怎樣的感受?你知道其他同學的感受? 要是你,你會怎麼辦?

  28. I: 我們如果不喜歡一個人,可以怎樣表達而不傷人? 你有被人討厭的經驗嗎? D:你覺得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她改善? 下次要是同學再讓他難堪,你可以做甚麼?

  29. 人際溝通與交朋友的技巧 • 個人特質造成人際弱勢。 • 無法解讀人際互動中的社會訊號。 • 撇步: 傾聽〈有興趣別人的話題〉、多微笑少抱怨、有自信的肢體語言、大方不計較、說話算話、不說八卦傳謠言、輕柔的說話態度與肢體動作。

  30. 堅定自信 • 自然地說出自己的感受 • 眼神的接觸 • 平穩的聲音 • 尊重他人,但也滿足自己的需求 • 練習時會有壓力,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強: 規律飲食和運動、幽默的角色扮演、大任務拆解、減少負面自我對話、聽音樂、接觸自然、寵物、植物都可以紓壓。

  31. 霸凌發生後,家長態度是關鍵 • 當我的小孩被霸凌,家長可以怎麼做? • 先確認孩子所描述的狀況,是霸凌?一時的惡作劇?,或是一時的吵架衝突?可以從發生的頻率,次數判斷,或許過兩天又都沒有事情了。 • 無論是霸凌或是偶發性的衝突,都可以先讓孩子學習處理,孩子沒有練習的機會,也會失去自信,而沒自信的孩子是容易被霸凌的。 • 如果孩子描述的狀況頻率跟次數都增加,常有情緒上的困擾或是反應在身體不適上,家長這時就要主動告知老師,請老師了解實際狀況改善處理,並請老師告知後續處理狀況。

  32. 4.多支持孩子的情緒,要讓他知道別人的傷害不是因為他的錯,沒有人有權力去傷害他人。可以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與其他專長,也提醒孩子交友的觀念,朋友不需要多,可以從尋覓適合自己的朋友開始建立友誼。4.多支持孩子的情緒,要讓他知道別人的傷害不是因為他的錯,沒有人有權力去傷害他人。可以多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優點與其他專長,也提醒孩子交友的觀念,朋友不需要多,可以從尋覓適合自己的朋友開始建立友誼。 5. 家長的態度必須要理性處理霸凌問題,否則孩子看到家長情緒的波動,像是焦慮擔心,就會產生自責心態;也有家長會要求孩子要強悍一點去抵抗,孩子信心也會減弱;或是家長與老師有衝突,也會讓孩子聯想是自己引起的,這些都會阻礙孩子下次要說出來的意願。 6. 家長或是老師的處理都不能保證霸凌會馬上消失,要繼續支持孩子的害怕、苦惱、難過的情緒,表示可以理解他的情境,但是須有耐心等候,要給老師的處理以及霸凌者轉變一些時間。讓孩子繼續願意向你訴說,甚至孩子想反擊回去,都要問問孩子:「真的是很氣人的事,但除了報復回去,有沒有其他方法?」讓孩子多試各種不同的方法。

  33. 7.如果老師不積極處理,或是得到反效果,激化霸凌變成檯面下的行為,家長就要與校長說明事情的嚴重狀況,並提出召開霸凌評估會議,並叮嚀處理技巧要保護到受霸凌的孩子。7.如果老師不積極處理,或是得到反效果,激化霸凌變成檯面下的行為,家長就要與校長說明事情的嚴重狀況,並提出召開霸凌評估會議,並叮嚀處理技巧要保護到受霸凌的孩子。 8.如果是危及人身安全,立即性的肢體攻擊,請家長在第一時間反應給老師知道,在校方處理霸凌事件的期間,要確保孩子下課後的安全,教導孩子遇到不可抵抗的狀況,要逃跑或是學會向成人求助。 9.校方如果以息事寧人的態度處理孩子的霸凌,家長可以投訴教育部及各縣市教育局的霸凌投訴專線。

  34. 當我的小孩霸凌別人,我該怎麼辦? 1. 孩子在學校霸凌其他同學,家長先放下防衛心態與老師確認事實後,不用否認的態度來面對。面對孩子時,仍要以了解實際狀況為先,或許孩子是反擊型的霸凌,也就是長期忍耐他人的霸凌而有的反擊,但不管如何,重點是要協助孩子認知到用霸凌來表達自己的意圖是不對的。 2. 沒有孩子願意做錯事情讓成人責備,行為背後想傳達的是他們的挫折感或是無助感。不要急於責罵,要先有包容、開放態度了解孩子的想法,讓孩子願意說更多,家長才能找到孩子真正的需求。 3. 這時機是提醒家長,親職風格是太嚴格或是太寬鬆?太多體罰或是寵愛孩子?與孩子說話的語氣是否命令句「你給我…去作….」或是威脅的語氣「你要再不去寫功課,我就要….」較多,這些都容易讓孩子學習到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權威與服從的關係。

  35. 4. 注意孩子是否沉溺於過多暴力的媒體,包括電腦、電視、電玩等,以致於學習到用肢體攻擊來宣洩情緒,孩子需要正向的休閒生活與興趣培養。 5.家長可以與老師討論,讓孩子有機會向受霸凌的同學道歉;也請老師安排機會讓孩子其他專長表現出來,被老師和同學肯定。 6.要清楚告知孩子下次再犯的處罰內容,並要徹底執行,以協助孩子自制力的培養。 7.會霸凌的孩子多數要學習情緒控制,以及同理他人的感受,家長可以多參考相關親職書籍,但是要請其他家人一起配合,家庭生活中給孩子「情緒不失控的人際互動」的範例,孩子的心情也要能被充分了解,才會滋生同理他人的能力。

  36. 當孩子進入學校變成學生,校方、老師、家長這三個角色才開始有了關係,這關係是以孩子為中心而存在的,當一個霸凌事件產生時,三個角色請先提醒自己放下投射,放下自己的立場,所有的處理方式,都要問「孩子學到了甚麼?」,而不是急著把事情壓制下去,或是用你的主觀在替孩子詮釋需求。當孩子進入學校變成學生,校方、老師、家長這三個角色才開始有了關係,這關係是以孩子為中心而存在的,當一個霸凌事件產生時,三個角色請先提醒自己放下投射,放下自己的立場,所有的處理方式,都要問「孩子學到了甚麼?」,而不是急著把事情壓制下去,或是用你的主觀在替孩子詮釋需求。

  37. 給孩子一個更好的世界

More Rel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