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地科期末報告-

地科期末報告-. 彗星與流星雨. 113班第2組. 彗星 是什麼?. (comet). 彗星是太陽系較特殊的天體,它們的軌道多數是拋物線。 彗星要離太陽相當靠近時才會被發現,出現肉眼可見的機會極少。 彗星通常是由冰塊與土石混合而成,一般稱之為 「髒雪球」 , 當彗星從遙遠的外太空接近太陽時,因為受到太陽的照射, 表面因為熱能增加開始溶化,表面物質變成氣體或微粒噴發出來,留在繞日軌道上,於是形成了我們看到的 彗尾 ( Tail) ,彗尾又分為 離子尾 ( Plasma Tail) 及塵埃尾 ( Dust Tail) 。. 一般又將彗星分成

Download Presentation

地科期末報告-

An Image/Link below is provided (as is) to download presentation Download Policy: Content on the Website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and may not be sold / licensed / shared on other websites without getting consent from its author. Content is provided to you AS IS for your information and personal use only. Download presentation by click this link. While downloading, if for some reason you are not able to download a presentation, the publisher may have deleted the file from their server. During download, if you can't get a presentation, the file might be deleted by the publisher.

E N D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地科期末報告- 彗星與流星雨 113班第2組

  2. 彗星 是什麼? (comet) 彗星是太陽系較特殊的天體,它們的軌道多數是拋物線。 彗星要離太陽相當靠近時才會被發現,出現肉眼可見的機會極少。 彗星通常是由冰塊與土石混合而成,一般稱之為「髒雪球」, 當彗星從遙遠的外太空接近太陽時,因為受到太陽的照射, 表面因為熱能增加開始溶化,表面物質變成氣體或微粒噴發出來,留在繞日軌道上,於是形成了我們看到的彗尾(Tail) ,彗尾又分為離子尾(Plasma Tail)及塵埃尾(Dust Tail)。 一般又將彗星分成 長週期彗星與短週期彗星。

  3. 彗星結構 主體﹔   髒雪球,由塵埃、 石塊、 冰塊及凝結成固態的氨、 甲烷、 二氧化碳等化合物所組成的彗核。 彗尾﹔ 彗星的慧尾永遠背向太陽,其形狀隨時會有變化。 慧尾一般分成兩部分﹔ 由電漿物質構成的離子尾和塵埃物質構成的塵尾。 前者質點較小,受太陽輻射和太陽風的作用較大,往往行成細直的長尾。顏色呈淡藍色。 後者的物質顆粒較大,受太陽風影響小,往往散佈寬且落在較寬且落在奔向太陽的彗星之後成彎曲狀。顏色則為白色。

  4. 彗星分類與來源 現在廣為天文學家所接受的理論認為, 太陽系大家族包括九大行星與外圍的柯伊伯帶(Kuiper Belt)與歐特雲(Oort cloud)。 長週期彗星可能來自歐特雲而短週期彗星可能來自古柏帶。 傳統上的彗星分類,一般劃分為兩群,一為長週期彗星,公轉週期在200年以上,分佈在"歐特雲(Oort cloud)"中;另一為短週期彗星,公轉週期小於200年(大多在20年內),主要是分佈在黃道面附近。 短週期彗星來源 長週期彗星來源 海爾-波普彗星(C/1995 O1)

  5. 短週期彗星來源 週期少於200年者為短週期彗星,此類彗星的軌道大多與太陽系同一平面。 兩位天文學家分別在1949年及1951年提出一個觀念: 有一個以太陽為中心的巨大環形帶,橫跨在距離太陽較遠的冥王星軌道附近,裡面存在有繞行著太陽公轉週期相當長的小冰體,並認為這些行星系統邊緣外帶上的小冰體數量相當的多。這個區域我們稱為古柏帶(Kuiper Belt)。 目前所知道大部份的短週期彗星,一般被認為可能是從古柏帶來的。因為一些遊走在古柏帶上的這些天體,如果是受到外行星或其他古柏帶天體的引力牽引,就有可能改變軌道方向,方向的改變若是往內偏向太陽,就會進入太陽系的內圍,而成為短週期彗星。

  6. 長週期彗星來源 1950年荷蘭天文學家歐特(J.H.Oort)經由19顆長周期彗星半長徑分布的統計分析,得到這些彗星可能來自距太陽10~30萬AU的球殼般空間區域,據此認為在太陽系邊緣這個空間區域中有大量的原始彗星(沒有彗髮及彗尾,僅是個冰雪球),他稱此區域為原彗星雲區,又被稱為歐特雲(Oort cloud),他估計該區至少有二兆顆以上的原始彗星,其總質量比地球質量還要小,繞太陽一周要幾百萬年。 由於它們處於太陽系的外圍,若受到其他一些不知名天體(如恆星,行星等)掠過時所產生的引力交互作用影響,便使得一些彗星改變原來運行的軌道,部分內彎進入太陽系內被我們所發現(如百武彗星、海爾-波普彗星等);另一部分則可能被拋到太陽系外,游離在無垠的星際間。

  7. 流星 是什麼? (meteor) 太陽系裡,太空中微小的塵埃或小石塊受地球重力吸引掉入地球稱為流星體。 流星體的來源可能是原本太陽系行成時留下的剩餘物質,也可能是彗星或小型星的碎片。在流星體掉入地球的過程中,因與地球大氣分子(大氣層)破撞摩擦而燃燒,使得流星體本身汽化,同時與周圍空氣分子游離而發光,因此在天空劃出一道光跡。 流星的亮度與其質量(或大小)及速度有關。 流星體的大小從幾微米(0.001mm)到幾公里均有,但質量(或體積)越小者數量越多。 通常離地面約120~80公里能發現流星體,速度約為11 km/s至72 km/s 左右。

  8. 流星雨 (meteor shower) 流星雨通常是指彗星或小行星經過地球軌道附近並留下塵埃,當地球經過塵埃帶就形成流星雨。 地球公轉所經過的軌道上,有著數不盡的宇宙塵埃,被地球吸引後進入地球大氣層,因產生高熱而燃燒,於是我們有時候可以看到流星拖著長長的尾巴。 因地球每年會在固定時間通過彗星軌道,所以每年在大約相同的日期便可看到同一群流星雨。如果流星群的母彗星屬週期性彗星的話,則每當母彗星回歸至地球附近後的那1~2年中的流星群變會特別壯觀。通常越年輕的流星群越集中。 大部份的流星都會在大氣層燃燒完畢,但塵埃若是過大無法燃燒完畢便會掉到地面上,此時就稱為隕石。

  9. 因為彗星所留下的流星群體,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因因為彗星所留下的流星群體,隨著時間的流逝,會因 彼此碰撞或受到太陽系中各星體的攝動影響而漸漸散開, 如果母彗星無法再補充流星體,那麼這個流星群變會漸漸 消失變成偶現流星。 偶現流星 (sporadic meteor) 不屬於任何星群的流星。

  10. 隕石 (meteorite) 如果流星的體積過大,大氣層無法適時將它處理完畢, 未燃盡的流星體墬落至地面便會成隕石。 不過大多由佔地球較大面積的海洋所接殺。 而由其他落在陸地上的隕石,可分為石質隕石、 鐵質隕石、 玻璃質隕石等。 (現在我們知道有來自月球及火星的隕石。)

More Related